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治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5:59:22
  • 《论以礼治国的局限性1600字》
  •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面对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以礼治国”这一主张,在当时虽然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青睐,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河里这一主张对后世的统治者所推行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在某些朝代甚至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由此看来,孔子所提出的“以礼治国”这一主张对各朝代治理国家是十分有用的。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连一个人学会了礼才有他的立身之处,何况是一个国家呢?由此看来,以礼治国是有它的存在合理性。然而,放在当今21世纪的中国来说,又是否合适呢?我认为对于我国现在的社会现状来说是并不适用于治理国家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面对这一种社会现状,没有规范的社会秩序,孔子认为是天下无道的原因。以此他认为需对社会进行改革,才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合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原因,他认为造就战火纷飞的这一局面是由于没有“礼制”的原因,因此他提出了以礼治国这一思想主张,为了推行这一主张的实现,孔子与他的弟子们为此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之久。

    以礼治国,顾名思义则是运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对于以礼治国,孔子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耳且格。”意思是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去整顿他们,百姓就会求免于犯罪而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会有归顺之心。但孔子所追求的“礼”是周礼,儒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大道。周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等级身份的仪礼规范,并发展成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孔子希望通过“礼”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从而去改变当时的那一种社会现状。

    政治经济学里有讲到:一定的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以礼治国,放在孔子那个年代,也许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稳定社会秩序的方法。然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以礼治国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将它取而代之的是以法治国。

    那么,为什么说以礼治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呢?其根本原因是以礼治国它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它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程度,已经不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状况,所以对于现在来说“以礼治国”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使得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从另一个角度:“礼”的本质来说:“礼”实际上是踏实一种封建的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它把人分为了三六九等,则有了尊卑有序,贵贱之分。这样便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有了区别,自然有了阶级之分,从而也会产生一定的阶级矛盾。而现代社会倡导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力和履行相应的义务,社会都讲究民主法治,所以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只有法治才是适合管理国家的手段,因此现在实行的是以法治国。当然,不只是中国,当今世界上的国家几乎全都是采取法制建设来治理国家。所说的“以法治国”,顾名思义就是运用法律去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治国家,而不是里“礼”那般,君主可以依照个人意志、主张去治理国家。

    以礼治国于现代社会而言,并不可以有效的约束人们的行为。因此当人违反了“礼”的规定时,并没有制度去惩治他,我们也只能谴责他,若他的内心不自我反省仍一意孤行,我们对他也无可奈何。而法律则与“礼”恰恰相反,当人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就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人触犯了法律而无需负责任,还能逍遥法外,独善其身!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治理是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实行。习近平书记也曾说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一个国家只有严格执法,法律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因此,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其根本是以法治国,而并非以礼治国。

    综上所述,孔子所主张的以礼治国在当今时代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 《我身边的她》
  • 在旧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男治国,女持家”的角色定位,沿袭数千年不变,根深蒂固。这一观念,束缚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但其间也不乏有坚贞勇敢的妇女,《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便是一个。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年代,家庭妻离子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水生和水生嫂只是千千万万对别离夫妻中的一个缩影。男人奔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女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像个男人一样坚强地生活。

    故事一开始,水生嫂在家中等待未归的丈夫,听说丈夫要去参加抗战,她只说了这样几句话:“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还有什么?”每句话都恰到好处地写出水生嫂细微而百转千回的心理变化,突出她的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也没有拖丈夫的后腿,面对水生的“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她知道这是为了祖国的明天。在特殊时期,她必须承担更多的压力与艰辛。

    大敌当前,国难当头,水生嫂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她们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也能做到。当水生说她们是“一群落后分子”时,她们更不甘示弱,商量着回去成立队伍,参加战斗。这种被保家卫国的渴望所激发的向上的要求,对自己力量的坚信和心中的雄心壮志,是她们身上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基础,也展示了她们美好的精神境界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众多文学作品中也不缺乏这样的人物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她与水生嫂同是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其中不乏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水生嫂自身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品质让她成长为一个抗日战士,她不正是现代新女性的体现吗?

    在当今社会中,也不缺少这样的女性。她们用实力演绎:什么才是“巾帼不让须眉”。

    在遥远的戈壁大漠深处,风沙日夜侵蚀莫高窟的容颜。如今的这方土地,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下,正重新焕发出蓬勃的青春。而守护这里的女儿,现在已是一位84岁的老人。她将青春无怨无悔地交给了这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是“感动中国”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的颁奖词。敦煌研究院的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樊锦诗便是其中一个愿意守护历史的人。为了考古事业,她与爱人分居19年,儿女情长与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的爱情带着时代的注脚,也带着与时代无关的伟大。

    “敦煌叫人着迷,我的心一直在敦煌,要去守护好敦煌,这就是我的命。”樊锦诗说,她用57年的执着和坚守,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的坚定信念,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这不正与水生嫂相同吗?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各自的方式为祖国的事业默默奉献。樊锦诗和水生嫂虽是女子,但她们谱写了伟大的篇章,令我敬佩。

    在历史的潮流中,有无数这样的英雄女子:秋瑾冲破封建的束缚,东渡留学,最终壮烈牺牲,终其一生,她都在为伸张女权而奋斗,为革命建国而努力;丁玲冒着生命危险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她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宋庆龄青年时代便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正是有无数这样的女子,才有如今中国的辉煌成就。

    “少年强,则国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绽青春,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第三中学八年级学生)

    后 记

    翻开《白洋淀纪事》这本书,一个静谧的江南水乡就映入我的眼帘,烟波浩渺,鸡犬桑麻,风景如画。可战火的硝烟却烧到了这里,无数青年背井离乡,只留下妻子和孩子艰难地生活着。水生嫂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坚强独立,努力学习新知识,担起生活的重担,却没有一丝怨言。正是怀着这样的敬畏,我写下了这篇文章,感触也愈发深刻。其实不管是战争年代的水生嫂,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樊锦诗,她们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作出贡献。当今时代并不太平,台湾当局挟洋自重,谋求“台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也应该像水生嫂一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谨以此后记,与大家共勉。

    同学赏析

    文章叙述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用祥林嫂的悲剧反衬水生嫂的独立自主,再由水生嫂的现代新女性的形象联想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樊锦诗,以及牺牲于革命事业的秋瑾,用笔墨支持革命的丁玲,投身于祖国统一、世界和平的宋庆龄,从而升华主题,表明志存高远绽青春的思想。文笔流畅,细节描写颇具匠心,引用人物语言、名言警句、颁奖词,突出了人物形象,恰到好处的名句,同时又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名著与现实,相得益彰。语言铿锵有力,读起来令人心潮澎湃,值得驻足观赏。

    教师赏析

    文章思路清晰,先写文学作品中的水生嫂、祥林嫂,形成对比,然后写当代守护莫高窟的樊锦诗,最后联系自己要志存高远,绽放青春;以细节描写为研读基础,引用颁奖词和名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潘时民)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