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三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3:05:25
  • 《无题》
  • 士逢别友三秋度,

    千里豪奢帷幕户。

    旧时荣华几难顾,

    再言语,

    只是啜泪泣殊途。

    万里归鸿哓哓语,

    残阳如血,伴晖卧芦荻。

    孤雁掠水寄愁思,

    不知捐躯为国死。

    铁骑踏破霞云渺,

    落人金鼓洛人捶。

    亡者金盔黯无光,

    生者银袍射铁光。

    历经多少风和雨,

    凯旋归来走泥淤。

    忆沙场,

    如今尽在笑谈中。

    再失意,

    难忘热血洒胸膛。

    纵使千般苦海,

    也要战尽天涯。

  • 《《登襄阳城》杜审言文和翻译》
  • 登襄阳城

    杜审言 〔唐代〕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必考名句】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译文】

    我客游他乡,不期然已到了九月,现在站在这城头上放眼四望,顿觉景象开阔。

    楚山横亘,耸出地面,汉水水势浩淼,仿佛与云天相连,转折迂回而去。

    冠盖里已名不副实,不再与现在的情形相称了;章华台也只能代称旧日的台榭。

    习池的风景已与当年不同了,不再有那种清幽之美,归路所见,满目尘埃。

    【注释】

    三秋:指九月,即秋天的第三个月。

    楚山:在襄阳西南,即马鞍山,一名望楚山。

    汉水:长江支流。襄阳城正当汉水之曲,故云“接天回”。

    冠盖:里名,据《襄阳耆旧传》载,冠盖里得名于汉宣帝时。因为当时襄阳的卿士、刺史等多至数十人。冠和盖都是官宦的标志。

    章华:台名,春秋时期楚灵王所筑。

    【赏析】

    首联记述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他纵目四望,心胸豁然开朗,仿佛这壮美的山川景物扫尽了游子心头的愁云。

    颔联紧接着具体描绘诗人眼前的山川美景,“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楚地山川横亘,绵延不断。汉水浩荡势如接天,这确是站在城楼上所望到的襄阳山水的独特景象。那城郊的万山、千山、岘山等,在城楼上方扫视过去,错落连绵,如同横地而卧。汉水宽广浩淼萦山绕廓,曲折流向东南,仿佛连天纡回。“出”字,“回”字,都是再平常不过动词,但与“横地”,“接天”分别组合起来,就产生了奇异的传神写照效果,表现出山川的动态美。那高山流水,巍巍然、汤汤乎于天地之间,一气直下,不可撼动,不可遏止。

    山川的壮观永恒,使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联想到人生的瞬息即逝,于是颈联转入了怀古抒情:“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这里是虚写,冠盖里原在岘山南去宜城的路上,章华台遗址就更远,不管是在潜江或沙市抑或监利,诗人站在襄阳城楼上都是望不见的,所谓“非新里”“即旧台”,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景色。

    “非新”对应“即旧”,并不觉得重复,反显出轻巧,句意流转回环,加强了慨叹的沉重。想当年那修筑章华台的楚灵王,云集冠盖里的汉代达官贵人,如今也不过只留下这古迹罢了。荣华富贵岂能久长!诗人胸中的不平之气,化为了这“身外即浮云”的一声长叹。

    尾联以写景作结。襄阳是个风物荟萃的地方,而诗人却独独点出“习池风景异”,习家池不仅山清水秀,亭台楼宇华丽,而且是晋人山简醉酒的地方,文章家习凿齿的故居,习凿齿为人耿直,著有《汉晋春秋》。

    “归路满尘埃”句中的“归”字,用得甚为精当,点明了时间和空间,夕阳西下,游览了一天的人们踏上了归程。这五个字的结句,描绘出一幅清秋黄昏游人倦归图,制造了一个迷惘令人惆怅的意境。不难想象,远役中的诗人茕茕孑立楼头面对此景,情何以堪。

    诗人将怀古之慨隐寓景里,思归之情深蕴境中。习池:汉侍中习郁曾在岘山南做养鱼池,池中载满荷花,池边长堤种竹和长椒,是襄阳名胜,后人称为习池。

    【作者】

    杜审言(约645-708),字必简,汉族,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进士,唐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其五言律诗,格律谨严。

  • 《恩情》
  • 寸草春晖情,

    恩意高万丈。

    一日不相见,

    似如三秋长。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意思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 出自先秦诗人佚名的《诗经·王风·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赏析

    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覆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仿佛能触摸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听到他那发自心底的呼唤。全诗既没有卿卿我我一类爱的呓语,更无具体的爱的内容叙述,只是直露地表白自己思念的情绪,然而却能拨动千古之下读者的心弦,并将这一情感浓缩为“一日三秋”的成语,审美价值永不消退,至今仍活在人们口头。其艺术感染力的奥妙在哪里?蒋立甫《风诗含蓄美论析》曾剖析此诗“妙在语言悖理”,意思说:从科学时间概念衡量,三个月、三个季节、三个年头怎能与“一日”等同呢?当是悖理的,然而从诗抒情看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逐渐在他或她的心理上延长为三月、三秋、三岁,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悖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妙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宋朝诗人柳永的古诗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巘(yǎn):小的山峰。

    清嘉:清秀美丽。

    三秋:农历九月。

    【译文】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鉴赏】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整,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全诗欣赏》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

    [译文]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近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出自] 柳永 《望海潮》

    《望海潮》北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注释】

    ⑴行胜—地理形势特别好的地方。

    ⑵三吴—今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东部一带。这里古代是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都曾经属于吴国。都会—人口和货物集中的大城市。

    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宋时已经是一座著名的大城市。

    ⑷烟柳—雾气罩着的柳树。这句写美丽的景色。

    ⑸风帘—挡风的帘子。幕—帐幕。这句写富贵人家的陈设。

    ⑹参差(cēncī)—高下、大小不齐的样子。(形容房屋的外形)。

    ⑺云树—树木茂密如云。

    ⑻怒涛—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有特大的潮汛。这句说;又急又高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⑼天堑(欠qiàn)—险要的江河。这里指的是钱塘江。涯(牙yá)—边际。

    ⑽玑(机jī)—珠子。这句说:市场上陈列的商品尽是珍珠宝货。

    ⑾绮(起qǐ)—彩色的丝绸。这句说—大户人家穿的都是绫罗绸缎。

    ⑿竞豪奢—比赛豪华,赌阔气。

    ⒀重(虫chóng)湖—西湖分里湖和外湖两区。叠巘(演yǎn)—层层叠叠的山峰。

    ⒁三秋—阴历九月。桂子—桂花

    ⒂。羌(枪qiāng)管—笛子。相传笛子是羌(我国古代西北方的一个民族)地出产的。弄—吹奏。这句说景色晴和的时候处处演奏着音乐。

    ⒃泛—漂浮。这句说: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

    ⒄。嬉嬉—游玩得很快乐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姑娘。

    ⒅千骑(计jì)—大批的马队。高牙—大官僚的仪仗旗帜。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这句写大官僚游湖时前呼后拥的排场。

    ⒆吟赏烟霞。这句说:一面欣赏自然美景,一面做诗。

    ⒇异日图将好景。这句说:日后把这番美景画出来。

    (21)风池—凤凰池,古代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借指朝廷。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2:

    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三吴的都会,钱塘(特指杭州)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楼阁、房屋高低不齐,约有十万人家。茂密如云的林木环绕着沙堤,浪涛汹涌像卷起来的白色霜雪,钱塘江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远近重叠的山峰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悠扬的羌笛声在晴空中飘荡,采菱的歌曲在夜间想起,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

    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陈置钱塘郡,隋平陈,废郡置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力能镇纸。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乃一篇之主脑。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风光旖旎,用笔妍蒨。“参差十万人家”一句,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蕃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丽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南史·孔范传》中写过:“长江天堑,古来限隔……”极言长江形势之险要,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亦十分妥帖。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早在唐代,李白就在《横江词》中写过:“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宋初潘阆在《酒泉子》中也说:“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写杭州,钱塘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州声色之盛。缀以“竞豪奢”一个短语,反映了市民(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下阕前半段专咏西湖。西湖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词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美好风貌。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巘,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杨万里《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柳永这里则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得虽有些夸张,但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歆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晴”,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对上文的补充,也就是说吹羌笛者是钓叟——渔翁,唱菱歌者为莲娃──采莲姑娘。“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

    下阕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见《鹤林玉露》卷十三)。《宋史·孙何传》谓真宗咸平中(约公元1000年),孙何徙两浙转运使,至景德初(1004)代还。“何乐名都,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孙何礼贤下士,好词艺,故柳永作《望海潮》以赠。为了博得孙何的称扬和延誉,他不得不在最后唱一点颂歌。然而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音,啸傲于山水之间。结尾二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孙何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于朝廷。然“归去凤池”,实含入朝执政之意,则“好景”除湖山胜概、廛市繁华外,并当寓指其守杭良好政绩。以此语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可谓善颂善祷。

    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音律也很美,在柳永词中别具神韵。《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当是柳永所创的新声。观其内容与声情,确似将钱塘观潮的感受谱入律吕。如果说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合于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檀板浅斟低唱的话;那么这首词不达意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非关西大汉弹起铜琵琶、敲起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西湖之美在于其景,更在于其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山山水水着实清丽可嘉;可是这里却有比画一样的西湖还美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佳句,无华的字宇间透露着别样的华丽。“三秋”说明了桂花开的时间比较长,非常的清香扑鼻,长久不散;“十里”是说这一带的湖中大量种植着荷花,待到花开时就应了那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这一句中包含了丰富的意象,有湖、山、秋月、桂花、荷花。细致的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叠巘”,重叠的山峰。“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面云山一面城,西湖与杭州如同大海孕育出来的孪生姐妹,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水的柔媚造就了耐人寻味的西湖,而美若天堂的西湖则滋润着杭州文明。从元代马可波罗推崇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从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到岳飞的《满江红》,西湖之美孕育出来的层出不穷的才子佳人,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享誉民间。

  • 《甘薯赋》
  •     金风送爽的三秋,是淮北收获甘薯的季节。每当我看见一大车、一大车鲜嫩的甘薯拉过校门口的时候,或当我站在宿舍楼的走廊上,望到太阳下微微闪光的大片大片的薯片的时候,我的心便立刻被甘薯吸引住了。

        我与甘薯有着深厚的感情。据妈妈说,我一生下地,因奶水不够,只得喂甘薯糊糊,喝甘薯稀饭,但我却长得胖墩墩的。从我记事开始,我便清楚地记得,甘薯一收下来,蒸的、少乎的、煮粥、和饭,一日三餐都少不了它。常言道:一季甘薯半年粮!其实,象我家里的灯油、肥皂,我和弟妹的铅笔、书本,也多是甘薯变钱买来的。连我们农家的马牛羊、鸡犬,之所以能长得那么肥壮,还是离不开甘薯。在我们淮北,没有甘薯,便无以为农,没有甘薯,也便没有象我这样的生命了!

        我看重甘薯,我甘薯,倒不全是因为它养活了我的家,养活了我。读了《落生》后,我确甘薯也和花生一样:

        “不象那些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只是它的果实比花生大到几十倍,产量高得多。它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年年这样、世世代代如此的率实,常令我想到了它的主人。甘薯是农民的“作品”,而它真可说是“文如其人”,

        甘薯浑身是宝。运用科学不断发展的眼光来看甘薯,这并非夸大之词。就是在科学尚未充分发展的今天,也不能简单地从直接食用和作饲料方面来估计甘薯的价值了!据我的点滴常识,就知道甘薯能熬出别有风味的甘薯搪,能酿出醇香宜人的白千酒,能提取营养丰富的淀粉。粉渣还能经过发酵制成高级调味品—柠檬酸。据医学杂志载,薯叶做菜吃对便秘患者很有疗效……可以预言: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甘薯将作为一个宝藏被人们进一步认识。

        甘薯,不管土肥还是地薄,沾泥便活。有时,无意中丢落一节秧子在田头地边,它也就在那里生长起来。它既不象果那样需要精心地修枝打?,也不象棉花那样需要施肥治虫,更不象鲜花那样贪恋温室,经不起风吹雨打。它不怕千旱,不畏洪涝,亦不惧虫害。中秋时节,严藉未降,木开始枯败了,而甘薯还是碧绿如茵,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毡。甘喜有着何等顽强的生命力啊里而培育甘薯的主人,不也如同甘薯一样,得土则生吗?他们只要有一小片土地,就在那里盖起茅舍,安上地锅、地铺,着手开荒生产。他们默默地养活着自己,又无声无息地给国家输送着生命的粮食……

        甘薯养活了农民,农民养活了国家所有的人,甘薯是农家之宝,农民也是国家的无价之宝!

        我爱甘薯的特性,我更爱农民的品格!!

  • 《三秋季节》
  • 天未亮,

    浇银瓜,

    脚步咚咚,

    惊跑草中蛙。

    乌黑瓦罐挑在肩,

    雄内喜瑞小月牙。

    扁担扯开河边雾,

    云缝里星星把眼眨,

    油绿油绿的嫩蔓儿,

    串着水珠扯着霞。

    银瓜长得快,

    溜圆,瓦罐大

    银瓜上市,

    流蜜,镶起沙,

    山里农家日子甜,

    甜水流,

    甜风刮。

     

    昨晚做饭她看到欢笑的灶火, 

    今早开门又见欢叫的喜鹊,

    她心里早就算定,

    又该是我回家的时刻。

    三秋季节,日夜忙着收割,

    她说她心里暗暗地恨我。

    真把我盼来了,

    她,里里外外地忙活,

    护子上烧水,

    耳锅呈炖鲜蘑,

    热呼呼地烫上一壶酒,

    甜滋滋地看着我喝,

    她寸步也不离我,

    田里的营生却一声也不说。

  • 《人老志壮的勤劳》
  •    今年“三秋”,气候反常,低温多雨,造成了作物成熟期推迟、农活集中的紧张局面。我们南顾是一个地多人少的生产队,因此显得格外紧张。在这次“三秋”中,我队出现了不少动人事迹和先进人物。其中老贫农勤英伯给我的印象最深刻。

       勤英伯在旧社会饱经风霜,受尽苦难,今年已经七十开外了。但他从不服老,只要是集体的事,心里好像搁着一盆火,有着使不完的劲。“三秋”这几天,他总是早出工,晚收工,重活抢着干,吃饭要人催,从早到晚奋战在田头和打谷场上。

       11月21日,紧张的“三秋”进人了决战阶段。清早,那反复无常的老天又变了脸,阵阵寒风,夹杂着浙浙沥沥的雨花。季节不等人,明天就是“小雪”了,怎么办?队长当机立断,决定集中全部人力,冒雨把南洪剩下的15亩麦田作最后一次抢种。勤英伯和社员们英姿焕发,动手就干.猫湿的泥块咬住了铁错齿不放,但社员们仍挥舞着沉重的铁错,战斗到中午,翻种任务完成了将近一半。这样,社员群众对在“小雪”前结束抢种任务更充满了信心。

        午饭后,风更紧了,下起了连绵细雨。社员们顾不得休息,围着队长在仓库里一起商议着下午的战斗。忽然饲养员跑来通知:“大队分配的两船大粪来了。粪船还另有任务,要马上挑粪。”大家一听,不由得着急了。只见队长大声说:“同志们!时间紧,任务急,劳动力就这么几个,怎么办?"正当大家纷纷议论的时候,勤英伯把手一挥:“队长,还是这样吧,小青年跟我去挑粪,你带领大伙继续种麦!”队长说:“下雨路滑,还是我带领社员去挑粪。”勤英伯笑着说:“你的病刚好.还是我去广勒英伯把手一扬,一声喊:“小伙子们,走!"说着就带着十来个小青年拿了工具奔向河边。

       从粪船到粪池约有百米远近。狭窄的田埂泥泞异常,还要经过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沟,沟上搁着一块只有七八寸宽的跳板。可是你看,勤英伯挑着粪担,步伐坚定,走得多么平稳轻快。小青年以敬佩的目光望着勤英伯的高大背影,兴奋地说:“快赶上去呀i”说着带紧脚步,踏着勤英伯的脚印,冲破雨帘,飞快前进……下午三时不到,就完成了这个“额外”的任务。

         浑身湿透的勤英伯,不自觉地仰起了脸,嘘了一口气,揉了揉隐隐作痛的腰,转身对小青年们说:“走,种麦子去。”说完,又大步流星地直奔田头。

        这时,南洪大田里的社员正干得热火朝天,看到勤英伯又来种麦,都关切地劝他说:“勤英伯,你休息一会吧,剩下的几亩麦子,我们能种完。”勤英伯抹了抹脸上的汗水,说:“时间紧呀!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嘛。”他摸了摸旧社会被地主打伤的腰,声音沙哑地说:“在旧社会,我当了半辈子牛马,累死累活,却差一点死在地主的棍棒下……”接着,他眼睛一亮,“今天,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老头子有着使不完的劲啊!”说完,一大步跨进田里,不料套鞋陷进了泥里.勤英伯笑着对大家说:“烂泥粘鞋赤脚干,天大困难也不怕!”说着便脱下套鞋,卷起裤腿,迎着逆风斜雨,跨步向前,抡起铁错干开了.队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迎上前去亲切地说:“勤英伯,你……”勤英伯却抢着说:“没啥,抓时间要紧。”小青年们听了勤英伯的话,都脱下套鞋,拼力猛于了起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只见铁铬飞舞,此落一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