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拿“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来比喻事物力量太小,面对比其强大得多的势力无法反抗,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的确,我们不能否认杯水与车薪间的力量对比甚为悬殊,但我们也强调,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如果把握住了时机,把握住了事物矛盾的关键,那么即使是一杯水,它也势必能扑灭眼前的烈火。下面,我们将以事实和理论证明:“杯水”也能救“车薪”。
人们说“大难当前,‘勇’字当头”,既然身为一杯水,无论眼前的熊熊烈火如何燃烧,它也应当义无反顾地履行其职责。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弃身死而不顾,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下,冒着枪林弹雨,毅然挡住了敌军雕堡的枪眼,挽救了大多数战友的生命,使战斗取得了胜利;在1998年特大洪灾中,湖北省某农民发现了江堤处有管涌现象,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汹涌的江水中,用身体堵住了水眼,为抗洪大军的赶到熹得了宝贵的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黄继光堵枪眼到抗洪救灾中这位农民堵水眼,他们都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都处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如要按“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观点,他们起不了任何作用,只能白浪费力量。但事实让我们看到,正是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与英勇的行动,凭借个人力量,扭转了当时形势,使得“杯水”得以救“车薪”。
当然,比起勇气来,智谋往往更能“杯水”救“车薪”。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与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对特洛伊城门久攻不下,耗费10年时间,不但损兵折将,而且粮草殆尽。面对特洛伊的金城汤池,希腊人俄底修斯想出了“木马计”,正是这只木马,使得特洛伊城门不攻自破;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也曾凭着一把古琴,一首千回百折、玄机暗藏的筝曲迷惑住司马氏大军,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空城计”。一只木马,一首筝曲,在铁马冰河的战争中,竟能发挥如此绝妙之功效,我们在钦佩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不得不对“杯水救车薪”进行一番更深刻的思索:我们将“车薪”看成当前形势,“杯水”看成是客观条件,“救”既包含了目的,也包含了方法。“杯水救车薪”的最关键之处,即决定因素不在“水”,也不在“车薪”,而在“救”上,在“如何救”上。这就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从实际出发,分析“车薪”的情况,根据实际形势即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判断决策出如何去“救”,拿什么去“救”,也就是利用现有的最能解决问题的客观因素与条件去作用于“车薪”。我们所说的“杯水也能救车薪”,绝不是随意抄起一杯水毫无计划性、毫无目的性地往熊熊大火上“哗哗”地泼,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投机主义,可以看成无用功,其作用忽略不计。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非但不否认“车薪”这一客观因素,而且重视从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限制处出发,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有利时机,化不利为有利去解决矛盾。这种“杯水救车薪”是主观符合客观的“救”,因此人定胜天,我们必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力挽大厦于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