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文似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9:48:18
  • 《记叙文写作指导三|波澜,波澜》
  • “文似看山不喜平”,“九曲十八弯”才是记叙文的审美标准。那么,在正文中,如何制造波澜呢?读写菌分享三种常用的方法。

    01、设置悬念法

    小说《变色龙》通过“这到底是谁家的狗?——好像是将军家的狗——这是将军哥哥的狗”的反复变化,不但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变色龙”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奴才性格,而且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中领略了悬念的无穷魅力。

    传说有位名士受邀,为一位老太太祝寿,其四个儿子请名士为其母题词。只见他提笔挥毫:“这个婆婆不是人。”满堂宾客大失神色;而名士不慌不忙继续写到:“九天神女下凡尘。”四个儿子与众宾客顿时眉开眼笑,齐声喝彩称颂。殊不知名士又接着写出一句:“儿子个个都是贼。”此时连老太太也勃然大怒了,可名士笔峰一转写下最后一句:“偷来仙桃孝母亲。”引得宾客无不拍手叫绝。

    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可以模仿这首祝寿诗“两起两落”的模式——第一次设悬念,然后释疑;第二次设悬念,再次释疑。在写作之前,先列一个提纲,不断地追问自己:“一起(第一次波澜、悬念)是什么?怎么落下来(化解悬念)?二起又是什么?怎么落下来?”当然,我们常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以也可以在“一起”还未释疑之时,马上进行“二起”,这样读者就像在阅读一篇侦探小说一样,被你吸引着不断读下去。

    02、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的好处是,使情节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进而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让读者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文提到的那首祝寿诗,归为欲扬先抑法似乎也可以。我们再看余秋雨的一则片段。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余秋雨《都江堰》

    作者未去都江堰之前,对它并不看好,只是打算“乘便看一眼吧”,但是真正看到都江堰后,却被它震撼到,发出了“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的感叹。这样行文,充满波澜,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03、制造误会法

    《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

    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

    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波澜: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再看一则案例。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

    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微小说《猎狮》

    小说的女主人公伊莉娜以为弟弟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其实是她误会了弟弟的行为。小说就是在误会中,让读者感受到张力。

    除此之外,巧合、突转等技巧,也是让文章有波澜的方法。生活大致平静,内心总有波澜,捕捉到这些波澜,就是好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文章是如何写出波澜的。

    04、《我爱你,“礻…”》

    桌子上一张残缺不整的纸条,字迹还很清晰,只是撕去了一角。

    “我爱你,礻… ”,纸条上的内容让我不由一惊,纸条是在高晨晨桌子下发现的。高晨晨是我们班的团支书,是学生会的副主席,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最近学校正在抓男女交往不当,高晨晨正好负责这件事,而她,怎么能……

    带着一丝困惑,我不由地想:“这纸条虽然是在高晨晨桌下发现的,但这并代表就是她的啊。再说这字迹,虽然漂亮,单我们班也不止她一人写字漂亮啊!”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一定要将这事查明到底。我将纸条紧紧攥在手里,轻轻地走出了教室。

    第二天中午,大家都回宿舍休息了,我坐在班里,等着全部的人离开,午休铃声响起,我开始行动了。从语文老师的桌上报了一大摞上交本,打开本子,一一与纸条上的字迹对照。对照了一本、两本、三本……对照了将近一半,也没找到符合的。这一本是高晨晨的,我心里不由一颤,忐忑不安地打开本子,不想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字迹相当吻合。不用说,那纸条一定是高晨晨写的。一种莫大的失望涌上心头,高晨晨是那么优秀清高的女孩,怎么……可是,能让高晨晨看上的男生,究竟谁有如此魅力?好奇心再次促使我找出这个人。

    首先找找姓中带“礻”的,经过一番筛选之后,最终确定了三个对象:祁健、周礼嘉、祝峰。祝峰,应该不可能,学习超烂,长得也一般,品德也不怎么好,应该不是他;祁健,虽然长得挺好,但是爱打架惹事,再说写情书应该不会连姓都带上。这样一分析,周礼嘉显然最符合条件了。还记得他跟高晨晨借过两次书,很多男女都是通过借书还书来联络感情的,因为一借一还,不是多了两次见面的机会嘛!加上周礼嘉文质彬彬,人脉也很广,嗯,一定是他!

    下午,我直奔周礼嘉班,我要找他说清楚。路途经过宣传栏,一张手抄报贴在上面,“我爱你,祖国”大大的标题很抢眼地映入我的眼帘,主办人是——高晨晨。

    一阵莫大的羞愧涌上心头,赤子之心,何罪之有?

  • 《抑扬之间见精神》
  •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我的妈妈”一类的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地直奔主题,人云亦云地赞扬妈妈的伟大,歌颂母爱的神圣。要使这类很难出新的记叙文能够写得平中见奇、引人人胜,可以采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写法,使文章内容前后抑扬对立,相互生发,产生波澜,在曲折变化的故事情节中给人深刻的印象,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抑扬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先抑后扬,一是先扬后抑。在记叙文中,先抑后扬法指的是为了肯定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先用误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尽力贬低和否定他(它),最后随着误解的解除而使文章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和肯定而显得更有气势,更动人心弦;而先扬后抑法则是为了批评某一人物或某一事物,先用赞美的态度去尽力抬高和肯定他(它),最后随着真相大白而使文章对人或事物的批评贬斥显得更加有力,更加深刻。生活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由钱人深,或从误解到真正了解。抑扬法反映的其实就是作者对某人某事物认识上的深化过程,表现的是作者在正确认识生活之后感情上的转折。抑扬转化的写法往往能在文章内容上翻出一层新意,增强文章内容的思想力量。

        在叙写“我的妈妈”的构思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己曾经有过的对妈妈从不理解到理解的生活事件,具体运思过程如下:

        (一)确定贬抑基点:寻找自己对妈妈某一方面的肤浅认识,对妈妈的误解。

        (二)收集贬抑依据:寻找误解妈妈的生活片段或典型事件。

        (三)确定抑扬转化的突破点:寻找解除误解的具体事件。

        (四)确定赞扬的主题:通过议论反映自己思想认识的深化,感情上的转折。

        在构思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抑和扬都应符合生活的逻辑,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抑”要抑得充分,“扬”要扬得合理。如实例《我的妈妈》中开头贬抑妈妈的“锻”,让人觉得“妈妈,确实有点徽,不是一个贤妻良母,抑得较为充分。但当“我”了解妈妈的苦心之后,让人对“妈妈”顿生敬意,觉得她确实真正伟大,不同凡响。赞扬妈妈有远见卓识是通过“我”与阿嫂的对比来表现的,可以说扬得十分合理。其无论是抑还是扬,都要注意掌握分寸,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要失去真实感。如写“妈妈”的“徽”是为了表现她的高远瞩,就不能在开头把她丑化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徽虫。再次,抑扬法运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扬(先扬后抑则是为了更好地抑),所以,不仅要写好自己认识的转变过程,还要注意最后应以扬来收束全文,决不能让抑与扬并存而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