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丹艺术论》其中一段关于艺术人才的议论,很能启发我们思考,不妨摘引于此?
“在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的传记里,满载某某前辈的天真可笑的趣闻,但是要知道,伟大的人物,常因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而忽略日常生活。更要知道,有许多艺术家,虽然他们颇有智慧,但表面上好象肤浅得很,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口才和应答不敏捷的缘故,可是对于那些浅薄的观察家来说,善于辞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伟大人物如此,常人,尤其是有作为的青年人怎么样呢?不妨说,罗丹的话也是适用的。对于那些自学成才或渴望成才的青年,观察时需要从主要的方面着眼,看清其本质的东西。在使用培养或选拔他们时,当然也就必须看其主要方面,不能随意地以一种表面的东西来决定取舍。
罗丹的这个意思,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是早就讲到了的。例如,王充《论衡·书》篇中就写道:“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拘也,”当一个人专心致志于某一学问或事业时,他可能连泰山也视而不见,连自身的事情也无暇顾及。这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吗?《列子·说符》里有个伯乐推荐九方皋做相马接班人的故事,说得很实在。九方皋找到了千里马,明明是“牡而骊”,却说成是“北而黄”惹得穆公老大不高兴,差点当不成秦穆公的相马臣。伯乐据理力辩:“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套高论甚至比《罗丹艺术论》中的话还要妙,颇有点朴素辩证唯物论的味道,没有一点相马的专业眼光是说不出来的。也正因为这种专业眼光,九方来作为相马接班人的主要条件才被捕捉到,伯乐也才成其为既善相马又善识人的伯乐。
确实,从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看,几有为之才,为了钻研学问,眼里常常只有他所钻研的对象,而没有他自己。有的人不修边幅,乃至于连爱人都徽得去找,象这样的事也不是个别的。这样,他就不仅无知于隔行之道,而且还可能有悖于人情世故,至于“人事关系学”之类,就更非所长。这样的人。难免招致非议.但是,此种非议,究竟又有多少理由和价值呢?
分析和研究某一个事物,总是要抓要点,抓特征,抓主流。臂如看球赛,总是眼随球转,盯住了球看,这场球赛也就看清了。所以,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是符合正常人观察事物时注意力分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闹点笑话,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现象只是入门的向导,观察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这就要求别除假象,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一当本质抓住以后,现象就退居次要,甚至往往被遗弃。所以,“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又正是经过观察、分析而到达本质的一种表现。这种观察和分析方法,对于青年的培养教育,对于发现和选拔人才,难道不是同样适用吗?
现在早已不是伯乐、王充、罗丹那样的时代了,但可惜那种浅薄的“观察家”,或者说浅薄的观察方法却尚未绝迹。他们对于一个人才的瑕疵或某些方面的不足,常常是给予过分的谊染。即使象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也曾被流言蜚语弄成了一“科学怪人”。什么“骄傲自大”呀,“脱离群众”呀,“个人奋斗”呀等等不顾及一个人本质特征的帽子,也还时有所闻,仍在影响着对新人的培养,阻碍着人才的任用。总之,如非完人,如非全才,如非做到四面八方掌声雷动,那就很难被承认是“才”。这类观察家及其观察方法,把一个青年的优点,把一个人才之所以作为人才的主要条件掩盖了,抹煞了。由此可见,透过现象看人才之本之难。而对一个人才尚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发现他、引导他、选拔他,就更非易事。
人们常说某人“独具慈眼识俊才”,此所谓“慧眼”者,主要就是指要全面地观察人,要有一点“专业眼光”即懂得一点你所观察的对象所从事的事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豁要大批人才,我们不仅播要“独具慈眼”的伯乐,而且应当做到“众具蔽眼”,大家都来尊重科学屯落重知识、落重实践,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察方法,发现、选拔和造就各种人才。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希望所在。
读《罗丹艺术论》其中一段关于艺术人才的议论,很能启发我们思考,不妨摘引于此?
“在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的传记里,满载某某前辈的天真可笑的趣闻,但是要知道,伟大的人物,常因不断思考自己的作品而忽略日常生活。更要知道,有许多艺术家,虽然他们颇有智慈,但表面上好象肤浅得很,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口才和应答不敏捷的缘故,可是对于那些浅薄的观察家来说,善于辞令是聪明伶俐的唯一标志。”
伟大人物如此,常人,尤其是有作为的青年人怎么样呢?不妨说,罗丹的话也是适用的。对于那些自学成才或渴望成才的青年,观察时需要从主要的方面着眼,看清其本质的东西。在使用培养或选拔他们时,当然也就必须看其主要方面,不能随意地以一种表面的东西来决定取舍。
罗丹的这个意思,其实我们的祖先也是早就讲到了的。例如,王充《论衡·书解》篇中就写道:“人有所优,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思有所至,有身不暇拘也”当一个人专心致志于某一学问或事业时,他可能连泰山也视而不见,连自身的事情也无暇顾及。这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吗?《列子·说符》里有个伯乐推荐九方皋做相马接班人的故事,说得很实在。九方皋找到了千里马,明明是“牡而骊”,却说成是“北而黄,,惹得穆公老大不高兴,差点当不成秦穆公的相马臣。伯乐据理力辩:“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这套高论甚至比《罗丹艺术论》中的话还要妙,颇有点朴素辩证唯物论的味道,没有一点相马的专业眼光是说不出来的。也正因为这种专业眼光,九方来作为相马接班人的主要条件才被捕捉到,伯乐也才成其为既善相马又善识人的伯乐。
确实,从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看,凡有为之才,为了钻研学问,眼里常常只有他所钻研的对象,而没有他自己。有的人不修边幅,乃至于连爱人都懒得去找,象这样的事也不是个别的。这样,他就不仅无知于隔行之道,而且还可能有悖于人情世故,至于“人事关系学”之类,就更非所长。这样的人。难免招致非议。但是,此种非议,究竟又有多少理由和价值呢?
分析和研究某一个事物,总是要抓要点,抓特征,抓主流。臂如看球赛,总是眼随球转,盯住了球看,这场球赛也就看清了。所以,“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是符合正常人观察事物时注意力分配的一般规律的。这样,闹点笑话,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现象只是入门的向导,观察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这就要求剔除假象,透过表象,抓住本质性的东西。一当本质抓住以后,现象就退居次要,甚至往往被遗弃。所以,“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又正是经过观察、分析而到达本质的一种表现。这种观察和分析方法,对于青年的培养教育,对于发现和选拔人才,方法,对于青年的培养教育,对于发现和选拔人才,难道不是同样适用吗?
现在早已不是伯乐、王充、罗丹那样的时代了,但可惜那种浅薄的“观察家”或者说浅薄的观察方法却尚未绝迹。他们对于一个人才的瑕疵或某些方面的不足,常常是给予过分的谊染。即使象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也曾被流言蜚语弄成了“科学怪人”。什么“骄傲自大”呀,“脱离群众”呀,“个人奋斗”呀等等不顾及一个人本质特征的帽子,也还时有所闻,仍在影响着对新人的培养,阻碍着人才的任用。总之,如非完人,如非全才,如非做到四面八方掌声雷动,那就很难被承认是“才”。这类观察家及其观察方法,把一个青年的优点,把一个人才之所以作为人才的主要条件掩盖了,抹煞了。由此可见,透过现象看人才之本之难。而对一个人才尚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就能发现他、引导他、选拔他,就更非易事。
人们常说某人“独具慈眼识俊才”此所谓“慧眼”者,主要就是指要全面地观察人,要有一点专业眼光,即懂得一点你所观察的对象所从事的事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豁要大批人才,我们不仅播要“独具慈眼,的伯乐,而且应当做到“众具蔽眼”,大家都来尊重科学屯落重知识、落重实践,特别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察方法,发现、选拔和造就各种人才。这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