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年仅16岁的刘华汉走出了茂名石油学校的大门,被分配到茂名石油公司工作。风华正茂的他,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也找了大显身手的人生舞台,他喜不自禁,亲朋好友也纷纷表示祝贺。
然而,几个月后,刘华汉却作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选择:放弃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故乡—地处山区的电白县沙琅公社兽医站当了一名当时被人看不起的“兽医佬”。
刘华汉为什么作出这个选择?原来当时沙琅的部分耕牛发生了“西风煎”病,许多病牛得不到及时医治而死亡。刘华汉这个农民的儿子深知耕牛是农民的“命根子”,猪是“钱袋子”,兽医是他们心中的“菩萨”。但是,当时农村兽医却奇缺。于是,刘华汉产生了回乡当兽医的念头。他想:自己虽然不是学兽医专业的,但年纪轻、有文化基础,只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兽医。经过几个不眠之夜,刘华汉下了决心:弃城返乡当兽医。
刘华汉深深懂得:自己是一个“门外汉”,要做好兽医工作,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组织的支持下,他参加了省农业厅为期一年的兽医培训班,后来又两次到湛江农专进修,还到汕头等地“取经”。有志者,事竟成。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刘华汉终于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技术精益求精,深受群众欢迎的兽医。
六七十年代,沙琅兽医站只有4名兽医,要负责全公社15个大队的耕牛保健工作,刘华汉包干最偏远的4个大队。他头戴草帽,肩背药箱,起早摸黑,不辞劳苦,长年累月在村庄农户中奔走。不论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只要群众打个电话或捎个口信,他立即“启程”。遇上牛病高发期,他每天要走四五十公里山路,有时只好在农民家留宿。有一年,正值春耕时节,观青村一位姓刘农民的耕牛患了急病,晚上11点钟才打来电话,请刘华汉出诊。当时大雨傍沱,电闪雷鸣,但刘华汉二话没说,背起药箱,踏着泥泞的山路直奔刘家,迅速给病牛打针、灌药,一直守候到凌晨4点多钟,待病牛好转才回来。
为了改良耕牛品种,刘华汉筹建了耕牛配种站,到湛江等地引进英国辛地红种牛,亲自进行人工采精,挑选本地牛种进行配育。当时,群众对这种“拉郎配”的做法不甚了解,甚至不相信。为了让群众信服,他住到村里搞试验。为了观察母牛的孕育情况,他搬来床板,睡在牛栏外面……配育实验成功后,他组织召开现场会,抱着牛息子向群众宣传科技兴农的重要意义,使群众开了窍。为了加快改良进度,他还把技术无偿传授给站里的其他同志,在全镇分片推广,大面积培育辛地红第二代。
刘华汉的汗水没有白流。经过多年的努力,沙琅镇畜牧兽医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刘华汉筹资建起了办公楼,增强了服务功能,开展病畜解剖、诊治,药物及饲料销售,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他还组织成立了沙琅畜牧专业技术研究会,吸收会员238人,有力地促进了技术推广和创新。如今,沙琅兽医站步人了良性循环:兽医站帮助群众劳动致富,也在为群众服务中发展壮大。至此,放手发展畜牧业具备了优越的条件。近年来,刘华汉协助镇委、镇政府制订了畜牧业发展规划,并大力组织实施。他牵头创建了秸杆氨化养牛科技示范点,日夜在示范现场操劳,直到取得成功。他又每月4次到全县各示范点进行技术指导。近5年来,全镇秸杆氨化养牛6.9万多头,产值1.08亿元,为农民增加收人39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