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的题材不过是一段婚外情。在中国许多粗制滥造的家庭情感剧中并不少见。但《花样年华》之所以能在这千篇一律的题材中脱颖而出,其重要原因是对相同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突破。电影更深层次地挖掘人物的情感,一层一层地解剖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人公细腻、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这种创作手法与李安在《断背山》中的处理方法如出一辙。韩国电影《外出》也同样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外情的绝美爱情故事。但影片的不足之处是过于注重画面的视觉美,而缺少了对电影内涵更深层的挖掘。导演不能很好地将两者协调在一起。影响度自然远远不及《花样年华》。
很多人说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是一如既往的情绪化。但看过《旺角卡门》、《东邪西毒》、《阿飞正传》、《重庆森林》、《堕落天使》、《春光乍泄》后,我们可以发现,王家卫的思想与情感并不是固定的,他在从荆棘密布的树林里向外扩张。而《花样年华》带给人们的也不仅仅是优伤的回忆,更多的是引发我们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
纵观王家卫的所有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理解的深刻和他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他在任何场合都会戴着墨镜,不知是否借此来掩饰自己的情感?人们很难从他笑容灿烂的脸后读出一颗感伤的心。他那感性大于理性又两者并存的独特电影风格代表着同时接受东西方双重文化的香港电影,也使他毋庸置疑地成为香港电影的国际代言人。
王家卫在影片中用他的电影语言来接近观众、打动着观众,极度地展示着《花样年华》的魅力。除了他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一些辅助工具的使用也恰到好处,使之成为主人公感情链带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果说留声机的功能是记录音乐的话,那么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它就多了一个记录情感的功能。看着人物身后的背景,也许会让人认为这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当留声机中传出那一段段不中不洋的音乐时,就会让人突然认识到,这是香港。每每在情节出现高潮时,音乐总是及时地响起。从一段段倍感熟悉又叫不出名字的爵士乐中。《花样年华》无以言表的朦胧之美再一次渗透人的心灵。
窄小的过道、阁楼反映了当时香港住宅的特色,暗中交代了背景,但它其实还有一些重要作用。一是空间的狭小实质上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压抑、孤独,独自一人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让人颇为伤感。二是窄小的过道其实维系着人物间的情感,正是这不得不肩错肩的小过道让他们在相遇时一次次重新审视对方,感情逐步加深,也为影片后半部分情感的宣泄做了很好的铺垫。
整部《花样年华》给人的感觉是低调的华丽。这“低调”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对自己内心的封闭,而幽暗的街灯则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氛围。电影中的灯光永远是幽暗的,有着淡淡的优郁气质。在半昏半暗中,在半梦半醒中,感情在无声地开始。莫名其妙地发展。灯光似乎预示着故事的结果,也使整个夜色充满了一种浪漫的情调。而王家卫还嫌不够,又在夜色中加人一把辛辣的作料。这就是浙浙沥沥的雨,而夜色中的雨则更有意味。
王家卫是一个非常善于挖掘演员内在潜质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人物性格是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是丰满质感的。当然,《花样年华》的成功仅靠导演一人是远远不够的。电影中两位演员的表现实在是可圈可点。
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在众人的品头论足中捧走了新千年的台湾金马大奖,可称得上经典之作。且不说剧中故事情节的曲折感人,剧中人物之间的感情缠纬排侧,单是剧中引人注目的各式各样的旗袍,就足以一展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谈到中国的服饰文化,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的文化,是她浸染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而这其中深受女性喜爱的旗袍更是尽显华夏女性的神韵。旗袍这一经典服饰随着满族的入关而传入中原,随着满族对中原的统治而流行开来。最初的旗袍,只许满清贵族的女性穿着,又肥又大长盖双足。层层叠全,看不出腰身,再穿上马蹄状花盆鞋,使女性走起路来,如同风摆杨柳。这样的服饰只是为满足权责族玩弄女性、奴役女性的心理。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民主的进步,革命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女性心头受到震撼。传统旗袍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不得不改良繁琐的刺绮,滚边嵌线,压条减到了最少。现代旗袍的特.点:收腆、曲线鲜明简洁。这时的旗袍才真正体现出女性的形体美。改良后的旗袍在大定广众面前一亮相,就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纷纷效仿,很快成为城市女性最时髦的装束。
但是此时的旗袍无论在总体造型款式上,还是在服装功能的变化上,继承多于发展,在图案、纹样及刺绣、镶边、滚牙等细琐的装饰工艺上精雕细琢,不厌其“繁”。而对服装的材质、功能、款式、适合度等少有深入的研究和改变。这也是和当时人们受固有文化传统的束缚及经济、纺织技术的落后分不开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旗袍实用性较强,强调最大限度地表现人体曲线,便于肢体活动自如。这时的服装改良和当时人们观念上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旗袍在样式上也没有太多的改变。相反,却在个别工艺上有所省略如镶边、刘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旗袍这一服饰基本上被禁姻起来。
改革开放。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一天天富起来。这时穿衣不只是保暖,而是穿讲究,穿档次。这一时期旗袍样式较多,坎袖的、单袖的、紧袖的、直领的。在材质上更是种类繁多,直线、纱朴、堆料、麻料、金丝绒等。在做工上讲究很多,纱绸缎料、麻料讲究样式简洁,颜色淡难;立线、金丝绒讲究用亮片在前胸.领口编织图案,还有的前脚以水钻粘贴图案。在生产上是工业化生产。裁剪、成拟、缝制成流水线批量生产。这一时期的旗袍是大规模生产。因此,做工不细致,只有用于时装表演的旗袍才能在裁剪缝制上精工细做。而这样的旗袍因价格高昂,一般人难以承受。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时装旗袍也会成为普通女性的服饰。
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小说家法朗士有这样一段看似浅显,却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刊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刊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书籍,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我身后一个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的确如他所言,服装像是一面镜子,揭示出一个特定的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持神风貌。我真诚希望人们能穿出美,穿出服饰美,更穿出人的精神美,这才是人生的最美真谛,不愧于涣决大国五千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