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红莲相见欢高一作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拿出《后主传》反复品读了。指尖轻轻拂过深褐色封面上的两个镀金大字——李煜。仿佛有一团烈焰在灼噬我的指尖,嘴角轻扬。可泪水却如同断了线的珠帘,一泻而下。
那日,你不经意的映入我的眼帘,因为一首《虞美人》我与你相识,只是惊鸿一瞥,便过目不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反复吟诵着,感情一向不太细腻的我,这一刻真切的感受到了你的愁怨。我实为不解,你的愁到底有多深呢?竟然需要用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来形容。后来我了解到了你的辗转一生,不禁感从中来,惆怅万千。
与你初见至为你沉迷,已有三载之久,和无数处在花季的'少女一样,我也喜欢幻想。这三载以来,我曾无数次在宣纸上勾画出了你的模样:温润如玉的双眸里映衬着深邃的眼瞳,气宇轩昂的俊脸,神采飞扬,手持玉箫独立在桃花林中,风清云淡,落英缤纷,人面桃花相映红。原来这便是一眼万年。
世人皆说你庸懦无能,南唐因你而亡,对此我却不以为然,你工诗文,善音律,经籍文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有哪个帝王可以与之相比?记得一段,你在后主传中的独白,你说:"此生只愿寻一红颜知己,浪迹于云天之颠,漂泊于碧海之外。"可是命运如此不公,你是帝王之子,身不由己。志不在此的你不稀罕这令无数英雄竞相折腰的锦绣江山。拥有举世无双的倾世之才,于你,亦足矣!
那一年,南唐覆灭于一场大雪之中,你被囚于西楼,和你做伴的只有我——寂寞深院中的一棵梧桐树。你总是虚幻唤我阿梧,喜欢和我说那些如烟往事。说年少时的无忧无虑,说十七岁那年在秦淮河畔的画舫上初见周宪的美好光景,说为帝王时的百般无奈,说被囚时的别愁离绪……我便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看着你紧锁的眉头,我多想替你抚平,可是我却做不到。因为我只是一棵树,一棵只有思想却不能动的树。我真想就这么陪你走完这一生,可该来的还是来了。太宗终是耐不住了,赐来了一杯毒酒。对此,你却感到从未有过的释然。你端着酒杯,走到我跟前,最后一次唤我阿梧,伸手摘了一片梧桐叶,小心翼翼地揣入怀中,然后一仰而尽。为你华丽的一生划上了终止号!我撕心裂肺的说:"从嘉,不要……"
午夜梦回,阵阵恐惧向我袭来,泪再次划过,只因南柯一梦。
是日,我去了金陵,看着这座繁华如梦的六朝古都,早已物非人异。当年的乌木巷口已向平常百姓家开放,我不禁倍感失落。好在那条见证了无数风月之事的秦淮河犹在。清冷依旧,我把落花一片片洒向水面,波光荡起了阵阵涟漪。我恍若看到了远处的一艘画舫上,独立着一位白衣少年,沐如春风地浅笑着……
窗外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白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这一路,有你真好!
【十里红莲相见欢高一作文】
让生命似红莲燃烧作文
一声鸡鸣,打破夜中的`静寂,唤醒拂晓的沉默。朦朦胧胧中,一天又从凌然的双眼前溜走了。知晓以是新日,却不知在人们口中娓娓道来的—光阴似剑,日月如梭之理。
西楚霸王项羽虽一介武夫,却也知:做大事者,须惜时如金。正如项羽所言,但 凡有雄心的人,有大志者,不得不有惜时之念。要做一个导体,不得做半导体,更不可做绝缘体。活,就要活得有滋有味!
有大成就的人,哪个不是一身豪情壮志,哪个不是视时如金。关羽天生神力,有刻苦修炼,成了五虎上将之首。他是一条正真的汉子,一生光明磊落,以至其千古流芳。
至于胡亥,便由于听信小人谗言,迷于酒色财气,荒废于政,至使秦皇基业于荒废。
要视时如金,要做一个导体,让生命似红莲燃烧!
【让生命似红莲燃烧作文】
一丝暗红,一丝妖艳;一抹绿色,一派生机。暗红莲,就是如此,但是如此美丽,红绿结合,美若天仙。
相约春季,守望成长。四月,一个如梦一般的月份,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月份。在这个奇妙的月份里,一盆妖艳而十分奇特的多肉植物从天而降,来到了我家。它正是那高贵的暗红莲。
暗红莲,从内部一直往外延伸,是由翠绿,再到明绿,再到暗绿,变得深红,最后才变得暗红。暗红色,无比高贵,它那如空谷幽兰般的气质,使人为之着迷。那鲜亮的绿色,究竟是蕴含了多少对生命的渴望呀!这是何等高贵的暗红莲啊!
所有的多肉植物,都与我有一些相似,有一点胖胖的,暗红莲也一样。一片片花瓣,虽然肉乎乎的,但都很有质感,如一颗颗硕大的水晶一般。它一点也不矫情。有一次,我一个月都忘了给它浇水,等我想起这茬,以为它已经枯萎了,结果才发现它竟然变得比以前更胖了!
暗红莲就如唐代的杨贵妃一般,有一点微胖,但都美若天仙。暗红莲仿佛是从天堂掉下来的。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如奇珍异宝一般,再加上它那翠绿加暗红的奇异颜色,使人不自觉地去爱抚她。
远看,暗红莲如森林上空飘动的暗红色烈火,令人有一种心有余悸,且十分紧张的感觉。所以,它也经常使我情不自禁地心头一颤。它就像拥有一套十分高贵的衣服,可是这衣服却令人敬畏。
一种暗红色的高贵,一种翠绿色的生机,再加上那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汇成了一株小小的暗红莲。暗红莲,就是女王,一位高贵典雅的王!
通往家的路上总有几朵红莲挺着笔直的腰杆伫立在花坛之中。
清晨,拉开窗帘阳光已经迫不及待地射入屋内。可爱温暖的一缕缕阳光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当然它还抚摸着大地,不然大地不会嫉妒,变伤了和气。听……风已来道它吹的树叶都沙沙作响,仿佛一切植物都赋予了灵气。但是,好景不长,天空中飘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乌云。他带着雷、风、雨和闪电来侵占这本属于晴朗的天空。不一会儿,几珠雨滴狠狠地打在了大地上,狂风大作。天空黑压压的一片,看着可怕极了!蚂蚁搬家、小鸟低飞,小动物们都躲在家里。风如猛兽一般咆哮着,雨似怪物般的到处肆虐着。所有花花草草都被打在了大地上,站也站不起来,爬也爬不起来。可是,大风大雨依旧嚎叫着。
终于,风和雨停止了它们的侵略!所有的植物都奄奄一息。可是,向远处一瞧,几个红色的东西东倒西歪的立在那里。走近一看原来是几朵红莲,它们艰难的支着身躯顽强的活着。虽然没有了往日的优雅美丽,但仍存着一种英姿飒爽的气概。后来经过他们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恢复了它们原有的健康和美“美貌”又挺立身躯,贮立在那里!并且花开的越来越鲜艳,比所有的花都芬芳美丽。
它们被风雨无情的毒打,被雷电无情的捶击。全身伤痕累累遍体鳞伤,却勇敢地生存了下来。并且长出又嫩又绿的叶子和美丽的花朵。那叶子异常的绿,花异常的美。从那叶脉的纹路和花瓣的长势可以看出这是一朵充满热血的花。它的热血与它独有的生命力造就出一朵至高无上的花。
它的低调,仿佛无人能比;它的谦虚,仿佛十分尊贵。它的所有可贵气质来源于它不畏身处险境,迎难而上的品质。就如刘禹锡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淤泥中生长却不受一点沾染,清水洗涤后也不显得妖艳。永远绽放美丽的花瓣!
冰心的《荷叶·母亲》,以红莲自比,以荷叶比喻母亲,通过描写雨中的荷叶对红莲的荫蔽和护佑,来歌颂伟大的母爱。我们看这个文段:
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一段怎么读怎么觉得别扭,总觉得有些牵强做作。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荷叶的倾侧不过是雨势太大,物理的客观规律所致,并不是刻意要护佑红莲,更不是主动对荷花的荫蔽。还有,荷叶盖住荷花只是偶然的行为,一会儿风向变了或者雨势变了,荷叶的倾侧或许也会换个方向,生活中可没有这样左右摇摆的母亲。何况,荷叶与红莲也不存在生物学上的母子关系,它没有办法对荷叶生发出“勇敢慈怜”的情感。由此可见,母亲的护佑和荷叶的行为,一个是发自内心,一个是外力压迫;一个是主动施与,一个是被动反应;一个是主观意愿,一个是客观现象。这就是说,这篇文章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既如此,你硬要这样去比况就是强拉硬扯,就是无病呻吟,你非要说她象征着母爱,读起来只会让人觉得别扭,不会给人带来情感的共鸣。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屠格列夫的《麻雀》,我们摘录一个片段: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文中描写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用自己的身躯掩护”“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每一句描写都那么真实,都那么打动我们的内心,都会让我们联想起自己的母亲。为什么?因为老麻雀的行为就是一个母亲在孩子遇到危险时的必然反应,存在着自发的情感和内在的动机,而荷叶则没有这样的情感和动机,也没有因情而生的必然反应。
同样是以莲作比,《爱莲说》就显得高明了许多。你看这一段: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紧紧抓住莲的特点:生于泥淖,立于清水,枝干笔直,清香远播。用这样一些特征来比况君子的美好品德,寄予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崇奉和追求。其比喻手法运用首先立足于对喻体特征的充分开掘,然后再把本体和喻体特征进行有效对应,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目的。由此可见,“托物寄意”的根基在于所托之物要托得住,要它本身确实具备(或者能够开掘出)这样的特征。荷叶本身不具备母性特征,《荷叶·母亲》也没有进行这样的特征开掘。那么,这样简单比况就一定会使文章流于肤浅,用这样肤浅附会的比喻成文是文章之恶俗,学生写作文,万不可落入这样的俗套。然而不幸的是,学生往往喜欢这样的套路,因为这样的文章不需要切身体验,也不需要深度思考,容易套作成文,批量生产。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进行正确引导,即使对编入教材的名家作品,也要进行甄别筛选,把那些确乎有营养的文章推荐给孩子们。
我写这篇文章,丝毫没有贬低冰心奶奶的意思,当然,即使我“贬低”了,也丝毫不影响冰心奶奶作为文学泰斗的地位。同样是比喻成文,冰心的《谈生命》就格外好!她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腾的春水,比喻成一棵不断成长的小树。江水的奔腾与生命的流动相对应,小树的生长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文章一气呵成,宛若天成。我们选录一段: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在这一段中,作者对一江春水的情态、遭遇、性格描写何其生动!而与一个人一生的际遇、性格、状态又是何其相似!由此可知,“善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说:“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相似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善喻者首先要对喻体(描写对象)的特征进行深度开掘,以达到对本体(表达对象)讽颂褒贬的目的。其中最基础的思维挑战就是找到二者的相似点,相似点越多,你的文字就会越丰富,其描写抒情就会越发使人感动,比譬论说就会越发使人信服,你所运用的托物言志、托物寄意或象征手法等就会越发显得自然贴合。
或许是冰心奶奶觉得生命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还是有那么一丁点不大贴合的地方。比如水可以无限循环,小树可以几度荣枯,而人的生命却是一趟没有回程的列车,所以文章在两个比喻之后都跟了一句“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就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异点示出来了,点示出来,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裂缝就弥合了。不仅如此,她还在这不同点上开掘出更新更深的意义:唯其没有来生,不信来生,才会更加珍惜今生,珍爱生命!而这才是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告诉我们,善喻者,既要最大限度地开掘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也不能刻意回避不同点,反而要利用这个不同点使文章的意义升华到更高的认知层面去。顺便说一句,统编教材把《谈生命》从教材中删除,转而录入《荷叶·母亲》,殊为可惜!(插图选自秦天柱作品)
一丝暗红,一丝妖艳;一抹绿色,一派生机。暗红莲,就是如此,但是如此美丽,红绿结合,美若天仙。
相约春季,守望成长。四月,一个如梦一般的月份,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月份。在这个奇妙的月份里,一盆妖艳而十分奇特的多肉植物从天而降,来到了我家。它正是那高贵的暗红莲。
暗红莲,从内部一直往外延伸,是由翠绿,再到明绿,再到暗绿,变得深红,最后才变得暗红。暗红色,无比高贵,它那如空谷幽兰般的气质,使人为之着迷。那鲜亮的绿色,究竟是蕴含了多少对生命的渴望呀!这是何等高贵的暗红莲啊!
所有的多肉植物,都与我有一些相似,有一点胖胖的,暗红莲也一样。一片片花瓣,虽然肉乎乎的,但都很有质感,如一颗颗硕大的水晶一般。它一点也不矫情。有一次,我一个月都忘了给它浇水,等我想起这茬,以为它已经枯萎了,结果才发现它竟然变得比以前更胖了!
暗红莲就如唐代的杨贵妃一般,有一点微胖,但都美若天仙。暗红莲仿佛是从天堂掉下来的。它的每一片花瓣都如奇珍异宝一般,再加上它那翠绿加暗红的奇异颜色,使人不自觉地去爱抚她。
远看,暗红莲如森林上空飘动的暗红色烈火,令人有一种心有余悸,且十分紧张的感觉。所以,它也经常使我情不自禁地心头一颤。它就像拥有一套十分高贵的衣服,可是这衣服却令人敬畏。
一种暗红色的高贵,一种翠绿色的生机,再加上那对生命的无限渴望,汇成了一株小小的暗红莲。暗红莲,就是女王,一位高贵典雅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