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汉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01:36:44
  • 《传承汉朝文化700字》
  • 大家好!我叫刘响,在演讲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凿壁偷光》,汉朝时期的一位丞相匡衡,他小时候热爱读书,但家里穷得甚至都买不起火烛。他的邻居家晚上却灯火通明,匡衡请求到邻居家里读书,不仅被邻居拒绝,还惨遭挖苦讽刺。匡衡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自己家墙上挖了个小洞。这样一来,邻家的灯光就透进了他家,他也就借用这微弱的光,饱读诗书。这样一直“偷光”也不是长久之计,匡衡找到一个富裕的人家,做小工,不要银两,只有一个请求,给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吗?是的,我今天讲述的题目就是《传承汉朝文化》,汉朝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地动仪都来源于汉朝时期。你们知道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吗?对,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造纸术发明初期,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皮革,比较容易找到,这样造价就会相对便宜些,质量却超出人们的意料,就这样造价不高而且质量过关的纸张就被人们了使用起来,后来,经过不断改善,我国的造纸术相当的成熟,还被国外借鉴,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请问谁知道地动仪的发明者?(指名回答,夸答对的同学:你真是位知识渊博的同学。)地动仪的发明者是张衡,东汉时期地震比较多,张衡就对此展开了长年的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地动仪。,在公元134年的一天地动仪上的一个龙机发动,吐出了铜球,当时并未发现异常。过了几天,陇西有人快马来报,说那里发生了地震,刚好就是铜球方向。于是,地动仪在那时开始被人们运用在天气预测中,因为地动仪的出现,减少了很多自然灾害。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汉朝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既然汉朝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何不把它传承下去?让我们传承汉朝文化,我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吧。

    我的演讲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 《哀梨蒸食的成语故事、意思》
  • 哀梨蒸食的成语故事、意思

    “哀梨”

    汉朝秣陵(今南京市)哀仲家里种出的梨,个儿大、水份多,味道美,又脆又嫩,入口而化,当时人称“哀家梨”,或称“哀梨”,名气很大。比喻阅读爽利流畅的文章,因此叫做“如食哀家梨”或“如食哀梨”。

    典故

    所谓“哀梨蒸食”,则是讥讽蠢人不识好歹,糟蹋好东西,好比得了有名的哀家梨,不懂享用,却把它蒸来吃。这句成语出自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原文是这样的: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肖不复蒸食否?”

    原文下还有南朝梁人刘孝标的注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之也。

    桓南郡,即东晋末年的桓玄,“大司马”桓温之子,袭爵“南郡公”,所以称为“桓南郡”。他遇到什么人惹他生了气,往往发怒道“你要是得了哀家梨,该不致蒸来吃的吧”。

    《成语典故》

    汉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大部分源自文史古籍俗谚歌谣,要彻底弄懂一个古成语需要了解它们的来源出处,《成语典故》就是这样一本知识性故事性很强的书籍,它以各个通俗有趣的小典故帮助我们深入的了解每个成语的由来和含义。

  • 《以一警百的成语故事、意思》
  • 以一警百的成语故事、意思

    汉朝有个尹翁归,在汉宣帝时当东海郡太守。东海郡在今江苏、山东交界处靠海一带,当时太守衙门在今山东郯城县〔郯tán〕。

    这尹翁归据说是个淸官,他对于本地区内官吏百姓的情 况:高尚贤能的,不安本分的,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的,基本上都有所了解。他惩治贪官和坏人的办法,是处罚少数,教育多数。人们都能信服,并且因此使些行为不正的人害怕犯罪而改过自新。

    《汉书•尹翁归传》就是这样说的:

    翁归治东海,吏民贤、不肖,以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治。

    惩罚一人,以警诫很多的人,叫做“以一警百”,或作“惩一警百”。“警”,也可以写作“儆〔jǐng〕”。

    清朝薛福成的《庸庵笔记》中,在《咸丰季年三奸伏诛》那一篇里,有“惩一警百,期于力振颓靡”这样的话。

  • 《螳螂捕蝉的成语故事》
  • 螳螂捕蝉的成语故事

    汉朝刘向的《说苑•正谏》记有如下一则故事:

    春秋时,吴王决定要攻伐楚国,并且不许任何人劝阻。他说:“谁要是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立刻处死!”

    吴王的某“舍人”(侍从官)有个儿子,年纪还小,他想劝吴王放弃伐楚的打算,但是,不敢进宫去见吴王。他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到宫后的花园里去打鸟。一连去了三次,终于在一天早上和吴王在花园里相遇了。

    吴王看见这个打鸟的少年,衣服都被花草上的露水沾湿了,还仰着头,望着树梢,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转来转去。吴王叫道:“孩子,过来,你在干什么?瞧你的衣服湿成这个样子,何苦呢?”少年有礼貌地走过去,对吴王说:

    “大王!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患也!”——那棵树上,有一只蝉,它唱着歌,饮着露水,高兴得很,哪知道背后来了一只螳螂;螳螂弯着身体,伸出前臂,它以为要抓住这只蝉来充饥,实在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怎知道它的背后又来了一只黄雀;黄雀伸长颈子,马上就要向螳螂一口啄过去了,可是黄雀又怎能知道它的背后也有弹丸正等着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后的祸害呀!

    吴王听了,觉得这孩子的话很有意思,想了一想,说道:“对,你说得很好。”于是把伐楚的事搁下了。

    这个故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和《庄子•山木》也有记述。根据《吴越春秋》所记,吴王这次要征伐的,不是楚国,而是齐国;向吴王劝谏的,不是“舍人”的小儿子,而是太子友;吴王也并没有接受劝谏(“吴王不听太子之谏,遂北伐齐”)。《庄子》所记更不同,它记的不是劝谏吴王的事,而是作者庄周以自述的形式来写的一段记事,大意说:“庄周游栗园,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准备用弹丸射异鹊,而栗园的管理人员以为庄周要偸摘栗子,竟把他赶出园外。

    论故事情节,三篇相仿。后来流传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便是来源于此。

    这句成语,含有讽刺的意味。这里,就是把企图捕蝉的螳螂,比作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大患的目光短浅的人物,讽刺他妄想侵害看来比他弱小的对方,而不知自己早已处在更强的笫三者的严重威胁之下了。宋人薛季宣诗:“螳螂捕蝉雀捕螳。”也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

    这句成语,有时只说前半句:“螳螂捕蝉”,或“螳螂搏蝉”、“螳螂伺蝉”。像歇后语一样,只说前半句,就带出后半句“黄雀在后”的意思来了。

  • 《张骞通西域》
  •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 《传承汉朝文化》
  • 大家好!我叫刘响,在演讲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凿壁偷光》,汉朝时期的一位丞相匡衡,他小时候热爱读书,但家里穷得甚至都买不起火烛。他的邻居家晚上却灯火通明,匡衡请求到邻居家里读书,不仅被邻居拒绝,还惨遭挖苦讽刺。匡衡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他想到了一个主意,在自己家墙上挖了个小洞。这样一来,邻家的灯光就透进了他家,他也就借用这微弱的光,饱读诗书。这样一直“偷光”也不是长久之计,匡衡找到一个富裕的人家,做小工,不要银两,只有一个请求,给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吗?是的,我今天讲述的题目就是《传承汉朝文化》,汉朝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地动仪都来源于汉朝时期。你们知道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吗?对,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造纸术发明初期,原料主要是树皮和皮革,比较容易找到,这样造价就会相对便宜些,质量却超出人们的意料,就这样造价不高而且质量过关的纸张就被人们了使用起来,后来,经过不断改善,我国的造纸术相当的成熟,还被国外借鉴,所以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请问谁知道地动仪的发明者?(指名回答,夸答对的同学:你真是位知识渊博的同学。)地动仪的发明者是张衡,东汉时期地震比较多,张衡就对此展开了长年的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地动仪。,在公元134年的一天地动仪上的一个龙机发动,吐出了铜球,当时并未发现异常。过了几天,陇西有人快马来报,说那里发生了地震,刚好就是铜球方向。于是,地动仪在那时开始被人们运用在天气预测中,因为地动仪的出现,减少了很多自然灾害。

    听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汉朝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既然汉朝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何不把它传承下去?让我们传承汉朝文化,我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吧。

    我的演讲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 《兔死狗烹的主人公是谁》
  • 这个成语典故的主人公是汉朝的名将韩。他在被杀之前说:“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兔子被捉了以后,猎狗也被煮着吃了。比喻自己为汉朝打下江山之后,就没有利用价值了,还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杀。

  • 《举案齐眉的主人公是谁》
  • 主人公是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梁鸿,汉朝人,就是在滕王阁序中所提到的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提到的人物。

    举案齐眉由来

    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后汉书·梁鸿传》。相传,梁鸿携妻带子来到吴地隐居后,白天梁鸿为富人家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妻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喷香可口的饭菜。贤惠的孟光非常敬重丈夫,为了显示自己对丈夫的尊敬,每次给梁鸿盛饭不敢抬头直视,而是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梁鸿吃。

    有一次梁鸿受雇的主人前来找梁鸿,正巧碰到了这一幕,非常惊讶,感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便换了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同时梁鸿受雇的主人也将梁鸿和孟光的恩爱故事传了出去,于是便有了举案齐眉典故,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被人们视为妻子敬爱丈夫的典范,梁鸿和孟光也被称为千古第一婚配。

  •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
  • 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宋人洪迈的《容斋续笔》记录下这句话,并简单探讨了它的成因。

  • 《小时了了的故事》
  •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 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 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 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 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 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 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 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 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 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 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