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赧nǎn〕,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名义上虽然还称“天子”,实际上,各诸侯国早就不听他管了。直属周朝的领土极小,还分为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西周公分别统治,周赧王在政治上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
当时诸侯各国,互相称雄争霸,连年征战不休。其中秦国更是强暴,时常侵犯别国。但是在一次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的战役中,却被魏国信陵君的援军所打败。楚孝烈王想趁此联合各国,一同出兵抗秦,以便自居为抗秦各国的领袖,于是请周赧王正式下令。赧王也怕秦国侵夺他“天子”的地位,便同意了,但是当时已临衰败的周朝,军费不足,一时很难筹措,只得暂时向豪门富户商借,出立借据,说明战后加利偿还。
可是“天子”下令、周兵出动以后,响应起兵的,除了楚国,只有一个燕国。拖了三个月,不见别的诸侯派兵来,只得偃旗息鼓,把这件大事抛在一边了。
这时,借款给周朝的豪门富户,纷纷拿着借据。来到宫前,要见赧王。讨还欠债。吵嚷喧闹的声音,传入深宫.赧王无力还债,又不敢出来见人,只得整天躲在宫中的一座岛台上,愁眉苦脸,郁郁不乐。这座台,后來因此名之为“避债台”。
《汉书》的《诸侯王表序》有“逃债之台”这么一句,注文中引了上述周赧王的故事。据说,洛阳南宫的謻台(謻〔yi〕亦作誃,又读chì),即二千二百年前周赧王的“逃债之台”
直到现在,形容欠债过多、无法偿还,还有人引用“债台高筑”这样的成语。
1.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2.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3.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4、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5、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6、劳苦功高
秦朝末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后驻守函谷关,项羽听说刘邦攻占咸阳,就气急败坏在鸿门摆宴席请刘邦。席间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封侯,你却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