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田园接到文登市初级实验中学于梅梅同学的来信,这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信中谈到了这样一个间题:
上语文课时,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中学生为得不到父母、老师理解而苦恼;而反过来,父母、老师也常为中学生的言行不合自己的要求而焦急。怎样才能使两代人都能够得到心灵的抚慰和真诚的理解呢?用什么来架设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呢?在这个间题上,同学们意见不一,见解不同,争论到最后也没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我想起了您,田园阿姨,希望您能在百忙中抽时间给我们做出一个满意的结论。
应该说,于梅梅同学所提的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从一个孩子和学生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它表明我们的下一代渴望得到社会理解的迫切心情。实际上,这也是长期以来在下一代教育问题上困扰我们许多家长和教师的现实问题。
从人际关系上来分析,父母子女、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关键还在于相互的理解。由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这种理解的前提也必须是相互的。同其他性质的人际关系的协调一样,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寻求理解和沟通,那么,隔阂和矛盾是水远无法解除的。所以,我们首先可以确定,寻求父母子女、教师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必须有双方共同的心理需求。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就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来说,又有多少人能够特意地真正地去理解孩子们?当然,对于那些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同样地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和老师,难度就更大了。这就是造成两代人之间隔阂的关键所在。
那么,是不是两代人之间就无法沟通了呢?当然不是。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分析一下两代人之间隔阂产生的具体原因,是非常有利于双方有针对性的达成相互体谅和理解的。
就上一代人来说,无论是父母或是老师,对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求孩子守纪律,讲道德,刻苦学习。毋庸置疑,这种要求是非常正确的,是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偏偏就不领家长和教师的这个情呢?这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和教师的观念上有间题。比如,作为家长来说,现在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客观地讲,社会生产发展有个人才需求分布墓本结构,在一般国家,高、中、初级人才及其培养比例为1:4:12,呈一个金字塔形。由此来推断,在未来,我们的孩子大多数还是要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根据社会的需求,孩子将来即便是大学毕业,也极有可能去承担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工作。然而,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包括田园在内,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各行各业的高级人才,客观上这就与社会的需求、与孩子自身的
发展规律形成十分尖锐的矛盾,从而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使得孩子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的老师们也都有这种体会,大家都喜欢学习好、听话的孩子,对于那些成绩和纪律性差一些的孩子,从心理上讲就本能地存在着一些排斥的因素。让孩子绝对服从家长和教师的意志,自觉不自觉地把听话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首要标准,抹煞他们的独立自主性,这是我们目前教育中的一个误区。而现实问题是,恰恰正是这个误区在阻碍着孩子们的个性发展。许多孩子特别是那些进入中学的孩子,对此是非常反感的。因为现在的孩子较之过去,在思想意识上要成熟得多,他们对自己的个性发展问题是非常敏感和重视的。当我们的家长和教师不了解这一点时,当我们仍然把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娃娃来对待时,他们就会本能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抗争。这是造成父母、教师与孩子难以沟通的主要原因。
当然,作为孩子和学生,更应该学会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在这个间题上,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许多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着较强的意识。他们能够体谅自己父母的巨大付出,也比较容易去理解老师的辛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对于生活环境相对好一些的城市孩子来说,由于没有这种生活的磨难,他们就很难真正理解家长和老师。
对于这个间题,根据现有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我们的家长和教师还是应该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细致耐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教育,帮助他们去尊重、理解自己的父母和师长。
一般来说,孩子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逐步有了强烈地了解他人和被他人所了解的愿望。我们在开篇谈到的文登那位于梅梅同学的来信,实际上就反映了他们的这个愿望。但是,由于他们尚不成熟,认识间题往往容易局限于表面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和教师给予正确而细心的引导。所以田园认为,要搭通父母孩子、教师学生这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关键在于建立一种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