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朱元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4:50:46
  •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 关于朱元璋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泗州,后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他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看牛放羊。

    有一天,朱元璋和小伙伴周德兴、汤和、徐达在芳草茵茵的西山坡上放牛。快到中午时,小伙伴们一个个揉着肚子,直喊饿得慌。徐达调皮地说:“如果能搞到香喷喷的肉吃,那才解馋呢!”

    “我有办法了!”朱元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牵过一头小花牛,用绳子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接着找来一把砍刀,把牛杀死了。

    这下子,小伙伴们都明白了,你剥皮,我割肉,他点火,把一只肥墩墩的小牛全烤着吃了。最后,只剩下一堆皮骨和一根尾巴。

    肚子是填饱了,可怎么向地主交待呢?朱元璋胸有成竹地说:“你们不必害怕,这事我一个人认了。”说罢,他利利索索地掩埋了牛皮和牛骨,又用泥土、野草盖住地上的血迹,最后把牛尾巴插到悬崖的石缝里。

    回去后,朱元璋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对地主说:“真倒霉,小花牛掉到悬崖下面的深渊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住。”小伙伴们心领神会,也都随声附和。

    地主一听,大惊失色,慌忙跑到山上去看。他见石缝里有条牛尾巴,只好自认晦气,把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

    有事一身当--明太祖朱元璋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3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乱剖析字词。

    “原来”这个词在明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用的是“元来”。“元”是起初、开始、本来的意思。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将诗中的“元”改为“原”)。陆诗中的“元”用得非常贴切准确,改为“原”后意义反而不明。为何改动?这还是朱元璋猜忌的结果。他一看到“元来”就心神不安,心惊肉跳,“元来”不但冲撞了其名,更可怕的是它还暗含“元朝回来”之意,这不是元朝要复辟么?于是他决心要灭掉这不祥之词。但这是普通的常用词不能不用。即使现在消灭了,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怎能挖掉呢。有一位聪明的大臣看透了朱的心思,便建议将“元”改为“原”。朱元璋听了大喜,随即诏令“原来”通行天下。“元来”从此绝迹。本来当是“元始社会”的也成了“原始社会”。

    朱元璋早年交了一位和尚朋友,关系十分密切。朱当皇帝后更加友好,隔三差五地邀请其入宫吃喝玩乐,共享富贵。和尚知恩图报,便写一首诗颂扬皇上无量功德。首句是“金盘合苏来殊域”,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其斩首。众人见之惊恐万状,不知何故杀了这和尚。后来虽知因这首诗犯了死罪,但众多大臣反复看诗细心琢磨也找不到哪个字词冒犯了皇上。又过了很久,人们才得知因诗中用了“殊”字,“殊”是由歹和朱二字组成,朱元璋认为拆开念,不论从右向左,还是从左向右,都是骂他不是好东西,如此骂他,岂可容留?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4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5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名,其中24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徐达等人接过,问了这情况,道:“听说这寨里有3千兵马,他若有变,我们这几个人可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如马上招兵。”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就马上挂起旗帜招兵,3天内竟也招了300壮士。

    正在这时,费聚踉踉跄跄跑了回来,道:“朱公子,大事不好,这寨主言而无信,他们不想跟我们走了。我一看苗头不对,连夜逃了出来。”

    朱元璋恨恨道:“看我不捉了这贼!”

    他立即征了不少村里的牛车,在车上围起竹圈,蒙上布,叫30O壮士手执短刀器,分头躲在车上,一路进发,派人先去向寨主报告:“奉郭元帅命令,送军粮来了,请寨主快去领取!”

    寨主正在为军粮的事犯愁,听后大喜,就带了几个人出来迎接。朱元璋下了马迎上去,一个暗号,牛车中的壮士一齐冲出,将这寨主连同他的几个部下一并拿下了。朱元璋又命令手下人纵火烧寨,摧毁军营。

    寨主知道已落在人家手里,大叫:“别动手,别动手,我投降!我投降!”

    朱元璋骂道:“你这厮出尔反尔,留你何用?左右,与我斩了!”

    花云手起刀落,一刀将他劈了。

    余下的3000人马全都收在旗下,只一下,朱元璋就有了一支不容人小看的军队。他们驻扎在滁阳(今安徽滁州),声势越来越大。

    已说不远横涧山有个定远人,名叫缪大亨,他手下有2万人,受元将张知院的调遣。朱元璋看上了这2万人,就与徐达商量,如何能将这些人收过

    来。

    缪大亨的手下原也是些民间的壮士,不服从元朝的节制。但是缪大亨贪图富贵,就与张知院勾结上了。他听说朱元璋他们袭破了驴牌寨,心里也存了戒心,日夜防范。不料几天过去,什么动静也没有,心里稍安,防备也渐渐松懈了。

    这天夜里,缪大亨正睡得香,梦中只听见有人在叫喊,脚步杂沓,爬起来一看,帐篷外已是火光烛天,照得一片通红。营里的士兵早乱成了一锅粥。他心里发慌,跳上马刚想跑,一员黑脸大将手举大刀策马冲来。

    缪大亨大叫:“来将通名!不要胡乱砍人!”

    那大将叫道:“我乃濠州大将花云,特来取你的首级!”

    缪大亨道:“咱们无冤无仇的,何必苦苦相逼?”

    花云道:“元主无道,闹得天怒人怨的,你怎么还为虎作伥,去做他们的走狗?不杀你杀准?你说,降不降?不降死路一条缪大亨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了。

    于是花云领了他及他的2万人马一齐回来。

    从此,朱元璋人多势众,声威大振。

    过不了几天,郭子兴那边情势有变,彭大和赵均用争权,彭大被赵射死。赵均用正势大,现在屯兵泗州(今安徽泗县)。郭子兴被他扣着;而孙德崖留守着濠州。

    朱元璋要救郭子兴,就拿了许多金银去贿赂赵均用的左右,要他们放了郭子兴。

    这条计还真灵,不日,郭子兴带了妻子儿女及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一起逃了出来。

    可惜郭子兴这人好生糊涂,来到这儿仍以主帅自居,耳朵皮又软,听信他两个儿子的挑唆,冷淡朱元璋。朱元璋也无可奈何。

    这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到郊外去野餐。

    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对这两位义兄是了解颇深的。

    她偷偷告诉朱元璋:“两个义兄胸襟狭隘,夫君得多生一个心眼。他们邀你吃酒必定没好事,切记,切记!”

    朱元璋笑道:“谅这两个小子能拿我怎么样?我自当设法避祸,夫人放心就是。”

    他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上马,一起朝城外跑去。

    跑到路上,朱元璋突然勒住马,一跃而下,双手抱拳,仰面对天,喃喃说话,好像在对什么人讲话似的。好一会,才又一跃上马,缓缓骑马过来。

    郭子兴那两个宝贝儿子吃惊道:“姐夫干吗上马下马的?”

    朱元璋脸上变色,道:“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们了?你们干吗要想方设法来害我?幸而空中神明指示,说你们黑着良心在我喝的酒里下了毒药!”

    说完了,兜转马头,纵马飞驰回去了。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背上多了一层寒意,额头汗水涔涔而下,悄声儿说:

    “酒中下毒是我们两人的密谋,这人怎会知道得这么清楚?莫非天上真有神明不成?”

    自此以后,两人再也不敢加害朱元璋了。

    过了不久,元军进攻六合城(今江苏六合)。六合主将来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本来一直与六合主将不和,不肯去救。

    朱元璋劝道:“六合与滁阳是唇齿相依,如果六合陷落,我们滁阳也难保,主帅还是发兵为好。”

    郭子兴抖颤颤道:“元兵人多势众,探子来报,说有百万人马,这叫我们如……如何去打?”

    朱元璋道:“某虽不才,愿意带兵去一战。”

    郭子兴将信将疑地拨了1万人马给他。

    于是朱元璋次日就领兵出城去了。

    再说朱元璋带了兵马与元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是元军领兵的是丞相脱脱,这人有勇有谋,很难对付,朱元璋兵少,也不敢轻举妄动。脱脱见滁阳派兵来救,索性分兵来攻滁阳。朱无璋只好退兵回来保城。

    朱元璋来到滁阳,先在涧边设下埋伏,要耿再成领了几百人去诱敌。

    元军的兵马一路赶来,路上遇见耿再成带的那支军队。元军似风一般冲杀过来,耿再成的老弱残兵一声呐喊,四散逃走。逃到涧边,跳下水去,扑腾着水,顷刻间躲得无踪无影。

    元军追杀到涧边也纷纷下马。突然耳边鼓角齐鸣,两岸的树林中杀出无数人马。他们没等元兵反应过来,“嗖嗖嗖”箭如飞蝗一般射来。元兵没有防备,大半中箭落水。

    城中守军得到消息,也一齐拥出,直杀得元军喊爹哭娘。

    事后元兵还想整队重来,不料朝廷有令,削了脱脱丞相的职务,之后又被人进谗言赐死。这才使元兵一蹶不振。

    到了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滁阳城中军粮匾乏,郭子兴召集诸将商量。

    朱元璋道:“看来附近只有和阳(今安徽和县)城里还有粮食,何不上他们那儿去取?”

    诸将笑道:“朱公子,和阳虽小,城高,护城河又深,要打它谈何容易?”

    朱元璋道:“这只可计取。”

    于是他如此这般说了,众将都拍手叫好。

    第二天,郭子兴先派自己的部将张天祐带了3000士兵,身穿青衣,扮作元军模样,用4头骆驼运了货物,扬言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兵护送朝廷大臣,到和阳来犒赏将士来了。接着他又派耿再成带一队穿紫红衣的士卒,偷偷跟在后面。只等青衣兵骗他们开了城门,举火为号,大伙一拥而进。再说张天祐这支冒牌军队,一路吹吹打打前进,和阳人只道真的是朝廷命官,只好送上老酒牛肉。张天祐原是个宝贝将军,见有人送酒食,如何不收下?老实不客气拣了个僻静的地方,让大伙放怀畅饮,只吃得将军士兵个个东倒西歪。

    耿再成领了3000绛衣兵赶了一段路,不见前面青衣兵的踪影,只道自己走得慢了,大概进城的信号已经举过了,连忙逼近城去。

    和阳守将也先帖木儿见来了一队起义军,便放下吊桥,点起兵马杀将出来。

    耿再成不防这一手,仓猝应战,勉强战了几个回合,被元军一箭射中肩膀,只好兜转马头逃跑。正逃得慌,斜刺里杀出一支青衣兵来。元军不防有援军,吃了一惊,被他们冲了个七零八落。原来张天祐的军队到这时才到。

    直到这时,耿再成的绛衣兵和张天祐的青衣兵才会合起来,赶到和阳城下,只见西门城楼上一个黑脸大将威风凛凛站着。不是朱元璋手下的汤和又是谁?

    原来朱元璋计中有计,另外悄悄派了一队人马掩到城下,见守将也先帖木儿只顾追敌,城中空虚,一鼓作气攻了下来。

    这之后,郭子兴生病去世,一应军队都归朱元璋统率。

    至此,他的基业已奠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他也成了明太祖。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6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 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官员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死了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官员,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为官?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官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督办。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7

    传说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回想起自己一生际遇波折,心中不由颇为感慨。一旁的刘伯温说:“世人命运皆有天数,只要啼落人间后,生辰八字一定,那他这辈子的命运也便定了!”朱元璋来了兴趣,忙问:“要是有人与朕的八字相同,那天下岂不是有两个皇帝?朕不信!”他一声令下,让户部即刻派发文书到各州县,查找与自己生辰八字相同的人。

    没想到,在浙江省慈溪县,还真找到这么一个人。此人很快被召入京,带上殿来,朱元璋一看,原来是个干瘪老头,须发灰白,形容猥琐。朱元璋乐了,调侃道:“刘爱卿,此人难道也是皇帝命?”刘伯温不答,走过去问老头姓甚名谁,是做什么的?老头答道:“小人姓韩,在山里养蜂。慈溪是有名的养蜂之乡,方圆百里又数我养的蜂最多,共有蜂房十三座,蜂箱八百多口,算起来约有……”

    “三千万只,对不对?”刘伯温失声接道。韩老头很是吃惊,连连点头。

    刘伯温躬身禀告:“皇上,您和韩老头都是王者之命。不同的是,皇上是‘人王’,他是‘蜂王’。他养的蜂有十三房,八百多箱,共三千万只;而现今皇上掌管的天下,则恰恰有十三个省,八百多州县,共三千万百姓,两者完全吻合!”

    朱元璋无言以对,一时恼羞成怒:“如此说来,朕的阳寿也该跟他一样啦?朕不信!”他一挥手,“来人哪,将这老头拉出去砍了!朕倒要看看,若是他死了,朕是不是也活不了?”刘伯温“扑通”跪倒:“万万使不得呀!皇上切不可逞一时之气啊!”群臣也齐刷刷跪下求情。朱元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回到寝宫后,朱元璋余怒未息,心想:什么天命难违,朕非要杀掉那韩老头,到时看你刘伯温还有何话说!他当下唤来心腹侍卫高秋,命其率领五百御林军,即刻取回韩老头项上人头。高秋得令,急忙去了。

    再说刘伯温将韩老头带回府后,叹道:“都怪我一时多嘴,无端引出这场祸事。我已替你备下马匹盘缠,你快快逃命去吧!这儿有三个锦囊,危急时你可拆开来看,能否保得性命,就全看你的造化了!唉,要是你身遭不测,皇上的气数恐怕也就尽了!"

    韩老头早吓丢了魂儿,道谢都来不及,就接过锦囊打马飞奔出城。还没逃出多远,便见后面尘土飞扬,五百御林军铁骑追了上来。眼见他们越追越近,形势危急,韩老头记起刘伯温的话,忙拆开第一个锦囊,里面有张纸条,读完后他禁不住“哦”了一声,连忙打量身下这匹马。

    这马果然通体雪白,只是头顶上有一小撮黑毛,十分醒目。韩老头抓住黑毛用力一揪,白马“咴儿——”一声长嘶,如霹雳雷鸣,震耳欲聋。再看身后那些追马,登时全给惊趴下了,一个个屁滚尿流,好半天爬不起来。

    “呼雷豹!”韩老头脱口惊呼。他听说书的说过,大唐征东元帅薛仁贵,骑的就是这样一匹“呼雷豹”,危急关头曾屡屡救主。本以为这只是传说,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识!趁着追兵狼狈不堪的当儿,韩老头打马如飞,惶惶逃去。

    一路狂奔,到了傍晚,韩老头又累又饿。正在此时,前面出现了一户庄院,他上前敲门,说自己是过路的客商,想讨碗饭吃,顺便歇歇脚。庄主是个彪形大汉,黑脸浓眉,虎虎生威。他将韩老头迎入院内,好酒好饭地招待。

    正吃喝间,猛听外面人喊马嘶,韩老头心说坏了,追兵又赶上来了!他连忙打开第二个锦囊,看完后“扑通”跪倒,冲庄主连连磕头:“常将军救命啊……”庄主大吃一惊,忙扶他起来,说:“老人家请起,有事但讲无妨。”

    当下,韩老头便将整件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庄主听完这番话,直气得两眼圆睁,哇哇大叫:“好个无道昏君,杀戮功臣良将不说,就连寻常百姓也不肯放过!老人家放心,我一定替你作主!”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8

    乱世崛起元天历元年( 1328 )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 ho )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农民,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剥削,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

    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债务、饥荒一直缠绕着他们。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他17岁这年,家乡发生旱灾,蝗虫横飞,瘟疫横行,每天都有入死去。

    灾难在不知不觉中也降临了朱家,首先是父亲去世了,接着大哥也去世了,刚刚料理完父兄的丧事,母亲和另两位哥哥也相继去世,就这样,朱元璋在半年之内,失去了五位亲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想好以后,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朱元璋当了和尚。

    寺庙是靠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困难,寺庙所得的施舍越来越少。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办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 bō) ,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开始了云游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游方僧生活。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经过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阳,再往汝州、陈州、鹿邑、亳( b)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先后走遍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

    化缘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由于朱元璋亲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漫漫无边的痛苦生活。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矗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疯狂压榨劳动人民。

    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农民对元朝的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随时都可能对腐朽的元朝进行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至正十一年( 1351 ) ,由农民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在颍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

    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也在濠州响应,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此时,身居佛门的朱元璋收到少年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一封信,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并劝他速来从军,共同创业。朱元璋见信后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朱元璋,已有人向官府告发汤和来信劝他参加农民军,让他赶紧逃走。24岁的朱元璋只好告别皇觉寺,去濠州投奔了郭子兴,从此开始了他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青睐。家乡人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靠。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人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几天后朱元璋率众归来,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提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呆在濠州,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战。

    定远有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驻扎驴牌要寨。因该寨人多势众,又有坚固寨墙,朱元璋只好用计巧龋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他心生一计,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民夫送粮,来到寨门前,派人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落,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门开后,朱元璋一声令下 ,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即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袭击定远另一股武装缪( mio)大亨。脸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缪大亨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就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人心归附,就带着自己的乡兵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9

    元末,烽烟四起,元王朝风雨飘摇。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领兵,准备进军元大都。由于元朝的暴政,加上连年的征战,民不聊生,筹集军粮对于朱元璋是首要任务。可是当时的大部分粮食都在江南大地主手里,没钱强征也不是办法,也得靠钱财去买,可是朱元璋当时也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金银库也是空虚。前边打仗后备粮草不足,就等于自取灭亡。这可愁怀了朱元璋。

    在进军途中必须路过,‘“广平镇”这个地方,此处离大都就是二百里地。以往的繁华落尽,如今的“广平镇”是满目凄凉,路有冻死骨,乞丐充斥着全城。有一个乞丐经常站在南门口处向南望,蓬头,垢面的算不上,因为就从来没人见过蓬头后面的那张脸。整日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罩在身上,可是全身上下的就是看不到露肉的地方。手永远的藏在袖子里,裤脚盖住脚直及地面,一走路就是一溜裤脚印,根本就没有脚印的存在。虽是乞丐可全身就像是气在撑着宽大的衣服似得,有轻飘的感觉。嘴总是自言自语的:“该来了,该来了。”

    兵荒马乱的年月,个人顾个人,谁也没把他当回事,也无人留意他。究竟什么时候乞丐在这城中,也无人知晓。

    正月十三。元军一骑快马由南面飞奔而至,来到城下就气喘吁吁地高喊:”快报守备大人,朱元璋领兵徐达为先峰,已攻下开封,不日即来取广平。”这一喊犹如晴空一霹雷,全城上下乱成一锅粥,有的举家逃亡外乡,走不了的就心一横,爱咋咋地吧。隔了有三天光景,一早,朝霞满天,在这寒冬季节也是罕见了,乞丐见此光景浑身一颤,迎着朝霞站立自语道:“终于来了,终于来了,我的难期将满啊!”

    挨过一夜早上没什么动静,正午时光,南方就见尘烟滚滚,喊杀声由远而近。没费吹灰之力便攻取“广平镇”可是一座小城的粮草简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么庞大的军队来说。安抚了百姓,朱元璋在军帐中和衣而卧,累乏使他很快睡了过去。睡梦间,突然一蓬头乞丐来到他的面前道:“朱大将军,还不来见我吗?我已等候你30年了。”朱元璋一惊,从梦中醒来,觉得事有蹊跷:莫非有神人相助我不成?“立刻吩咐:“将刘基,常遇春给我找来。”

    不一会,刘基,常遇春来到,朱元璋就将梦中一事说与他二人听,最后问道:“依伯温看我该如何?”刘伯温也是星卦方面颇有造诣之人,善解梦,略掐指一算回道:“国公,此梦好兆头,梦中之人是天星下凡特来助你之人,我们的粮草有望了。此人一定在城中,不如我们就到城中走走,定能找到此人。”朱元璋点头。与刘伯温一道出的大帐,常遇春点齐十名一等护卫,乔装打扮出了大帐,来到城中慢慢搜寻。快到南门时,朱元璋远远望见,梦中的那个人坐在一颗大树下,斜倚着大树。朱元璋用手一指对刘基道:“正是此人。”几人紧走几步来到乞丐跟前,朱元璋一揖到地:”仙人请受我一拜,重八有理了。“乞丐没有理他继续默不作声。朱元璋又说了一遍:”蒙仙人梦中托梦,我今天来相见,请受我一拜。“随即单膝跪地。可是乞丐还是没有说话。刘基随后一礼道:“既然下界来助我家吴国公,为何不答话呢?”

    常遇春眼中冒火:”岂有此理,一个乞丐如此无礼,来人将他拿下。“随从答应着刚要动手,被朱元璋制止了:”慢着,并不是他的过错,是我先打扰的人家,哪有这样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的,既然不是我要找的人,那我们还是到别处去找找吧。“转身正欲离开,就听乞丐的声音从蓬头后传出来了:”我等你三十年了,难道就受不得你的跪拜不成。”

    见乞丐发话,朱元璋欣喜溢于言表:“重八不知仙人为何等我三十年,还请仙人告知,你我究竟有何渊源,重八洗耳恭听。”朱元璋何许人,能用小名自称那是相当的对此人的恭敬了。乞丐道:“刘基可知我的来历否?”刘基摇头道:“天机不可泄露啊,还请仙人助我国公。”

    乞丐点头道:“你让他们都散了吧,天机不可泄露。”

    朱元璋看看常遇春:“你们退下吧。”常遇春不放心的看看朱元璋:“国公,这恐怕有所不妥吧?”刘基微微一笑道:“常将军多虑了,散了吧。他还要再说被朱元璋制止,摇摇头:“不可多疑,退下吧。”常遇春还是不放心,可是国公发话了,只得离开一段距离远远的戒备着。

    这时乞丐起身,说道:“随我来。”就领着朱元璋,和刘基,去往西北角的庙宇而去。常遇春随后远远地跟着。进到庙里,乞丐回身正对朱元璋说:“你的前身是一条跃过龙门的鲤鱼。那一日我去赴王母的宴会。只因多喝了几杯,回来路过化龙池,正见你向化龙池游去,想带回府中玩养几日再送回化龙池,却不知,你一旦跃过龙门就不能离开圣水,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继而死亡需再度苦修。一看自己闯了大祸,不能把你放回圣水中了,免得管理化龙池的仙官看到生事端。我偷偷来到天门处,把你的肉身扔下界。正巧落在一个李员外家院中,被他家拾到,肉分食后,下人将你的骨头拿到大门外准备扔掉,正巧赶上你娘怀着你要饭路过这,下人见你娘可怜就问要鱼骨头不要,你娘正赶上好几天水米未进,高兴的留下鱼骨吃了。殊不知你虽未正式化龙,但你的骨已是龙骨了。所以你注定就是今生的天子皇帝命。”

    朱元璋听得惊讶的合不拢嘴了,好一会才如梦初醒道:“那你是谁呢?”乞丐说道:“我是无相财神。后来这事终究没能逃过天官之眼,在查化龙池时不见了你,玉帝震怒,因为你是他的第十九子,不见了你自然要查,从托塔天王的宝塔中查到是我所为,因此将我贬下界来。”朱元璋问:“那你来此等我是为什么呢?”

    乞丐说:“贬下界时,圣旨说让我在人间辅助你成就大业。”朱元璋又问:“怎么辅助我呢?”乞丐说:“我将你的肉身给人分食了,我就得用自己的躯体去还,这也是我的劫数。”

    “你的身体怎么还呢?”朱元璋问。乞丐将身上的衣服慢慢扯开,一道金光照的庙内金光查亮。原来乞丐的全身是金刚身。乞丐说:“你现在的最紧急的事就是粮草不足,可将我的金身融化,去江南换做粮草,定可大获全胜,如今时日紧迫,你速派人来支起大锅,我将融化成金水,你可速去置办粮草不能延误时间,否则难成真龙。”朱元璋听得心惊肉跳道:“万万不可,虽说你把我的前世无意杀害,可我也下不了手啊,更何况是活活煎熬,使不得,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刘伯温摇头对朱元璋道:“国公,不必难过,这是他的劫难,躲不过的。”

    乞丐说:“没时间了,天时不可过啊,快点吧。”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喊来常遇春吩咐下去。一口大锅很快就支起来了,乞丐跳进去说道:“点火吧。”朱元璋含泪双膝跪地吩咐点火。乞丐见朱元璋泪下如雨就说:“此乃我的劫数,如今我灾难已满重回天庭,虽受煎熬之苦,可也是一个高兴的事,你大业将成我也回去见玉帝复命。”

    烈火熊熊一会儿身体就化成金水满溢。朱元璋不忍心将头颅也化成金水就命人将头颅拿出,吩咐将这个庙改为无相财神庙,重塑金身头颅还是那个无相头颅。供后人敬仰。

    有了这些金子,粮草备的丰足,又有很多人听了这些事,就都知道朱元璋是天的儿子,顺应天意起义军很快壮大,没多久就把元大都攻破,成就了帝业。后来朱元璋想想无相财神升天的那天是正月十六,因此就把这天定为“祭财神。”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0

    朱元璋见老友

    朱洪武当了皇帝之后啊,和过去放牛的时候不同了,喜欢摆架子,也要面子,最怕人家提他小时候放牛、放鸭子、当和尚、当长工的事,提起这些事总觉得大光彩,不体面。

    有一次,他巡视到了句容,句容的一些放牛放鸭子的小兄弟都来找他,想找点官差做做。这一天,一下子来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要拜见皇上。

    当班的太监前去禀报说:“皇上,你有四个朋友要来拜见。”

    朱洪武心想,我在这里是有不少朋友,便问:“是几个么样子的人?”

    “穿的样子马马虎虎,像种田人的打扮。”

    朱洪武问刘伯温见不见?刘伯温说:“还是见见好,都是过去在一起的朋友嘛。”

    四个人都进来了,进来就往地上一跪:“拜见皇上,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过去在一起的,你还认识我们不?”

    朱洪武对他们看看,心想:怎么不认识呢,过去都是在一起的嘛,但又不好明说,听听他们怎么讲,再说吧。朱洪武说:“我认识的人太多了,记不清了,你们讲讲看,什么时候和我在一起的?”

    第一个开口的是个老实人,他说:“哎呀!皇上,你忘记了啊?过去放牛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摔跟头,那时你力气小,常常被我摔倒,头上撞了个大包,想起来么?”

    朱洪武一听,来火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我的丑,把台子一拍:“胆大,给我叉出去。”

    第二个是小时候和朱洪武在一起砍柴的人,看了觉得不对,不能讲实话,还是讲点恭维话,可这怎么讲呢?他一想,有了:“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拿钩镰枪,打败草头王,你还能想得起来吗?”

    皇上一听:“好!对!看茶,赐座。”

    第三个人怎么讲呢?他和朱洪武小时候在一起,拿起泥巴团子对山上砸,然后冲啊杀啊的抢山头.他想了想:“啊呀!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掷连珠弹,夺取牛头山。你记得吗?”

    朱洪武一听:“记得!记得!有这回事,请坐,喝茶。”

    第四个人想:他们两个讲得这么好,我怎么讲呢?过去我们做游戏是走窑,两个小孩子在地上一个挖十二个窑子,每个格子里摆五颗子,向前走,谁先走完谁就胜,这叫走窑。他想了想,说:“皇上,你记得吗?那时,我们巧摆格子阵,每次都你赢。”

    朱洪武一听:“对对对,坐,请坐,喝茶。”第四个人又坐下来喝了茶。

    朱洪武说:“你们都想干什么啊?”

    他们说:“我们都想找点事情做做哎。”

    “好,你们每个人都先弄个县官做做,当个七品,等以后有了功再加封赏,请刘伯温军师安排!”他们三个人都去当了县官。

    刘伯温走出门一看,那个被赶出来的人还坐在大树底下呢。就说;“老兄啊,对皇上只能讲奉承话。这样吧,你就跟我牵牵马吧。”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不知多少画家来画,部不称心。不称心就要杀人,他杀掉的画家数不清。

    这张像就这样难画?不假。你不知道朱元璋这副长相,难画哩!马脸猪嘴,还添上三十六颗红麻子。画家一看,就抓头了,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

    这天,朱元璋又找来画家三兄弟,要他们给自己画像。

    第一天,老大去画。他仔细看了朱元璋的脸,三十六颗麻子数得一颗也不少,就精工细描起来,画了半天,画成一个活脱脱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一看,直是摇头,随手撕个粉碎!桌子一拍,喊人把老大杀了。

    第二天,老二去画。他不敢大意。仔仔细细地看了朱元璋的睑,连三十六颗麻子的颜色深浅、大小部位都记得一丝一毫不差。他细细描呀,画呀,忙论大半大,画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看了,还是摇头,伸手又把画像撕了,说是不像,桌子一拍,又把老二杀了。

    晚上,老三在家高低睡不着觉,大哥二哥都死在朱元璋手中,他明儿个怎么画这幅像呢?老三正在发愁,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劈口就问:“你是想死还是想活?”老二老老实实说,他正在琢磨两个哥哥哪点没画好,得了死罪哩。那人哈哈一笑说:“不用想了。只怪你两个哥哥画得太像啦!这不是找死,朱元漳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今儿个晚上把他两人的画像看看透,明天只管照他两人的像去画,包你免掉一死。”www.5aigushi.com

    老三心想,横竖是死,倒不如照他的话试试。

    那人又说:“不过,你可要答应我一件事。”

    老三赶紧问:“什么事?尽管说!”

    那人说:“回来之后,给我画一幅朱元璋的真像。”

    “这事不难。”老三一口答应。

    第三天,老三上殿去画像。他装模作样,左看右看,把朱元璋看个仔细,然后下殿,提笔一挥,霎眼工夫就画成了:富富泰泰一个人像,看上去又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像朱元璋。老三不管二七二十一,硬着头皮走上殿去。哪知道朱元璋一看到这幅像,眉头一松,嘴巴一咧,笑开了:“画得好!画得像!给我重赏,重赏!”

    现在明孝陵陈列的那张画像,就是画家老三在宫里画出来的。

    朱元璋的真像后来也传了下来,是老三回家以后给那位救命恩人另画的一张。这张像奇丑无比,像是从朱元璋的麻脸上活剥下来的。那人连夸:“好啊,好啊!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朱皇帝的尊容啦!”

    他把这幅画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一代传一代地留到今天,传说明孝陵至今还收藏着一幅真像,八成就是老三在家里画的那张。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1

    唐朝是炼金术的兴盛时期,明朝则擅长冶炼银。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对冶炼的弊病了如指掌。

    古代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一项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技术——化学。尽管中国的化学是炼丹术的附属品,但在明代之前都是世界领先的。炼丹术还有一个附属品,那就是——炼金术、炼银术。

    隋朝末年,有一个叫做成弼的人服侍一位道家仙者十多年,仙者也不告诉他炼丹的秘诀。成弼实在忍受不住,便告辞回家。“仙长,月前家里捎信说父母病丧家中无人照料,所以我想回家。”“嗯,这也好。你服侍我十余年,我也没好东西送你,我这里有十粒金丹,一粒可以化十斤黄金,足可以为你父母办丧事。”“多谢师父!”一个月后,成弼持刀来找道人。

    “师父,请您再给我一些金丹吧!”“没有!”“你肯定有,告诉我藏在哪了,不然我就剁了你的双手,让你以后炼不了丹!”“不给就是不给。我告诉你成弼,今日你怎么对我,日后你也会有同样下场!”成弼见老道决意不给,就砍断了老道的双手。“再不说就挑断你的脚筋!再不说就砍下你的头。”道人至死不说。

    成弼最终从老道的房中搜出了几十粒金丹。几年后,成弼大富乡间,唐太宗听说成弼可以炼金,立刻官封五品,让他在宫中炼金。然而,炼了四万多斤黄金后,金丹没了。这一下成弼可着了急,想逃跑结果没跑成,唐太宗命他交出炼黄金的秘方,成弼哪里有什么秘方,交不出来。结果,李世民先断其手,再挑去脚筋,最终砍了他的脑袋。

    成弼造的四万多斤黄金被称为“大唐金”,唐朝的历代帝王都以此赏赐臣下。唐代是炼金术高度发达的时期,洛阳王四郎炼制的药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但在中国,中国人最关心的却是银,为此,炼银术更为发达,银矿也较多。但是,因为银矿矿工比较惨,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一员深知银矿弊病,为此,朱元璋禁止开采银矿。

    明代的宋应星指出:中国产银的地方,早年在浙江、福建就有矿场,但国初或关或开没有定期。江西的上饶、瑞金等矿却从来没有开发过。湖南、湖北(湖广)的辰州,贵州的铜仁,河南的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篙县马槽山,四川的会川密勒山,甘肃的大黄山等则是好矿,但是产银有限。每到开采时节,因为数量不够官府便四处搜刮以完成下达的开采指标。北京、河北(燕)、山东等地不产金银。其余八省开采的金银不到云南的一半。

    明代之所以禁止开采银矿,主要是朱元璋对于银场的弊端深有体会。他曾对政府官员说:对于银场的弊端,我是非常清楚的。官家可以得到的利益非常少,对于老百姓的害处那可太多了。现如今民生凋敝,切不可以再开银矿劳民伤财了。

    黄金同样如此。例如成化年间的湖广矿,动用了55万民工,死亡者不计其数,但得到的金子仅有35两。

    朱元璋的态度,直接造成其在位的24年里,只有闽浙地区的少数银矿开矿,但产量非常低,例如福建延平府,开设冶炼炉42座,每年只得到白银2100两。浙江的银矿产银2780两。其后的银矿开采产量同样非常低。例如,明英宗曾经命太监到浙江、福建、云南开银矿。结果,一年后江苏上交2.125万两,福建上交1.512万两,云南上交5.238万两。

    以浙江产银区为例,洪武年间开采2780余两,永乐时7.755万余两,宣德时8.758万余两,正统因为降低开采税得银3.893万余两。从此以后,越来越少。王裕巽先生根据史料记载的洪武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产银7.507万两的平均数估算,洪武建文(前三年)两朝白银开采量在85万多两。

    永乐继位之后,为了保证郑和下西洋时有足够的金银进行赏赐,同时,也为了让随船而来的各国使臣目睹中华之盛,朱棣在位期间大量开采银矿并提高产银的税额。自建文四年以后到永乐终,开采了大约490万两白银。

    其后,宣德年间开采了大约238万两。英宗继位后,鉴于银矿产量不多却劳民伤财,因此将各地产量较低的银矿关闭,每年的产量日渐减少,平均产量由明初前三朝的22万到25万两逐渐降低,以至于正统四年的18万两被认为是正统到正德年间的最高年产量。在这六朝内,银的年产量平均不过5万两,六朝合计440多万两。

    嘉靖十六年,嘉靖皇帝命令前往山东等地开银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矿时代。自嘉靖四十五年终,30年内平均年开采量为48万多两,前16年仍以正德朝计算的话,嘉靖一朝共采193万两左右。

    万历即位后,因为嘉靖朝银矿导致民怨沸腾,开始陆续关闭银矿。但万历二十年开始的三大征以及二十四年重建因失火焚毁的乾清宫、坤宁宫,需银数千万两,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出现了长达24年的开矿高潮。24年官方开采了大约800万两白银,仅万历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便开采了将近300万两白银。再加上前24年,万历一朝,总共开采了大约870万两白银。

    光宗即位后,因为万历朝的恶政,将天下政府银矿全部停办。自此以后,白银开采量急剧下降。综上所述,从洪武开始万历朝终结,明政府共开采白银2300多万两。这些白银显然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只能靠从国外输入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2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个典型的“职场高手”!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3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臣老,更使他心里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不祥之兆。恰巧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心神不宁,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又一批残忍杀掉。他杀的人越多,猜忌疑心越大。就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看谁不顺眼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就爱琢磨,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为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里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神经就过敏,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大楼来。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制作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遂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些名堂。经过数月修造的庆功楼建好之后,在此期间他多次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的密室里堆满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刘伯温心中就格外的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保住老命要紧,更何况还有一家老小,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实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了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两颗泪珠哗哗滚了下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跷蹊。

    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大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等到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半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徐达听了,心里不明白,但也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仪仗排场宏大。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随即按部就班都入了席。

    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半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着,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便齐声欢呼道:“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也都端出酒杯,一饮而尽。大厅里到处是人声沸腾,欢歌笑语不断!

    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痛快!”随即命人:“快再斟酒!”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后宫有事,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瞬即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

    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失火了!失火了!”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闯,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少顷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烈焰腾腾,浓烟弥漫,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四周一片火海。

    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阴谋毒计哩!

    朱元璋把功臣杀绝后,他死后传位于孙子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无人能挡,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后,号称永乐,定都燕【北】京。常言道: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为人做事不要太绝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4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威风凛凛。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朱大将军为创建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将军欢欢喜喜,设宴迎贤,大营内外热热闹闹,灯火辉煌。席上,金华火腿喷喷香,兰溪鲤鱼活鲜鲜,绍兴老酒绿汪汪。宴间,宋濂站起来说:“大将军,我仨才疏学浅,恐怕邦不了大忙。还有一个好友,名叫刘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满腹文章,才学过人。将军如愿意,可派人聘他来,共辅大业,建国安邦。”朱元璋一听又惊又喜,忙说:“你,你快讲,刘贤士今在何方?”

    宋濂见朱元璋求贤若渴,便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声,也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叶琛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朱元璋“啊”了一声,跟着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章溢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铜不值钱,黄金不论两!”

    朱元璋“唔”了一声,点点头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金不值钱,黄铜不论两!”

    宋濂三人轻轻地发了笑,朱元璋知道自己说错了,脸红得象块猪肝,慌忙举起酒杯说:“来来来,痛饮几杯吧!”

    朱元璋要派人去请刘伯温了,大营里外忙得团团转,丝库取绸缎,银库包白银。绸缎量了一千尺,白银称了一千两,朱元璋马上派人送到南田去。那送礼的人们翻过了七十二岗,涉过了三十六条水,走啊走,走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才找到南田,寻到刘伯温。

    这一天,刘伯温正在家里看书,见来了几个生人,还挑着许多东西,便问道:“你们要做什么?”送礼的人笑笑,说明了来意。刘伯温听后,摇摇头,礼物一点不收,话语一句不讲,只顾自个走出门,装着是砍柴放羊,上山去了。送礼的人怏快不乐地回到婺江,把去请刘伯温的情形一说,朱元璋大失所望。他想,莫不是嫌我太小气吗?于是,便叫人再加绸缎一千尺,再加白银一千两,火速送往南田。

    那知道,这一回啊,送礼的人到南田村口,刘伯温就知道了。他关了门,离开村庄,爬上后山岗,看起了风光。那些送礼人便追出了村,爬上后山岗,总算又找到了刘伯温。一看是前些天来过的原班人马,刘伯温就笑笑说:“请你们告诉大将军,我伯温什么财物也不要,只讨他白纸一张!”话才说完,刘伯温就自个儿走下山岗。

    送礼人回到婺江对朱大将军说后,朱元璋从黑夜想到天明,也猜不透刘伯温要白纸是啥明堂。“真是个怪人,白银不要,要白纸一张!”朱元璋左思右想还是摸不着底,只好糊里糊涂地对送礼人说:“好吧,就送给他白纸一张!”

    白纸一张,四四方方,送到南田,刘伯温果然收下,当下就动身来婺江。

    哈哈,一张白纸胜过绸千尺,胜过银千两,请到了刘伯温,朱元璋乐了,看看灯,灯在跳,看看火,火更旺。

    朱元璋在礼贤馆见刘伯温。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将军送我银两、绸缎,小才不敢无功受奖;讨来白纸一张,奉还草书几行。”刘伯温果真送上白纸黑字一张,朱元璋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上面写着有关时务的十八条妙计,一条条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全都说在理上。看啊看,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站起来,一巴掌拍在茶碗上,连声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刘贤士真是一片忠肠!”礼贤馆可热闹了,刘伯温只是笑笑,朱元璋心里甜滋滋的,象注满了蜂蜜。

    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麦饼,只咬了一口,远远看见刘伯温走来,就放下不吃了。他想,人家都说伯温同诸葛亮一样会神机妙算,今天倒要试试,于是拿起一只碗扣在麦饼上。刘伯温走到身边,朱元璋就指着那碗说:“刘贤士啊刘贤士,你说碗下是啥么事?”

    刘伯温摇摇头说:“恐怕猜不中吧!”

    朱元璋便说:“猜不中也没有要紧吆!”

    刘伯温看了一眼,便说:“将军要我说,我便说,我看那,又象日又象月,好似金龙咬个缺。”

    朱元璋笑笑,看已被猜中,进而又说:“刘贤士真是神机妙算,就请算一算我的命吧!”

    刘伯温也笑笑说:“将军要我当个算命测字先生,那我就开言了,请将军快写个字来!”

    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果然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凤”字。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在试探自己,便皱了皱眉头,闭上双目,象算命测字人一样念了起来:“凤是凡间鸟,百鸟都朝阳。凤阳凤阳,帝王之乡,凤阳凤阳,不是建都地方。”刘伯温每念一句,朱元璋的眼睛都瞪大三分,头颈往上伸一伸。原来凤阳是安徽的一个县名,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一心想打回凤阳建都。他好生奇怪,怎么自己的心思都会被猜出来呢?可朱元璋却故意说:“刘贤士说的有理,只是,地上的小蛇难成龙,山中的猢狲不敢称王,我没有想过要建都凤阳啊!”

    刘伯温知晓将军有意包藏,也认真地说:“那是我白白糟蹋了将军白纸一张!”

    朱元璋一听,连忙说:“好好,胆大骑白马,心大管天下,刘贤士志存高远,必成大业。”

    从此,朱元璋信用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尽心竭力辅佐朱元璋。文武结合,果真建国定邦,保全了一段大明王朝太平盛势的历史。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5

    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朱元璋说:“不行!我自有办法。”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天”字。远远看去,特别触目。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子”字吗?睡着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不过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6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感到惊疑,边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设立营寨,来势很猛。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7

    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准备封赏功臣、亲属、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多如牛毛,要是都封,那才真叫“獾咬刺猬——无处下嘴”咧。朱元璋为了此事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刘伯温走进皇宫,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两天您郁郁寡欢,今日万里无云好晴天,何不出去蹓蹓,散散愁呢?”

    “好!”

    于是,两人换了便服,就出了皇宫。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军师,哪里去处最繁华热闹?”

    “城隍庙。”

    “走。上城隍庙。”

    城隍庙果然热闹,紫气飘渺,香烟缭绕,杂耍地摊比比皆是;只见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跨过庙门就进了庙里,朱元璋便看到大殿西侧粉墙下,围着一群人,正在瞧看墙上一幅画,议论纷纷。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站到人圈外边,踮起脚,看了又看。只见墙上那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象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一顶帽子。朱元璋跟许多人一样,瞧了又瞧,想了又想,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思来思去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这是耍什么猴?第二天,一清早,就把刘伯温找去,问道:

    “军师,你看城隍庙墙壁上画的那个人,头上许多头发,戴许多帽子,这不是冬水田里栽麦——怪哉(哉)吗?"

    刘伯温笑了笑,说:”陛下,这个画画的人了不起啊!肚里有的是货啊!他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

    “啊!原来是这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时,朱元璋头脑还比较清醒,他想了想,头点点笑着说:

    这个人,有意思,他跟寡人打起‘坎坎’来,这个‘坎坎’打得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呐。”

    刘伯温高兴地说:“吾皇英明!”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8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是唯一的一位由放牛娃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由和尚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同时,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也是一位传奇色彩最为浓厚的皇帝。在民间传说中,在稗官野史中,有关他的轶闻趣事、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在正史中都有详细记载。

    朱元璋,字国瑞,幼名重八,亦名兴宗,出生于公元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母亲陈氏,兄弟四人,他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朱元璋自幼生得相貌奇伟,聪明颖悟,却不是虚言。他五六岁时,便已长得和十多岁的孩子一样粗壮有力。他很喜欢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不但书没读成,还被送到一位富户家当了放牛娃。

    他虽为放牛娃,却不甘心一辈子为人放牛。他见那些做官的都是有学问的人,由此想到,自己将来若要于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文化。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在放牛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上学的孩子,便让他们放学后教自己读书识字。据说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就是在这时候结识的,后来,都成了他开创基业的得力助手。

    说来也怪,他在放牛中结识的一些小伙伴虽然身分各不相同,有富家子弟,有穷家孩子,也有官宦世家的少爷,却都听他的指挥。每当他学字的时候,其他孩子便主动帮他去放牛;每当他演“占山为王”、“行兵布阵”时,这些小伙伴又都变成了他的将士,挥之则去,呼之则来,没有敢“违抗命令”的。

    公元1337年的一天,朱元璋去山上放牛,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行兵布阵”的游戏。经过一场大的“厮杀”后,孩子们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且腹中也很饥饿。朱元璋和其他几个放牛娃,立即把带来的食物分给大家吃。

    大家边吃边唠,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士卒”对朱元璋说:“大王,人家占山为王的,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你也占山为王,却让我们吃放牛娃的饭,你这当大王的不觉得亏待了弟兄们吗?”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对大家说:“说得好!今日,我就让弟兄们大块吃肉。”

    他回头吩咐徐达和周德兴到山下设法弄口大锅,顺便再带些盐来;然后,从他放的牛群中,牵出一头小花牛来,让大家把它捆好,他找来一把砍柴的斧头,上去就砍。

    那位提议吃肉的小伙伴,见朱元璋要动真的,急忙上前拦住说:“咳,说句玩笑,怎么当真了?你若真的把牛杀了,回去后可怎么向东家交待?”

    朱元璋道:“大丈夫说一不二。牛是我放的,你尽管去吃,东家若要追查,我自有办法对付。”

    说着,上去几斧子,就把牛宰了。

    牛肉煮好了,朱元璋对他的小伙伴们说:“弟兄们,今日作战有功,我用牛肉犒劳诸位,咱们以水代酒,来,我们干!”

    众人欢声雷动。一锅牛肉,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吃光了。

    天黑下来了,朱元璋和徐达几个人耳语一阵,便赶着牛回家了。

    朱元璋一进门,就装出一副很伤心的样子,哭着对东家说:“小花牛钻到了石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呀?”

    东家一听,开始一惊,然后大怒道:“纯属胡说!好好一头牛,怎么会钻到石缝里?准是你放丢了吧?”

    朱元璋说:“不信就去看吗,牛尾巴现在还露在外边呢!”

    东家不信,便由朱元璋领着,来到山中。朱元璋指着那条牛尾巴说:“你来看,是不是钻到石缝中去了?”

    东家过去一看,果然是小花牛的尾巴,又沿着尾巴往石缝深处看了看,果然还有小花牛的身子(其实是连着牛尾的牛皮,被压在了大石头的下边)。东家心想:小花牛既能钻进去,就能拉出来。于是,便让跟来的几个家人,抓住牛尾巴,一齐往外拉。可是,他们拉了半个时辰,竟然连点动静也没有。

    朱元璋乘机对东家说:“我下午往外拉的时候,小花牛还在叫呢!”

    东家对家人又说:“再加上几个人往外拉,我就不信拉不出来!”

    于是,众人又上去一齐用劲拉。不料这一拉,小花牛果然“哞——哞”地叫了起来,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朱元璋又说:“你们再仔细听听,我怎么好像听到有人在说话呢?”

    众人见说,不由得大惊,连东家也顿觉身上毛骨悚然,便仔细听了起来。

    果然有人在说话,而且连说了三遍,声音越来越大,再加山中回响,声音很是疹人:“我是山神,是谁如此大胆,又来偷我的小花牛?”

    东家一听是山神说话,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跪地求饶说:“山神饶命,山神饶命!既然小花牛是属于山神的,小人再也不敢要了!”

    东家祷告完毕,迅速爬起身来,领着家人抱头鼠窜。

    东家走后,几个装神弄鬼的小伙伴,来到朱元璋面前,连称好计,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9

    洪武四年,从初夏开始,安徽、江西、江苏三省持续大旱,连续四个多月,滴雨未下,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一时间,天下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不是“上应天命,下符百姓”的真命天子,这天之大旱,就是上天对他杀戮太多的惩罚。

    刚刚建立大明政权不久的朱元璋,坐在南京城里的金銮大殿上,急得茶不思饭不想,一筹莫展。这一天,他正与群臣在一起商讨赈灾对策,突然,一个黄门急急忙忙地来报,说南京城下的万里大江水位急降,江底露出了一头镇江铁牛,牛背上赫然出现“日月隐耀,天一生水”八个大字,老百姓层层围观,议论纷纷,不知是何征兆?

    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出身,胸中没有多少文墨,他一听,疑惑不解地看着群臣问:“你们说说,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上天的什么旨意?”大臣们听了,一个个大惊失色,纷纷跪倒在地上,颔首低眉,不敢作答,他们心里想,“日、月”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个“明”字,这“日月隐耀”不就是影射大明江山前景暗淡、岌岌可危吗?谁要是说出来,那可是杀头的死罪!

    朱元璋见他们一个个默不作声,就虎着一张黑脸,看着位列群臣之首的宰相胡惟庸说:“你是首辅大臣,平时见解最多,你就给朕说说,这牛背上的八个大字到底是啥意思?”

    胡惟庸一听,赶紧匍伏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才颤颤巍巍地说:“这乃是妖言惑众,圣上不必信!”

    这时,刘伯温闪身而出,急忙说:“圣上,这铁牛,是上古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江神物,这八个大字一定是上天的神谕。微臣已勘破天机,这是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如果不及早赈治,天下就会大乱,大明江山危在旦夕。在江西龙虎山,有一位得道的高人,人称张天师,从者如云,教徒甚广,他麾下的教派名字就叫正一道,又叫天一道,这‘天一’二字,正好应证在他的身上,于今,我们只好顺乎天意,请这位法力无边的活神仙出山,让他施法祈雨,以救天下黎民百姓。”

    朱元璋一听,当场就命令自己的儿子太子朱标带着圣旨,即刻动身启程,请张天师出山。朱标得令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不到三日,就赶到了龙虎山下的天师府。没想到在大旱之年,方圆八百里的龙虎山依然是满山苍翠,泉水丁冬,一座气势恢宏的天师府,古柏森森,华宇连天,门首上挂着一副“麒麟殿上方外客,龙虎山中神仙家”的对联,真算得上好一座洞天福地!

    可事不凑巧,朱标走进天师府,说明来意,张天师座下的道童却说,师傅几日前就上山闭关修炼去了,山上云深雾大,不知师傅仙踪何处?也不知师傅什么时候回来?朱标没有办法,只好候在天师府里苦等天师回来,可一连等了三日,还不见他回来。正当朱标急得六神无主,正准备回朝复命时,却突然听到天师府外,一阵佩铃作响,只见一位手持云帚,骑着一匹吊睛白额大虎的老道跨进门来。朱标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天师回府了。

    张天师从虎背上翻身跃下,也不行礼,只是对着太子朱标拱拱手说:“贫道早就得到天庭的法旨,这几日已在山中炼得桃木仙剑一把,求雨灵符三张,皇子现在就可以下山,回到南京后,三日之内,在皇城正门前,搭起十丈高台,三日之后的午时三刻,贫道自然会来登台祈雨!”说完,就傲倨地倒背着双手走进后庭,命道童端茶送客。

    朱标听了,只好先行赶回南京,火速在皇城根前架起了一座四四方方的高台,等候天师的大驾光临。这一天,不仅南京城里的百姓倾家荡巢而出,万人空巷,就连洪武皇帝朱元璋也带着王子王孙、满朝文武,早早地候在那里,将皇城外面四通八达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午时三刻一到,张天师果然来了,只见他身穿一件七星鹤氅,头戴一顶紫金冠,怀中抱着一柄桃木宝剑,高高地坐在一架八抬敞轿上,后面跟着几百名年轻的弟子,穿着一色儿道袍,手持旌旗仪仗,那威风真的不亚于天子出巡。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0

    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其实思想非常解放,无不敢想,无不敢干。西方许多国家的王室维持了四五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生来就喜欢做开天辟地的梦,许多人还真的心想事成了,否则,中国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朝代呢?

    然而,开国要有“道”。若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权力的转换有这样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后继者才能完成大业。

    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广首倡起义,但来势虽猛,却很快被秦军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随之身亡。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旋风里,项羽、刘邦分别拉起了各自的队伍,在抗击秦军的过程当中,“壮大了人民队伍”,最后灭亡了秦朝。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其实,如果把汉朝看作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不仅西汉建国是如此,东汉建国也不例外。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军把王莽的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但最后成功的不是首倡起义的王匡、王凤和樊崇等人,而是随之起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刘秀后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消灭了义军,重建了汉朝,称之为东汉。

    在反隋的农民大起义浪潮中,翟让、李密领导了瓦岗军,窦建德曾建夏国,杜伏威等人也领导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但这三支义军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后来反隋的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既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元朝开国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虽具雄才大略,也只是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称为大汗,到了其子孙的手里,才灭了金国和南宋,统一了中国。明朝的建立跟汉朝、唐朝的建立极其相似。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创建红巾军,声势浩大,元朝为之震动,但不久便败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领义军一部度过难关,获得了发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败了陈友谅的另一支义军,最后建立了明朝。

    如此算来,中国古代竟有一大半王朝是以这种方式建立的,为什么始作俑者很难成功,而后继者却易于成功呢?其实,这并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换代的一种规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始作俑者往往只能对旧的王朝做猛然的一击,大多不能持久,起义队伍要经过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其次,始作俑者往往不是政治家,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气之勇,缺少一个淘汰选择的过程,因缺少经验,所以易于败亡。最后,后继者有三条优势:一是旧的王朝已受重创,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易于将其击垮;二是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不必再走前人的弯路;三是领导者多是从艰苦的斗争中磨练汰选而来,具备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条优势,也就易于取得成功了。

    具体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一无权势,二无文化,而且是靠借郭子兴的一支军队发家的,但却是他最终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些势力比他大、比他强的起义军首领却一个个被他打败了。他的成功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不露声色缓称王;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

    皇觉寺里的小和尚

    朱元璋出身贫苦佃农,家境贫寒,从小就饱受苦难的生活,7岁就操起皮鞭给地主放牛牧羊。至正三年(1343),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荒年,旱灾引起了蝗灾和瘟疫,广大农民在饥饿与瘟疫的双重折磨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少人家相继病死,成了绝户。朱元璋一家也难逃厄运,先是64岁的父亲撒手人寰,紧接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长兄、长侄以及母亲也离开了人间。多年的贫寒生活,再加上亲人的离去,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厌倦了这个昏暗的世界,恨不得随亲人而去。然而,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人能再抚摩他的伤痛、安稳他的心灵了。

    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好剃光了脑袋进了皇觉寺。他穿起了衲衣,做起了小行童。整天除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还要为主持担水劈柴、烧饭洗衣,几乎无所不做。低眉弯腰,劳苦疲乏,还要受师父的责骂、师兄的刁难。他开始羡慕大墙外面的生活,特别是怀念与少年伙伴们一起放牛、一起割草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但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只得忍气吞声。

    由于旱情严重,地里的植物颗粒无收,靠收租来度日的皇觉寺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入寺才50天,经文没念上一卷,各种杂活倒做了不少的小沙弥朱元璋,被主持打发去“云游”了。说是云游,其实就是流浪各地,向大户人家化缘,求乞度日。这样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后,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朱元璋在这三年的奔波流浪中,尝尽了人间辛酸,也看到了各地百姓的困苦。到处是衣服褴褛,到处是如土的面色,到处是成群结队的逃难人群。百姓们已不再对腐败的朝廷、官府抱有任何希望,他们只有把满腹的希望寄于神灵、菩萨的保佑。他发现一路上除了各大小寺院里虔诚的信男信女之外,百姓们普遍信仰白莲教,并大有积蓄力量、蠢蠢欲动之势。

    他目睹国事日非,预感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要到了,即立志勤学,广交朋友,以待时而动。他在这里学习了三教九流的许多知识,诵经,打坐,做道场,外加清除,上香,劈柴,担水,读书,识字。一晃,又过了较为平静的四年时间。

    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朝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们终于勇敢地行动起来了。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主韩山童乘机聚集数千人,斩白马乌牛,祭告天地,揭竿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身穿红衣,打着红旗,被称为“红巾军”。从此,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华大地。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彭莹玉、徐寿辉在湖北组织起义,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也先后在浙江和苏北起兵反元。与此同时,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领了濠州城。至此,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烧在大江南北。

    虽然身居静门,内心却早已不安分的朱元璋,听到不断传来的农民起义的消息,已是热血沸腾。面对黑暗的社会,他早就有了投奔红巾军的念头,但由于对红巾军内部不甚了解,再加上元军追杀得太紧,怕他们成不了气候,而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正在这时,已在郭子兴的军队里当上了小头目的儿时的穷伙伴汤和,给朱元璋捎来了一封信,邀请他前去投军。此时他仍举棋不定,但同屋的师兄却偷偷告诉他:汤和来信邀他参军一事已被人知道了,就要去报官领赏。被逼上绝路的朱元璋,终于看清了自己所面临着的危险形势,于是丢掉幻想,连夜向濠州城急急奔去。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名叫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相传家住朱家龙窝。父亲朱世珍娶了邻村陈家龙窝的姑娘陈氏为妻。元朝末年,朝政昏庸,兵匪为患,加上连年大涝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逼的朱、陈两家相继搬迁。朱家经过几迁,最后迁到濠洲钟离东乡,朱重八就出生在那里。陈家曲折辗转最后来到莒州南乡洙溪河边、夹谷山前居住。住的地方三面环河,后靠夹谷山所以今名叫东夹河。其村前有龟山、驼山、压脚石、凤凰顶子,万年松,后边夹谷山上松柏树木成荫,景色特别迷人。且此地地处偏僻,少了兵扰匪患,陈氏选得这个地方,自己也觉快乐自得,从此率领家人村前犁地,村后垦荒,周边河岸栽满了栗子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这一年夏天,村里来了老少娘俩,一男孩有十一二岁年纪,生了一副好模样,这孩子就是朱重八,说到朱家龙窝朱世珍家来走姥娘家。多年不见的远方亲戚来了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山村,亲友近股都来相聚啦呱,炒栗子、烤地瓜、包饺子忙着招待。朱重八模样长得好,小孩都愿和他玩。一会儿就和伙伴们混熟了,村后松树林,树前龙树湾,乐的不可开交。

    在村后松树林里有两棵老柏树,又高又粗,而树头一棵是圆的,一棵是半圆得,重八见了,一本正经的说:“这是日月树,有上千年的年龄了,结的种子,绿壳红籽,能治百病。”孩子听了半信半疑,都低头找松籽,重八又说:“这里有了日月树,驼山上就有万年松。”孩子们都说:“不错,驼山上是有棵万年松。”重八象老先生一样,背手踱步说:“松柏成荫,果树成行,此地人必有大福。”孩子们听着朱重八神神呼呼的话,都认为他是神童。

    随后,他们伙同一起到了南河岸栗子行,这里最让重八大开眼界。俗话说旱枣涝栗子,河边的栗树,近水和阳,长得非常旺盛,油篓粗的栗树汇成林,片片栗树绿成荫。龙树湾,栗树支条自然翻卷曲折,棵棵栗树好象群龙欢舞,有的仰脸登天,有的俯首观地,有的卷体戏水,有的相拥低鸣,天然的艺术群体,令小重八目不遐接,心旷神怡,大声说:“龙树湾有树龙,果然不假。”再往东是栗王峪,不知什么年间在河岸出的树,苍老而又高大,枝叶茂盛,人称栗王,据说,有一人不生孩子,到栗王树根前,左转三,右转三,口中念说:“栗树王,栗树王,让我生个大儿郎,再树金身建庙堂。”到了来年果然生了胖小子,这家主人认为是栗王显灵,非常感激,马上伐木垒墙,盖上了一座庙,名叫“栗王庙”。

    重八跟孩子们在栗树行玩耍说笑,指着一棵一棵的数着:“这棵是栗树王,这棵两支相交称栗王后,那群栗树叫王子,两旁站立的叫大臣。”说完,突听栗树枝叶嗦嗦的响,好象听懂了重八的话一样,孩子们吓的紧往外跑,往后看时,朱重八好象没事人一样,走了出来。

    自此以后,这个地方松柏栗子树生长更加茂盛。秋天结的栗子个大、香甜、美味可口、硕果累累。四周的商贩都来争购,特别是龙树湾和称为栗王的那片栗子树,结的栗子个大均匀,栗黄内有褐斑,称为龙虎栗,不到收购季节,便被订购一空,而松柏也成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点。

    【关于朱元璋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

  •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 关于朱元璋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

    “名人”可以指:著名人物,又可称作名流。知名人士;杰出的或引人注目的人物;显要人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的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

    明太祖朱元璋原籍泗州,后迁居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他出身贫寒,从小给地主看牛放羊。

    有一天,朱元璋和小伙伴周德兴、汤和、徐达在芳草茵茵的西山坡上放牛。快到中午时,小伙伴们一个个揉着肚子,直喊饿得慌。徐达调皮地说:“如果能搞到香喷喷的肉吃,那才解馋呢!”

    “我有办法了!”朱元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牵过一头小花牛,用绳子结结实实地捆绑起来,接着找来一把砍刀,把牛杀死了。

    这下子,小伙伴们都明白了,你剥皮,我割肉,他点火,把一只肥墩墩的小牛全烤着吃了。最后,只剩下一堆皮骨和一根尾巴。

    肚子是填饱了,可怎么向地主交待呢?朱元璋胸有成竹地说:“你们不必害怕,这事我一个人认了。”说罢,他利利索索地掩埋了牛皮和牛骨,又用泥土、野草盖住地上的血迹,最后把牛尾巴插到悬崖的石缝里。

    回去后,朱元璋装作很难过的样子对地主说:“真倒霉,小花牛掉到悬崖下面的深渊里去了,怎么拉也拉不住。”小伙伴们心领神会,也都随声附和。

    地主一听,大惊失色,慌忙跑到山上去看。他见石缝里有条牛尾巴,只好自认晦气,把朱元璋痛打一顿了事。

    有事一身当--明太祖朱元璋所属栏目:名人故事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3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登上皇位后疑心很重,任意曲解和胡乱剖析字词。

    “原来”这个词在明之前是不存在的。那时通用的是“元来”。“元”是起初、开始、本来的意思。如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诗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将诗中的“元”改为“原”)。陆诗中的“元”用得非常贴切准确,改为“原”后意义反而不明。为何改动?这还是朱元璋猜忌的结果。他一看到“元来”就心神不安,心惊肉跳,“元来”不但冲撞了其名,更可怕的是它还暗含“元朝回来”之意,这不是元朝要复辟么?于是他决心要灭掉这不祥之词。但这是普通的常用词不能不用。即使现在消灭了,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怎能挖掉呢。有一位聪明的大臣看透了朱的心思,便建议将“元”改为“原”。朱元璋听了大喜,随即诏令“原来”通行天下。“元来”从此绝迹。本来当是“元始社会”的也成了“原始社会”。

    朱元璋早年交了一位和尚朋友,关系十分密切。朱当皇帝后更加友好,隔三差五地邀请其入宫吃喝玩乐,共享富贵。和尚知恩图报,便写一首诗颂扬皇上无量功德。首句是“金盘合苏来殊域”,朱元璋看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其斩首。众人见之惊恐万状,不知何故杀了这和尚。后来虽知因这首诗犯了死罪,但众多大臣反复看诗细心琢磨也找不到哪个字词冒犯了皇上。又过了很久,人们才得知因诗中用了“殊”字,“殊”是由歹和朱二字组成,朱元璋认为拆开念,不论从右向左,还是从左向右,都是骂他不是好东西,如此骂他,岂可容留?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4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5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名,其中24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徐达等人接过,问了这情况,道:“听说这寨里有3千兵马,他若有变,我们这几个人可不是他们的对手,不如马上招兵。”

    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就马上挂起旗帜招兵,3天内竟也招了300壮士。

    正在这时,费聚踉踉跄跄跑了回来,道:“朱公子,大事不好,这寨主言而无信,他们不想跟我们走了。我一看苗头不对,连夜逃了出来。”

    朱元璋恨恨道:“看我不捉了这贼!”

    他立即征了不少村里的牛车,在车上围起竹圈,蒙上布,叫30O壮士手执短刀器,分头躲在车上,一路进发,派人先去向寨主报告:“奉郭元帅命令,送军粮来了,请寨主快去领取!”

    寨主正在为军粮的事犯愁,听后大喜,就带了几个人出来迎接。朱元璋下了马迎上去,一个暗号,牛车中的壮士一齐冲出,将这寨主连同他的几个部下一并拿下了。朱元璋又命令手下人纵火烧寨,摧毁军营。

    寨主知道已落在人家手里,大叫:“别动手,别动手,我投降!我投降!”

    朱元璋骂道:“你这厮出尔反尔,留你何用?左右,与我斩了!”

    花云手起刀落,一刀将他劈了。

    余下的3000人马全都收在旗下,只一下,朱元璋就有了一支不容人小看的军队。他们驻扎在滁阳(今安徽滁州),声势越来越大。

    已说不远横涧山有个定远人,名叫缪大亨,他手下有2万人,受元将张知院的调遣。朱元璋看上了这2万人,就与徐达商量,如何能将这些人收过

    来。

    缪大亨的手下原也是些民间的壮士,不服从元朝的节制。但是缪大亨贪图富贵,就与张知院勾结上了。他听说朱元璋他们袭破了驴牌寨,心里也存了戒心,日夜防范。不料几天过去,什么动静也没有,心里稍安,防备也渐渐松懈了。

    这天夜里,缪大亨正睡得香,梦中只听见有人在叫喊,脚步杂沓,爬起来一看,帐篷外已是火光烛天,照得一片通红。营里的士兵早乱成了一锅粥。他心里发慌,跳上马刚想跑,一员黑脸大将手举大刀策马冲来。

    缪大亨大叫:“来将通名!不要胡乱砍人!”

    那大将叫道:“我乃濠州大将花云,特来取你的首级!”

    缪大亨道:“咱们无冤无仇的,何必苦苦相逼?”

    花云道:“元主无道,闹得天怒人怨的,你怎么还为虎作伥,去做他们的走狗?不杀你杀准?你说,降不降?不降死路一条缪大亨眼看大势已去,只好投降了。

    于是花云领了他及他的2万人马一齐回来。

    从此,朱元璋人多势众,声威大振。

    过不了几天,郭子兴那边情势有变,彭大和赵均用争权,彭大被赵射死。赵均用正势大,现在屯兵泗州(今安徽泗县)。郭子兴被他扣着;而孙德崖留守着濠州。

    朱元璋要救郭子兴,就拿了许多金银去贿赂赵均用的左右,要他们放了郭子兴。

    这条计还真灵,不日,郭子兴带了妻子儿女及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一起逃了出来。

    可惜郭子兴这人好生糊涂,来到这儿仍以主帅自居,耳朵皮又软,听信他两个儿子的挑唆,冷淡朱元璋。朱元璋也无可奈何。

    这天,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到郊外去野餐。

    马氏是郭子兴的义女,对这两位义兄是了解颇深的。

    她偷偷告诉朱元璋:“两个义兄胸襟狭隘,夫君得多生一个心眼。他们邀你吃酒必定没好事,切记,切记!”

    朱元璋笑道:“谅这两个小子能拿我怎么样?我自当设法避祸,夫人放心就是。”

    他与郭子兴的两个儿子上马,一起朝城外跑去。

    跑到路上,朱元璋突然勒住马,一跃而下,双手抱拳,仰面对天,喃喃说话,好像在对什么人讲话似的。好一会,才又一跃上马,缓缓骑马过来。

    郭子兴那两个宝贝儿子吃惊道:“姐夫干吗上马下马的?”

    朱元璋脸上变色,道:“我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们了?你们干吗要想方设法来害我?幸而空中神明指示,说你们黑着良心在我喝的酒里下了毒药!”

    说完了,兜转马头,纵马飞驰回去了。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背上多了一层寒意,额头汗水涔涔而下,悄声儿说:

    “酒中下毒是我们两人的密谋,这人怎会知道得这么清楚?莫非天上真有神明不成?”

    自此以后,两人再也不敢加害朱元璋了。

    过了不久,元军进攻六合城(今江苏六合)。六合主将来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本来一直与六合主将不和,不肯去救。

    朱元璋劝道:“六合与滁阳是唇齿相依,如果六合陷落,我们滁阳也难保,主帅还是发兵为好。”

    郭子兴抖颤颤道:“元兵人多势众,探子来报,说有百万人马,这叫我们如……如何去打?”

    朱元璋道:“某虽不才,愿意带兵去一战。”

    郭子兴将信将疑地拨了1万人马给他。

    于是朱元璋次日就领兵出城去了。

    再说朱元璋带了兵马与元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但是元军领兵的是丞相脱脱,这人有勇有谋,很难对付,朱元璋兵少,也不敢轻举妄动。脱脱见滁阳派兵来救,索性分兵来攻滁阳。朱无璋只好退兵回来保城。

    朱元璋来到滁阳,先在涧边设下埋伏,要耿再成领了几百人去诱敌。

    元军的兵马一路赶来,路上遇见耿再成带的那支军队。元军似风一般冲杀过来,耿再成的老弱残兵一声呐喊,四散逃走。逃到涧边,跳下水去,扑腾着水,顷刻间躲得无踪无影。

    元军追杀到涧边也纷纷下马。突然耳边鼓角齐鸣,两岸的树林中杀出无数人马。他们没等元兵反应过来,“嗖嗖嗖”箭如飞蝗一般射来。元兵没有防备,大半中箭落水。

    城中守军得到消息,也一齐拥出,直杀得元军喊爹哭娘。

    事后元兵还想整队重来,不料朝廷有令,削了脱脱丞相的职务,之后又被人进谗言赐死。这才使元兵一蹶不振。

    到了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滁阳城中军粮匾乏,郭子兴召集诸将商量。

    朱元璋道:“看来附近只有和阳(今安徽和县)城里还有粮食,何不上他们那儿去取?”

    诸将笑道:“朱公子,和阳虽小,城高,护城河又深,要打它谈何容易?”

    朱元璋道:“这只可计取。”

    于是他如此这般说了,众将都拍手叫好。

    第二天,郭子兴先派自己的部将张天祐带了3000士兵,身穿青衣,扮作元军模样,用4头骆驼运了货物,扬言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兵护送朝廷大臣,到和阳来犒赏将士来了。接着他又派耿再成带一队穿紫红衣的士卒,偷偷跟在后面。只等青衣兵骗他们开了城门,举火为号,大伙一拥而进。再说张天祐这支冒牌军队,一路吹吹打打前进,和阳人只道真的是朝廷命官,只好送上老酒牛肉。张天祐原是个宝贝将军,见有人送酒食,如何不收下?老实不客气拣了个僻静的地方,让大伙放怀畅饮,只吃得将军士兵个个东倒西歪。

    耿再成领了3000绛衣兵赶了一段路,不见前面青衣兵的踪影,只道自己走得慢了,大概进城的信号已经举过了,连忙逼近城去。

    和阳守将也先帖木儿见来了一队起义军,便放下吊桥,点起兵马杀将出来。

    耿再成不防这一手,仓猝应战,勉强战了几个回合,被元军一箭射中肩膀,只好兜转马头逃跑。正逃得慌,斜刺里杀出一支青衣兵来。元军不防有援军,吃了一惊,被他们冲了个七零八落。原来张天祐的军队到这时才到。

    直到这时,耿再成的绛衣兵和张天祐的青衣兵才会合起来,赶到和阳城下,只见西门城楼上一个黑脸大将威风凛凛站着。不是朱元璋手下的汤和又是谁?

    原来朱元璋计中有计,另外悄悄派了一队人马掩到城下,见守将也先帖木儿只顾追敌,城中空虚,一鼓作气攻了下来。

    这之后,郭子兴生病去世,一应军队都归朱元璋统率。

    至此,他的基业已奠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灭了元朝,建立明朝,他也成了明太祖。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6

    明洪武年间的一天,京城突降大雪,气温骤降。几天后的早朝上,明太祖朱元璋铁青着脸对着一干文武官员吼了起来。

    原来,突降大雪后的第二天,朱元璋就微服私访,在京城内转了大半天,是越看心越沉。京城应天府本属江南,气候温暖,可突然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大雪降临, 冻死了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朱元璋忍着怒气,等官员们向自己汇报。可谁料一连几天过去了,文武百官上朝还是国泰民安的那一套。朱元璋忍不住了,因此这天的早朝上,从丞相开始挨个儿大骂了一通。

    百官战战兢兢地听着,其实,有些官员想禀告的但不敢。怎么禀报?说万岁啊,突降大雪冻死了许多乞丐。别忘了朱元璋就当过乞丐的,依朱元璋那多疑刻薄的脾气,搞不好就要被杀头,所以这次百官不约而同:装不知道骂死不吭声。

    朱元璋骂够了,脸色这才缓和了些,说:“朕自登基的那天起,就发下过誓言,天下百姓皆朕骨肉。却没想到一场大雪就平白冻死这么多人。来人,传朕旨意:选一空地为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

    皇帝在盛怒下降旨,哪个敢拖延。从工部尚书到应天府尹,忙得恨不得劈成两人用。也就半年多点儿时间,房子盖好了,总共有二百六十套。朱元璋亲率百官前来参观,非常满意。下旨重奖工部尚书等人。跟着就昭告那些在应天府无家可归的人,都来这里居住,一分房租不收,能干活的国家负责安排活儿干,虽管饭但没有工资。老弱病残的国家养活起来。

    顿时,应天府的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纷纷颂扬朱元璋的仁德,百官也跟着喊“千古第一仁君”。一片颂扬中,唯有刘伯温不言不语。

    这天,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先把朱元璋捧了一通后,跟着话锋一转,说道:“万岁仁德,古今第一。只是有句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有话就直说,不必拐弯抹角。说吧,是不是想劝朕,仁德不宜滥用?不然恐怕以后会难以治理啊?”

    刘伯温说:“正是。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如今我大明初建不久,根基尚浅,国库空虚,正应无为而治,与民休养。此仁德事,不可多为。”

    朱元璋听完,嘿嘿一阵冷笑,说:“果然高论。无为而治,说得好。现在朕就告诉你,朕要做有为君主,让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而我大明官员,也需有为奋进,想做无为官?在朕这里是行不通的。”说到这儿,哼了一声,又道,“你退下吧,不必再说了。”

    又是几天过去了,这天早朝上,朱元璋突然又下建房令,让刘伯温亲赴华亭县,为那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建房屋。刘伯温只得接旨。

    也就仅仅过了四个多月,刘伯温修建完房屋后,回到应天府。哪料当晚,就被朱元璋叫到了御书房内,朱元璋问道:“刘爱卿此去华亭县,那里民生如何?”

    刘伯温摇头说道:“华亭民生艰辛,多有贩儿卖女,乃至饿死者,臣痛心不已。”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那你还坚持无为而治吗?”

    刘伯温偷看了眼朱元璋,低声说:“是!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为官者不要乱发号令,让百姓自己想办法自己养命。虽看似残忍,其实是最大的仁慈。”

    “一派胡言!”朱元璋气得差点没给刘伯温一个嘴巴,“百姓都已卖儿卖女了,你却还要不作为。”

    “万岁!”刘伯温也有点急了,“臣是说该救济的必须要救济,但不能事事都要由官府督办。仁德不可滥施,不然必会国虚民懒。到那时一旦有变,国将不国。”

    朱元璋怒不可遏,咆哮起来:“仁德惠民,严苛责官。你跟朕多年,没想到朕为百姓盖房屋,你却认为是朕在滥施仁政!”

    刘伯温一愣,有点儿异样地看了眼朱元璋,莫名地一股寒意涌上心头——万岁这是话里有话,莫非……

    朱元璋停止了咆哮,喘了半天气才说道:“好了,你退下吧,明日正式复命时还是少说话为好。”

    就这样,转过天的早朝上,刘伯温向朱元璋复命,果真是简单扼要。朱元璋听完,下旨重赏刘伯温和华亭县令。赏赐完毕后,朱元璋扫视着百官说:“朕年少时,孤苦无依,深知百姓生活艰难。如今虽当上了皇帝,但年少时的情景却常入梦中。”说到这儿,突然声调提高了许多,“传旨下去,我大明各地各县,都要为无家可归的百姓建造房屋,让他们有栖身之所。”跟着一指工部尚书和刘伯温说,“此事由你俩全权负责。”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7

    传说朱元璋坐稳江山后,回想起自己一生际遇波折,心中不由颇为感慨。一旁的刘伯温说:“世人命运皆有天数,只要啼落人间后,生辰八字一定,那他这辈子的命运也便定了!”朱元璋来了兴趣,忙问:“要是有人与朕的八字相同,那天下岂不是有两个皇帝?朕不信!”他一声令下,让户部即刻派发文书到各州县,查找与自己生辰八字相同的人。

    没想到,在浙江省慈溪县,还真找到这么一个人。此人很快被召入京,带上殿来,朱元璋一看,原来是个干瘪老头,须发灰白,形容猥琐。朱元璋乐了,调侃道:“刘爱卿,此人难道也是皇帝命?”刘伯温不答,走过去问老头姓甚名谁,是做什么的?老头答道:“小人姓韩,在山里养蜂。慈溪是有名的养蜂之乡,方圆百里又数我养的蜂最多,共有蜂房十三座,蜂箱八百多口,算起来约有……”

    “三千万只,对不对?”刘伯温失声接道。韩老头很是吃惊,连连点头。

    刘伯温躬身禀告:“皇上,您和韩老头都是王者之命。不同的是,皇上是‘人王’,他是‘蜂王’。他养的蜂有十三房,八百多箱,共三千万只;而现今皇上掌管的天下,则恰恰有十三个省,八百多州县,共三千万百姓,两者完全吻合!”

    朱元璋无言以对,一时恼羞成怒:“如此说来,朕的阳寿也该跟他一样啦?朕不信!”他一挥手,“来人哪,将这老头拉出去砍了!朕倒要看看,若是他死了,朕是不是也活不了?”刘伯温“扑通”跪倒:“万万使不得呀!皇上切不可逞一时之气啊!”群臣也齐刷刷跪下求情。朱元璋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回到寝宫后,朱元璋余怒未息,心想:什么天命难违,朕非要杀掉那韩老头,到时看你刘伯温还有何话说!他当下唤来心腹侍卫高秋,命其率领五百御林军,即刻取回韩老头项上人头。高秋得令,急忙去了。

    再说刘伯温将韩老头带回府后,叹道:“都怪我一时多嘴,无端引出这场祸事。我已替你备下马匹盘缠,你快快逃命去吧!这儿有三个锦囊,危急时你可拆开来看,能否保得性命,就全看你的造化了!唉,要是你身遭不测,皇上的气数恐怕也就尽了!"

    韩老头早吓丢了魂儿,道谢都来不及,就接过锦囊打马飞奔出城。还没逃出多远,便见后面尘土飞扬,五百御林军铁骑追了上来。眼见他们越追越近,形势危急,韩老头记起刘伯温的话,忙拆开第一个锦囊,里面有张纸条,读完后他禁不住“哦”了一声,连忙打量身下这匹马。

    这马果然通体雪白,只是头顶上有一小撮黑毛,十分醒目。韩老头抓住黑毛用力一揪,白马“咴儿——”一声长嘶,如霹雳雷鸣,震耳欲聋。再看身后那些追马,登时全给惊趴下了,一个个屁滚尿流,好半天爬不起来。

    “呼雷豹!”韩老头脱口惊呼。他听说书的说过,大唐征东元帅薛仁贵,骑的就是这样一匹“呼雷豹”,危急关头曾屡屡救主。本以为这只是传说,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识!趁着追兵狼狈不堪的当儿,韩老头打马如飞,惶惶逃去。

    一路狂奔,到了傍晚,韩老头又累又饿。正在此时,前面出现了一户庄院,他上前敲门,说自己是过路的客商,想讨碗饭吃,顺便歇歇脚。庄主是个彪形大汉,黑脸浓眉,虎虎生威。他将韩老头迎入院内,好酒好饭地招待。

    正吃喝间,猛听外面人喊马嘶,韩老头心说坏了,追兵又赶上来了!他连忙打开第二个锦囊,看完后“扑通”跪倒,冲庄主连连磕头:“常将军救命啊……”庄主大吃一惊,忙扶他起来,说:“老人家请起,有事但讲无妨。”

    当下,韩老头便将整件事情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庄主听完这番话,直气得两眼圆睁,哇哇大叫:“好个无道昏君,杀戮功臣良将不说,就连寻常百姓也不肯放过!老人家放心,我一定替你作主!”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8

    乱世崛起元天历元年( 1328 )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 ho )州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的祖籍是江苏沛县,祖上数代都是农民,由于忍受不了地主的剥削,几经迁徙,直到他父亲这辈才落户到濠州。

    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债务、饥荒一直缠绕着他们。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长大了,到了他17岁这年,家乡发生旱灾,蝗虫横飞,瘟疫横行,每天都有入死去。

    灾难在不知不觉中也降临了朱家,首先是父亲去世了,接着大哥也去世了,刚刚料理完父兄的丧事,母亲和另两位哥哥也相继去世,就这样,朱元璋在半年之内,失去了五位亲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父母曾在皇觉寺许过愿,长大舍身当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无路可走,还不如投入皇觉寺中,剃度为僧,有碗饭填饱肚子,总比饿死强。想好以后,就匆匆赶到皇觉寺,拜高彬长老为师,就这样朱元璋当了和尚。

    寺庙是靠善男信女们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统治下,人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困难,寺庙所得的施舍越来越少。朱元璋投靠时寺里已有几十个和尚,几十张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无米下锅了。没办法,高彬长老只好将徒弟一个个打发出去,云游四方,自谋生路。因此进寺刚刚几十天的朱元璋也只得头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鱼,一手托瓦钵( bō) ,告别皇觉寺,穿城越村,开始了云游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游方僧生活。

    朱元璋就这样一路乞讨,一路流浪。天复一天,年复一年,山栖野宿,串村走户,软求硬讨,饱尝了人间风霜冷暖之苦。经过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阳,再往汝州、陈州、鹿邑、亳( b)州,后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先后走遍淮西、豫南一带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

    化缘使他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势,为他后来指挥战争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同时由于朱元璋亲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亲眼目睹了农民漫漫无边的痛苦生活。所以起义造反的思想在他心灵上渐渐萌发起来了。三年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尽管是那么艰难和痛苦,但也为朱元璋后来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矗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封建地主疯狂压榨劳动人民。

    沉重的赋税、徭役以及年复一年的自然灾害使广大农民走投无路,纷纷破产,社会矛盾激化。此时的农民对元朝的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滚滚洪流,随时都可能对腐朽的元朝进行冲击。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在至正十一年( 1351 ) ,由农民领袖刘福通、韩山童在颍州首举义旗。彭莹玉、徐寿辉紧随其后,起义于湖北。

    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先后于浙东、苏北奋起抗元。不久定远土豪郭子兴与党羽孙德崖等,也在濠州响应,占据濠州城。至此,农民大起义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此时,身居佛门的朱元璋收到少年时的穷伙伴汤和捎来的一封信,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并劝他速来从军,共同创业。朱元璋见信后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朱元璋,已有人向官府告发汤和来信劝他参加农民军,让他赶紧逃走。24岁的朱元璋只好告别皇觉寺,去濠州投奔了郭子兴,从此开始了他转战南北的戎马生涯。

    朱元璋入伍后,打仗非常勇敢,无论遇到何等强敌,他总是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加之他又识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兴青睐。家乡人听说朱元璋在外当兵做了官,要来家乡招兵,都来投靠。十几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后来一直跟随朱元璋出生人死,冲锋陷阵,成了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几天后朱元璋率众归来,郭子兴见状喜出望外,提升他为镇抚总管,令所募700人归他统率。朱元璋手握兵权,再也不愿呆在濠州,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经与徐达密议,征得郭子兴的应允即带着徐达、汤和等一班英雄豪杰南下定远,开辟新天地。定远之役是朱元璋统帅自己的队伍,为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战。

    定远有一支拥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装,驻扎驴牌要寨。因该寨人多势众,又有坚固寨墙,朱元璋只好用计巧龋朱元璋一行来到定远,闻知这寨中缺粮,他心生一计,叫兵士钻进布袋里,诡称民夫送粮,来到寨门前,派人通知寨主,请出门接粮。寨主哪知是计,正愁军粮无着落,闻报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门开后,朱元璋一声令下 ,兵士们破囊而出,立即将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见寨主被擒,无心恋战,也纷纷逃命去了。

    首战告捷驴牌寨,朱元璋又乘胜星夜袭击定远另一股武装缪( mio)大亨。脸居横涧山的缪大亨,拥兵20000余众。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神速地偷袭他的营地,睡梦中他爬起来慌忙迎战,但怎能抵挡得住义军潮水般的攻势呢!缪大亨见大势已去,只好率众投降,归顺朱元璋。

    朱元璋占据定远后,爱民练兵,威声大振,四方归附。冯国用、冯国胜兄弟是定远的两个中小地主,因害怕红巾军,就组织乡兵结寨自保。后来,他们听说朱元璋作战勇敢,纪律严明,人心归附,就带着自己的乡兵来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见冯家两兄弟是两个读书人,非常高兴。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9

    元末,烽烟四起,元王朝风雨飘摇。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领兵,准备进军元大都。由于元朝的暴政,加上连年的征战,民不聊生,筹集军粮对于朱元璋是首要任务。可是当时的大部分粮食都在江南大地主手里,没钱强征也不是办法,也得靠钱财去买,可是朱元璋当时也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金银库也是空虚。前边打仗后备粮草不足,就等于自取灭亡。这可愁怀了朱元璋。

    在进军途中必须路过,‘“广平镇”这个地方,此处离大都就是二百里地。以往的繁华落尽,如今的“广平镇”是满目凄凉,路有冻死骨,乞丐充斥着全城。有一个乞丐经常站在南门口处向南望,蓬头,垢面的算不上,因为就从来没人见过蓬头后面的那张脸。整日的补丁摞补丁的衣服罩在身上,可是全身上下的就是看不到露肉的地方。手永远的藏在袖子里,裤脚盖住脚直及地面,一走路就是一溜裤脚印,根本就没有脚印的存在。虽是乞丐可全身就像是气在撑着宽大的衣服似得,有轻飘的感觉。嘴总是自言自语的:“该来了,该来了。”

    兵荒马乱的年月,个人顾个人,谁也没把他当回事,也无人留意他。究竟什么时候乞丐在这城中,也无人知晓。

    正月十三。元军一骑快马由南面飞奔而至,来到城下就气喘吁吁地高喊:”快报守备大人,朱元璋领兵徐达为先峰,已攻下开封,不日即来取广平。”这一喊犹如晴空一霹雷,全城上下乱成一锅粥,有的举家逃亡外乡,走不了的就心一横,爱咋咋地吧。隔了有三天光景,一早,朝霞满天,在这寒冬季节也是罕见了,乞丐见此光景浑身一颤,迎着朝霞站立自语道:“终于来了,终于来了,我的难期将满啊!”

    挨过一夜早上没什么动静,正午时光,南方就见尘烟滚滚,喊杀声由远而近。没费吹灰之力便攻取“广平镇”可是一座小城的粮草简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么庞大的军队来说。安抚了百姓,朱元璋在军帐中和衣而卧,累乏使他很快睡了过去。睡梦间,突然一蓬头乞丐来到他的面前道:“朱大将军,还不来见我吗?我已等候你30年了。”朱元璋一惊,从梦中醒来,觉得事有蹊跷:莫非有神人相助我不成?“立刻吩咐:“将刘基,常遇春给我找来。”

    不一会,刘基,常遇春来到,朱元璋就将梦中一事说与他二人听,最后问道:“依伯温看我该如何?”刘伯温也是星卦方面颇有造诣之人,善解梦,略掐指一算回道:“国公,此梦好兆头,梦中之人是天星下凡特来助你之人,我们的粮草有望了。此人一定在城中,不如我们就到城中走走,定能找到此人。”朱元璋点头。与刘伯温一道出的大帐,常遇春点齐十名一等护卫,乔装打扮出了大帐,来到城中慢慢搜寻。快到南门时,朱元璋远远望见,梦中的那个人坐在一颗大树下,斜倚着大树。朱元璋用手一指对刘基道:“正是此人。”几人紧走几步来到乞丐跟前,朱元璋一揖到地:”仙人请受我一拜,重八有理了。“乞丐没有理他继续默不作声。朱元璋又说了一遍:”蒙仙人梦中托梦,我今天来相见,请受我一拜。“随即单膝跪地。可是乞丐还是没有说话。刘基随后一礼道:“既然下界来助我家吴国公,为何不答话呢?”

    常遇春眼中冒火:”岂有此理,一个乞丐如此无礼,来人将他拿下。“随从答应着刚要动手,被朱元璋制止了:”慢着,并不是他的过错,是我先打扰的人家,哪有这样的'不分青红皂白就抓人的,既然不是我要找的人,那我们还是到别处去找找吧。“转身正欲离开,就听乞丐的声音从蓬头后传出来了:”我等你三十年了,难道就受不得你的跪拜不成。”

    见乞丐发话,朱元璋欣喜溢于言表:“重八不知仙人为何等我三十年,还请仙人告知,你我究竟有何渊源,重八洗耳恭听。”朱元璋何许人,能用小名自称那是相当的对此人的恭敬了。乞丐道:“刘基可知我的来历否?”刘基摇头道:“天机不可泄露啊,还请仙人助我国公。”

    乞丐点头道:“你让他们都散了吧,天机不可泄露。”

    朱元璋看看常遇春:“你们退下吧。”常遇春不放心的看看朱元璋:“国公,这恐怕有所不妥吧?”刘基微微一笑道:“常将军多虑了,散了吧。他还要再说被朱元璋制止,摇摇头:“不可多疑,退下吧。”常遇春还是不放心,可是国公发话了,只得离开一段距离远远的戒备着。

    这时乞丐起身,说道:“随我来。”就领着朱元璋,和刘基,去往西北角的庙宇而去。常遇春随后远远地跟着。进到庙里,乞丐回身正对朱元璋说:“你的前身是一条跃过龙门的鲤鱼。那一日我去赴王母的宴会。只因多喝了几杯,回来路过化龙池,正见你向化龙池游去,想带回府中玩养几日再送回化龙池,却不知,你一旦跃过龙门就不能离开圣水,否则就会功亏一篑,继而死亡需再度苦修。一看自己闯了大祸,不能把你放回圣水中了,免得管理化龙池的仙官看到生事端。我偷偷来到天门处,把你的肉身扔下界。正巧落在一个李员外家院中,被他家拾到,肉分食后,下人将你的骨头拿到大门外准备扔掉,正巧赶上你娘怀着你要饭路过这,下人见你娘可怜就问要鱼骨头不要,你娘正赶上好几天水米未进,高兴的留下鱼骨吃了。殊不知你虽未正式化龙,但你的骨已是龙骨了。所以你注定就是今生的天子皇帝命。”

    朱元璋听得惊讶的合不拢嘴了,好一会才如梦初醒道:“那你是谁呢?”乞丐说道:“我是无相财神。后来这事终究没能逃过天官之眼,在查化龙池时不见了你,玉帝震怒,因为你是他的第十九子,不见了你自然要查,从托塔天王的宝塔中查到是我所为,因此将我贬下界来。”朱元璋问:“那你来此等我是为什么呢?”

    乞丐说:“贬下界时,圣旨说让我在人间辅助你成就大业。”朱元璋又问:“怎么辅助我呢?”乞丐说:“我将你的肉身给人分食了,我就得用自己的躯体去还,这也是我的劫数。”

    “你的身体怎么还呢?”朱元璋问。乞丐将身上的衣服慢慢扯开,一道金光照的庙内金光查亮。原来乞丐的全身是金刚身。乞丐说:“你现在的最紧急的事就是粮草不足,可将我的金身融化,去江南换做粮草,定可大获全胜,如今时日紧迫,你速派人来支起大锅,我将融化成金水,你可速去置办粮草不能延误时间,否则难成真龙。”朱元璋听得心惊肉跳道:“万万不可,虽说你把我的前世无意杀害,可我也下不了手啊,更何况是活活煎熬,使不得,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刘伯温摇头对朱元璋道:“国公,不必难过,这是他的劫难,躲不过的。”

    乞丐说:“没时间了,天时不可过啊,快点吧。”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喊来常遇春吩咐下去。一口大锅很快就支起来了,乞丐跳进去说道:“点火吧。”朱元璋含泪双膝跪地吩咐点火。乞丐见朱元璋泪下如雨就说:“此乃我的劫数,如今我灾难已满重回天庭,虽受煎熬之苦,可也是一个高兴的事,你大业将成我也回去见玉帝复命。”

    烈火熊熊一会儿身体就化成金水满溢。朱元璋不忍心将头颅也化成金水就命人将头颅拿出,吩咐将这个庙改为无相财神庙,重塑金身头颅还是那个无相头颅。供后人敬仰。

    有了这些金子,粮草备的丰足,又有很多人听了这些事,就都知道朱元璋是天的儿子,顺应天意起义军很快壮大,没多久就把元大都攻破,成就了帝业。后来朱元璋想想无相财神升天的那天是正月十六,因此就把这天定为“祭财神。”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0

    朱元璋见老友

    朱洪武当了皇帝之后啊,和过去放牛的时候不同了,喜欢摆架子,也要面子,最怕人家提他小时候放牛、放鸭子、当和尚、当长工的事,提起这些事总觉得大光彩,不体面。

    有一次,他巡视到了句容,句容的一些放牛放鸭子的小兄弟都来找他,想找点官差做做。这一天,一下子来了四个人,这四个人要拜见皇上。

    当班的太监前去禀报说:“皇上,你有四个朋友要来拜见。”

    朱洪武心想,我在这里是有不少朋友,便问:“是几个么样子的人?”

    “穿的样子马马虎虎,像种田人的打扮。”

    朱洪武问刘伯温见不见?刘伯温说:“还是见见好,都是过去在一起的朋友嘛。”

    四个人都进来了,进来就往地上一跪:“拜见皇上,我们都是你的好朋友,过去在一起的,你还认识我们不?”

    朱洪武对他们看看,心想:怎么不认识呢,过去都是在一起的嘛,但又不好明说,听听他们怎么讲,再说吧。朱洪武说:“我认识的人太多了,记不清了,你们讲讲看,什么时候和我在一起的?”

    第一个开口的是个老实人,他说:“哎呀!皇上,你忘记了啊?过去放牛的时候。我们经常在一起摔跟头,那时你力气小,常常被我摔倒,头上撞了个大包,想起来么?”

    朱洪武一听,来火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出我的丑,把台子一拍:“胆大,给我叉出去。”

    第二个是小时候和朱洪武在一起砍柴的人,看了觉得不对,不能讲实话,还是讲点恭维话,可这怎么讲呢?他一想,有了:“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拿钩镰枪,打败草头王,你还能想得起来吗?”

    皇上一听:“好!对!看茶,赐座。”

    第三个人怎么讲呢?他和朱洪武小时候在一起,拿起泥巴团子对山上砸,然后冲啊杀啊的抢山头.他想了想:“啊呀!皇上,过去我们俩在一起,手掷连珠弹,夺取牛头山。你记得吗?”

    朱洪武一听:“记得!记得!有这回事,请坐,喝茶。”

    第四个人想:他们两个讲得这么好,我怎么讲呢?过去我们做游戏是走窑,两个小孩子在地上一个挖十二个窑子,每个格子里摆五颗子,向前走,谁先走完谁就胜,这叫走窑。他想了想,说:“皇上,你记得吗?那时,我们巧摆格子阵,每次都你赢。”

    朱洪武一听:“对对对,坐,请坐,喝茶。”第四个人又坐下来喝了茶。

    朱洪武说:“你们都想干什么啊?”

    他们说:“我们都想找点事情做做哎。”

    “好,你们每个人都先弄个县官做做,当个七品,等以后有了功再加封赏,请刘伯温军师安排!”他们三个人都去当了县官。

    刘伯温走出门一看,那个被赶出来的人还坐在大树底下呢。就说;“老兄啊,对皇上只能讲奉承话。这样吧,你就跟我牵牵马吧。”

    朱元璋画像

    朱元璋要画一张像,流传后世,找了不知多少画家来画,部不称心。不称心就要杀人,他杀掉的画家数不清。

    这张像就这样难画?不假。你不知道朱元璋这副长相,难画哩!马脸猪嘴,还添上三十六颗红麻子。画家一看,就抓头了,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

    这天,朱元璋又找来画家三兄弟,要他们给自己画像。

    第一天,老大去画。他仔细看了朱元璋的脸,三十六颗麻子数得一颗也不少,就精工细描起来,画了半天,画成一个活脱脱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一看,直是摇头,随手撕个粉碎!桌子一拍,喊人把老大杀了。

    第二天,老二去画。他不敢大意。仔仔细细地看了朱元璋的睑,连三十六颗麻子的颜色深浅、大小部位都记得一丝一毫不差。他细细描呀,画呀,忙论大半大,画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朱元璋,马脸猪嘴,三十六颗红麻子。哪晓得朱元璋看了,还是摇头,伸手又把画像撕了,说是不像,桌子一拍,又把老二杀了。

    晚上,老三在家高低睡不着觉,大哥二哥都死在朱元璋手中,他明儿个怎么画这幅像呢?老三正在发愁,走进来一个陌生人,劈口就问:“你是想死还是想活?”老二老老实实说,他正在琢磨两个哥哥哪点没画好,得了死罪哩。那人哈哈一笑说:“不用想了。只怪你两个哥哥画得太像啦!这不是找死,朱元漳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今儿个晚上把他两人的画像看看透,明天只管照他两人的像去画,包你免掉一死。”www.5aigushi.com

    老三心想,横竖是死,倒不如照他的话试试。

    那人又说:“不过,你可要答应我一件事。”

    老三赶紧问:“什么事?尽管说!”

    那人说:“回来之后,给我画一幅朱元璋的真像。”

    “这事不难。”老三一口答应。

    第三天,老三上殿去画像。他装模作样,左看右看,把朱元璋看个仔细,然后下殿,提笔一挥,霎眼工夫就画成了:富富泰泰一个人像,看上去又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没有一处像朱元璋。老三不管二七二十一,硬着头皮走上殿去。哪知道朱元璋一看到这幅像,眉头一松,嘴巴一咧,笑开了:“画得好!画得像!给我重赏,重赏!”

    现在明孝陵陈列的那张画像,就是画家老三在宫里画出来的。

    朱元璋的真像后来也传了下来,是老三回家以后给那位救命恩人另画的一张。这张像奇丑无比,像是从朱元璋的麻脸上活剥下来的。那人连夸:“好啊,好啊!我们的子孙也能看到朱皇帝的尊容啦!”

    他把这幅画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一代传一代地留到今天,传说明孝陵至今还收藏着一幅真像,八成就是老三在家里画的那张。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1

    唐朝是炼金术的兴盛时期,明朝则擅长冶炼银。作为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对冶炼的弊病了如指掌。

    古代中国除了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一项对世界影响较大的技术——化学。尽管中国的化学是炼丹术的附属品,但在明代之前都是世界领先的。炼丹术还有一个附属品,那就是——炼金术、炼银术。

    隋朝末年,有一个叫做成弼的人服侍一位道家仙者十多年,仙者也不告诉他炼丹的秘诀。成弼实在忍受不住,便告辞回家。“仙长,月前家里捎信说父母病丧家中无人照料,所以我想回家。”“嗯,这也好。你服侍我十余年,我也没好东西送你,我这里有十粒金丹,一粒可以化十斤黄金,足可以为你父母办丧事。”“多谢师父!”一个月后,成弼持刀来找道人。

    “师父,请您再给我一些金丹吧!”“没有!”“你肯定有,告诉我藏在哪了,不然我就剁了你的双手,让你以后炼不了丹!”“不给就是不给。我告诉你成弼,今日你怎么对我,日后你也会有同样下场!”成弼见老道决意不给,就砍断了老道的双手。“再不说就挑断你的脚筋!再不说就砍下你的头。”道人至死不说。

    成弼最终从老道的房中搜出了几十粒金丹。几年后,成弼大富乡间,唐太宗听说成弼可以炼金,立刻官封五品,让他在宫中炼金。然而,炼了四万多斤黄金后,金丹没了。这一下成弼可着了急,想逃跑结果没跑成,唐太宗命他交出炼黄金的秘方,成弼哪里有什么秘方,交不出来。结果,李世民先断其手,再挑去脚筋,最终砍了他的脑袋。

    成弼造的四万多斤黄金被称为“大唐金”,唐朝的历代帝王都以此赏赐臣下。唐代是炼金术高度发达的时期,洛阳王四郎炼制的药金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但在中国,中国人最关心的却是银,为此,炼银术更为发达,银矿也较多。但是,因为银矿矿工比较惨,朱元璋作为农民起义一员深知银矿弊病,为此,朱元璋禁止开采银矿。

    明代的宋应星指出:中国产银的地方,早年在浙江、福建就有矿场,但国初或关或开没有定期。江西的上饶、瑞金等矿却从来没有开发过。湖南、湖北(湖广)的辰州,贵州的铜仁,河南的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儿、篙县马槽山,四川的会川密勒山,甘肃的大黄山等则是好矿,但是产银有限。每到开采时节,因为数量不够官府便四处搜刮以完成下达的开采指标。北京、河北(燕)、山东等地不产金银。其余八省开采的金银不到云南的一半。

    明代之所以禁止开采银矿,主要是朱元璋对于银场的弊端深有体会。他曾对政府官员说:对于银场的弊端,我是非常清楚的。官家可以得到的利益非常少,对于老百姓的害处那可太多了。现如今民生凋敝,切不可以再开银矿劳民伤财了。

    黄金同样如此。例如成化年间的湖广矿,动用了55万民工,死亡者不计其数,但得到的金子仅有35两。

    朱元璋的态度,直接造成其在位的24年里,只有闽浙地区的少数银矿开矿,但产量非常低,例如福建延平府,开设冶炼炉42座,每年只得到白银2100两。浙江的银矿产银2780两。其后的银矿开采产量同样非常低。例如,明英宗曾经命太监到浙江、福建、云南开银矿。结果,一年后江苏上交2.125万两,福建上交1.512万两,云南上交5.238万两。

    以浙江产银区为例,洪武年间开采2780余两,永乐时7.755万余两,宣德时8.758万余两,正统因为降低开采税得银3.893万余两。从此以后,越来越少。王裕巽先生根据史料记载的洪武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产银7.507万两的平均数估算,洪武建文(前三年)两朝白银开采量在85万多两。

    永乐继位之后,为了保证郑和下西洋时有足够的金银进行赏赐,同时,也为了让随船而来的各国使臣目睹中华之盛,朱棣在位期间大量开采银矿并提高产银的税额。自建文四年以后到永乐终,开采了大约490万两白银。

    其后,宣德年间开采了大约238万两。英宗继位后,鉴于银矿产量不多却劳民伤财,因此将各地产量较低的银矿关闭,每年的产量日渐减少,平均产量由明初前三朝的22万到25万两逐渐降低,以至于正统四年的18万两被认为是正统到正德年间的最高年产量。在这六朝内,银的年产量平均不过5万两,六朝合计440多万两。

    嘉靖十六年,嘉靖皇帝命令前往山东等地开银矿,开始了大规模的开矿时代。自嘉靖四十五年终,30年内平均年开采量为48万多两,前16年仍以正德朝计算的话,嘉靖一朝共采193万两左右。

    万历即位后,因为嘉靖朝银矿导致民怨沸腾,开始陆续关闭银矿。但万历二十年开始的三大征以及二十四年重建因失火焚毁的乾清宫、坤宁宫,需银数千万两,从万历二十四年开始,出现了长达24年的开矿高潮。24年官方开采了大约800万两白银,仅万历二十五年到三十年便开采了将近300万两白银。再加上前24年,万历一朝,总共开采了大约870万两白银。

    光宗即位后,因为万历朝的恶政,将天下政府银矿全部停办。自此以后,白银开采量急剧下降。综上所述,从洪武开始万历朝终结,明政府共开采白银2300多万两。这些白银显然不够用,怎么办?那就只能靠从国外输入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2

    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脑筋灵活,尤其善用一些小谋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个典型的“职场高手”!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帝国之前,曾参与推翻元朝的反抗军,当时他投身在抗元重要领袖郭子兴的麾下。朱元璋颇得郭子兴重用,短时间内就被任命为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总兵。但是驻守和州的将官,大部分都是长年跟随郭子兴的部下,朱元璋算准了他任和州总兵,众将官一定不会服气,决定用一些方法奠定自己的领导地位。

    朱元璋上任后,在第一次正式召开会议前一天,立刻命令手下撤掉大厅主将的位子,只摆一排长条木椅。第二天召开会议时,朱元璋故意迟到。当他抵达会场时。诸将领已先行入座,会场内的座位都已坐满,仅留下一个左边的末座给他。对于自己在诸将官心中的地位,朱元璋心中雪亮。

    会议开始后,讨论军政大事时,在座的资深将领虽然习于在战场上搏命厮杀,但是对于决断军政大事却只能面面相觑。轮到朱元璋发言时,却能精确分析敌我形势,并具体提出办法和措施,他的表现使得在座的资深将官不得不心服。

    这次的会议,除了讨论军政大事,也针对整治城池的工作作出分工,并且限期三日之内完工。

    三天的期限到了,朱元璋会同诸将领到城池现场查验,结果只有他负责整治的部分如期完工,其余将领负责的各段工程均未完工。

    朱元璋认为,制服将领的时机成熟了,他沉着脸,拿出郭子兴的檄文,朝南坐下。朱元璋向所有的将领说:“总兵乃主之命,非我专擅,修城要事,不能如期完工,贻误军机责任重大,谁可担当?今后再有违令者,军法处置。”在场的资深将领自知延误了军机,自然不敢有怒言。

    朱元璋主持军务虽有两把刷子,再加上他治军严谨有方,这次事件过后,他很快建立了个人威信。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3

    朱元璋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一天到晚,提心吊胆,生怕有什么人密谋策划,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帝位。特别是那些功臣勋将,开国臣老,更使他心里觉得可怕。偏偏这两年又碰上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亮晶晶的大星,从天上坠落下来。今天落了一个,明天又落了一个。朱元璋把这些事情都当成了不祥之兆。恰巧又有几个奸臣邪将在他面前一嘀咕,胡说什么“天象变化预示人象变化”,越发感到许多事情可疑可虑,心神不宁,朝中的功臣勋将,被他借口谋反,一批又一批残忍杀掉。他杀的人越多,猜忌疑心越大。就连有的大臣给他上庆贺表,他也疑心,把人家的好话,当成坏话,看谁不顺眼立即论罪杀掉了。

    这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宫中,闲着无事就爱琢磨,疑心顿起,禁不住又打了几个寒颤。正在这时,忽然又有检校为报,说某某大臣又在背地里发了牢骚;某某大臣又在家里邀人喝酒,聚友密会;如此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神经就过敏,浑身顿时抖动了一下,心想:这些人,非得狠狠对付不可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随即传谕中书,大意是:自从立朝以来,开国勋将,虽然各赐封爵,但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皇业安定,天天下太平,应即作准备,好好地再为他们庆贺一番。另外又传谕工部,立即着手动工,建造一座富丽堂皇、威武雄壮的大楼来。

    时光如水,不觉过去了几个月,一座富丽堂皇的楼房已经全部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制作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便选择吉日,遂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张榜贴出。除了已加给那些功臣的封爵以外,每个人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表示皇上的恩宠。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到底被一个人看出了破绽,猜中了底细,这个人便是“再生诸葛”刘伯温。刘伯温感到事情有点不对头,联系到朱元璋疑心重重,接连杀了好些个大臣的事情,越发觉得这里面有些名堂。经过数月修造的庆功楼建好之后,在此期间他多次细心观察,终于发现楼房后的密室里堆满了好些干柴,而且都是由检校和锦衣卫的人员亲自动手干的,刘伯温心中就格外的清楚了。

    刘伯温虽然看出了破绽,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保住老命要紧,更何况还有一家老小,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递给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实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随即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了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两颗泪珠哗哗滚了下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跷蹊。

    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大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等到庆功表贺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半步,事后便知,千万要记住啊!”徐达听了,心里不明白,但也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彩旗飞舞,鼓乐喧天,爆竹震响,仪仗排场宏大。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一个个喜笑颜开,春风满面,好不热闹。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个个心里都非常高兴,随即按部就班都入了席。

    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半步也不肯远离。朱元璋眼看众位老臣都入了席,心中大喜,便命人将每个人的酒杯里都斟满了酒,又带头端起酒杯说:“众位爱卿伴朕多年,南征北战,功勋盖世。今日特为众位庆功,略表朝廷心意,众位可一定要好好地痛饮一番呀!”说着,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便齐声欢呼道:“谢主龙恩,愿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也都端出酒杯,一饮而尽。大厅里到处是人声沸腾,欢歌笑语不断!

    朱元璋又假装高兴地说:“好!痛快!痛快!”随即命人:“快再斟酒!”酒又斟满,朱元璋又陪着大家喝了下去。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后宫有事,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

    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瞬即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着起了熊熊大火。

    俗话说:“干柴烈火,龙王难救。”转眼功夫,门窗都烧着了。整个一座楼房,火光冲天,浓烟弥漫。“失火了!失火了!”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楼门口跑去。但是大火已经封锁住了楼门。有的拼着命往外闯,却怎么也拉不开门。原来,楼门早被锦衣卫的人员从外面反锁上了。少顷火舌很快便从门外烧到门里。接着,楼板也烧着了,房顶也烧着了,火苗烧到了那些老臣们身上,衣服也都着了火。只见人人都象火人一般,楼上楼下,烈焰腾腾,浓烟弥漫,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四周一片火海。

    说话之间,火势越来越猛,楼顶的木梁已被烧断,一根断了的木梁砸了下来,一块块的瓦片落了下来,有的老臣当场被砸死过去,没被砸着的,也已被烧得半死。那些功臣元勋在火烧楼塌之下,一刹时都化为焦灰了。可怜他们刚才还在喜气洋洋地接受皇上的表贺,哪知一时之间,尽都肉销骨化,命丧黄泉。他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为了保住他朱家的万年江山而采取的阴谋毒计哩!

    朱元璋把功臣杀绝后,他死后传位于孙子建文帝。后来,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无人能挡,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后,号称永乐,定都燕【北】京。常言道:凡事皆有因果报应,为人做事不要太绝了。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4

    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从凤阳出发,攻克了金陵,旗开得胜,威风凛凛。进军江浙又获节节胜利,取金华,定括苍,更是振奋人心。朱大将军为创建大业,壮志满怀,派人盖起了礼贤馆,叫人贴出了招贤榜。浦江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都引到了婺江。

    朱元璋大将军欢欢喜喜,设宴迎贤,大营内外热热闹闹,灯火辉煌。席上,金华火腿喷喷香,兰溪鲤鱼活鲜鲜,绍兴老酒绿汪汪。宴间,宋濂站起来说:“大将军,我仨才疏学浅,恐怕邦不了大忙。还有一个好友,名叫刘伯温,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满腹文章,才学过人。将军如愿意,可派人聘他来,共辅大业,建国安邦。”朱元璋一听又惊又喜,忙说:“你,你快讲,刘贤士今在何方?”

    宋濂见朱元璋求贤若渴,便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朱元璋“嗯”了一声,也说:“刘伯温今在青田九都南田!”

    叶琛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朱元璋“啊”了一声,跟着说:“到九都要过三十六渡水,七十二座岗。”

    章溢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铜不值钱,黄金不论两!”

    朱元璋“唔”了一声,点点头说:“你要诚心去聘,黄金不值钱,黄铜不论两!”

    宋濂三人轻轻地发了笑,朱元璋知道自己说错了,脸红得象块猪肝,慌忙举起酒杯说:“来来来,痛饮几杯吧!”

    朱元璋要派人去请刘伯温了,大营里外忙得团团转,丝库取绸缎,银库包白银。绸缎量了一千尺,白银称了一千两,朱元璋马上派人送到南田去。那送礼的人们翻过了七十二岗,涉过了三十六条水,走啊走,走了七天七夜,好容易才找到南田,寻到刘伯温。

    这一天,刘伯温正在家里看书,见来了几个生人,还挑着许多东西,便问道:“你们要做什么?”送礼的人笑笑,说明了来意。刘伯温听后,摇摇头,礼物一点不收,话语一句不讲,只顾自个走出门,装着是砍柴放羊,上山去了。送礼的人怏快不乐地回到婺江,把去请刘伯温的情形一说,朱元璋大失所望。他想,莫不是嫌我太小气吗?于是,便叫人再加绸缎一千尺,再加白银一千两,火速送往南田。

    那知道,这一回啊,送礼的人到南田村口,刘伯温就知道了。他关了门,离开村庄,爬上后山岗,看起了风光。那些送礼人便追出了村,爬上后山岗,总算又找到了刘伯温。一看是前些天来过的原班人马,刘伯温就笑笑说:“请你们告诉大将军,我伯温什么财物也不要,只讨他白纸一张!”话才说完,刘伯温就自个儿走下山岗。

    送礼人回到婺江对朱大将军说后,朱元璋从黑夜想到天明,也猜不透刘伯温要白纸是啥明堂。“真是个怪人,白银不要,要白纸一张!”朱元璋左思右想还是摸不着底,只好糊里糊涂地对送礼人说:“好吧,就送给他白纸一张!”

    白纸一张,四四方方,送到南田,刘伯温果然收下,当下就动身来婺江。

    哈哈,一张白纸胜过绸千尺,胜过银千两,请到了刘伯温,朱元璋乐了,看看灯,灯在跳,看看火,火更旺。

    朱元璋在礼贤馆见刘伯温。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将军送我银两、绸缎,小才不敢无功受奖;讨来白纸一张,奉还草书几行。”刘伯温果真送上白纸黑字一张,朱元璋接过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那上面写着有关时务的十八条妙计,一条条清清楚楚,有根有据,全都说在理上。看啊看,朱元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站起来,一巴掌拍在茶碗上,连声说:“想不到啊想不到,刘贤士真是一片忠肠!”礼贤馆可热闹了,刘伯温只是笑笑,朱元璋心里甜滋滋的,象注满了蜂蜜。

    一天,朱元璋正在吃麦饼,只咬了一口,远远看见刘伯温走来,就放下不吃了。他想,人家都说伯温同诸葛亮一样会神机妙算,今天倒要试试,于是拿起一只碗扣在麦饼上。刘伯温走到身边,朱元璋就指着那碗说:“刘贤士啊刘贤士,你说碗下是啥么事?”

    刘伯温摇摇头说:“恐怕猜不中吧!”

    朱元璋便说:“猜不中也没有要紧吆!”

    刘伯温看了一眼,便说:“将军要我说,我便说,我看那,又象日又象月,好似金龙咬个缺。”

    朱元璋笑笑,看已被猜中,进而又说:“刘贤士真是神机妙算,就请算一算我的命吧!”

    刘伯温也笑笑说:“将军要我当个算命测字先生,那我就开言了,请将军快写个字来!”

    朱元璋不知是真是假,果然用手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凤”字。

    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还在试探自己,便皱了皱眉头,闭上双目,象算命测字人一样念了起来:“凤是凡间鸟,百鸟都朝阳。凤阳凤阳,帝王之乡,凤阳凤阳,不是建都地方。”刘伯温每念一句,朱元璋的眼睛都瞪大三分,头颈往上伸一伸。原来凤阳是安徽的一个县名,朱元璋出生在凤阳,一心想打回凤阳建都。他好生奇怪,怎么自己的心思都会被猜出来呢?可朱元璋却故意说:“刘贤士说的有理,只是,地上的小蛇难成龙,山中的猢狲不敢称王,我没有想过要建都凤阳啊!”

    刘伯温知晓将军有意包藏,也认真地说:“那是我白白糟蹋了将军白纸一张!”

    朱元璋一听,连忙说:“好好,胆大骑白马,心大管天下,刘贤士志存高远,必成大业。”

    从此,朱元璋信用了刘伯温,刘伯温也尽心竭力辅佐朱元璋。文武结合,果真建国定邦,保全了一段大明王朝太平盛势的历史。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5

    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朱元璋手下几个性情暴躁的武将发火了,异口同声地说:“干脆派兵把刘伯温抓来,要是他再不答应出山,就把他杀了吧。”朱元璋说:“不行!我自有办法。”就用利害说服了几个武将,把这事暂时搁置下来。

    没过多久,刘伯温云游到了杭州湾边上。不知怎的,那里突然出现一个挑箩筐卖私盐的人。此人不但重义气,轻钱财,而且武艺高强。刘伯温在人们的称道中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很感兴趣,决定去见他一面。

    这天,刘伯温一路信步走来,经过海滩边,有一个人正躺在沙滩上睡觉,只见他头枕扁担,平摊两手,叉开双脚睡得正香。整个身子和扁担恰恰组成了一个“天”字。远远看去,特别触目。刘伯温见了,不觉失笑:这人直有意思,睡觉也想上天!就上前推了推他。不料那个人侧了侧身子,脚一钩,头一低,又睡着了。说来也巧,他这一侧身,扁担正好转到了腰里。刘伯温一看大惊:啊!这不是个“子”字吗?睡着时能现出“天子”二字,这人恐怕不简单!于是急忙推醒了他,同他攀谈起来。这一交谈,才知道他就是自己要找的那个卖盐的人。

    刘伯温见这人器宇轩昂,胆识非凡,就怂恿他共谋大事。到了这时候,朱元璋才哈哈大笑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又说:“请过先生好几次了,先生却不给面子,这一次我亲自来请,总行了吧?”刘伯温一听,才知道上了当。不过他到底被朱元璋的诚意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6

    元朝末年群雄纷争时,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今南京)。

    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狙击。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就会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部分则顺流直驱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也为时已晚,这是兵法所忌的。”于是朱元璋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打败陈友谅的军队,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友谅的信任。”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凉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陈又问桥的情况,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返。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把上述情况作了报告。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于是就命人迅速撤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同时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琛驻守在大胜港t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自己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部狙击,即退出龙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感到惊疑,边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设立营寨,来势很猛。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当时天空一点云也没有,但过了一阵,忽然从西北刮来大风,下起瓢泼大雨。此时红旗举起,众将士竞相上前拔除栅栏,陈友谅指挥军队上来与其争夺。战斗刚开始,大雨恰好停止。于是朱元璋命令击鼓,鼓声震天动地。这时,黄旗举起,伏兵发起攻击,等在南门外的徐达部也赶来参战,水陆并进,内外合击,陈友谅的军队大败。

    朱元璋率大军乘胜追击,一举收复了太平。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7

    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准备封赏功臣、亲属、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多如牛毛,要是都封,那才真叫“獾咬刺猬——无处下嘴”咧。朱元璋为了此事心中闷闷不乐。

    一天,刘伯温走进皇宫,对朱元璋说:

    “陛下,这两天您郁郁寡欢,今日万里无云好晴天,何不出去蹓蹓,散散愁呢?”

    “好!”

    于是,两人换了便服,就出了皇宫。走了一段路,朱元璋向刘伯温问道:

    “军师,哪里去处最繁华热闹?”

    “城隍庙。”

    “走。上城隍庙。”

    城隍庙果然热闹,紫气飘渺,香烟缭绕,杂耍地摊比比皆是;只见游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跨过庙门就进了庙里,朱元璋便看到大殿西侧粉墙下,围着一群人,正在瞧看墙上一幅画,议论纷纷。

    朱元璋和刘伯温也站到人圈外边,踮起脚,看了又看。只见墙上那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象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一顶帽子。朱元璋跟许多人一样,瞧了又瞧,想了又想,就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思来思去想了一夜,还是想不出这是耍什么猴?第二天,一清早,就把刘伯温找去,问道:

    “军师,你看城隍庙墙壁上画的那个人,头上许多头发,戴许多帽子,这不是冬水田里栽麦——怪哉(哉)吗?"

    刘伯温笑了笑,说:”陛下,这个画画的人了不起啊!肚里有的是货啊!他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

    “啊!原来是这样!”

    朱元璋恍然大悟。当时,朱元璋头脑还比较清醒,他想了想,头点点笑着说:

    这个人,有意思,他跟寡人打起‘坎坎’来,这个‘坎坎’打得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呐。”

    刘伯温高兴地说:“吾皇英明!”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8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是唯一的一位由放牛娃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由和尚登上天子宝座的皇帝;同时,在历代封建帝王中,他也是一位传奇色彩最为浓厚的皇帝。在民间传说中,在稗官野史中,有关他的轶闻趣事、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有的甚至在正史中都有详细记载。

    朱元璋,字国瑞,幼名重八,亦名兴宗,出生于公元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人。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母亲陈氏,兄弟四人,他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朱元璋自幼生得相貌奇伟,聪明颖悟,却不是虚言。他五六岁时,便已长得和十多岁的孩子一样粗壮有力。他很喜欢读书,但因家境贫寒,不但书没读成,还被送到一位富户家当了放牛娃。

    他虽为放牛娃,却不甘心一辈子为人放牛。他见那些做官的都是有学问的人,由此想到,自己将来若要于一番大事业,就必须要有文化。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在放牛的过程中,结识了一些上学的孩子,便让他们放学后教自己读书识字。据说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就是在这时候结识的,后来,都成了他开创基业的得力助手。

    说来也怪,他在放牛中结识的一些小伙伴虽然身分各不相同,有富家子弟,有穷家孩子,也有官宦世家的少爷,却都听他的指挥。每当他学字的时候,其他孩子便主动帮他去放牛;每当他演“占山为王”、“行兵布阵”时,这些小伙伴又都变成了他的将士,挥之则去,呼之则来,没有敢“违抗命令”的。

    公元1337年的一天,朱元璋去山上放牛,又和小伙伴们玩起了“行兵布阵”的游戏。经过一场大的“厮杀”后,孩子们一个个累得汗流浃背,且腹中也很饥饿。朱元璋和其他几个放牛娃,立即把带来的食物分给大家吃。

    大家边吃边唠,兴致勃勃。忽有一个“士卒”对朱元璋说:“大王,人家占山为王的,都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今日你也占山为王,却让我们吃放牛娃的饭,你这当大王的不觉得亏待了弟兄们吗?”

    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对大家说:“说得好!今日,我就让弟兄们大块吃肉。”

    他回头吩咐徐达和周德兴到山下设法弄口大锅,顺便再带些盐来;然后,从他放的牛群中,牵出一头小花牛来,让大家把它捆好,他找来一把砍柴的斧头,上去就砍。

    那位提议吃肉的小伙伴,见朱元璋要动真的,急忙上前拦住说:“咳,说句玩笑,怎么当真了?你若真的把牛杀了,回去后可怎么向东家交待?”

    朱元璋道:“大丈夫说一不二。牛是我放的,你尽管去吃,东家若要追查,我自有办法对付。”

    说着,上去几斧子,就把牛宰了。

    牛肉煮好了,朱元璋对他的小伙伴们说:“弟兄们,今日作战有功,我用牛肉犒劳诸位,咱们以水代酒,来,我们干!”

    众人欢声雷动。一锅牛肉,就这样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吃光了。

    天黑下来了,朱元璋和徐达几个人耳语一阵,便赶着牛回家了。

    朱元璋一进门,就装出一副很伤心的样子,哭着对东家说:“小花牛钻到了石缝里,怎么拉也拉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呀?”

    东家一听,开始一惊,然后大怒道:“纯属胡说!好好一头牛,怎么会钻到石缝里?准是你放丢了吧?”

    朱元璋说:“不信就去看吗,牛尾巴现在还露在外边呢!”

    东家不信,便由朱元璋领着,来到山中。朱元璋指着那条牛尾巴说:“你来看,是不是钻到石缝中去了?”

    东家过去一看,果然是小花牛的尾巴,又沿着尾巴往石缝深处看了看,果然还有小花牛的身子(其实是连着牛尾的牛皮,被压在了大石头的下边)。东家心想:小花牛既能钻进去,就能拉出来。于是,便让跟来的几个家人,抓住牛尾巴,一齐往外拉。可是,他们拉了半个时辰,竟然连点动静也没有。

    朱元璋乘机对东家说:“我下午往外拉的时候,小花牛还在叫呢!”

    东家对家人又说:“再加上几个人往外拉,我就不信拉不出来!”

    于是,众人又上去一齐用劲拉。不料这一拉,小花牛果然“哞——哞”地叫了起来,把众人惊得目瞪口呆。

    朱元璋又说:“你们再仔细听听,我怎么好像听到有人在说话呢?”

    众人见说,不由得大惊,连东家也顿觉身上毛骨悚然,便仔细听了起来。

    果然有人在说话,而且连说了三遍,声音越来越大,再加山中回响,声音很是疹人:“我是山神,是谁如此大胆,又来偷我的小花牛?”

    东家一听是山神说话,吓得魂不附体,立即跪地求饶说:“山神饶命,山神饶命!既然小花牛是属于山神的,小人再也不敢要了!”

    东家祷告完毕,迅速爬起身来,领着家人抱头鼠窜。

    东家走后,几个装神弄鬼的小伙伴,来到朱元璋面前,连称好计,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19

    洪武四年,从初夏开始,安徽、江西、江苏三省持续大旱,连续四个多月,滴雨未下,老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一时间,天下谣言四起,人心惶惶,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不是“上应天命,下符百姓”的真命天子,这天之大旱,就是上天对他杀戮太多的惩罚。

    刚刚建立大明政权不久的朱元璋,坐在南京城里的金銮大殿上,急得茶不思饭不想,一筹莫展。这一天,他正与群臣在一起商讨赈灾对策,突然,一个黄门急急忙忙地来报,说南京城下的万里大江水位急降,江底露出了一头镇江铁牛,牛背上赫然出现“日月隐耀,天一生水”八个大字,老百姓层层围观,议论纷纷,不知是何征兆?

    朱元璋本是一个放牛娃出身,胸中没有多少文墨,他一听,疑惑不解地看着群臣问:“你们说说,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莫不是上天的什么旨意?”大臣们听了,一个个大惊失色,纷纷跪倒在地上,颔首低眉,不敢作答,他们心里想,“日、月”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个“明”字,这“日月隐耀”不就是影射大明江山前景暗淡、岌岌可危吗?谁要是说出来,那可是杀头的死罪!

    朱元璋见他们一个个默不作声,就虎着一张黑脸,看着位列群臣之首的宰相胡惟庸说:“你是首辅大臣,平时见解最多,你就给朕说说,这牛背上的八个大字到底是啥意思?”

    胡惟庸一听,赶紧匍伏在地上,连磕了三个响头,才颤颤巍巍地说:“这乃是妖言惑众,圣上不必信!”

    这时,刘伯温闪身而出,急忙说:“圣上,这铁牛,是上古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江神物,这八个大字一定是上天的神谕。微臣已勘破天机,这是说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如果不及早赈治,天下就会大乱,大明江山危在旦夕。在江西龙虎山,有一位得道的高人,人称张天师,从者如云,教徒甚广,他麾下的教派名字就叫正一道,又叫天一道,这‘天一’二字,正好应证在他的身上,于今,我们只好顺乎天意,请这位法力无边的活神仙出山,让他施法祈雨,以救天下黎民百姓。”

    朱元璋一听,当场就命令自己的儿子太子朱标带着圣旨,即刻动身启程,请张天师出山。朱标得令后,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不到三日,就赶到了龙虎山下的天师府。没想到在大旱之年,方圆八百里的龙虎山依然是满山苍翠,泉水丁冬,一座气势恢宏的天师府,古柏森森,华宇连天,门首上挂着一副“麒麟殿上方外客,龙虎山中神仙家”的对联,真算得上好一座洞天福地!

    可事不凑巧,朱标走进天师府,说明来意,张天师座下的道童却说,师傅几日前就上山闭关修炼去了,山上云深雾大,不知师傅仙踪何处?也不知师傅什么时候回来?朱标没有办法,只好候在天师府里苦等天师回来,可一连等了三日,还不见他回来。正当朱标急得六神无主,正准备回朝复命时,却突然听到天师府外,一阵佩铃作响,只见一位手持云帚,骑着一匹吊睛白额大虎的老道跨进门来。朱标一看,喜出望外,原来是天师回府了。

    张天师从虎背上翻身跃下,也不行礼,只是对着太子朱标拱拱手说:“贫道早就得到天庭的法旨,这几日已在山中炼得桃木仙剑一把,求雨灵符三张,皇子现在就可以下山,回到南京后,三日之内,在皇城正门前,搭起十丈高台,三日之后的午时三刻,贫道自然会来登台祈雨!”说完,就傲倨地倒背着双手走进后庭,命道童端茶送客。

    朱标听了,只好先行赶回南京,火速在皇城根前架起了一座四四方方的高台,等候天师的大驾光临。这一天,不仅南京城里的百姓倾家荡巢而出,万人空巷,就连洪武皇帝朱元璋也带着王子王孙、满朝文武,早早地候在那里,将皇城外面四通八达的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午时三刻一到,张天师果然来了,只见他身穿一件七星鹤氅,头戴一顶紫金冠,怀中抱着一柄桃木宝剑,高高地坐在一架八抬敞轿上,后面跟着几百名年轻的弟子,穿着一色儿道袍,手持旌旗仪仗,那威风真的不亚于天子出巡。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0

    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其实思想非常解放,无不敢想,无不敢干。西方许多国家的王室维持了四五百年,甚至一两千年,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生来就喜欢做开天辟地的梦,许多人还真的心想事成了,否则,中国历史上哪来的那么多的朝代呢?

    然而,开国要有“道”。若回过头来看看,就会发现权力的转换有这样一条重要的“历史规律”: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后继者才能完成大业。

    中国历史上,陈胜、吴广首倡起义,但来势虽猛,却很快被秦军镇压下去,陈胜、吴广也随之身亡。在陈胜、吴广起义的旋风里,项羽、刘邦分别拉起了各自的队伍,在抗击秦军的过程当中,“壮大了人民队伍”,最后灭亡了秦朝。后来楚汉相争,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其实,如果把汉朝看作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不仅西汉建国是如此,东汉建国也不例外。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军把王莽的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但最后成功的不是首倡起义的王匡、王凤和樊崇等人,而是随之起义的汉室宗亲、南阳豪强地主刘秀。刘秀后来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消灭了义军,重建了汉朝,称之为东汉。

    在反隋的农民大起义浪潮中,翟让、李密领导了瓦岗军,窦建德曾建夏国,杜伏威等人也领导了一支强大的起义军。但这三支义军都未得到天下,倒是后来反隋的关陇贵族李渊、李世民父子既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

    元朝开国也是如此,成吉思汗虽具雄才大略,也只是统一了蒙古各部落,称为大汗,到了其子孙的手里,才灭了金国和南宋,统一了中国。明朝的建立跟汉朝、唐朝的建立极其相似。韩山童、刘福通首举义旗,创建红巾军,声势浩大,元朝为之震动,但不久便败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领义军一部度过难关,获得了发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败了陈友谅的另一支义军,最后建立了明朝。

    如此算来,中国古代竟有一大半王朝是以这种方式建立的,为什么始作俑者很难成功,而后继者却易于成功呢?其实,这并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换代的一种规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始作俑者往往只能对旧的王朝做猛然的一击,大多不能持久,起义队伍要经过一个分化重组的过程。其次,始作俑者往往不是政治家,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气之勇,缺少一个淘汰选择的过程,因缺少经验,所以易于败亡。最后,后继者有三条优势:一是旧的王朝已受重创,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易于将其击垮;二是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不必再走前人的弯路;三是领导者多是从艰苦的斗争中磨练汰选而来,具备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条优势,也就易于取得成功了。

    具体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他一无权势,二无文化,而且是靠借郭子兴的一支军队发家的,但却是他最终登基做了皇帝。而那些势力比他大、比他强的起义军首领却一个个被他打败了。他的成功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点外,还有以下三点:其一,不露声色缓称王;其二,待时而动避敌锋芒。其三,把握天时蚕食江南。

    皇觉寺里的小和尚

    朱元璋出身贫苦佃农,家境贫寒,从小就饱受苦难的生活,7岁就操起皮鞭给地主放牛牧羊。至正三年(1343),朱元璋17岁那年,淮北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干旱荒年,旱灾引起了蝗灾和瘟疫,广大农民在饥饿与瘟疫的双重折磨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少人家相继病死,成了绝户。朱元璋一家也难逃厄运,先是64岁的父亲撒手人寰,紧接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他的长兄、长侄以及母亲也离开了人间。多年的贫寒生活,再加上亲人的离去,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厌倦了这个昏暗的世界,恨不得随亲人而去。然而,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人能再抚摩他的伤痛、安稳他的心灵了。

    朱元璋走投无路,只好剃光了脑袋进了皇觉寺。他穿起了衲衣,做起了小行童。整天除了扫地上香,打钟击鼓,还要为主持担水劈柴、烧饭洗衣,几乎无所不做。低眉弯腰,劳苦疲乏,还要受师父的责骂、师兄的刁难。他开始羡慕大墙外面的生活,特别是怀念与少年伙伴们一起放牛、一起割草那些无拘无束的日子。但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混口饭吃,朱元璋只得忍气吞声。

    由于旱情严重,地里的植物颗粒无收,靠收租来度日的皇觉寺终于维持不下去了。入寺才50天,经文没念上一卷,各种杂活倒做了不少的小沙弥朱元璋,被主持打发去“云游”了。说是云游,其实就是流浪各地,向大户人家化缘,求乞度日。这样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后,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朱元璋在这三年的奔波流浪中,尝尽了人间辛酸,也看到了各地百姓的困苦。到处是衣服褴褛,到处是如土的面色,到处是成群结队的逃难人群。百姓们已不再对腐败的朝廷、官府抱有任何希望,他们只有把满腹的希望寄于神灵、菩萨的保佑。他发现一路上除了各大小寺院里虔诚的信男信女之外,百姓们普遍信仰白莲教,并大有积蓄力量、蠢蠢欲动之势。

    他目睹国事日非,预感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要到了,即立志勤学,广交朋友,以待时而动。他在这里学习了三教九流的许多知识,诵经,打坐,做道场,外加清除,上香,劈柴,担水,读书,识字。一晃,又过了较为平静的四年时间。

    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朝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在元廷的暴政统治之下,老百姓长期过着“窦娥冤”式的生活,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们终于勇敢地行动起来了。1351年,当元廷征集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时,在工地上挖出了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于是民间盛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白莲教主韩山童乘机聚集数千人,斩白马乌牛,祭告天地,揭竿起义。因起义军头裹红巾,身穿红衣,打着红旗,被称为“红巾军”。从此,抗元的怒火燃遍了中华大地。英雄四起,各据一方。彭莹玉、徐寿辉在湖北组织起义,土豪方国珍、盐贩张士诚也先后在浙江和苏北起兵反元。与此同时,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响应,袭杀州官,占领了濠州城。至此,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烧在大江南北。

    虽然身居静门,内心却早已不安分的朱元璋,听到不断传来的农民起义的消息,已是热血沸腾。面对黑暗的社会,他早就有了投奔红巾军的念头,但由于对红巾军内部不甚了解,再加上元军追杀得太紧,怕他们成不了气候,而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正在这时,已在郭子兴的军队里当上了小头目的儿时的穷伙伴汤和,给朱元璋捎来了一封信,邀请他前去投军。此时他仍举棋不定,但同屋的师兄却偷偷告诉他:汤和来信邀他参军一事已被人知道了,就要去报官领赏。被逼上绝路的朱元璋,终于看清了自己所面临着的危险形势,于是丢掉幻想,连夜向濠州城急急奔去。

    朱元璋的名人故事 篇2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名叫重八,祖籍是江苏沛县,相传家住朱家龙窝。父亲朱世珍娶了邻村陈家龙窝的姑娘陈氏为妻。元朝末年,朝政昏庸,兵匪为患,加上连年大涝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逼的朱、陈两家相继搬迁。朱家经过几迁,最后迁到濠洲钟离东乡,朱重八就出生在那里。陈家曲折辗转最后来到莒州南乡洙溪河边、夹谷山前居住。住的地方三面环河,后靠夹谷山所以今名叫东夹河。其村前有龟山、驼山、压脚石、凤凰顶子,万年松,后边夹谷山上松柏树木成荫,景色特别迷人。且此地地处偏僻,少了兵扰匪患,陈氏选得这个地方,自己也觉快乐自得,从此率领家人村前犁地,村后垦荒,周边河岸栽满了栗子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

    这一年夏天,村里来了老少娘俩,一男孩有十一二岁年纪,生了一副好模样,这孩子就是朱重八,说到朱家龙窝朱世珍家来走姥娘家。多年不见的远方亲戚来了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山村,亲友近股都来相聚啦呱,炒栗子、烤地瓜、包饺子忙着招待。朱重八模样长得好,小孩都愿和他玩。一会儿就和伙伴们混熟了,村后松树林,树前龙树湾,乐的不可开交。

    在村后松树林里有两棵老柏树,又高又粗,而树头一棵是圆的,一棵是半圆得,重八见了,一本正经的说:“这是日月树,有上千年的年龄了,结的种子,绿壳红籽,能治百病。”孩子听了半信半疑,都低头找松籽,重八又说:“这里有了日月树,驼山上就有万年松。”孩子们都说:“不错,驼山上是有棵万年松。”重八象老先生一样,背手踱步说:“松柏成荫,果树成行,此地人必有大福。”孩子们听着朱重八神神呼呼的话,都认为他是神童。

    随后,他们伙同一起到了南河岸栗子行,这里最让重八大开眼界。俗话说旱枣涝栗子,河边的栗树,近水和阳,长得非常旺盛,油篓粗的栗树汇成林,片片栗树绿成荫。龙树湾,栗树支条自然翻卷曲折,棵棵栗树好象群龙欢舞,有的仰脸登天,有的俯首观地,有的卷体戏水,有的相拥低鸣,天然的艺术群体,令小重八目不遐接,心旷神怡,大声说:“龙树湾有树龙,果然不假。”再往东是栗王峪,不知什么年间在河岸出的树,苍老而又高大,枝叶茂盛,人称栗王,据说,有一人不生孩子,到栗王树根前,左转三,右转三,口中念说:“栗树王,栗树王,让我生个大儿郎,再树金身建庙堂。”到了来年果然生了胖小子,这家主人认为是栗王显灵,非常感激,马上伐木垒墙,盖上了一座庙,名叫“栗王庙”。

    重八跟孩子们在栗树行玩耍说笑,指着一棵一棵的数着:“这棵是栗树王,这棵两支相交称栗王后,那群栗树叫王子,两旁站立的叫大臣。”说完,突听栗树枝叶嗦嗦的响,好象听懂了重八的话一样,孩子们吓的紧往外跑,往后看时,朱重八好象没事人一样,走了出来。

    自此以后,这个地方松柏栗子树生长更加茂盛。秋天结的栗子个大、香甜、美味可口、硕果累累。四周的商贩都来争购,特别是龙树湾和称为栗王的那片栗子树,结的栗子个大均匀,栗黄内有褐斑,称为龙虎栗,不到收购季节,便被订购一空,而松柏也成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点。

    【关于朱元璋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

  • 《我心目中的朱元璋350字》
  •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明朝开国太祖,是个精力旺盛,忠于职守,惩治贪污的一代明君。他虽专治跋扈,“天下唯我独尊”,但他是农民出身,充分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苦,对农民疾苦十分关心。

    这位重八太祖是个聪明绝顶的人。重八太祖在农民起义的战乱之中,首先并无行动,因为他想:万一战乱平息,造反可是要杀头的。后来,一个算命先生对重八太祖说:逃避可能有祸,但是造反必能成就大业。于是,重八太祖反了。重八太祖获得了武装之后,静止不动,积极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后来,重八太祖运筹帷幄,与大敌陈友谅作斗争,战争结束后,重八太祖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统治,成立大名帝国。

    重八太祖不仅聪明,而且还很关心民众。因为幼年时期,重八太祖受尽了贪污官吏的欺负,所以后来成为了皇帝之后,严惩了那些贪污的官吏,不论多少,一律斩首示众。他还拨下几十万辆银子,去救济农民,但他直到去世了,也仍未制止那些以身试法的贪污官员。

    重八太祖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一代明君啊!

  • 《从朱元璋的策略谈起1200字》
  • 现代人们都较为在意别人的小看法,较为在意自己所谓的地位。但是殊不知,自身实力有了,地位才是真正的,在自身实力不够时,你眼中所谓的地位没有什么用,因为那就是个空架子罢了。

    其实以前我对这个的感悟并不深,但是当我昨天读到朱元璋的策略“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后,我顿时深刻的理解了这一点的重要性。甚至于我们放眼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大部分都是自身实力到了一定程度,名义上的头衔不够了,才进一步提升所谓的地位的。还是以朱元璋为例子,在当时四处都是农民起义,高呼要推翻皇帝统治时,朱元璋如果只关注自己所谓的地位,要称帝,“奉天承运”,你觉得朱元璋可能成功吗?当然不能,这会使各路诸侯、起义军都集中力量,甚至组建一个临时联盟去推翻朱元璋。所以朱元璋选择了提升自身实力,其中的原因就是,在这个时候,不管朱元璋是称王、称帝,还是将领、元帅,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兵还是那些兵,地盘也不会因为名义的变迁而扩大,这个时候,朱元璋就应该选择养精蓄锐。到了朱元璋已经彻底击败陈友谅和张士诚时,这个时候论功行赏,军队和地盘也大幅度扩大了,甚至可以分出好多支军队了,朱元璋再老是以元帅自称,别说他自己觉得怪不怪,单是手下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和统帅同为军队指挥者,平起平坐呢。这个时候朱元璋就该进一步提升一下自己的名义了,也就是让自己所谓的地位提升起来,称吴王。对,只是王而已,还没称帝。因为元朝还没彻底打败呢。等到元大都已经快攻破了,朱元璋才称帝,这影响吗?一点也不影响,因为不管名义上的地位如何变,该有的权力,跑不了,不该有的,怎么封自己,也没用。

    写到这里,不觉想到三国时期的一个诸侯——袁术。袁术在自身实力不强时,就选择了称帝,让曹操有了攻打他的机会,最后不仅皇帝的称号有名无实,连一军之将都做不了,人心溃散,落了个英雄兵败的下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你的实力到了一定的程度,即使你自己没有明确提出要把地位往上拉,也会有人把你往上推的,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你的自身实力,以及别人对你的认可,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没错,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当所有人都拥护朱元璋时,不用称帝,他就是所有人心目中的皇帝;而当大部分人都不支持他,自身实力还驾驭不起这个名号时,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不会往上升相反会往下掉,你会成为所有人的敌人,像袁术一样最后被其他人联合攻之。历史的教训犹在眼前,对于自己的实力,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也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所谓的别人认可你,如果不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认可,那么不管被冠以什么样的称号也没有,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最后,即使我们不想提升名义上的地位,我们也依然是所有人心中最强大的人。

    现在我们中国正在不断前进,国力正在不断提升,我们不能骄傲,不能被困难打倒,我们要做好我们应该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中国梦得以实现,让中国的光芒继续绽放!我们要明确目标,要稳住,不能慌,不能急,跟要稳中求进!

  • 《朱元璋吟诗骂秀才》
  •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一直对文人墨客十分忌恨,常常无是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毛病。他常常鸡蛋里找骨头,文人们一不留神犯了忌讳,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们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文屁冲天的家伙,没一个好东西”。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受小时候经历的影响。

    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天,朱元璋来到一个酒馆要饭,里面的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秀才。这些人一个个脸挂几分醉意,见酒馆门口来了个小要饭的,其中一个想卖弄文才,趁机拿朱元璋开心,提议道:“兄弟们,我们下面行酒令就围绕门口这个要饭的小孩儿,每人作诗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杯。”其他几个文人一听都起哄说:“行,行,但每人想的时间不得超过半袋烟工夫。”于是首先提议的那位略一思考,随口吟道:一轮明月挂枝头,长丝垂地飘悠悠。晚风一阵吹过来,枝摆影斜露光溜。

    吟完后,其他几人一起鼓掌,齐叫:“好!好!”旁边的文人看了几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两条浓鼻涕快要拖到嘴唇边了,便用筷子向桌边一敲,吟道:山下飞出两白龙,不知不觉过草丛。眼看游到黄河边,嗖地一声回龙洞。

    吟完还作出深深地吸鼻子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轻轻碰碰下一位说:“该你了。”这位见朱元璋身上穿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腰间系着根稻草绳,草绳上还别着顶无檐的破帽子,脚上拖着一双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扑哧”一笑,摇头晃脑地吟道:锦衣金带一美男,帽海鞋江游宇寰。牵着一匹枣红马,晨在城北暮在南。

    吟完后不见众人鼓掌,那人瞪大眼睛说:“这是我作得不好,还是你们没注意听?”有人提问道:“你说的那‘帽海鞋江’是什么意思?”刚才作诗的人说:“自古有‘海无边、江无底之说嘛!”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细看朱元璋腰里别着的破帽子和脚下拖着的破鞋子,一边笑,一边鼓掌说:“好!好!”

    这时朱元璋气得脸色发青,胸口一阵憋闷,心想:“你们不给吃的也就算了,还在这里卖弄文才,拿我寻开心,真不是东西。”朱元璋瞪着这群家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得“啪啪”响,以示安静。当大家用惊疑的眼光看着他时,朱元璋用打狗棍指着那几位文人道: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巴。

    朱元璋吟完,“呸”地吐了一痰,愤愤地说:有朝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们这些酸不溜丢的家伙好看。”说完调头就走。几个文人一个个张口结舌,没想到这小要饭的随口吟诗就把他们给骂了,只听到酒馆里有人在鼓掌。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专找文人的毛病,捏着过错就砍就杀,制造了一起起震惊朝野的“文字狱”,所以当时很多文人墨客根本不敢吟诗作对。看来小时候受到的侮辱,朱元璋是无法释怀的。其“后遗症”真是害人不浅呢!

    阅读心得

    朱元璋小时候受到文人的侮辱,当了皇帝就制造了恐怖的“文字狱”。我们既不要学那些文人随便嘲笑人,也不要学朱无章那样记仇、报复,而应该把别人对自己的嘲笑当成努力的动力。

    日积月累

    近义词:释怀 —( )

    反义词:释怀 —( )

    学习方法

    1.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并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学习感悟;

    2. 将“日积月累”的答案在“留言区”留言。

    上期答案

    近义词:著名 —( 有名 )

    反义词:著名 —( 无名 )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的历史典故》
  •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 朱元璋一字斩知州

    洪武年间,有个叫卢熊的读书人,人品文品都很好,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批准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过去说“私凭文书官凭印”,他到兖州后首先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官印是根据皇帝的诏书刻制的,这兖州自然变成衮州了。可是山东历来只有兖州而没有衮州。

    卢熊当时要是将错就错,衮州就衮州,这是皇帝改的,谁还敢怎么的,也就没事了。可是卢熊是个搞学问的,办事就是认真,他认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衮州呢?于是,他就向皇上写了一份奏章,要求皇上更正,把官印重新刻制过来。

    朱元璋一见奏章,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的确是写错了,他是亲自打天下的人,对全国地理州名县名还是比较熟悉的,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衮州,这衮字的读音是“gǔn”,而不是“yǎn”。但是,想要皇帝认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很强,他的泼皮脾气上来了,就大骂道:“卢熊好大胆,竟然在朕头上咬文嚼字,朕还不知道山东有个兖州,朕受他衮州知州就是兖州知州,这兖和衮就是同一个字,就是因为文人多事写法不同,这卢熊竟敢将它念成‘滚’州,这不是要朕滚蛋吗?混账东西,刑部尚书听旨,将卢熊斩首。”可怜卢熊为了一个字,竟然送了一条命。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跌份儿的由来

    现在有些人嘴里时不时会冒出一句:“唉!这太跌份儿啦!”意思是丢人现眼,不体面、失身份的意思。“份儿”变成了某种规格、气派的标准尺度,够了,就“够份儿了”;不够,就“丢份儿了”。这个词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十分流行。凡是显身份、摆资格、比气派的地方,这个词便不时地从一些人口中蹦出来。

    但是“份儿”这个词的来历,你知道吗!

    其实这个词在解放前就流行了,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后才销声匿迹。最早,“份儿”就是“份子”,一份两份的意思,说起“份子”那就要谈到旧时代的服务行业,尤其是戏剧界发工资的一套制度啦!

    旧时代的戏班子、澡堂子等行业,每人每月的工资都没有固定数目,发放的办法是将总收入分成一定份数,而各人又都有规定的份数,如100份,那么老板(或叫班主)得10份;唱主角的(也称挂头牌)也可得10份;其他人则根据分工不同而各得规定的份数。如“跑龙套”的得2份;送给维持秩序的警察2份;扫地的则只能得5分,也就是半份;烧开水的能得7分,不足1份;澡堂里专管收拖鞋的童工一般是3分。

    这样,旧时代各工种之间的收入,除了差别大小之外,就有一个“够份儿”与

    “不够份儿”的说法了,拿够份儿的人就有“份儿大”与“份儿小”的区别。

    当某个人工作比较卖力,老板(或班主)要增加他的工资,便可将他的“份儿”提高档次,这叫“拔份儿”;如果他工作得不好,或得罪了老板,就要将他的“份儿”降档次,就叫“跌份儿”,可见“跌份儿”就是降职降薪的惩罚,这可是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谁也不想沾边。

    由此可见,在旧时代“份儿”的大小,显示着地位的高低,钱的“份儿”决定

    着面子“份儿”,钱“份儿”高的还希望“拔份儿”,钱“份儿”低的人更希望“拔份儿”,谁也不希望自己被老板“跌份儿”,那就太难堪了。

    不论“拔份儿”和“跌份儿”,只有那些“够份儿”的人关心,那些只得5分或其他不够份儿的人们,当然不会去想“拔份儿”“跌份儿”的事,只希望老板能给够份儿就谢天谢地啦!

    闭门羹

    有时候,人们为了办一件事情,需要朋友帮忙,如果对方不表态或者拒绝相见,这样的情况,你常常会听到求助者笑着说:“吃了闭门羹啦!”

    我们知道,羹在古代是指羊肉制成的糊状食品。后来慢慢的素食也作羹。凡是将粮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浓汁的食品,都可以称为羹,如我们吃过的粟米羹、莲子羹等,到如今人们连普通的浓汁食品也称为羹了。

    “闭门羹”是什么样的“羹”呢?其实,这不是什么特殊种类的食品,而是从古代闭门拒客的一个故事中流传下来的掌故。

    相传在我国唐代,宣城女子史夙长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很多年轻的男子,便慕名纷纷来拜访她,希望与她成为朋友,但是不少人却因为很难见到她,而不能如愿。

    为什么很难见到她呢?因为她会客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献上一首诗,她看中诗文后,才愿意与客人一见,然后才有可能谈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会作诗,或者献上的诗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里人在门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绝会客。

    天长日久,来访的客人们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便主动地告辞了。

    以羹待客就是拒绝会见的意思,所以人们便把这羹,称为史夙的“闭门羹”。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之后,人们便把“闭门羹”作为拒绝的代名词,只取“闭门”之意而无羹招待啦。

    露马脚的由来

    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幼年时还被送到庙里当过和尚,成年之后,与农民出身的马氏结为夫妻。

    那个时代的妇女都是要裹足的,而马氏从小就要下地干活,所以没有缠足,生就一双大脚。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虽然也感到马氏大脚有损自己的面子,但出于感激马氏多年来为他出谋划策有功,仍然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深居皇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对自己的一双大脚也感到无可奈何,每当与客人相见,总是用衣服的下摆或裙子将脚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

    有一次,马氏乘轿到金陵(现今南京)街头游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她急忙把脚缩了回去,可人们早已看得一清二楚啦!

    于是这件新鲜事传开来,轰动了整个京城,因为是姓马的露出了脚,“露马脚”一词便流传到今天,所以现在,对不便公开的不光彩的事的暴露,都称为“露马脚”。

    纪晓岚轶事二则

    一、灯谜联难倒君臣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

    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乾隆与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他们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帝来到纪晓岚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他们都被难住了。

    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

    原来,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二、巧对贺寿联

    话说,乾隆帝在位五十年时,为了庆祝大清当时的繁荣富强,更为了庆祝自己在位五十年,乾隆皇帝遍请全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到北京赴宴。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遍问谁是最年长者,其中一位称自己141岁,皇帝大喜。

    因为,大清国从l644年入关至此,正好是141年,此人正好见证了大清的这一历史,皇帝大喜,便招纪晓岚与己对一联:

    上联: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花甲为60岁,重逢为120,再加上3×7=21,正好是141);

    纪晓岚思考片刻,即对出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古稀为70岁,双庆为140,多一度即再加一也,正好是141)。

    此联对得如此之工整,纪晓岚真可谓天下第一才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