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较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9:29:03
  • 《猜猜她是谁作文300字》
  • 她是一个小女生,她的个子比较高而且瘦瘦的。她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她经常扎马尾辫,还会加一点漂亮的小发饰,美丽极了。她上课的时候,会忽闪着那爱学习的眼睛,认真听老师讲课。她还有一个小巧嘴。老师叫她回答问题,她一下都答对了。

    她的性格比较温和。写字课上我的笔盒忘带了,她不但借给我了一支铅笔,而且还借给我了一个橡皮。在别的同学没有考好的时候,她总会去安慰同学们,她会说:“你不要难过了,把错的题订正好了,下次记着就行了。“

    她喜欢画画、听音乐。每次画画比赛的时候,她都是一等奖。每一首不熟悉的乐曲,她听两次歌就会唱了。下课的时候,她就会唱给我们听,那声音,好听极了!她就是我们班的百灵鸟!

    你们猜到她是谁了吗?

  • 《由此及彼法》
  •  作者从某一具体的事物受到启发,联想到其他较为复杂的抽象的事物,从而阐明或带有普遍性或比较深人的道理。作者往往要在标题中点出触发写作的动机,这就要用由此及彼法拟题。 有一篇文章《从成亨浦店的格局说趁》,先谈到咸亨酒店的颇有特点的格局及其在文中的作用,进而联想到鲁迅其他小说中浓厚的地方色彩,“犹如一幅幅风俗画,既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折射出特定社会背景的微光。”

     不仅如此,作者又把联想的触角延伸到我国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身上:老舍、沈从文、沙汀、艾芜、汪曾棋……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笔下的风俗民情,给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对读者来说,又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这就从文学创作的个别现象提升到一般规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位老师经过多年跟踪调查,发现学生走向社会而能有所作为的往往不是班上的第一二名尖子,而是第十名前后的同学。这其中自有它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因素,探讨一番,定能对我们的现行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如果写成文章,题目不妨拟为“从第十名现象谈起”。由此可见不管什么事物,只要从中产生有意义的联想,都可以来个“从X X X谈起”或“X X X的启示”。至于谈起以后要归结到哪里,一般在标题中是不必涉及的,留点悬念,反而更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通常“从x x x说起”这类由此及彼的标题,“此”只是引起联想的引子,它并不规定文章的论点和中心。论点的异同,中心的深浅,这就根据各人的认识程度和理论水平见仁见智了。

  •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

       第一个回合:昭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个回合: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第三个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 《感性与理性之争》
  •     辩论之风在大学盛行由来已久。它是智力的较蟹,是在观念的冲撞、知识的交锋、逻辑的散打中显现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闪耀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我校的大学生辩论赛已连续举办了两届,笔者有幸两次参与了该项赛事,每次赛完均有不吐不快之感。现诉于笔端,一家之言,难免偏颇,合理与否有待商榷。

        但凡观看过辩论赛的同学几乎都有这样一种感觉:正反双方在陈词阶段慷慨激昂、气势如虹,到自由辩论时却词穷语尽、场面沉闷;陈词阶段辞藻华丽、思路鲜明,自由辩论时却胡搅蛮缠、鲜有经典。并非辩手无如簧巧舌,而是参赛者感性认识大于理性思考的结果。参赛者往往按自己事先拟定的理论框架侃侃而谈,显得有章法,却由于缺乏对辩题的深层次思考与理性的分析能力,一旦被对手置疑,就力避展开正面交锋。同时,还难以及时准确地抓住对方漏洞以图一针见血、穷追猛打。为了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再将大量华丽而空洞的言语堆砌于陈词之中,使陈词表面上饱满充实,让台下人听起来热血沸腾。整个陈词阶段显得感性十足,然而大差终究还是出现在了自由辩论开始后的三五分钟内,对辩题分析不深与把握不足,使双方前面的气势对比往往化为乌有。没有理论的基石,纵有千舌万嘴也无法赢得观众的接连喝彩,感性在理性面前有时又显得漏洞百出。比赛的胜负,也不再取决于“辩”,而仅仅停留在了“论”上。于是乎,演讲高手大行其道,借其煽情的陈词赢得阵阵掌声并最终以气势而非理性取胜。

         “赛前的准备其实就是辩词的准备,自由辩就主要靠技巧靠嘴皮子了。”一位元老级辩手曾这样跟笔者说道。叹哉,悲哉!诚然,没有好的辩词准备,就没有更好的自由辩,然而自由辩真的就是嘴皮子之争就是技巧之辩吗?难怪会出现面对对方的发问时要么偷换概念要么避重就轻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搪塞过去。当然这也算是辩手智慧的闪烁点,毕竟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等技巧也并非智者就不能为,这大概也成了辩论赛“出彩”的原因之一了吧?只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对真理的探究,其实并无多大好处。在技巧之后呢?噢,大概就是耍嘴皮子了。正反双方总喜欢在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上相互抛绣球,你抛给我,我再抛给你,有时甚至在一个离题万里的字眼上抠过来抠过去,最后你说我跑题我也说你跑题,反而把真正的论题扔在一边,讨论起到底谁先跑题了。待双方回到原论题上时,往往已到总结陈词临近辩论结束了。这种目标不明的反复盘诸,使得场面貌似激烈实则乏味,这大概是不符合辩论的主旨的。

        我国先秦时代的孟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都是令人仰慕的一代辩才,因为他们不徒以气势逼人,不徒以如簧巧舌取胜,而是为澄明公理而辩,通过辩论追究真理。希望我们的辩手在辩论时,亦能少一些对技巧的过于偏重而多一些对真理的探讨,少一些感性的认识而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 《情到浓时才动人》
  •     家事,是我的心事。具体说,想家是我的心事。
        ——这是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的心事。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平常的,可是文章平中见奇依然能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这和作者在文中真情的流露有关。
        情到浓时才动人。
        文章处处皆情语。如“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是我情感真实的呼吸”,“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安宁的港湾,是温馨的思念,是永远牵挂的角落”,“对家的思念与牵挂,从那时起开始在我的心头蔓延,渗入了我的每一滴血液,每一个细胞,缠缠绵绵,无尽无休”等,不胜枚举。这样的语言,不是造作,不是矫情,确是发自真心,融入了真实的感受。“思念与牵挂”是呼吸,这是多么绝妙的比喻,没有切身的感受,无论如何也编造不出来。
        文章语言比较靓丽,不仅和作者的语言修养有关,恐怕也和细腻丰富的情感认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