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武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07:43:24
  • 《我喜欢》
  • 学生原文

    我喜欢

    光武帝刘秀在建立了他的东汉政权之后,白天处理国事,晚上经常阅读经史,很晚才睡。太子都觉得父亲太辛苦,但刘秀却说:“这是我喜欢做的事,当然不觉得疲劳。”这就是“乐此不疲”这个典故的由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对这个故事有多大的感触,但如今的我却有了些许不同的想法。

    我自幼就独爱悲剧,不知是不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上学时,我经常会带一本书去读。曾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雨过写的《悲惨世界》,并沉醉于雨果所描绘的时代。书本陪我度过了上学时大部分的时光。

    虽然,此时已是深夜,但我还是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贪婪地读着书中内容,此时母亲从门外走进来说:“孩子,明天还要考试,今天能不能早点休息?”我答道:“再给我五分钟就好!”看着我坚持地样子,母亲叹了口气。困意已经爬上了我的眉头,可书中的世界却让我向往。主人公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之前一直不认可的男孩,并由衷地祝他们幸福,感人的情节让我放不下书。

    有一次考试时,我发现作文题目恰好与《悲惨世界》的内容符合,于是我便将《悲惨世界》中的内容与文章相结合。最终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爱好,在不经意间它就会在你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你遇到困难时,它就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教师改文:

    我喜欢

    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对于军事以及政治都有很高的造诣。而我对于这位皇帝“乐此不疲”的典故由来非常有感触,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喜好,如同在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在某个不经意间它就会生根发芽,助你成功。

    我自幼独爱悲剧,上学时经常书包里会背一本雨果的《悲惨世界》,还记得这是我用一周的时间读完的,我沉醉于雨果所描绘的时代:人们在夹缝中生存并坚定自己的理想。

    即使学业在繁忙我也会抽出时间去阅读我喜爱的书籍。

    昏暗的灯光打在我的书本上,钟表滴答的声音打断了我刚刚完成作业的思绪。“11点半了......”我脱口而出,这时看了一眼我旁边的书籍。虽然夜已深,但我还是控制不住书本的诱惑,便从书架上把《悲惨世界》取了下来,仔细阅读着书本中最后的结局。“你为什么还不睡?明天不是要期末考试吗?”妈妈倚在放门上关切的对我说。“我还是想再看一看。”我认真的盯着妈妈,她见我诚挚的眼神也不好说些什么了,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便转身离去带上了房门。随着“咚”的一声响,房门紧闭了,我进入了书本的世界:我站在床头,见主人公临死前将自己女儿托付给一直不认可的男孩,并由衷的祝他们幸福。困意时时的涌上我的眉头,但书本中的世界却让我沉浸其中。我品味着书中的语言,回忆着这些在困境中努力生存的希望。伴随着这些感概,我进入了梦乡,里面有属于我的“世界”。

    在第二天考试时,我竟发现这是一篇续写作文,恰好与我多年的喜好贴合,于是我借助昨晚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对题目的理解相结合,最终得到了一个很高的分数。

    读书是我喜欢的事情,并且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依旧坚持的事情。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一个种子,我用我的“喜欢”浇灌它成长,经过时间的积累,它最终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 《陈后主亡国》
  • 陈武帝建立南陈王朝的时候,北方的东魏、西魏已经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公元550年,东魏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了北齐,公元557年,西魏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了北周。北齐和北周互相攻战,到北周武帝时,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北周武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继承他的周宣帝却是一个荒淫暴虐的人。周宣帝死去后,他的岳父杨坚夺取了政权。公元581年,杨坚即位,建立隋朝。这就是隋文帝。

    在北方政治上动乱的时候,南陈王朝获得了一个暂时的安定局面,经济惭惭恢复起来。但是传到第五个皇帝,却是一个荒唐得出奇的陈后主。

    陈后主名叫陈叔宝,是个完全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人。他大兴土木,造起了三座豪华的楼阁,让他的宠妃们住在里面。他手下的宰相江总、尚书孔范等,都是一伙腐朽的文人。陈后主和宠妃经常在宫里举行酒宴,宴会的时候,让他们一起参加。大家通宵达旦地喝酒赋诗,你唱他和,还把他们的诗配上曲子,挑选了一千多个宫女,为他们演唱。

    陈后主这样穷奢极侈,他对百姓的搜刮当然非常残酷。百姓被逼得过不了日子,流离失所,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有个大臣傅縡(音zài)上奏章说:“现在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的田地了。这样下去,恐怕东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陈后主一看奏章就火了,派人对傅縡说:“你能改过认错吗?如果愿意改过,我就宽恕你。”

    傅縡说:“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样。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

    陈后主就把傅縡杀了。

    陈后主过了五年的荒唐生活。这时候,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的陈朝。

    隋文帝听从谋士的计策,每逢江南将要收割庄稼的季节,就在两国边界上集结人马,扬言要进攻陈朝,使得南陈的百姓没法收割。等南陈把人马集中起来,准备抵抗隋兵,隋兵又不进攻了。这样一连几年,南陈的农业生产受了很大影响,守军的士气也松懈下来。隋兵还经常派出小股人马袭击陈军粮仓,放火烧粮食,使陈朝遭到很大损失。

    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大小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担任元帅,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率领五十一万大军,分兵八路,准备渡江进攻陈朝。

    隋文帝亲自下了讨伐陈朝的诏书,宣布陈后主二十条罪状,还把诏书抄写了三十万张,派人带到江南各地去散发。陈朝的百姓本来恨透陈后主,看到了隋文帝的诏书,人心更加动摇起来。

    杨素率领的水军从永安出发,乘几千艘黄龙大船沿着长江东下,满江都是旌旗,战士的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南陈的江防守兵看了,都吓得呆了,哪里还有抵抗的勇气。

    其他几路隋军也都顺利地开到江边。北路的贺若弼的人马到了京口,韩擒虎的人马到了姑孰。江边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

    陈后主正跟宠妃、文人们醉得七颠八倒,他收到警报,连拆都没有拆,就往床下一丢了事。

    后来,警报越来越紧了。有的大臣一再请求商议抵抗隋兵的事,陈后主才召集大臣商议。

    陈后主说:“东南是个福地,从前北齐来攻过三次,北周也来了两次,都失败了。这次隋兵来,还不是一样来送死,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的宠臣孔范也附和看说:“陛下说得对。我们有长江天险,隋兵又不长翅膀,难道能飞得过来!这一定是守江的官员想贪功,故意造出这个假情报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根本不把隋兵进攻当作一回事,笑话了一阵,又照样叫歌女奏乐,喝起酒来。

    公元589年正月,贺若弼的人马从广陵渡江,攻克京口;

    韩擒虎的人马从横江渡江到采石,两路隋军逼近建康。

    到了这个火烧眉毛的时候,陈后主才有些惊醒过来。城里的陈军还有十几万人,但是陈后主手下的宠臣江总、孔范一伙都不懂得怎么指挥。陈后主急得哭哭啼啼,手足无措。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军将士被俘的被俘,投降的投降。

    隋军打进皇宫,到处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逃到后殿投井了。

    隋军兵士找到后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是个枯井,隐约看到井里有人,就高声呼喊。井里没人答应。兵士们威吓着叫喊说:“再不回答,我们要扔石头了。”说着,真的拿起一块大石头放在井口,装出要扔的样子。

    井里的陈后主吓得尖叫了起来。兵士把绳索丢到井里,才把陈后主和两个宠妃拉了上来。

    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中国自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起,经过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

  • 《大发明家祖冲之》
  • 从宋孝武帝即位之后,宋王朝很快就衰落了。在这个时期,却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 《得陇望蜀的故事》
  •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

    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 《势如破竹的故事》
  •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 《狗尾续貂的故事》
  •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叔叔赵王司马伦野心很大,他趁晋惠帝司马衷刚即位,国家还不够稳定的时候,就和手下一起计划一项阴谋,篡夺了王位。司马伦在当上皇帝后,竟然胡乱封官,让他自己的亲戚朋友、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差役,都当了大官或是成为他的近侍官员。当时的近侍官员都使用珍贵的貂尾作为帽子的妆饰,可是司马伦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找不出那么多的貂尾,只好用相似的狗尾代替。

    因为司马伦滥封的官员实在太多了,而这些官员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为人民办事,碉知道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令老百姓感到非常痛恨,就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

  •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 霍去病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前123),年仅18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很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元狩六年(前117),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将来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 《腊八节梁武帝》
  •     翻开日历,今天已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即我们称的“腊八节”。小时候对“腊八节”印象最深的是,奶奶总要熬一锅鲜美的腊八粥,里面要放很多东西,南瓜、大豆、发芽豆、黄豆芽、红枣、香菇、咸肉等等,总之全家人在寒冷的季节里吃得热腾腾的。后来母亲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到这一节日都要煮一锅“腊八粥”,不管是甜的还是咸的,看着它就胃口大开。

        腊八节的起源到底如何,一直没有深究过,先生正好哪来一本杂志,上面一篇有关腊八节起源的文章不错。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被称为“腊八节”。“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的祭祀活动。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南朝梁的宗禀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

        据文中所述,“腊八节的起源及喝腊八粥的民俗,与佛教也有较大的渊源,特别是与佛教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盛行有关。腊八粥之名,现能见到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南朝梁时僧佑《释迦谱》说释迦牟尼因长时间苦修,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一牧羊女献上乳粥,释迦牟尼喝后体力恢复,因而成道。其成道之日正是腊月初八,后世佛徒因此于此日煮粥、喝粥,以表对释迦牟尼的纪念。这个故事大约是附会而成的,印度传说中释迦牟尼所食为乳而不是粥,中土之人好食粥,腊八粥是民间的食物,正史里面不见记载,后来佛教僧人将它拿来作为布施之物,同时在原料与作法上作了改进,并将它作为腊月佛寺活动的特定对象,从而赋予它腊八粥的名称。”

        我在网上也搜索了一下,大多称腊八粥起源印度,应该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民间说法。我想,把它的起源说成和佛教有关,应该是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后,自南北朝时期开始有强势地位的体现吧。前一段时间正在看谢路军编撰的《佛教史》,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佛教开始向印度各地及周边国家传播,东汉时期是佛教输入中国内地并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的初始阶段。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和推广与历代封建帝王的推崇和支持分不开的。在封建帝王中南朝的梁武帝是最推崇佛教的,在他大力倡导下,南朝佛教很快进入全盛期,寺院、僧尼数迅速增加。唐朝诗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就是描绘的南朝佛教的盛况。梁武帝也因此被称为“菩萨皇帝”。

        不管腊八节和腊八粥的起源如何,都表达了民间老百姓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祈福。在这样一个节日里,不管我们有多忙,都要记得在家煮一锅“腊八粥”,与家人一起分享寒冬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