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周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2:46:20
  • 《周文《齐桓下拜受胙》左丘明原文赏析和翻译》
  • 齐桓下拜受胙

    【先秦】左丘明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注释】

    葵丘: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兰考。一说在民权县东北。当时齐桓公与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相会。

    寻盟:重温旧盟。齐桓公曾在曹国的洮会合过鲁、宋等诸侯,故称“寻盟”。寻,通“爝(jué)”,把冷了的东西重新温一温,引申为重续或重温。盟,在神前立誓缔约。

    王:周襄王。宰孔:周襄王的使臣。宰,官名。孔,人名。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肉。

    文、武:周文王与周武王。

    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周,姬姓;齐,姜姓。

    耋(dié)老:老迈,年高。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加劳:加上有功劳。一说重加慰劳。

    违:离。颜:面。咫(zhǐ)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

    小白:齐桓公名。余:我。敢:怎敢。贪:贪妄,意为恃宠而违礼法。陨越:坠落。指违背礼法。

    【译文】

    夏天,齐桓公在葵丘与各国诸侯聚会,为的是重申原来的盟誓,使大家更加和好。这是合乎礼的。

    周襄王派宰孔赏赐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特派我来,赏赐伯舅一块祭肉。” 齐侯刚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哩。天子命我告诉您:‘伯舅年纪大了,加之对王室有功,特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答谢:“天子的威严,离我不过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之命‘不下拜’?果真那样,只怕就会垮台,使天子也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 下阶,拜谢;登堂,领赏。

    【赏析】

    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文中对齐桓公受宠若惊的神态,写得细腻生动。我们看了这篇文字,体会能是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胙:(读zuò)祭祀用的肉,按照周朝礼节,胙是天子祭祀社稷宗庙的物品,事后只能赐予宗室、也就是和天子同姓的诸侯。在异姓的诸侯之中,则只有夏商二王的后代才能得到,这一项规定应该是周天子对前代帝王的礼让,也是因为这两朝相隔不甚久远,他们后人的身份很明确。不像三皇五帝,根本无法确知其后人,即使是他们的本人,也多属于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或干脆是象征性的人物,周朝实际上把他们的族系也列入蛮夷一类,还不如一般的诸侯们,就更无缘受胙了。齐桓公也非姬姓宗室,没有受赏的资格,但由于齐桓公特殊的地位,其祖姜子牙和王室的特殊关系,周襄王也就给予他特殊的礼遇。

    此次齐桓公大会诸侯,与宋襄公、鲁僖公(按《史记》所载应该是鲁釐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聚集在葵丘(在今河南兰考),周天子派使臣参加。当时周襄王身在洛邑主持祭祀,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率各路诸侯尊奉王室的酬劳,他让使臣宰孔赴会并嘉奖,并破例赏赐给桓公胙,希望他一如既往。而齐桓公也是做足了姿态,要给与会诸侯其尊敬王室的印象。最重要的,这时已经是齐桓公称霸晚期,所谓强弓之末不穿鲁缟。他在位三十五年了,形势和他治齐的初期有了天壤之别:楚成王用子文、子玉扩张地域,独霸中南已使齐桓公无可奈何;秦穆公的国力也达鼎盛,用百里傒、蹇叔、孟明视,军事经济基础稳固,外交上又辅助重耳立国,俨然霸主形象;有从亡的贤臣辅佐,晋文公的复兴也近在眼前;还有那位自命不凡的宋襄公。所以,齐桓公此时很是需要王室的欢心,才能较为长久地借助王室的威望,维系他这霸主的地位。

    【创作背景】

    《齐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这篇百字短文记述了齐桓公在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似乎平淡无奇,细品则觉别有滋味。

    作者简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周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丘明原文赏析和翻译》
  • 臧哀伯谏纳郜鼎

    【先秦】左丘明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

    郜(ɡào):国名,姬姓,开国国君是周文王的一个庶子,春秋时为宋国所灭,其故地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鼎:古代的一种烹饪器物,又因常常用作旌功记绩的礼器,所以又作为传国重器,其形制一般为三足两耳。宋:国名,春秋时为十二诸侯之一,开国国君为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之间。

    大(tài)庙:即太庙,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的祖庙。

    临照:管理和监察。临,统管,治理。照,察看。

    令德:美德。令,美好。

    清庙:即祖庙,因其肃穆清静,故称。

    大路:也作“大辂”,即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越(yuè)席:用蒲草编织的席子。越,通“括”,结。

    大(tài)羹:即太羹,也作“泰羹”,古代祭祀时所用的肉汁。不致:指不调五味,不加各种作料。

    粢(zī)食:用黍稷加工品制作的饼食,祭祀用作供品。粢,黍稷,泛指谷类粮食。不凿:不舂,这里指不精细加工。

    衮(ɡǔn):古代帝王及公卿祭祀宗庙时所穿的礼服。冕(miǎn):古代帝王、公卿、诸侯所戴的礼帽。黻(fú):通“韨”,古代用做祭服的熟皮制蔽膝。珽(tǐnɡ):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所持的玉制朝板,即玉笏(hù)。

    带:指束在腰间的革带,皮带。裳(chánɡ):古代男女穿的裙式下衣。幅:古代自足至膝斜缠在小腿部的帛条或布条,犹如今天的绑腿。舄(xì):双底鞋,着地的一层为木底,这里泛指鞋子。

    衡:把冠冕稳定在发髻上的横簪。紞(dǎn):古代垂在帽子两旁用以悬挂塞耳用的玉瑱(tián)的带子。纮(hónɡ):古代冠冕系在颔下的带子。古人戴冠冕时,先用簪子别在发髻上,再用纮挽住,系在簪子的两端。綎(yán):古代覆在冠冕上的一种长方形饰物,以木板为干(ɡàn),外包黑色布帛。

    藻率(lǜ):一种用来放玉的木垫儿,外包熟皮,并绘有水藻形图案。鞞(bǐnɡ):刀剑套。鞛(běnɡ):佩刀刀鞘的饰物。

    鞶(pán):绅带,又名“大带”,束衣用。厉:下垂的大带。或谓“鞶厉”:是一个词,指束腰革带与革带下垂的部分。游:古代旗帜上下垂的饰物。缨:套在马胸部的革带,即马鞅。数:礼数。

    火龙黼(fǔ)黻:都是古代礼服上所绣的花纹,如火形者为“火”,如龙形者为“龙”,黑白色相间如斧形者为“黼”,黑青色相间如“亚”形者为“黻”。

    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比象:指比照天地万物所画出的各种图像。

    钖(yánɡ)鸾和铃:都是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铃铛,系在马额头上的叫“钖”,系在马嚼子上的叫“鸾”,系在车前用作扶手的横木上的叫“和”,系在绘有龙形图案的旗帜竿头的叫“铃”。

    三辰:指日、月、星。旂(qí):旗面绘有龙形图案,竿头系有小铃铛的旗子。

    登降:增减。登为增,降为减。有数:指有节度、节制。(注意此处的“数”字与上文“昭其数也”句的“数”字在词义上的区别。)

    象:同“像”,法式,式样,这里是榜样的意思。

    章:明显。与下文“章孰甚焉”句之“章”义同。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以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

    雒(luò)邑:也作“洛邑”,东周都城所在,相传周武王克商后由周公姬旦营建,其故地见《周郑交质》一文的题解。

    【译文】

    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德(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俭约并有(相应的)制度(规定)的,或增或减都要有节制。(所有这些,)都要形成典章制度,把它记录下来,并公开地发布出去,以此来管理监察百官,百官才有所警惕和畏惧,而不敢违规犯纪。现在泯灭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用作贿赂的器物安放在太庙,公开地展示给百官。(如果)百官也以此为榜样,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来自官员的邪恶;而官员丧失道德,是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周武王攻灭殷商,把九鼎迁到雒邑,仁人义士中还有人非议他,更何况把表明违德乱礼的受贿器物放在太庙,这可该对它怎么办呢?”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赏析】

    《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所以,删改《春秋》的孔夫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联系古今关于礼的界说和孔夫子这些关于礼的言论,就不难理解作为鲁大夫的臧哀伯为什么非要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向他“发表”这篇谏辞了;也就不难理解《臧哀伯谏纳郜鼎》一开始就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了。

    臧哀伯这篇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不对,而是以高屋建瓴之势,首先提出“君人者”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接着就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这一根本社会责任;然后,话锋一转,才落到桓公“纳郜鼎”这件“灭德立违”的事情上来。并在指出这一事件必将导致的恶劣后果以后,还用周武王克商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的历史教训,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德立违”的错误举措的危害性。这篇谏辞如此行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谨严,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而且气势显得特别恢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于谏辞中用了近乎后世才产生的赋的手法,铺叙大量我们今天颇感陌生的具体事物,那也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这些事物都和当时的典章制度有密切关系。

    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许多或厚或薄的积淀层,而每个积淀层都会或深或浅地打上它的时代烙印。因此,在阅读和欣赏此文的时候,也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分析,去感悟,抛弃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可以肯定地说,“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云云,直到今天,其“合理内核”还有很好的垂诫作用和警示作用。

    【创作背景】

    《臧哀伯谏纳郜鼎》选自《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的春天,宋国太宰华父督杀死司马孔父嘉,并占有了孔父嘉“美而艳”的妻子。宋殇公为此很生气,华父督害怕,就干脆把殇公也杀了,另立宋庄公。华父督为了取得各诸侯国对此事的默认,先后对齐、陈、郑、鲁等国进行贿赂。鲁桓公接受了宋国送给的郜鼎,并把它安放在太庙里。鲁国大夫臧哀伯认为这样做“非礼”,会导致官员腐败,甚至导致国家败亡。于是对桓公进行劝谏。

    作者简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 《吐哺握发的故事》
  • 吐哺握发的故事

    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姬旦,史称湄公,他是个德高学博的政治家。他辅助他的哥哥姬发,兴师推翻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周朝。姬发当了周朝的第一代天子,即周武王。武王死后,太子姬诵年幼,周公又辅助年幼的侄儿姬诵继位,即周成王。周公为新建的周朝制礼作乐,创建典章制度,作出了很大贡献。

    传说,周公非常尊重贤能的人才。他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临行,他曾告诫伯禽道:“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又是当今成王之叔,论地位该算得天下极高贵的了。但是我洗一次头,曾经中断三回,因为急切要去接见来访的各方人士,不得不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去三趟。吃一顿饭,也曾经三次来不及咽下去,只好吐出来,因为赶紧要同川流不息而来的客人谈话。我这样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谦虚恭敬地待人,还唯恐错过了一位贤才哩!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能骄傲自大、摆起架子、瞧不起人啊!”

    周公诫子的这段话,《史记•鲁周公世家》有记载。(“三握发”《史记》作“三捉发”)

    后来,人们就以“吐哺握发”形容执政者因广招贤能、重视人才而急切和忙碌。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亊,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

    唐韩愈《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

  • 《鹊巢鸠占的故事,鹊巢鸠占的意思》
  • “鹊巢鸠占”这句成语,出自三千年前周文王时代召南地区的一首诗。见《诗经•召南•鹊巢》。不过,这句成语和原诗的意思却并不相同。

    原诗共三节: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辆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辆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辆成之。

    这是一首赞美新娘出嫁的诗。三节的大意相仿,这里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第一节。“维”,发语词,是虚字;古人把女子出嫁说作“于归”,就是往归夫家的意思;“之子”,等于说“这个女子”,“御”,是相迎的意思。这一节译成普通话,大意是:

    喜鹊有好窠,班鸠去安居,

    姑娘今天大喜事,车子百辆来迎娶。

    ,是野鸽,也叫鹁鸪、鹁鸠或班鸠。但也有人说是鸤鸠〔鸤shī〕,即布谷鸟。在这首诗里,鹊和鸠,不过是诗人在创作上采取的比兴手法,并没有鸠占鹊巢的用意。可是后来研究《诗经》的学者们却对此作了另外的解释。他们说:鸠是笨拙的鸟,自己不会做窠,往往占住鹊巢,而鹊则是善于做窠的鸟。例如毛亨的《诗故训传》说:“鸤鸠不自为巢,居鹊之成巢。”欧阳修的《诗经本义》也说:“鸠者,拙鸟也,不能作巢,……鹊作巢甚坚。……”这种解释,当然也是有所根据的,但是与原诗显然没有什么关系,难道原诗的作者,因为鸠是不会做窠的拙鸟,所以用来比喻出嫁的女子吗?

    离开《鹊巢》诗来说,鸠果真是拙鸟吗?这也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传说是有的,例如《禽经》说鸠拙而安。”注:“鸠,鸤鸠也。《方言》云:‘蜀谓之拙鸟,不善营巢,取鸟巢居之,虽拙而安处也。’”民间谚语也有:“喜鹊嘴痛,鹁鸪受用。”(嘴痛,形容筑巢的辛苦。)

    无理强占,因此就叫“鸠占鹃巢”,或“鹊巢鸠占”。

    形容家屋简陋,叫做“鸠居”;说自己愚笨,叫做“鸠拙”,或“自惭鸠拙”。都是自谦之词。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叫周文萱,她九岁,是个活泼可爱、乐于助人的人。

    她的眉毛像弯弯的小船,弯弯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对铜铃般的眼睛。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子带点挑衅的味道,鼻孔小小的,我真担心她透不过气来。她的嘴唇一张一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大课间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去玩老鹰捉小鸡和老鼠靠墙等游戏。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摔倒了,手掌心破皮流血了,她扶我回到教室,拿出纸巾,先把伤口里的脏东西擦掉,再用纸巾当作绷带,帮我把伤口包扎好,最后用双面胶粘好。她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同学。

    我愿意和她继续交朋友。我也要做一位“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的人。

  • 《含羊字的吉祥成语》
  • 【昌歜羊枣】据传周文王嗜昌歜,春秋鲁曾点嗜羊枣。后用以指人所偏好之物。

    【挂羊头,卖狗肉】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羔羊之义】旧时指为人或为官清白,有节操。

    【虎荡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横行,以强凌弱。

    【虎皮羊质】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虎入羊群】老虎跑进羊群。比喻强大者冲入柔弱者中间任意砍杀。

    【红羊劫年】红羊:古时迷信,认为丁未年是容易发生灾祸的年份,丁属火,未属羊,故称红羊。指国家或个人遭受灾难的岁月。

    【黄羊任人】比喻大公无私、任人唯贤。

    【虎质羊皮】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卖狗悬羊】犹言挂羊头卖狗肉。意指名不副实。

    【买王得羊】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鸟道羊肠】狭险典折的山路。

    【使羊将狼】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驼背羊髯】脊背像骆驼,胡须像山羊。形容老头的形象。

    【悬羊击鼓,饿马蹄铃】把羊吊起来,使羊蹄乱动击鼓;将铃绑在饿马蹄子上,蹄动发出声响。古时作战,在军营中作这样的布置以诱惑敌人。

    【担酒牵羊】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多歧亡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也比喻学习的方面多了就不容易精深。

    【饿虎扑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饿虎擒羊】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吞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悬羊卖狗】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羊很狼贪】比喻狠毒贪婪。

    【羊毛尘量】羊毛尖上尘土的重量。比喻微不足道的东西。

    【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

    【羊落虎口】比喻处于险境,有死无生 。

    【羊破菜园】平时常吃疏菜,偶然猛食羊肉,好像被羊踏破肚皮一样。比喻偶贪荤食而致腹

    【羊肠鸟道】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

    【羊肠小道】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

    【羊肠小径】形容曲折崎岖的小路。同“羊肠小道”。

    【悬羊头,卖狗肉】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羊碑犹泣】晋朝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死后,州人为之罢市巷泣,其部属为其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羊触藩篱】羊角勾挂在篱笆上。形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

    【羊肠九曲】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羊公鹤】比喻名不副实。

    【羊羔美酒】羊羔:酒名,因酿制材料中有羊肉,故名。味儿醇厚的好酒。

    【羊公之鹤】羊公:指晋朝征南大将军羊祜。原指羊公不舞之鹤。现比喻名不副实。

    【羊鹤不舞】比喻虽然训练有素,但临场表现失常。

    【羊裘垂钓】汉代严光和与刘秀一起游学,刘秀即帝位,严光变名披羊裘隐钓济中。比喻隐居生活。

    【羊狠狼贪】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羊群里跑出骆驼来】比喻在普通的地方里出了有名的人或事物。

    【羊群里头出骆驼】比喻在普通的地方里出了有名的人或事物。

    【羊歧忘返】羊歧:歧路。在歧途上忘记了返回。比喻因辨不清正确方向而误入歧途。

    【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牛羊勿践】勿使牛羊践踏。比喻爱护。

    【歧路亡羊】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 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情同羊左】交情深厚,愿为对方去死。多指生死之交。

    【牵羊担酒】牵着羊,挑着酒。表示向人慰劳或庆贺。

    【羊入虎口】羊落在虎口里。比喻弱者陷入险恶的境地,面临被残害的处境。

    【羊入虎群】比喻好人落入坏人的手中,处境极端危险。

    【悬羊头,卖狗肉】挂着羊头,卖的却是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招牌,实际上兜售低劣的货色。

    【羊碑犹泣】晋朝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死后,州人为之罢市巷泣,其部属为其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比喻对死者的怀念。

    【羊触藩篱】羊角勾挂在篱笆上。形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

    【羊肠九曲】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羊狠狼贪】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羊踏菜园】喻惯吃蔬菜的人偶食荤腥美食。

    【羊头狗肉】比喻表里不一,明一套暗一套。

    【羊体嵇心】羊:南朝宋羊盖;嵇:南朝宋嵇元荣。指精于琴艺,深得琴师心法和技巧。

    【羊头马脯】挂着招揽生意的是羊头,而实际上卖的是马肉。比喻用假货欺骗人。

    【羊贪狼狠】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屠所牛羊】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饮羊登垄】形容商人偷工减料,欺诈谋利的行为。

    【与羊谋羞】谋:商量;羞:珍羞,精美的食物。跟羊商量要它的肉。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哑羊僧】佛教用语,比喻不知悟解的人。

    【以羊易牛】易:更换。用羊来替换牛。比喻用这个代替另一个。

    【羊枣昌歜】曾晳嗜羊枣,楚文王嗜昌歜。比喻人之癖好。

    【羊质虎皮】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羊质虎形】质:本性。羊虽然披上虎皮,还是见到草就喜欢,碰到豺狼就怕得发抖,它的本性没有变。比喻外表装作强大而实际上很胆小。

    【羊真孔草】南朝宋羊欣擅长隶书,孔琳之草书,名重一时,并称为“羊真孔草”。

    【羊撞篱笆】比喻进退两难。

    【羊左之交】羊左:羊角哀与左伯桃,春秋时期燕国人。像羊角哀与左伯桃那样的交情。比喻生死之交的朋友。

    【臧谷亡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当为秋霜,无为槛羊】槛:关家畜的栅栏。指应当成为秋霜而不是栅栏中的羔羊。比喻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受制于人,任人摆布。

    【羝羊触藩】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羝羊絓棘】羝羊:公羊;絓:绊住。公羊的角被荆棘绊住,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虫蛀鸟啄能使梁柱毁坏,蚊虻的叮咬可使牛羊奔跑。比喻微小的有害因素,可以酿成大祸。

    【饿虎攒羊】攒:向一个目标簇拥。像饥饿的老虎向羊簇拥过去一样。形容动作而猛烈。 【饿虎逢羊】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见羊】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希望能怀孕,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

    【臧谷之羊】臧、谷:两个人名。臧和谷的羊。形容做事马虎大意,不专心。

    【争鸡失羊】比喻贪小失大。

    【羚羊挂角】羚羊夜宿,挂角于树,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旧时多比喻诗的意境超脱。

    【烂羊头】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

    【狼羊同饲】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如熟羊胛】羊胛:羊的肩骨,易熟。象煮熟羊胛一样。形容时间短促。

  • 《我的自传》
  • 你们知道我是谁?让我为你介绍吧?

    我叫周文伊娜,今年10岁了,我有一头的长发,一对黑黑的大眼睛,和一颗樱桃般的小嘴,我还有一张瓜子脸,可好看了我的性格有善良的一面和恐怖的一面。善良的一面:有一次,我看到一只想小猫遭人打,遭人骂,十分可怜,我出手救了它。恐怖的一面:有一次,我们班上的几位男生惹了我, 我当场给他们来了个“排山倒海”把他们打地落流水。他们从此以后没人敢惹我了。

    这就是我,如果想和我做朋友的话,来我家吧!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在商纣王时期,文王(当时被封为西伯)曾因苦谏纣王而被囚。其下属用美女奇物贿赂纣王,文王才保住了性命。归国之后,文王想举兵攻商,却因时机不够成熟,从者太少而落败。吸取了这个教训,文王重申了对商王的从属地位,同时下决心从根本上增强周人的力量。在文王的兴国策略中,有迁都于丰,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礼贤下士、敬老慈少之举。孟子说,因为西伯善于养护老者,天下有声望有资力的贤人就都跑到了周国。文王寻访到的最有才能的贤人,是人所周知的姜太公。据传,在文王寻访贤人的途中,有一天在渭水南岸看到一位气宇不凡的白发老者在钓鱼,每起一钓,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文王在惊讶之余,就与这位老者攀谈起来。而更令文王惊讶的是,这位老者竟然对治国之道颇有精辟的见解。文王大喜过望,就把老者请上车,一同回到都城。老者姓姜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在与他同归时说:“吾太公望子久矣!”就号称为太公望,俗名姜太公。在姜太公的辅佐之下,文王开始了对周围小国的攻伐,为周朝的立国奠定了基础。在晚年,西伯姬昌终于自号为文王,明显是要与商纣王抗衡。只是纣王的颓势还没有到底,而文王的力量还不足推翻商朝,所以,灭商的使命就只能落在武王的肩上了。

  •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 歌德向往希腊时代,孔子向往周文王时代。今天许多中国人向往古时候的汉唐盛世,憧憬那种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岁月。

    我们认为,上述时代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低级的社会文明,其生产力落后,精神文明层次低,政治专权黑暗,这种怀古情怀是人类思想上的一种失落退步。

    人文主要研究人的伦理、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方面的社会生活现象,科学主要研究宇宙、天体、物理化学等自然客观事物现象。虽然两者研究的领域有很大差别,但其最终目标却都是为了使人类的生产和精神文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何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社会更加进步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绝不能留恋过去,而是要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开拓探索,在探索中求进步,求发展,这是一切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家不会不知道诺贝尔这个在世界上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吧,他不仅因为在化学化工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空前睿智地设置了世界范畴的诺贝尔科学奖。他本人的科学成就亦令世人瞩目,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共获得专利达355项,其中有关炸药约127项,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发明家。从他身上使我们看到了他对生活与科学的正确完美的诠释。现在世上有些人穷的只剩下金钱,而他却视金钱财物如粪土。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瑞典的慈善事业,仅留下慈母的照片作为纪念。他曾经说过:“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直到晚年,他又把一生的辛苦积蓄贡献出来,尽管有其亲属反对,他还是在遗嘱中写道:“我所留下的全部可变换成现金的财产,按下列方式予以处理。它的利息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这就是后来世界上一年一度的物理、化学、生理及医学、文学、和平的最高科学奖——诺贝尔奖。正是因为世界上有了这个奖项,不断鼓舞着人类去探索未知探求未来,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

    有位哲人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因此我们既要关心脚下,又要关注星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人类总是不满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决意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既要继承和超越前人,又必定被后人所超越,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赶旧人”,事物总是推陈出新,人类的进步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记得鲁迅曾经说过: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今天,人文发展和科学发展不应该此消彼长,应该相互促进。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长远发展,终会将人类的生活提升一个新的高度,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快乐。我相,人类的未来将更加美好,让我们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 《说说我》
  • 大家好,我叫周文婧,今年11岁。我有一双小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高高的鼻梁上面架着一副粉红色的小眼镜。长长的头发被扎成一个马尾辫,每天随着我快乐的又蹦又跳。

    我很勤劳。每天下午,我都早早地来到学校,主动帮老师扫地、扔垃圾,给老师倒水、搬书……老师常常夸奖我是个好孩子。期末评奖时,老师奖给我一个“雷锋小标兵”。我小心翼翼地把奖状放进书包里,心里可高兴了!

    但是,我也有缺点。我的缺点是粗心。一次考试,老师告诉我们要在纸上打草,我偷偷地没有按老师说的去做。做完试卷后,我心里想:这次可能考满分哦!我洋洋得意地把试卷交到老师的手里,高兴地走了。第二天,试卷发下来。啊!才一百零二分!口算题几乎全错了!下午老师要求家长在试卷上签字。回到家我心惊胆战地把试卷交给妈妈,妈妈问明原因,责备了我一会,然后鼓励我。从此,我暗暗记住,一定要认真,不能骄傲!

    又一次迎来考试,我想起妈妈的话,暗暗地认真答题,把口算题,计算题全都打草了一遍,把试卷小心地交上去了。试卷发下来,我比上次多了十分,口算题一道也没错。放学回家,我把试卷交给妈妈。妈妈看后高兴地笑了,说:“继续加油!”说完我们相互拥抱了一下,“加油!加油!”妈妈骄傲地说。

    我很有趣吧?那让我们交个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