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在以“读史明志”为主题的班会上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虚心纳谏,选贤用能。”景公当政时有一次连下三天大雪,但穿着白色孤裘大衣的景公却感叹到没有一丝冷意,晏子听闻便说道:“古代贤明君主自己吃饱暖和的时候,都知道百姓正在挨饿受冻。”景公因此受教,拿出了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饥饿煎熬的百姓。齐景公乃是一国之君,却虚心接受晏子的教诲,正是他虚心纳谏,选贤用能,才成就了一国之贤君。
唐朝有唐太宗,以为魏征镜,虚心接受魏征的教诲,将唐朝治理的繁荣富强,齐景公也是如此,在感叹天气与观望雪景的时候,晏子的一句“天真的不冷吗?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主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正在挨饿,自己穿暖和的时候,却知道别人正在受冻,自己享受安逸,却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您却不知道啊。”齐景公却并没有因此发火动怒,而是虚心接受,将晏子的教诲实施下来,若齐景公因此大发雷霆,惩治晏子,将他的教诲晾在一旁,依旧安逸享乐,那么齐景公治理的国家,将会是腐败不堪,君乐民哀的。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大概的意思是,以人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过失,以铜为镜子,可以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古代君王需如此,当今社会也应该少不了这种品行。当你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的时候。老师与父母的教导便是人生最好的镜子,劝告你改正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当你浑浑噩噩消耗时光的时候,身旁努力奋斗的同学,便是人生最好的镜子,劝告你努力拼搏才是人生正道,有一句话说得好“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正当你走在一条道路上,突然发现这条路是错误的,那当你及时回头,重新选择道路,你的错误依旧可以改正,否则,你会沿着错误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生活实际也应虚心纳谏,走正确的道路。
因此,当他人在给予自己建议的时候,应该结合自身情况考虑要不要采纳,当发现自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时,应该及时回头,时刻明确自己的行为做法,立即端正错误行为。
“虚心纳谏,选贤用人,”让我们一起做新时代贤明的好国君。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方法是成功之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古代君王大多数是高傲、固执、偏见、独断的,听不进任何人半点的意见,但邹忌能“讽齐王纳谏”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一则很典型的,有说服力的故事,值得后人借鉴学习。邹忌之所以能说服齐威王纳谏,关键是他应用的方法得当,事例类比得体,言辞中肯得法。由此感动了齐王,使齐王心服口服,终于采纳了邹忌的见解。所以说,方法是成功之母。
三国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吴国君主孙权赠送给魏国君主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但是大臣们都没有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可这并难不倒曹操的小儿子曹冲,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将大象放在一艘船上,刻下水面到船舷的距离,然后放置石头,使水面达到之前的刻度,再称出放置石头的重量,就可以得知大象的重量了。
由此可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需要一种恰当的方法,方法得当了,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样是身处于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诸葛亮。当时诸葛亮在吴国军队,他自称可以在三天内得到十万只箭矢,军队里的人都不相信。诸葛亮于是命令人砍树造小木船,割茅草扎稻草人。他挑了一个大雾迷蒙的早晨,让人将千百艘小舟推向湖中心,当时的敌人——魏军以为敌军入侵,就在城墙上弯弓放箭。雾天难以瞄准方向,射出的乱箭不是插在稻草人身上,就是钉在船上。就这样,诸葛亮把小舟收回,不废吹灰之力就从敌人那儿弄来了十万只箭。
由此可见,在战场上不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一种恰当且有利的战略方法,方法使用得当了,可谓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我大伯家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哥,他从小个性倔强,但又贪玩不爱学习。大伯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个锦绣前程。趁年轻时多学点知识,多读点书,长大了好为百姓、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农村而奉献才能。这种望子成龙的心理促使大伯心情十分急躁,他曾打、骂、逼、罚,但都没有奏效,堂哥反而背道而驰,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的现象。这使得大伯十分头痛烦恼。他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教育方法不够好呢?是不是要让他真正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呢?在堂哥初一放暑假期间,大伯就带堂哥一同去下田干农活。
当时虽是“三伏”,高温也得下田干活。早上出工,冒着雾气,小飞虫就来叮咬;太阳将下山时,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堂哥白嫩的手上和脸上都是一个个小红点,使他痛痒难熬。
就这样,没到一星期,堂哥就连连叫苦,但他在大伯面前不敢出声。此时,大伯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开始婉言开导说:“如果你学业上不求上进,这样繁重劳累的农活与你相伴终身了。你看人家学业有成的,发明了拖拉机,又开创了插秧机,改善了农村劳动的强度,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知识能改变命运啊!”,表哥这才认识到自己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初二年级新学期开始,堂哥就调整好了心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了。在接下来初中两年的奋发学习后,他最终考到了重点高中,三年的高中一扫懒散的坏习惯,表哥最后竟然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由此可见教育子女也需要一种适当方法,方法得当了,能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并付诸于行动。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到曹冲称象,再到诸葛亮草船借箭,最后又从大伯激发堂哥认真读书的故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凡事都要冷静思考,要拿出正确且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邹忌从自己的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并发现了问题,向齐王说自身问题并向齐王说这件事及其原因,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并改正,最后战胜于朝堂之上。
是啊!齐王这种自己听别人意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接受吸收别人给自己的建议,这好比在一块石头中剔除无用的杂质一样。我们接受别人意见,就应该改正,在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就因为没有听毛泽东的话而导致全军的崩溃。最后接受毛泽东的意见进行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楚汉争霸时,楚霸王是何其威风,有力举千斤的力气,而就是因为不听自己手下谋士的意见,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而他的刘邦呢!他没有霸王的才气,没有霸王带兵的智谋,他只是因为听取萧何的意见,让韩信带兵,打下了汉朝的万里江山。
我们也应该学习邹忌说话的方式。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他只是用自己的经历来提示齐王他自己也蒙受骗了,从而使齐王自知受骗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我们在以后工作时也应该用婉转的话,当自己发现自己上司的错误时,我们用婉转的话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保全了他的面子,会是他对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错误,那样可能使你的上司觉得自己丢掉了面子,会记恨你,给你小鞋穿。即使是当前胜利了,以后也可能会报复你,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所以我们要向齐王那样善于接纳别人给自己的建议或者自己的不足;也要学邹忌那样说话的方式,那样我们做事可能会更加地顺利。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使自己不足给“刷”出来,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使自己更加地充实。我们说话的技巧也可能使我们的命运更加地平坦,不像山那么峻不易攀爬。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并且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向别人提建议时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技巧。要提醒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不损伤他的面子,那样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直接说,那样可能伤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改。所以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海纳百川,最后使自己成功,我们说话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们始终要善于纳谏!
人物介绍
隋朝接下去是唐朝。唐朝的第二个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当了皇帝以后,他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重用一大批有本事的官员,重视发展生产,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把唐朝治理得富强昌盛,在当时的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故事七
虚心纳谏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纳谏”(纳是接受的意思,谏是规劝的意思)。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帝王中最能纳谏的一个。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不能定为死罪。您的处罚太重了,应当改一改。”
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要不,我就错杀了人啊!”
他立刻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伽。可又有一个大臣不同意了,说:“那座花园值一百万钱,这种赏赐太重了吧?”
唐太宗摇摇头说:“孙伏伽敢直接指出我的过错,我就要重重地赏他,好让大家都能像他这样直言规劝我呀!”
唐太宗这方面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他和魏征之间的事更有意思,大家看魏征的故事就知道了。
有一年,益州(在现在四川省)的地方官给朝廷上了一个奏折,说当地的僚人(一支少数民族)起来叛乱,还抢了东西,请求中央发兵镇压。
唐太宗看了奏折,立刻给益州的地方官下了一道命令,说:“僚人祖祖辈辈居住在深山里,吃的穿的都很差,有时候出来抢些东西,已经成了习惯了,这不能算叛乱。地方官只要公平对待他们,就能把事情平息下来,不出大乱子。万万不可动枪动刀,发兵去杀害他们。他们也是我的百姓啊!”
唐太宗坚决反对派兵去打僚人,避免了一场内战。他在位期间,能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国内各民族相处得很好,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每日小练
1. 唐太宗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多选)
A. 喜好文史
B. 英明果敢
C. 坚毅不屈
D. 有勇无谋
2. 古代人把皇帝能听进不同意见,按正确的意见办事,叫做什么?
上期答案
1. ABCD
2. 谁有本事就用谁。
邹忌讯齐王纳谏后,齐国政通人和,燕、赵、韩、魏咸来朝见。邹忌之“试”,功英大禹。细读原文再三,深感其“成功”之始,实乃出于“孰视之”这一自觉行为品质。
所该“孰视之”,是指一个人能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仔细端详并学习他人长处,认真对照并检查自身之不足。古人曰:“人非圣肾,孰能无过?"树立起这样信念的人,才会时刻提醒自己,才会不断完善自我,为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而不断努力。
“孰视之”是真实地照镜子,是一切事情能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邹忌对徐公“孰视之”,看到了一个“自以为不如”的徐公,也照出了一个“弗如远甚”的“我”。真正的知己知彼,鱿是在这“孰视之”的过程中完成7。摆正了这样的位I,邹忌仍不失为一名美男子,而从中所进发的“知人者智”的火花,更令人感到他所平添的几分内在资质的“美”。对此,我们不封换个角度来看,俏若邹忌当时来个“门缝里肴人”,对徐会或是横挑弃子竖挑眼,或是千脆不质一份,而后,又何从“基襄而思之”,又柯以“朝见威王”,又何论“战胜于朝廷”?
“孰视之”是应心服用“清凉别”。郊忌如此,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其例。曹荣获“五连冠”的中国女排,一度在“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氛围中,“视神经”出了问题。巴塞萝那奥运会上衍给待兰女排,起视四周,则已不再是中国“一花独秀”的格局。原来,古巴、巴西、秘香、美国、俄岁斯、韩国,等等,都早已开始对中国女排“孰视之”,并从中找到了对付中国女排的招数。连连效绩的渗痛教训,终于使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重新站到了一个开创断天地的起点上,打掉自身的盲目性,也从“孰视”自己的一个个对手开始.努力去追寻重振雄风的一个个新的突破口。
由此看来,“孰视”既是十分有效的观察方法,更是弥足珍贵的自省美德。如果就方法论方法,不从思想素质上去提高,那么,再美好的事物放在眼前,也会视若未见,熟视无堵。我们青年学生只有禅怀坦白,敞开心序,才可能开阔视开,见赞思齐,“孰视”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和所有位得自己羊敬与学习的人物,在广泛的社会实戏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去获取成功。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会,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普孰与徐会美?”妾曰:“徐奋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否与徐公孰美?"客曰:“徐会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慕寝而思之,曰:“否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英不私王,朝廷之巨英不畏王,四境之内英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样臣吏民能面利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纬、魏闻之,嘴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古往今来,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都会有犯借误的时候,此乃“人非圣赞,孰能无过?”的道理。然而能够当面指出这些错误的人,枕更少之又少了。因此进谏难.纳谏也鱿更难了,要想得到成果,需要双方的合力,既要有坎于立面错误,改正错误的脚怀,又要有勇于批评,羊重他人意见的精神。
读了上述这则材料后,我十分钦佩青年工人宋丽芳,对她那种敢于向专家、权成提出质提,这种精神鱿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从侧面也反映出宋丽芳对于读书是艳着一种认真仔细、严谨的态度。但我更饮佩胡绳,当他得知此事后.立刻细查了有关记载,答复了这位读者。脱作了恳切的说明,仃正了某些筑漏,又表示了诚华的感谢。胡绳细查记载,说明他能够以客砚实事代替自己的主现认识。作为一名知名的学者,对于一个青年工人提出的质提,完全可以毫不理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胡绳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但作了说明,仃正硫漏,而且对读者给予了诚攀的感谢。像他这种精神是位得我们学习和采纳的,胡绳的这种精种正是能够盛心采纳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不因为自己是著名的学者,却要接受一个普通工人的意见,表现了胡绳的大度和应怀若谷的高尚品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缺少的就是进谏和幼谏。在不少单位,下属在上司面前有的只是吹谧拍马,而这种方法,上司也比较容易接受,所以工作效率低,腐致之风也鱿不足为奇了。如果换一个角度,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肯定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般的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就可想而知了。准足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和表杨,对四化的进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所以,各级领导应当正确琦待批评意见,敢于“惫赏纳谏”,改进工作,推动四化建设,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最近读了一则有关唐太宗纳谏的故事,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生出了许多感慨。继而又忽发奇想:如果人人都能象长孙皇后那样,上下级关系不就处得更和谐融洽了吗?
唐太宗和魏征堪称历史上有名的明君贤臣。有一次,魏征在朝廷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言太宗的过失,太宗龙颜大怒,拂袖回宫,余怒未息地对正在煎药的长孙皇后说:“魏征这个老匹夫,目无尊上,我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听了,便对太宗说:“熬好的药,我不想喝了,虽然知道喝下去能治好我的病,但味道太苦了。”唐太宗恍然大悟,连忙拉着长孙皇后的手笑着说:“要不是你,我险些做出蠢事。”当即表示不再杀魏征,并采用他的建议。
同样一个李世民,对待魏挤和长孙皇后的肺腑忠言,为什么一怒一笑,一拒一纳,效果如此径渭分明呢?有比较才有鉴别。细思之,不难看出二人劝谏之术有高下之分也。魏征忠言直说,讲的是逆耳忠言;而长孙皇后忠言曲说,讲的是顺耳忠言,运用设喻,通过暗示使唐太宗认识到自己的举动失当。试想如果长孙皇后也采用魏征的做法,直谏唐太宗,那么非但不能救魏征,恐怕连自己也“岌岌乎殆哉”了,更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由此看来,劝谏有术,不可不慎。
为什么同是忠言,顺耳和逆耳效果却大相径庭呢?当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执政时,他的人事政策叫人捉摸不透,有人大惑不解,他解释说:“基本上我只喜欢反驳我的人,可是我与这些人很难相处。”这位总统坦率地道出了在理智上他喜欢给他提意见的人,但在感情上又厌恶的矛盾心态。理智使他清楚地认识到“君有净臣不亡其国,父有净子不亡其家”,个人情感却又使他心胸狭窄,“难于相处”。因此,采用委婉温和的进谏方式可扫清纳谏人感情上的障碍,消除双方感情上的隔阂,易于奏效。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心理学家罗宾森教授说:“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这也摆明了向别人提意见时,不要觉得出于公心,问心无愧,就凭匹夫之勇,不管方法方式,而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人是理智与感情的统一体,一旦自尊心受损,感情的洪水冲出理智的堤坝,再不受理智的约束,破坏了心理平衡,就要做错事了。因此,提意见力避正面否定,采用比喻、类比、暗示等委婉方式,使当事者认识到所做所为的不当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已经无情地作了证明:铮铮铁骨的“谔谔之士”有几人能善始善终,尽其天年?且不说昏君当道——比干剖心、伍员悬首、屈原放逐、司马宫刑……就是少有的明君临朝,魏征不也是“几数者死矣”吗?严酷的现实教训了古人,有的独善其身,转向保守。白居易因屡屡上书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最后发出了“三十以后不再言”的无可奈何的慨叹。有的则改变方式,运用委婉曲折手法,进行讽谏。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婴谏杀烛邹、触龙说赵太后……这些聪明的大臣没有死于“挣谏”,既保全了自己,又尽到了为臣之职分。
当前我国正在实行全面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课题,不仅需要有胆有识有才能有气魄的领导干部,更需要千百万集思广益,以改革为己任,及时向领导提出忠言的人民群众。但封建意识的余毒还根深蒂固,有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还相当严重,大搞一言堂,因提意见而受打击报复的事时有发生,但作为已成了国家主人的我们,既不能明哲保身听之任之,更不能恭维拍马助封为虐。为了我们的事业,有意见一定要提,因为只有一种声音的社会是悲哀的。我们要学一学长孙皇后,掌握讲顺耳忠言的批评艺术,无论于国还是于民都是极其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