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大才子司马相如为景帝时武骑常侍,因不得志,称病辞职,回到家乡四川临邛。有一次,他赴临邛大富豪卓王孙家宴饮。卓王孙有位离婚女儿,名文后,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从屏风外窥视相如,相如佯作不知,而当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相如、文君倾心相恋,当夜即携手私奔。相如一贫如洗,文君亦因卓王孙怒其败坏门风而不分给她一文钱。两人只好变卖所有东西后回到临邛开了家小酒铺。每日,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后来,卓王孙心疼女儿,又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就送了百万银钱和百名仆人给他们。司马相如有财、有名后,又受皇帝宠幸,便宿娼纳妾,竟不理会卓文君。文君因作《白头吟》以诀别。“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天下的负心郎皆愧之。
“题”原指额头,“目”即眼睛。
司马相如《子虚赋》“赤首圆题”,“题”即“额头”之意。《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目”均为“眼睛”。
后来“题”发展为“题目”,“题目”有了“名称”之意。
《宋史·晏殊传》“请试他题”,“题”为“题目”,刘知几《史通序》“故便以(史通》为目”,“目”即“名称”。
“题目”连用,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天老书题目”,《南史·王僧虞传》“汝曾未窥其题目”,《北史·念贤传》“时行殿初成,未有题目,帝诏近侍各名之”,已接近于今日的“命题”、“标目”、“名称”之意。
“题目”合用,是以人体的两个显要部分来打比喻,也足见文章名称(标题)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