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才?什么是不才?天才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在我读到那一段故事之前,我其实是很疑惑的,但是在上次读完那一段故事之后我明白了,对天才的判断也是主观的没错,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它并不是基于一定的客观判断标准的,而是基于人们自己的主观的判断标准的。
你们一定很好奇,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不要着急,一切听我娓娓道来。有一天一个商人来到木匠的店铺前,麻烦他打造一批家具,木匠爽快的答应了,但是他发现他的仓库里面已经没有木材了,一下决定去森林里面砍一点柴。他扛着骨头来,到了森林里面环视了4周,决定就看一颗比较健壮的树,但是呢,又不是很粗大,所以他一个人应该能够扛回家。于是他动手了不一会儿,在他的努力下,这一棵树倒下了,他用力的把这一棵树扛起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看了一会儿她觉得习惯了,就把左手放了下来,只用右手去抗,尽管只是用一只手,但是他让人感觉非常轻松,于是就把斧头从刚才扔掉的地方捡起来,向家的方向走去,他抬头看了看天空,已经是晚上了,他心想:“我的快点赶路了,不然明天很可能就赶制不出来这一批家具了。”于是他就加快了脚步,在匆忙中他的脚不知道踩到了什么东西,他摇摇晃晃了一下,然后摔在了地上,木材也飞了出去,斧头也跟着身体的摆动甩了出去,他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低头一看原来是一根断掉的树枝,看上去弱不禁风,却也硬生生的插在泥土里面,木匠摇了摇头:“还以为是什么东西呢,原来不过是一根破树枝罢了,他踢了树枝一脚树枝立刻断成了两半,一半飞了出去另一半则仍然深深的嵌在泥土里面,木匠重新扛起树木和斧头向家的方向跑去了。一个艺术家望着圆圆跑去的木匠,想要张口却什么也没有说,他看着月光照耀下的这一节树枝,浮想联翩,他想着:“这一定是一个不错的素材,我现在就要把它画下来。”一个星期以后,一个艺术家在小镇上拍卖,木匠在朋友们的推荐下也和他们一起去看了拍卖会,当然他没有钱买。但是来到拍卖会场之后他震惊了,那画上画的分明就是那天自己踢飞的那一根树枝嘛,而艺术家也曾经只是把他原原本本的画了下来而已,寥寥几笔看上去做工颇为粗糙,但是竟然有人起价1000万?拍卖会结束后,木匠找准机会偷偷在后台找到艺术家对他说:“那不过是一根再普通不过的树枝,你怎么会想到要把它画下来呢?在我眼里他不过是一根废材罢了,可是为什么在你的手上它就变成了价值连城的画呢?”艺术家笑而不语。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个故事的结尾看上去好像是那么的不协调与其他的故事不同,这个故事以艺术家的沉默结尾,我觉得这是这篇故事最点睛之笔所在。为什么明明是同样的一块木材,在木匠和艺术家看来却截然不同了,我认为这是判断事物的眼光不同,这是对待同一件事物的眼光不同,在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事物在分辨的那一瞬间实际上也处于一种灰色的地带,不同的人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它,而不同的眼光的看待就决定了它会走向哪一边有人觉得他是一块废柴,有人就觉得他是个天才,这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在判断的,从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能够衡量,但是我能说的就是所有的所谓的废材其实都是天才,所有人都是天才,但是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挖掘出自己有天赋的那一个部分,就是你这个地方不好,那个地方就反而比别人优秀了呢,也许你这个地方优秀,那个地方反而不足呢,只有找到自己优秀的地方,然后生根发芽,生生的扎根下去,你才能取得成功,纵使你是一个天才,但是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基础,你最终也只能走向一个平凡。
所以天才与凡人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衡量标准,这就是我读完这个故事最大的感悟。
“小女子不才,恐世道险恶,惧棋差一招。”
“只得巧立名目,恐先生勿嫌。”
如此看来,何为大丈夫?古人有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之道也。
依吾之见,仅有武艺高强兴许不足以担起“大丈夫”这个称号。更应有德。德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自己为前提的自由,与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拥有盖世武功与过人的才智固然是大丈夫的一个起码标准,但不一定要像岳飞在战场上为国厮杀,舞文弄墨之人。不见得都是文弱之人,这其中有不少人有着大丈夫的胸襟,他们的战场不再边塞,不在漫天飞沙的戈壁,而是在一个安静的书房,亦或是喧闹的集市。他们拥有超凡脱俗的气概与誓死不屈的精神!
明朝建立之初,刚即位的成祖请鸿儒写登基诏书。这位伟大的书法家冒着被诛十族的危险,毅然写下“奸臣逆子,人所不齿”这八个大字。他用那似乎穿透纸背的力量,写下了对世事的不满,对身世的愤懑和对心中所追求的事物的桀骜不驯的态度。文人,又如何?
综上所言,似乎“大丈夫”都是男子的专有名词,那么,是否只有男子才可以被称为大丈夫呢?其实不然,正如孟子与景春所说的那一番话“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意思就是如果你一顺从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准则,就称不上是一个大丈夫。当你看到那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鉴湖女侠秋谨在《满江红》中说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所谓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
文可谏言评天下,武可参军保国家。
心中有志定天下,巾帼如何?生死谁怕!
此乃大丈夫。
鄙人不才,准备创立一门一“官场答问学”,请允许我先摘几段文字,以飨读者:
如果这个间题牵涉面大,就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急需综合治理”。或者“这个问题一定能解决,但需要几方面的条件,目前我们正在为努力创造这些条件而努力”;
如果问题超出本职能范围,那可说:“我们一定向上级反映,争取得到上级的理解”;
如果近期没有时间解决,不能作出明确答复,那就说:“请你把问题用书面挂号邮寄给我们,这样可以争取几天时间”;
如果来访者提的问题您忘记了,宜说:“你的要求我们知道,是否再说说细节,具体一点”;
如果根本不想接手这个间题,可说:“这个问题你找分管的同志比较合适”;如果想回忆上次提的问题或寻找来信,宜说:“我们还在研究你提的问题”……
这一连串的“如果……”并不是出自某篇讽刺性的文章里,而是一份报纸,以一本正经的面孔对读者所进行的训诫。所述的种种“如果”,亦即为官之答话技艺,诸如“答非所问法”、“王顾左右法”、“拖延时间法”、“踢皮球术加”、“说假话术”、“言而无信术”,等等。
“官场答问学”可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此外,还有“对上学”、“对等学”(对同僚的处世学问)等诸章。其中包括“拍马法”、“抬轿术”、“登龙技”、“倾轧艺”等许多精采之学问。
别人创立新学科,无不希望它能长久,永留于悠悠后世。鄙人当议创立的这门新学科,却希望它短命,越短越好。
小女子不才,对花木兰的了解仅限于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木兰诗》外加一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也曾努力寻找关于这位古代女英雄的点点滴滴,但一无所获。近日在VCD出租点发现有《花木兰》的影碟片,拿回家欣赏完之后,不禁感概颇多。
这部片子是美国迪斯尼公司花了五年多时间制作的。迪斯尼的金字招牌,再打上中国文化的旗号,这无疑是片子的卖座点。在颇为浪漫的气氛中,一个古代女子替父从军的壮烈故事,竟被改成了一个带有轻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我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幽默和想像力。
反观中国电影,在高举民族旗帜的同时,路也越走越窄,拍那种留长辫、养妻妾的电影已成为我们的获奖招数.一些国产电影刻意展示风土人情,却失掉了与世界文化交融的大环境。
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之首的张艺谋,前不久以总导演的身份携《图兰多》全体演职人员浩浩荡荡杀将而来.此歌剧在太庙的演出异常成功,张艺谋也获得了包括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好评。这表明,中国人完全能够像美国人那样与世界文化相融合。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呆板的条条框框之中。
从《花木兰》到《图兰多》,中国文化的一出一进说明文化需要兼容并蓄,这样,才能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让欣赏者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