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润叶和少安也不能算作“第一主角”,哪怕是被世人所推崇的神圣的爱情,在他们之间也不过是“突如其来,转瞬即逝”。
这场“爱情微澜”的起因是向前。这个“世俗”甚至“庸俗”的青年毫无理由且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润叶。之所以毫无理由,是因为向前与润叶之前并无接触,只能是凭外表“一眼相中”,现实生活中,这种相中一旦
形成思维定势,很容易形成阶段性的“不可救药”。之所以是阶段性的,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很难坚守爱情,即使表现出来坚守的少部分人中,也有很多只是偏执和面子罢了。而润叶也是毫无理由的“一眼”,就把向前定位成
“反感甚至厌恶”。
只是,可怜的向前的出现,提醒进而激活了22岁的润叶对爱情这回事的考虑。这个年龄,这个问题,一旦被激活,润叶也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少安,因为她的生活圈子只有青梅竹马、温如亲人的少安,何况少安在双水村的范畴里确实很出色。所以我们的润叶,自顾自地体味了所有她那个年龄的少女对爱情的憧憬与想象。
与润叶差不多的是,少安之前似乎也丝毫没有对润叶产生任何爱情联想,哪怕是私下的。润叶的小纸条同样激活了23岁的少安。但是,此时的少安更多的体验应该不是爱情,而是自卑,当然也会有一丝被女神青睐的小骄傲与小感动。而以少安的视野和格局,冷静下来,更多想的应该是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农村世俗的看法与非议。
结果明摆着,少安不敢接受润叶,一方面自然是因为现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他对润叶本也没有文人们笔下“欲生欲死”的爱情。事实证明,接下来的故事里面,润叶也基本没在少安的生活中出现过,哪怕是在“一个静静的月夜”里;而连带的,润叶在赌气和面子的双重压力下,貌似无奈地嫁给了向前。
润叶无疑是善良的,即使成了公家人,回到村子里也一如既往地善待所有人,包括傻乎乎的田二。但是,说到她“无奈”的婚姻,无疑她是不厚道的,也是虚伪的。害自己倒也罢了,为了自己的面子,害了向前。向前与
润叶后来的故事自然也让人唏嘘不已,但始作俑者无疑是“貌似”善良却又倔强“害人”的润叶。当然,这一切也不能指责我们善良的润叶,这是由润叶的生活阅历决定的,她虽然走出山村,成为公家人,但骨子里还是有局
限性的,不可能真正呈现出相当的视野与格局。
关于爱情这回事,后面的章节中还有很多,读者也会有更多的感受。不管怎样,润叶和少安,给我们留下的都是温暖。虽然平淡的生活也可能是“伟大的爱情”,但突如其来的爱情一定不是真正的爱情。
天堂地狱,悉在我心。
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上来讲,“人”终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民族在不断地繁衍,人逐渐拥有了棋的概念。
人是颗浑浊的围棋——作为棋子,它无论如何也达不到黑白分明的地步。一颗像模像样的灰棋,既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弊端。光明磊落、阴暗丑陋,伟大、渺小,高、低,优、劣……所有的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评估。无论是堂堂公正的包青天,还是无脸见人的阶下囚,都是由黑白两面混合而成的灰棋。遗憾的是没有一颖棋子是纯粹黑或白的。不是白玉中藏着一杜污点,就是黑炭里夹了一拉食盐。在这无声无息的黑白世界里,虽没有七色彩虹,但色盲棋人依然清清楚楚分辫是是非非;虽不包含语言的音节,但聋哑弈者仍然娜动得了步子。棋子们一个挨着一个,迈着步伐……
人是颗果断的象棋——作为棋子,它永远不明白自己的处境如何,只是爱不断地蹦跳。它的步伐时而稳健,时而轻盈,时而傲慢,时而草率,没有一直规范过,也没有永远懒散过,没有偷偷摸摸地娜,也没有爽爽快快地蹦,倒是有间隙,有不停。好像永远也没有人摘懂理解过这种步伐。但作为棋子,它们怀着永奋进、勤努力的思想抱负前进加前进,尽管拖施拉拉不可避免。它们在小小的棋盘上战斗,却又追求远大的理想。它们任“人”宰割。但也各显身手。这就是它们的人生。
人是颗强壮的军棋—作为棋子,它性格不一:刚毅、直率、沉欲、坦然……它们有的在战场上冲锋杀敌、义无反顾;有的原地滞留、以守为攻;有的胸怀大志、翘首待命;有的默默无闻、忠贞不渝……举棋不定成了众多棋子的心头隐患:落子后有的叱咤风云,流芳百世;有的则满盘皆输,遗臭万年。面对人生的转折点不也有人举棋难定吗?走好,终身受益;失策,千古遗恨。面对棋盘,棋手的思索马不停蹄,牵制棋局变化,三思而落子,决定棋胜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者们都走到了同一点上,进退决策还用得着思索吗?
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是颗棋。而民俗文化中的论“人”理念还将继续延伸。
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如期降临人间。无论从过去鲜有人谈论的市井侩事,到如今铺天盖地充斥于各种媒体上的海量报道,抑或是议论光棍话题较多的大学校园,俨然已经成为广大的“剩男剩女”的一大块事。有兴奋的,有萎靡的;有高兴的,有失落的;凡此种种。简言之光棍节的到来注定让自认为是光棍的饮食男女带来了全方位的感官体验。
这个我们得先从光棍节的起源说起。据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九十年代南京高校的校园趣味文化。11月11日光棍节,源于这一天日期里有四个阿拉伯数字“1“形似四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有单身的意思,所以光棍节是单身一族的一个另类节日,这个日子便被定为“光棍节”(OnesDay)。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诞生于南京高校,是校园趣味文化的代表产品之一。
光棍节的出现,其实并无实质性意义。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节日以我们平常人通用的爱情逻辑来解释。那便是因为现代社会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出于对社会变革翻云覆雨般爱情观的演变,以及各种各样对整个社会的世俗态度。光棍节其实只是存在于独立个体的一种无意识的自然感官的东西。这一天的到来,其实和其他很多节日一样,存在与否,就看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态度。从恋爱到婚姻,也是看你的意识态度,只不过婚姻被赋予了道德和法律的牵制。
任何浪漫,甚至烂漫的爱情,基本上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一种潜意识需要,也就是说所谓的爱情的前提是由性而来。一个人恋爱的动力,大部分由性来支配,这个观点对于部分人来说,或者很多人来说被认为很武断。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可以不同。以至于一百人可能出现两百种爱情观,甚至更多。如最近热播的《山楂树之恋》被认为是史上最唯美而纯洁爱情。那被谁认为呢?被认为的这部分人他们认为什么样的爱情是纯洁的?什么又是肮脏的?我不想对张艺谋的爱情电影做无谓的影评。在这部电影里,认真的人其实看得出,除了故事情节本身之外。当时所处的知青时代,周遭的环境影响,使当时的爱情观移植到当今物质物欲横流、私欲横生的浮躁的社会。大家就会认为,原来如此纯洁的爱情,犹如霸王龙几乎要绝迹了。
任何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无关乎你是否处于光棍状态,或已结为连理。婚姻是一个法律赋予双方是一对合法的两个个体,然后在一起生活,一起繁衍后代。如果你认为光棍是因为没男朋友或女朋友,主观上部分说明你觉得自己从本质上就是一个体,就算有了异性朋友,最后转化为夫妻,那也只能说明从一个光棍变为两个光棍。两个光棍在一起自然被大家认为是二人世界,总认为好事成双,一根筷子夹不起菜。其实人永远是光棍。是一根独立的筷子,世上本不应该有光棍一说。不过作为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如此而已。
无论是泰戈尔的爱情诗集,还是徐志摩的情爱诗歌,都是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学爱好。古今中外,有关各式各样、名目繁多的爱情故事更是充斥于全球,其信息量堪比维基百科,甚至有泛滥的感觉。
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有的说是感觉,那到底是什么感觉呢?他们又说不出来,只说是感觉而已。这个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能说得出是什么感觉的人,也说得模棱两可,让人一头雾水。其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是喜欢?喜欢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而真正喜欢,我们暂且说是喜欢,是在于他们看到各自心仪的对方外貌后,外在形象通过视网膜的视锥视杆视觉神经细胞所收集到的图像输入到大脑的视觉中枢,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信号,诱发神经末梢释放能够产生性兴奋的乙酰胆碱,导致机体肾上腺素上升,使人们产生兴快感。说白了也就是自认为舒服而已,而动力就是性冲动。男性变现比较强烈和快一些,女性自然要慢半拍。就如男欢女爱之中,男性的高潮总是比女性高潮来得更猛更快而已。所以最初的我们定于的喜欢是由性来决定的。无怪乎那些长得貌视潘安,形如貂蝉的俊男美女,自然是大家首先追逐的对象,很少出现个把审美倾向有问题的极品,难道对周星驰影片中的御用“如花”或者《巴黎圣母院》的撞钟人情有独钟?
下面我们回到光棍节,世界上思维最为复杂的非人类莫属,而思想最为简单的也非人类莫属。所以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多样的思维和唯一律思维。他们对自己的爱情观理解都可以不一样。有的认为这无关乎性,芸芸众生甚至认为爱情原来是多么的唯美。更是让少男少女,老男老女、处男处女们为爱而乐不此彼。各种爱情偶像剧、情爱电影、文学作品等也是人们追寻的永恒话题,因为爱情本来就是很不确定的主观感受。不像石头就是石头,我们可以知道这块石头是什么形状,有多重,属于什么类型的石头这些实际存在的参数。
反过来,人类之所以需要爱情,就是因为它是不确定性的主观感受。而这个感受,我们任何人的解释都可以不一样,甚至相反。正因为这样,对于爱情我们总是充满各种悲欢离合的幻想,同样任何人的幻想都不一样。一个人的追求最终也是回归到精神层面上的。比如一个人赚钱的动力最终也是由精神层面的动力来决定。因为这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所以我们来讨论光棍节的时候,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其实各位不要因为自己正处于光棍,或即将告别光棍,以至已进入婚姻状态。其实都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一个人的心理当量当然永远是最大的。无论是初级当量还是高级当量。如果能这样想,就算自己是所谓的光棍,只要你认为光棍其实不也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日子而已。不管未来是哪一天,你都可以是光棍,也可以不是单身。你是否光棍,都取决于你自己心理当量的一个瞬时性思维而已。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光棍,那么不管那一天是不是光棍节,其实每一天你都是光棍,只不过在光棍节这天,把你的这种光棍性心理思维被社会集体放大而已罢了。
所以,光棍与否完全在于你自己。只要是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存在的,即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