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的成语故事
士别三日这个成语我们经常听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士别三日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士别三日
【拼音】:shì bié sān rì
【成语故事】:
三国时代东吴的`吕蒙,可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继任东吴的都督。设计击败了蜀汉的关羽,派部将潘璋把关羽杀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吕蒙本来是一个不务正业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见了他,觉得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来,鲁肃再遇见他时,看见他和从前完全不同,是那样威武,跟他谈起军事问题来,显得很有知识,使鲁肃觉得很惊异。便笑着对他开玩笑说:“现在,你的学识这么好,既英勇,又有谋略,再也不是吴下的阿蒙了。”
吕蒙答道:“人别后三天,就该另眼看待呀!”吕蒙的话,原文是“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其它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士别三日的成语故事】
不久前偶遇一初中同学,真应了那句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他身上已经丝毫找不到当年的天真与稚气,一身笔挺的名牌西装,新潮的发式,叼着KENT,举手投足分明是香港警匪片中的“大哥大”。他见我的第一句话是:“瞧你怎么活得这么累?”最后一句话是:“人活着,要潇洒一点—用行动来证明。”这一番莫名其妙的“潇洒”教育虽然听着耳熟,倒也真让我思索了好久,难道,潇洒还要证明吗?
作为一个对外界冷暖阴晴感觉颇为迟钝的人,我对于社会上各种风起云涌朝夕变幻的“新潮”,一向缺乏敏感。至于所谓的“潇洒”,尤其如此。人家告诉我:“费翔最潇洒,周润发最潇洒。”我问他,他们不都是搞表演的吗?演出来的潇洒能算真的吗?是不是有点做戏的味道呢?于是对方颇为不屑地捧着心中潇洒的偶像愤然而去,倒让我为出言不慎而后悔了好久。又有人告诉我:独闯撤哈拉的三毛最潇洒。这一次我毫不留情地说:三毛最虚伪。一个在文章里教人潇洒,劝人乐观向上的人,居然自己都没有勇气活下去,寻了短见,这样的三毛哪里称得上潇洒呢?结果当然又得罪了一个朋友。于是我再也不敢妄议什么潇洒了,只是告诉自己,潇洒无须定义,无须树云中,何日遣冯唐”、“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等妙趣横生的故事和神话传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语出天然,比之于听老奶奶慢腾腾地月下话牛郎要有趣多了。
渐渐长大了,从典故中走出来的我,开始把焦点投射到词的炼句上。我开始惊叹于古人的“片言可以明百意”,惊叹于他们能够运用自如地状难言之景于眼前。一些不大起眼的词语。被词家放人句中,竟产生了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个“皱”字,把人物的春愁春怨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景不言情。而情自景中来。我常常合上书,闭着眼睛,默默地领略,让神思自由地翱翔,去勾画出一幅幅画面:或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孤独之景,或是“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的清新、明快之色,或是“平冈细草鸣黄犊,斜阳寒林点暮鸦”的乡村恬美生活,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饥匈奴血”的戎马生涯。有时,自己也想试着写一点,可总是笔下羞涩。于是,我面对实际,开始尝试着把这连珠的妙语用进作文。越是钦羡和仰慕。就越想看,越看就越多,或许是奢望能够熟读“宋词三百首”后,不会填词也会填的缘故吧!
又大了几岁,又成熟了几分,把诗、词、曲作了一番比较,渐渐又发现了词的一些好处。诗过于高雅,曲则未免流俗,惟有词雅俗共赏,琅琅上口。例如同写艳羡功名,诗曰:“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曲日:“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大丈夫时乖命蹇,有朝一日天遂人愿,赛田文养客三千。”而词则这样写:“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推衣起,但凄凉四顾,慷慨生哀。”词的另一个妙处是内容无所不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常常沉溺在“词海”中,乐此不疲,常从图书馆抱回一些词书,在夜窗下细细咀嚼品味,有时连续几个晚上都没碰课本,这样当然很不好,无奈词太精彩了,太吸引人了。
课桌上又是一堆习题。数理化车轮大战早已搅得我头晕脑胀眼冒金星,几个小时一下来自己就根本不知道在做哪一道题了。有时候就想,我要当了教育部部长首先下令停产作业本和参考书,“信着全无是处”又敦促我勤于思考,努力创新:当我不幸受挫时,一句豁达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使我茅塞顿开,洒脱起来。不知不觉,词成了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不觉中我已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也记不清是哪一天,爸爸告诉我:“要想深刻体会词艺术的美以及其思想内容及艺术的统一性,还必须了解词的格律。”词的格律,我从未想过,然而一穷词之味,却是我渴望的。在偶然的一天里,我找到了一本《诗词格律》,于是,我又要走进一个迷人的有关平仄、押韵、词牌的艺术殿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