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岂能如机器高三作文
教室后墙红幅一悬,书桌上各色教辅一摊,日日重复着这样一种想摆脱却又不能摆脱之境,为的却是六月盛夏时头脑如智能化电路般的运转和输出。试问,此与机器有何异?
有大学教授大斥学生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之言者;有学生假期作业以秤称量者;有父母在高考后晒废笔芯而心疼者……这样的情景难道与流水车间按时按刻制出的标准化产品有什么差别呢?林达曾言:“每一个社会现象露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是的,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无论是车间生产抑或高科技产业也都开始被机器人所替代而如何使这个一代数码原住民培养个性意识从而不被机器取代或是沦为“机器”,却是一个更深的课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教知识,还有教做人。由此我们不难推论,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父母不仅要督促孩子知识的吸收,更要在做人的道路上悉心指导与引领。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么在幼儿园靠小学算数来抢糖果吃;在小学、初中忽略个性、创新等一系列成长道路所必需汲取的养分,终日埋在小升初、初升高名校模拟卷中不得直腰;在高中大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不关心时事国家;此后走入升职、等待升职的循环。最后为人父母,使自己的孩子重新走上这一循环……如此一看,造成屡屡高三学生跳楼事件,“流水线上产品”压力过大谋杀老师等事也就不再奇怪。
他们不过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产中,人之为人的.思想才智、道德修养被抽离,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的“原料”以及定式培养,最终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器化”与麻木。想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培养个性意识,在学习之余追逐所好之物,培养一己之长;在具备能够区别于他人的品质的前提下思考人之为人的特点。想要不沦为生产线下的产品或是不被机器所取代,就要能辨别出自己与机器的本质不同,机器终究是一个器物,它不会有思想,它只不过是由人类随便写出的程序输入之后,依靠科技的发展、信号的转化智能地输出而已。
除了在顺应科技发展不被淘汰,培养个性意识之外,我们还应该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意识。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看得见的事物是短暂的,看不见的事物方能永恒。正式这看不见的情怀思想使我们能够称之为人,而不是机器,是能够思考社会现实,能够贡献自己力量的大写的人。
在智能化的时代,用个性品质浇灌自己、用家国情怀充实自己,用科技武装自己,方能觉得人之为人的一块广阔天地。
学生岂能如此机器?
【学生岂能如机器高三作文】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属于一个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时,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之时,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与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在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角保尔柯察金所说的。在这本小说中,保尔从桀骜不驯的少年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最初他是一个受尽了欺压的百姓。在水兵朱赫来的影响下,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战火、失恋、濒死、甚至瘫痪,种种磨难丝毫没有削减保尔对革命的热情,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脚步,淬炼出他钢铁般的意志,支持他在坎坷的道路上为革命事业献身。
深受保尔的鼓舞,我深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民族与国家的重任,我们应当像保尔一样心无旁骛、坚定信念。然而在真正的学习中,我却无法时时做到有坚强信念。乏力,懒惰时常光临我的生活。可如今保尔告诉我,现在所有的懒惰都会让我在以后感到后悔。对于当下的我,最该抓住所有光阴奋发学习,毕竟没有今天的努力学习,怎么可能在以后能为祖国建设出力呢?以最最平常的起床为例,以前无论何时我起床一定是我妈妈叫的,因为闹钟一响我会直接关掉继续睡,况且就算妈妈叫我,也常常一次不行要两次三次,我才能迷迷糊糊的醒来。而如今,我有了更坚定的信念,总不需要闹钟响,我就会迅速起床。真是应了那句话:叫醒起床的应该是梦想!
互联网社会,总有某些所谓“公知”发表令人气愤的言论,污蔑抹黑自己的祖国,或是夸大其词,或以偏概全。殊不知,万物皆有裂缝,那是留给阳光照进来的地方。祖国的建设,需要每个人不断努力,用坚强的意志去同坎坷作斗争,而不是靠抱怨和诬陷。我们永远应该向保尔一样,不停歇的去学习不迟疑的去奋斗,怀揣着坚定的目标,尽力去为社会,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暑热已经退去,我收拾好新装备,在妈妈的目送中,踏上了新征程,开始了我将浴血奋战的新学期。
校门前,出现了许多陌生又可爱的面孔——他们都是一年级的新生,稚嫩的脸上有的兴奋不已,有的羞涩不言,我仿佛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一瞬间便失了神,笑着走过去:“别怕,来,姐姐带你们进校门。以后,你们便是小学生了!”说罢,我拉着几个孩子的手,一面结伴前行,一面愉快的介绍起学校的生活、风景和各功能室。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一年级部,我把他们一一送进了班级。我又朝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们点头笑笑,老师们居然愣了一下,她可能不记得我的名字了,但还觉得我眼熟吧!
窗外的野雀翻飞并没有打破这教室里的温馨与安静。新班级是重组分班的,熟悉的不熟悉的同学都坐到了同一个教室里,大家还没有完全彼此认识,就纷纷拿出自己的最佳状态,整理着心态迎接新老师的课堂。老师走进教室,看着一脸乖巧的我们,脸上露出一脸慈母笑。讲话时,他总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地走,和我们简单的沟通假期后如何收心,讲述了新学期急需做的几项事,比如:学习计划的调整、学习态度的端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我们瞧见了老师两鬓间的几缕白发,瞬间红了眼眶,老师为我们操劳,为我们备课、上课、批阅……这个职业让他的腰杆不再挺拔。
学了《丁香结》这一课,我知道了人生路上总会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等着我去一一解决,如果人生路总是普普通通、平平坦坦的,岂不索然无味吗?
每个小孩子或许都曾经问过:“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渐渐长大的我明白:生命不可违,岁月不可追。让我们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坚定目标,大步前进。
1、“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我是一条溪流,我来自雪域高原,我来自茂密丛林。穿过了崇山峻岭,越过了深涧幽壑,克服了千难万险,我勇往直前,大海是我生命的终极目标。没有大海的水蒸气就没有雨水,没有雨水的滋润,我可能早已干涸。是大海给了我生命,奔向大海不仅是我的感恩之旅,也使我生命充满活力。江河回报了大海,大海才能永远滋润江河。
2、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的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是怀着失望和无奈死去的。受到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的“怕丛飞丢面子”而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医学专用的神经变的清醒从而学会感恩吗?
3、当清照依窗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时候,满地零落的菊花,可是她内心的悲愁?还是那个低首嗅青梅的她吗?还是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那个她吗?社会的动乱,家庭的破败,生活的流离,让曾经一度浪漫的清照渐渐成熟,也渐渐坚强了起来,也曾“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也曾“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凉,但她始终在那个历史舞台上坚守着自己独有的风格与魅力。在那个男性为尊的社会里,清照用自己的坚强书写了许多奇迹和不朽!让我做一只雄鹰吧,寻找一份独有的坚强!
4、凡高轻轻叩响的手枪,“轰”的一声脆响,生命的红如同他笔下怒放的向日葵般绚烂多姿。李白饮尽万缕月光,吞吐锦绣文章,才高八斗,却豪气冲天地说了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踮起脚尖,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生的豪迈与气魄,尽在弹指一挥间。古今中外,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者,无不是站在生活肩膀之上的巨人。他们踮起脚尖,傲视群雄,越挫越勇。面对生活的激流,面对生命的磨难,他们没有自怨自怜,而是选择了踮起智慧与勇气的双脚,踏实创新,勇往直前。最终,他们劈开了万丈霞光,斩断了万千荆棘,一身风雨,两袖清风,赢得了生命的辉煌与灿烂。
5、我们都需要爱,无论是爱别人,还是接受爱,但爱需要有限度。有一种鸟,用带有坚硬刺的木枝作巢,用羽毛、柳絮作铺,让巢柔软。当雏鸟长成后便将那些东西全部撤去,留下坚硬的树枝,还逼雏鸟离开树枝。当雏鸟下坠之时,它们经历痛苦害怕便拼命挥舞翅膀,从此学会飞翔,爱不是把花儿捧在手心,而是让它经历风雨,接受阳光,爱不是一味的把孩子养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去历练,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如风筝
6、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这样一种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成就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中国革命。试想,如果毛泽东没有这种“我能”的自信,怎能成就他的伟业?也许,现在人们不会记住他的名字,中国也不会解放。"我能"让年轻的生命绽放出花朵,在金色的季节里盛开。
7、我们很卑微,我们很渺小,我们撑着自己人生的双桨,充满好奇,充满渴望。可是突然间我们看到了导航灯,那是老师在“现身说法”,他们扶着我们的双手,控制我们的船桨,划呀划呀。我们好累,我们好想休息。这时,一个叫“社会”的老者却说,一旦我们停下,就把我们踢出战局。我们害怕了,服从了,我们不敢说累,不敢叫苦,使出全力划向那个早就规定好了的目标。终于,我们发现自己没有了欢乐,更失去了兴趣。我们想逃开一路上的箭头,逃开指示灯,去欣赏一下航线旁边的风景。于是我们悄悄地偏离了一点航道,在离开时都计算好了如何回归航道。我们太想做快乐的自己了。当第一个浪头扑打到我们脸上,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分清方向时,我们突然被三双大手扶住,他们叫做“社会”“学校”“家庭”,他们异口同声地说:“看,出事了吧?”于是我们又被领回原本的航线,越走越远……
8、“我能”,推动历史之发展。观古人曾茹毛饮血,曾以薪求火,万物始于混沌,有态失而野俗,唯一“能”字,领古人登山而入海,开荒而捕兽,薪尽火传,传承下了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前进的浩哉壮志!“我能”,壮苍生之志,破荒谬,除暴乱,似陈胜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天下云集响应”之不可逆之势态。古人云:“事非不能也,为不为也!”“不为”与“我能”者所差万里也!吾辈岂能抛却一“能”字而甘于浮沉于天地之中,了此余生?否也!“我能”!开创柳暗花明之境地。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何为其然也?唯一“能”字矣。君暂观鲁迅,中华近代之脊梁,三择其地,三改其志,于“铁屋”之中发出响彻民族灵魂的呐喊,万事非有不能也!中华红色军团于二万五千里中度峥嵘岁月,“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创造的非只征程之火,更是一种信念与虔诚筑成的铁血之师,可谓壮哉!
9、花儿得到太阳的照耀,才娇艳欲滴,色彩斑斓;小草得到大地的孕育,才葳蕤葱茏,生机盎然;溪流得到雨水的滋润,才奔腾不息,蜿蜒盘旋。花儿不忘回报太阳,以缤纷的花朵,去辉映太阳的灿烂;小草不忘回报大地,以如茵的绿意,去昭示大地的生机;溪流不忘回报雨水,以奔流到海的行动,去证明雨水的渊源。
10、传递的核心是发展。在小说中常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如今为师传你本门武学,望你能把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武艺发扬光大”。这种武侠小说的情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客观地反映出人类希望通过传递来把学问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人人都在关注奥运,人人都在期盼奥运,其实奥运的精神也是一种传递,而这种传递也是了为发展,奥运的精神,在一届一届的传递中,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园的国民运动会发展到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而每一站的传递,都蕴含着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传递的核心是发展。
岁尾年头,名目繁多的评优秀活动又活跃起来。评比优质产品啦,评选优秀作品啦,这对总结一年的工作,促进新的竞争,其积极作用是不待说的.然而,有些评选却是挂“评优”之“头”,卖“得利’之“肉”,确有“歪嘴和尚念正经”之嫌。
歪念之一,唯“我”是评,为己贴金。如有的评委在评选中不是瞅准那个“优”字,而是瞅准那个“我”字,认为产品、作品总还是自己的好。于是,评起来不是唯“优”是评,而是为“我”而争。报载某全国城雕评比,获奖者大都为评委之大作一即其一例。这种评法,自己的东西,好处说绝,甚至无好生“优”,不上“优”字不撤手。别人的,则横挑鼻子竖挑眼,不淘汰则不罢休。
歪念之二,唯“亲”是评,弹冠相庆。评选的对手都是平日的同行、同仁、亲朋好友,不够“优”之条件的,则“扶一扶,捧一捧,昧着良心吹一通”,也就上去了;再不,来个双优并列,“排排坐,吃果果,你好我好他不错。”“难怪许多劣质产品瞒天过海,雄锯榜首,只为个中有亲缘。不少“一等奖,取代了“第一名”,皆因“一等奖”能有个大肚量。如此评法,怎不唱者高,和者寡?
歪念之三,唯“会”是评,互惠互利。既评选就得大家来相’会户,一“会”,就得办招待啦,发纪念品啦,搞馈赠啦,不破费点够什么“意思”.而且,这次你主持,下次他主持;今年在此地,明年到彼地;轮流坐庄,到处观光;个中三昧,岂不美哉?
其实,评选活动乃是一本“正经”,只要请到好“和尚”,是能念得好正经的.例如:我们有许多评选是有群众参加的,有的是请懂行的局外人来评的,如此挑选些“好和尚”就是一个改进“评优”的良法。
目前,在部分中学生中,有一种重文轻理的倾向。本来数理化学得不错,偏偏要报考自己成绩平平的文科。问其原因,回答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夭下都不怕’已经过时了,现在是学文科吃得开。”
照这些同学的看法,在当今中国,似乎数理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贬值了,理工科人才没有用武之地了。如此见解,实在新鲜!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前进、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巨大推动作用;社会生产的停滞或倒退,也无不与科学技术的残遭冷落有关。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党中央明确宣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发展科技当作战略重点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短短九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就能翻一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中央重视了科学技术,发挥了各行各业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讲到今后经济发展战略时,第一条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更加清楚地表明,科学技术不但没有过时、没有贬值,反而会身价更高。不久前,我曾读过一篇报道,它写的是乡镇企业争抢科技人员的事。这篇报道的题目叫《抢“财神”》。请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抢”科技人员?又为什么把他们称作“财神”?还不是因为科技人员在发展经济方面能做出大贡献吗?事实告诉我们,今天,科学技术是“适逢其时”,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轻视理科没道理,盲目地“弃理从文”更不对。我们知道,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能,只有在最适宜的岗位上才可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此,选文科还是选理科,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因材选科”,以利于自已向最能发挥才智的方向发展,便自己的才能在对社会的贡献上,趋向最佳值,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有的同学的长项是数理化,文史地是他们的短项,本应“扬长避短”,选报理科,将来在科技战线大干一场,而他们却弃理从文,就短避长,这怎能不令人感到可惜!
有的同学弃理从文,理由是:学习理工科艰苦,不如学习文史类省力。这也未必妥当‘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作为一门科学,都有它丰富复杂的内容和内在的联系,要学好它们,都是不容易的。就拿文科中的历史和语文来说吧:历史,上下几千年,纵横儿万里,古今中外,文化经济,人物事件,因果关系,真可谓头绪繁多,综合性强。要掌握它,谈何容易!语文,就更复杂了,且不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些五花八门的语文知识,单是作一篇千字短文,不就使我们不少同学叫苦不迭吗?“易”在何处?
还有的同学弃理从文的理由就更令人触目惊心了。他们说:“考理科毕业后就是干实际工作,当牛作马,考文科可以当企业或行政的领导,可以扬起鞭子赶牛马。”且不说他们把干实际工作比作“当牛作马”是多么错误,.也不说他们把领导与群众的关系视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是何等荒唐,只就他们认为文科毕业生才能当领导这一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党的干部政策历来是任人唯贤,一重在看他们的德才条件,而不是看他们是学文还是学理。请看当今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班子中,不是既有学文的也有学理的吗?从这里也可看出,这些同学弃理从文的学习目的是多么不正确——想当“人上人”的“领导者”。不过,我相信,抱着这种目的学文科,即使功课学得好,也当不了受群众欢迎的领导。因为,群众需要的,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骑在他们头上的“老爷”。
当前,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锻炼成长、施展抱负的广阔夭地。四化建设既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文科人才,更需要才华横滋、大有作为的理工科人才。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国家的猫要,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不可盲目地“重文轻理”、“弃理从文,也不要怕艰苦,图省力,更不要幻想着去做什么“扬鞭赶牛马”的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