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都找不到,那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这句经典的话就出自《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看完了《银河补习班》这部电影,我不禁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父亲马皓文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入狱,让他遗憾地错过了儿子马飞七年的成长时光。出狱后,他用自己独特的教育和满满的爱给予马飞自由成长的空间,教会马飞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当马飞面临学业问题时,尽管在学校看来儿子没有可塑之处,但马皓文却从未放弃。他向校长求情,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将马飞的学业提高,证明他不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他不断鼓励儿子找到心中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最终儿子在他的鼓励下步步成长,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这部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是,父亲带着儿子在外出游,途中突遇特大洪水险情。在返途中,父子二人不慎走散,而此时突遇特大洪水泛滥。马飞执着地在原地等待父亲,不料身陷险境。而另一边父亲马皓文也在急切地寻找着儿子马飞,眼看洪水马上就要来了,救援人员正紧急地疏导大家撤离,可还没找到儿子的马皓文怎么也不愿离开。他坚信儿子马飞一定还在。此刻,马飞不停地在水中挣扎着。岸上的马皓文撕心裂肺地喊着“马飞你在哪?马飞!马飞!”几近绝望地马飞好似听到爸爸的呼喊,他微弱地答道“爸爸你在哪?快来救救我,我快不行了!”心急如焚地马皓文依然坚信儿子一定还在。他急促地朝着废墟喊道“马飞!想办法!你一定能出来!看看周围有什么利用的东西,你能行!爸爸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正当马皓文与救援人员僵持不下时,一个声音从洪流中传来。是哨声,与此同时还有一道微弱地光不停地闪现着。那是马飞,那是儿子,此刻的马皓文激动不已。只见马飞脚踩着木板,手紧紧地握着手电筒,不停地吹着口哨。马飞得救了,父子两终于平安团聚。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他不顾生命去救自己的儿子,此刻,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马皓文那深沉的父爱。马飞在危难之际能独立思考化险为夷,也真正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育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
影片中,马皓文关于对儿子的教育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迪。“我希望儿子学到的内容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是的,我们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还要了解更多的课外的知识,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父爱是什么?父爱就是黑夜中照亮我们的一束光,父爱就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地最强动力。
人都知道,实弹射击要有靶子,而且要紧紧对准靶子,好的射手枪枪弹无虚发,颗颗命中靶子。
射击,要先立起靶子。这是一般常识。
那么,写驳论文章呢?自然也要摆出错误论点,之后,对错误论点层层剖析,深刻批判正象打靶一样,要对准目标,击中要害。
我们来看《“气派胜利法”探微》、《“扫一屋”与“扫天下”》、《生命的价值》、《“诽谤”给我的启示》,《“知足者常乐”可以休矣》等几篇文章吧里
这几文无一例外都着眼于批驳一个错误观点,又都无一例外地立起欲批驳的靶子。
这几文顺序是:从一则广告,引出“够气派”,之后从“气派”着笔,予以层层分析:从古人“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作为问题的引发点:由“被救的群众中,有谁能够代替得了他与亲人之间的感情呢?”的看法为靶子;摆出“嫉妒心——是心灵上的肿瘤”并陈述具体危害,从而批驳对其“一分为二”的傻想;“知足者常乐”是中国的一句古语,但有很大局限性,更带有一定的消极性。……
我们看,十分鲜明,不拐弯抹脚,不迂回曲折,让人一看十分清楚。
这种明确立起批驳的靶子,就自然为下面的批驳打好了基础,也利于批驳的集中与准确。
批驳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很注意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且论据充分,对实质、危害分析得较为透彻,又对如何确立正确认识作了正面阐明。
我们看着眼于批判“够气派”一文中,作者摆出的城乡具体事例,多么充实啊,而又对其“造成国力不振,民生多艰”的恶果,分析得何其深入,
对“扫一屋”与“扫天下”之问题,作者文笔简洁,正反对比,尤其以古今英雄人物,中外典型事例,分析论理,使错误论点逐步被攻破。
是救群众还是顾亲人,作者也是分析得入情入理,并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剥削阶级利己观进行剖析实质,在破中有立,有针对性。
至于“知足者常乐,,作者列举的远古时代,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科学领域,以及“当前,在我国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正是要打破‘知足者常乐’的框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事例充足,论证有力,让人感到口服心服,文章有理有据,文章的论证有序,文章的结构严谨,均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读读这几文,我们既可以掌握与运用驳论的写法问题,又可以明晓如何从反面入手分析批驳,如何从正面立论,阐明应该怎么办的正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