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月,寒假一开始,我们贵阳市南明区“苗苗艺术l团”应邀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作访问演出。生长在贵阳山城的我有幸首次来到海边见识大海,在海滩上嬉戏,拾贝壳,捡海螺,真是兴奋极了,那天我们一直从一早上玩到黄昏,才恋恋不舍地提着拾来的海贝海螺回到宾馆我们艺术团女生住的房门里发生的那件使我深受教育Ff`: }}- .至今使我记忆犹新忘不了。 在宾馆的房间里,同学们都在数点着、观看着、摆弄着拾来的海贝海螺。.}嗯,这是什么东西?”李光丽大。L{起来李雅、高慕蝉、李茜等闻声跑过去,我也跟在后面。“妈呀!这是什么呢?”李茜惊呼着紧紧地抱住李雅。
我紧走几步,探头一看,放在茶儿上的海螺壳里,竟爬出个“怪物”来。这家伙很像螃蟹,不过小得可怜,大约只有一颗绿豆的三分之一大,浑身都是深灰色的,一对大赘在空中左右挥舞,像要捕找它要钳获的敌手,它那许多极细的脚,不住地伸缩着,两只小眼贼亮贼亮地瞪着我们,一看它那样儿,就给人一种可怕和讨厌的感觉,难怪同学们害怕得惊呼起来。 “这玩艺好像在哪儿见过?”我边说边思索起来。噢,对犷,这小东西我是在电视里见过的,它的名字叫“寄居蟹”。想到这,我叫道:“胆小鬼们,你们怕它干吗?它叫‘寄居蟹’啊。”同学们吃惊地看着我。“怎么叫寄居蟹?”李雅问。 “是啊,怎么叫寄居蟹,你能给我们讲讲;吗?”同学们期待若我给她们讲解。这时,我俨然像个学识渊博的海洋生物学家,扯着嗓子重述着电视上对寄居蟹的介绍:“寄居蟹是蟹中的一种,生活在海洋里。
白天躲在海螺壳里睡觉,晚上出来行功。”也许是我用“行功”一词,使同学们听后越发害怕起来,再加上李茜试着去摸寄居蟹,不料它大鳌一挥,吓得她“妈呀”一声,大家更害怕了,怕自己包里的海螺中也有这“玩艺儿,’。一个个把装着、兜着海螺的手绢包去在地上,然后像只受惊的小鹿瞎跑乱撞。“别怕,别怕呀!它不会咬人的!”我大声叫着。李雅颤着声音说;“黄方方,求求你帮我把海螺里的寄居蟹捉出来,我一定拿几只海螺谢你。”她这句话提醒了大家,都纷纷求我来了,这下,我可神气啦,命令道:“快去打桶水米!”姚媛,高慕娣很决地提捅水来,我逐个检查她们拾来的海螺,发现有寄居蟹就扔进有水的捅里。她们弯着腰,伸长脖子盯着桶里。我使劲敲击着桶.使桶发出“呕嘟呕嘟”的响声,不一会儿,一只只寄居蟹驮着螺壳向桶壁上爬。
我伸手抓出一只爬得最凶的,摄住它为身子,用劲一拽,一只肥胖的寄居蟹被我扯出来了,没想到它的屁股上还拖着个白乎乎的肉球儿,好怪哟。同学们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膛目结舌答不出来(囚为电视里没有介绍过这样的寄居蟹)。刚才‘那种神气活现i}l自傲祥儿顿级寸烟消云散。同学们看我窘得满脸通红,不在追问,照着我刚才的方法消灭海螺里的寄居蟹去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知识是无比丰富的,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南明山在瓯江之南,与丽水城隔江相望,秀色诱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当年游览南明山时,曾留下这样的诗篇:“春来归路阅三州,是处枷跌懒出游。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晓莺催系柳边舟,巷陌东风拂面柔。客里又惊春事晚,梦中重续括苍游。”可见,南明胜景具有多么大的迷人魅力!特别是这里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常常引起我的惦念和游兴。
横渡瓯江,踏上南明山麓;抬头仰望,鲜红醒目的“明秀”二字,刻在池壁嫂岩之上,迎送着各地游客,给人以情深而隽丽之感。继续上行,到了“波雪亭”,置身于修竹婆之中。亭边峭璧断崖上泻下一缕飞瀑,高约20余米,名日:“滚雪瀑”。坐在亭里,吸着凉凉的水气,听着沙沙的泉声,心旷神怡。东边峭壁直书“南明山”三字,每字见方数尺,笔力刚劲峻拔,可惜年代已久,出于何代何人之手,已无可辨认。
沿着石阶山路,到了半山腰,有一亭曰:“爽气亭”。小憩继上,穿过山门,迎面一道石梁,凌空横飞,气贯长虹,古人石刻,琳琅满目。有“石梁”、“仙桥”、“悬虹”、“半云”等命名,历代书法家和名工巧匠逼真地描绘了这些奇岩怪石的独特形象。梁下石碑林立,记载着诗人墨客游览即兴的佳作,颇为后人赞赏。
绕过弥勒石像,转过一座石门,来到修葺一新的仁寿寺。寺宇飞檐画梁,端庄肃穆,诗画卷卷,悦目清新,都是当今丽水艺术家的杰作。
寺后有一观音崖,顺崖右转,便到了高阳洞。洞深约20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的北壁,有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词:“沈括、王子京、黄颜、李子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昔日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于此,已成为史家的珍贵资料。
高阳洞的洞口,下首崖壁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记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右,以告后来”,如实地记载了1144年和1146年间两次洪水给丽水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纪事》告诫后人,注意防洪抗灾,悉心远虑,真是难能可贵。
穿过高阳洞,攀上云阁崖,“炼丹深处”四字,灿然跃出。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丹就成仙,飞升开坛,留下寺侧丹井,寺后丹炉,而今丹炉不在,丹井依然。石梁之下,尚有一碑刻着陈瑙“葛仙翁去也,何处觅丹砂?红断石梁派,茸留山洲花”的诗句,这忆茜翁,情深意切.云阁崖欺有辛,名曰:“云阁辛”。辛后石璧遮布历朝学者丈人题剑,其中晋代葛洪“灵常”二字和北宋杰出书昌家米带“南明山”三字,苍劲有力,尤为珍贵.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明摩崖石刻列为省重.点保护丈物,并立碑以示游者爱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明古迹,胜过仙境,明秀奇丽,招引游人。
尤其是摩崖石刻,将为人们不断发现、观赏、深究和更新,确是我们祖国的灿烂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