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成功需要初中二年级作文
大凡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有一颗善于洞察生活的头脑,他们不会忽视生活中任何一个异常的元素,他们会将这作为难得的机遇,深入研究,从而有所开拓、有所创造。
总是有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去探究未知世界里的谜团。别涅迪克由一只裂而不碎的烧瓶研制出裂而不碎的安全玻璃,主要得益于他对科学的敏感。达尔文由美洲和欧洲两地生物的异同而提出生物进化论,更得益于他不舍的探索。
总有一个方向促使人们向它发出挑战。奥斯特始终坚信电与磁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于是他一遍又一遍地闭合切断电源,最终发现了电磁互相转换的原理,也正是借着这个原理才使人们对电磁波有了新的认识和利用。敢于坚守一个方向努力拼搏的人们往往成为创造的宠儿,因为创造的成果也要感激他们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奋斗精神。
总是坚信凤凰涅盘之后一切会更加美好。居里夫人凭借着对科学的热爱和生活赐予她的灵感,让她从沥青中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虽然她为此付出了美好而宝贵的时光,但她无怨无悔。为了科学,为了创造,纵使红颜变成了白发,但只要有创造性的成果来回报殚精竭虑的付出,也可以无悔矣。
总是陶醉于深秋里片片灼热的红叶能在风霜中快乐地吟唱。达·芬奇为了画那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鸡蛋,也能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由画鸡蛋而开创了全新的绘画生涯。经历了岁月风霜的考验,他采撷到的红叶是永不褪色的。
总是坚信有追求就有快乐,有追求就有创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助手先后用了6年时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不曾得到满意的杂交品种。为了找到远源的雄性不育稻,他与助手征程万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日复一日地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块沼泽地里的希望找到了他,既而开创了震惊世界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可以说袁隆平就是那位飞上天空摘到星星的伟人,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执着追求的激情与行动,就会有创造的果实。
总是坚守理想的人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达到创造的.高峰。爱迪生说创造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他为了发明电灯做了1600多次实验,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因为站在执着追求的至高点上,他成功了,他为世界创造出的光明划破了黑暗的笼罩。他不在意追求过程中的每一次挫折,他坚信机遇就藏在执着的身后,有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会有成功的创造。
其实,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只是缺少那份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执着追求的恒心。要是两项兼得,幸运女神就会眷顾垂青,还怕创造不出成果?
【创造性思维成功需要初中二年级作文】
获得灵感,让灵感叩开创造性思维之门,让我们写作时有一种神力“凭附”,这当然是不少写作者希求之事,但正如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所言:灵感不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要迎接这个“不期而至”的客人,必须要作艰苦的努力。
积累信息、知识、经验是获得灵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像手雷能引爆雷区、火柴能点燃油库一样,产生灵感“反应”,如果脑袋空空如也,灵感的火花很难产生。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说:“构思和闪电一样,产生在一个人的洋溢着思想、感情和记忆的意识里。当这一切还没有达到那种要求必然放电的紧张阶段以前,都是逐渐地、徐徐地积累起来。”这个比喻是贴切的,人的生活积累是带电荷的云层,灵感则是电荷撞击而产生的火花。云中电荷的密度愈大,放电的机会愈多。
信息、知识、经验不仅是产生灵感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储存愈多,获得灵感的几率就愈大。关于这个道理,新时期获奖小说《卖驴》的作者赵本夫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生动的原始素材广采博记,多多益善。原始素材和文学艺术创作的关系,很有点像数字的组合。如采你手里只有阿拉伯数字I,那么翻来及去便只是1;如采有1,还有2,那么就可以组成12和21两个数;如果还有3,就能组成123,132,213,231,312,321六个数。如此类推,基数越多,组合也越多。素材也如此。占有的素材越多,它们之间相碰组合的可能性也越大,越可以构成更多的小说雏形。
信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己亲历、感受、体验,获得直接的真知和经验,这是一条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途径。鲁迅先生把这种生活的积累称之为吃“鲜荔枝”,这种自己采摘的鲜活的生活之果,个中滋味,自己最能品尝。二是从书本上获得间接的经验和感受,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人生有限,涉猎面再大也有局限,只有通过前人总结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大自己的信息、经验和知识积累,同时也为灵感的触发找到“契机”。许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而唤醒了自己“睡着的情绪”的。巴金先生有这样的体会:“读作品常常给我启发,多读别人的文章,自己的脑袋就痒了,自己的手也痒了。”可见读书与灵感的关系多么密切!
思想的活跃与清新,是产生灵感的关键。如果有外部的刺激和内部的储积,而自己思想愚钝或不肯动脑筋,这二者还是如同一河两岸,缺乏联系和沟通;也如电路接通(储存),也推上了闸(触发),但没有电源(思维),这幢楼房依然一片漆黑。
保持思维的活跃与清新,是指大脑思维处于一种紧张而流畅的工作状态。古人说:“心,灵物也,不用则常存,小用则小成,大用则大成。”脑神经细rL功能也“用进废退,,多多用脑,脑细胞也分外活跃,各种神经元也会像电流一样流通,加速神经网络系统信息流动,从而使思想处于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境地,灵感的火花也因之而频频进发。有人问牛顿,你是怎样获得伟大发现的?牛顿回答:“经常想着它们。”牛顿的话强调了灵感的产生与高度集中的注惫力之间的必然关系,一个思想不专一、对问题缺乏深人探究精神的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获得灵感的。人们通常把创作比作“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个“怀胎”过程,也极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阶段。作家在执笔前总是对自己的艺术形象“关切而痛苦地怀在自己感悄底幽秘的殿堂里,像母亲在子宫里怀着胎儿一样”(别林斯基语),常常是痛苦而焦躁不安,“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正是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者,才易得到灵感的青睐。
要使自己的思维活跃与清新,写作者还应当到大自然中去,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颸在《文心雕龙》中就揭示了这种外物和内心的对应关系。大自然能给人以灵感的启悟,是因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给人以美感、激情和想象,容易激活人的思维。当你面临巍峨挺拔的高山,观赏那飞流直下的银瀑;当你俯视那滔滔末去的大江,极目烟波浩瀚的湖泊;当你策马驰骋于绿草如茵的大草原,跋涉于那风沙弥漫的沙漠,你能不为大自然呈现的阳刚之美而振奋不已吗?不为大自然那雄伟壮阔的空间感、腾娜跃驰的运动感而心胸愉悦吗?当你置身于九曲回肠的溶洞,倾听那滴答叮咚的泉水奏鸣;当你徜徉于月下的荷塘,吮吸着清新的空气和新荷的蓉香;当你荡一叶小舟于静静的湖泊,看水中的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你能不为大自然的那种博大精深、温柔深沉的母性气质而心旷神怡,神与物游,思丝不断吗?文学家、艺术家常常得于大自然的馈赠,触发灵感,使得思如泉涌创造出艺术精品。除了大自然环境的直观和启悟外,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新生与腐朽的殊死格斗,都为文学家艺术家提供了新鲜的题材和获得灵感的机会。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有时要“坐得住”,有时又要“走出去”。
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一切表达是可以训练的。这就像小孩学语言。语言表达的一般思维过程是:阅读——感悟——识记——情境碰撞——仿制——创造。在这个环节里,“情境碰撞”指所识记内容与眼前想要表达的内容发生碰撞,从而进行摹仿。摹仿过程中,只是把个别词语进行了替换而已。
如小时候我们学过的著名唐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中,作者先写眼见的事物:井台上的月光,然后写心中所想,接下来写寻找月光之源,并写想中所想——当然比前所想更深沉,更悠长,更能使人产生共鸣——井台的月光就是故乡的一个物证,“明月千里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首思乡诗就这样打动了人,流传了一千多年。
可是,我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换元思维。有这样一首诗:
送客行
窗外汽笛声,
凄凄催客行。
挥手为送别,
牵手诉归程。
这首仿制诗歌的表达思维与《静夜思》类似,由耳听事物起笔,写心中感受,然后写动作,最后借动作写内心活动。应该说,这种换元法已经运用得比较娴熟,不落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