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三顾茅庐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17:46
  • 《刘备三顾茅庐的名人故事》
  • 刘备三顾茅庐的名人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三顾茅庐的名人故事】

  • 《三顾茅庐经典成语故事》
  • 三顾茅庐经典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刘备为了日后成就一统天下的大业,求贤若渴。他听说襄阳城西隆中的诸葛亮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人才,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专程去拜访。快到隆中的时候,远远望见山坡上有几个农夫一边锄地,一边唱着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最后两句是:“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听完歌,停住马,叫过一个农夫问道:“这歌是谁作的?”农夫说:“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什么地方?”农夫说:“从这山坡往南走,有一带高冈,高冈前边树林中的草房,便是卧龙先生的住处。”刘备谢了农夫,打马继续往前走。走出三四里地,就看见树林了,果然松竹交翠,景致清幽。刘备来到庄前,跳下马敲开柴门,不大工夫,一个看门小童出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听了十分失望,便对童子说:“如果先生回来,请说刘备来拜访过。”

    几天后,刘备派人打听到孔明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孔明只不过是个乡村百姓,用不着哥哥亲自去,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把张飞斥责了一顿,说:“孔明是天下的大贤,怎么能随便去叫呢?”于是,刘备上了马,第二次去拜访孔明。关羽、张飞也跟着去了。

    这时正是深冬,天气很冷。他们走了几里地,天空忽然刮起北风,下起大雪来。张飞说:“天这么冷,还跑远路去见那个没用的人,真不如回去避避风雪。”刘备说:“我顶着雪去,正是想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两位弟弟如果怕冷,就先回去吧!”张飞一挺身子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冷?我只是担心哥哥又空跑一趟。”刘备说:“别多说了,跟我走就是了。”

    三人到了孔明的庄院前,童子迎了出来。刘备下马问:“先生今天在家吗?”童子说:“正在屋里读书。”刘备很高兴,和关羽、张飞随着小童走进院子。走了几步,忽听屋里传出吟诗的声音。刘备在门前站了一会儿,等屋里吟完诗歌才进去,只见一个青年正在桌旁读书。刘备上前施礼说:“我一直在想念先生,只是没有机会见到您,前些天来过一次,恰好先生出去了。今天我顶着风雪跑来,总算见到了先生,真是幸运!”

    那青年慌忙向刘备还礼说:“将军是要见我哥哥吧?”刘备一听,惊讶地问:“先生不是卧龙?”那青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兄弟三个,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孔明是我二哥,与友人出游去了。”刘备叹口气说:“我们缘分怎么这么浅,两次都没有遇上大贤!”张飞说:“那先生不在,哥哥上马走吧,不用等了!”刘备说:“我既然来了,怎能一句话不留就走?”于是向诸葛均要了纸笔,给孔明留了封信,信中希望诸葛亮能出来帮助他安定天下,救国救民,并说几天后还要来拜访。刘备把信写好,交给诸葛均收下,向他告辞。

    刘备告别出来,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诸葛均说这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只好怅然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过了几天,又挑了个好日子,诚心诚意地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准备再上隆中请孔明。关羽不高兴地说:“哥哥亲自去拜访过他两次,这已经超出礼节的范围了。我想那诸葛亮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不见得有什么学问,所以才躲着不敢见您。哥哥不要被他迷惑了!”刘备说:“春秋时,齐桓公去看一个小臣,亲自去了五次才见到,何况我们是去拜访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说错了!诸葛亮只是个种地的,算什么大贤!这次不用哥哥去,我用一条麻绳就能把他绑来!”刘备听了,生气地说:“你太无礼了!这次你别去,我和云长两人去。”张飞着急地说:“两位哥哥都去,可别把我留下!”刘备说:“你要去也行,到那儿可不许撒野!”张飞答应了。

    刘备到了隆中,离孔明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到了孔明院外,童子出来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正在屋里睡觉,还没有起来。”刘备说:“那就先不用通报了。”刘备吩咐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自己轻轻地走进屋里,也不说话,在台阶下静静等候。站了好半天,孔明也没有醒来。

    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的时间长了,也不知里面是怎么回事,心里着急,就闯了进来。他们见刘备还在那恭恭敬敬地站着,心里很生气。张飞对关羽说:“这先生太傲慢了!我哥哥在台阶下站着,他竟装睡不起来。等我到屋后去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好歹把张飞劝住了。刘备摆摆手,叫他们还到院外等候。

    刘备又站了一会儿,只见孔明翻了个身。童子想去报告,刘备说:“不要惊动先生。”孔明又睡了一个时辰才醒,口中吟了一首诗:

    大梦谁先觉,

    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迟迟。

    然后,翻身问童子说:“有客人来吗?”童子说:“刘皇叔在这儿站着等半天了。”孔明说:“怎么不早告诉我!请等我换换衣服。”说完,起身到后屋去了。过了一会儿,孔明穿得整整齐齐出来迎接刘备。刘备一看,的确是英姿潇洒,人才出众。

    两人叙了礼,分宾主坐好,童子献上了茶。孔明说:“我是个乡下人,懒散惯了,蒙将军几次来探望,心里真是过意不去。上次看到将军留下的信,对您忧国忧民的心情,我非常敬佩。但我年纪轻,才识浅,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误了您的大事。”刘备说:“请先生以天下百姓为重,开导开导我吧。”孔明笑笑说:“我愿意听听将军的志向。”刘备说:“现在奸臣掌握了朝廷大权,汉朝江山眼看就要完了。我想讨伐奸贼,伸张正义,安定国家;但是能力低,见识浅,一直没有什么成效。因此,特意来向先生请教。”

    孔明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英雄豪杰纷纷招兵买马,抢占地盘。曹操力量不如袁绍,最后却把袁绍打败了,这主要还是靠人的智谋。现在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又能用皇上的名义对各地发号施令,目前绝不能和他交锋。再说江东,传到孙权已经是第三代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也拥护他,因此可以把他作为盟友去结交;荆州与益州的主人无能,这两个地方,以后一定会归将军的。到时,将军领着这两地兵马进军中原,百姓一定会欢迎您的!”

    孔明说完,叫童子拿出一幅西川地图,挂在墙上,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地图。将军可先拿下荆州做立脚点,然后夺取西川建立大业,和曹操、孙权成为三足鼎立的形势。”刘备听完,异常振奋,向孔明拱手道谢说:“听了先生的话,我的心里一下敞亮了!”刘备再三请孔明出山相助,感情真挚,眼泪都打湿了衣襟。孔明见刘备心意诚恳,便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此后,刘备拜孔明为军师,授予印绶,请他掌管军马。两人同桌吃饭,同床睡觉,共议大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被天下人传为美谈,表示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经典成语故事】

  • 《假如三顾茅庐的是曹操高二作文2200字》
  • 假如三顾茅庐的是曹操高二作文2200字

     十一,无事。

    于是,又捧起了那厚厚的《三国演义》,重温往日英雄梦。当在目录上看到“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时,恍惚中,就想,若是三顾孔明的是曹操,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三国历史会不会改写?

    如果,三顾茅庐的真是曹操,那么,三国历史,真的要重写了。

    首先,刘备、曹操,孰为英雄?吾以为,当数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刘两个主人公,一般认为曹操是傲气十足的“乱世奸雄”,而那具有汉室血统的刘皇叔则是一个会韬光养晦、谨慎沉着的大大英雄。然在青梅宴前,曹操只问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就将那刘皇叔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论英雄时,刘备推三阻四,乱论英雄;当曹操单刀直入,说破英雄时,刘备“闻言失箸”,说什么“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巧借闻雷来掩饰,如此胆小之人,可是真英雄?而曹操则不同,他在论英雄前说出自己以前征张绣时,能够望梅止渴,解决将士们口渴问题——这不是他自负,而是他确实才智过人——曹操拜司徒王允所托,带刀入宫刺董卓之时,虽然计破,他却能将行刺说成是献刀。此时,若是胆小之徒刘备,他会怎样做?天知道!另外,曹操利用天龙外挂,讲到英雄,并说刘备所提之人皆为“冢中枯骨”、“虚名无实”的、“吾早晚必擒之”等等。说明曹操对自己信心十足,最后他自称为英雄,更显出他的英雄本色,有霸王风采。而刘备,充其量也只是枭雄一个。所以,若是曹操三顾孔明,英雄配智士,卧龙辅孟德,来改写三国历史,统一九州,恐不是难事。

    其二,刘备不诚,干什么事、对什么人都不诚。当刘备“就下处后园种菜”,关张二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时,刘备“避而不答”,人们往往以为这是他韬光养晦很深。然,关张二人乃刘之兄弟,当年桃园结义,歃血为盟,何等亲近!然而刘备对此二人都不是那么信任,怎能不说他小气?怎能成大事?另外,当徐庶不得已前往曹营时,刘备送了一程又一程,并来一个“斫木以送”,老实的徐庶被刘备这一点点“诚意”打动,又策马回转,向他的刘皇叔荐出一人——卧龙诸葛。刘备闻后,问一句:“与君如何?”徐庶老实作答:“数倍于吾。”于是乎,刘备就再没有像先前一样送徐庶。为什么?已经物色了比你徐庶更强的人做军师,我凭什么还亲近你?当庞统慕名投靠刘备时,由于刘备已经有了一个全能军师孔明,就不将庞统放在眼里,打发性地安排了一个芝麻绿豆的县衙管事让他干……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之“诚”,就是虚情假意。而曹操则不同,他真正做到了竭诚以待下。官渡之役前夕,许攸弃袁投曹,曹操连鞋都顾不上穿,来了个“赤脚迎许攸”,其诚如此,可见一斑;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前夕,曹操先赠金银,再赠良驹——吕奉先当年独战三英的坐骑——赤兔胭脂兽,还多次设宴求关羽归曹,即使后来关羽连过五关,斩了良将六名,曹操还嘱咐张辽拦截时只可语告,不可伤之。可见,曹操求贤的诚意比刘备不知多多少倍。因此,如果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一定更能“庶竭驽钝”……

    其三,刘备卑鄙,是十足的小人。想当初,赵云威震长坂坡时,单骑救主成功后,将马腹下的阿斗卸下交与刘皇叔,而他刘皇叔却将自己的生身骨肉掷于地下:“欲损吾虎将一员!”这一下将赵云吓得遍体冷汗,迫立“主公恩重如山,将永随主公”的毒诺;这一招,刘备在托孤白帝城时,还不忘再用一次:托孤之时,刘备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吾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一招于三十六计中曰:欲擒故纵。这个计谋,刘备在自己的两个得力助手上使用,并且都生效了——于赵云,已经75岁了,还在邓芝的协助下征南蛮;于孔明,这一计将他推向自己的傻儿子,使孔明死心塌地向他刘家父子王朝卖命,使孔明永不敢也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刘备之卑鄙,以至于斯!他根本就不配使用孔明这条“卧龙”!但是,曹操则不同,他这一生虽然有杀吕伯奢的“前科”;有“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的“拙语”,但是他的确一点也不卑鄙——他爱才,所以才没有赵云血战长坂坡遭冷箭射杀的.历史;他惜将,所以才没有虎将张辽被“趁火打劫”而斩杀的事情;他容人,所以才没有在袁绍败亡后,那些仕曹亲袁的谋士被杀之事。曹操几乎很少在英雄将士后面施毒计陷害他们,而且临死前,他将司马懿一干人等召至榻前,只是嘱咐他们好好助子曹丕成就大业,完成他一统九州的未了之愿……可见,曹操的心机远没有刘备的深,所以,若是孔明能得到曹操的访顾,乃是孔明之大幸,也是苍生之大幸!

    最后,刘备的心态,远不及曹操的好。刘备这个人,只要稍遇小风小浪,就长吁短叹,如此动摇军心之人,怎能将好一个军,治好一个国,安好一个邦?而曹操却不同,赤壁一役,魏军大败,他败走华容道,待走进树林后,未见蜀兵(虽然后来有关羽带领蜀兵围截),能大笑“孔明虽智,也有失算之时”!如此气概,在三国,大概只有他拥有;东征乌桓之时,他留下了《步出夏门行》此一名诗,豪情万丈地抒发自己的心志,如此风度,岂是所谓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刘皇叔刘玄德所能比拟的!

    所以,如果三顾茅庐的是曹操,三分天下最终究竟归谁之手,亦未知之也!

    后记:“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古人都零落成泥,碾为灰烬,连滋育之物都无迹可寻,余在此信手涂鸦,徒增笑耳。

    【简评】文章看似“信手涂鸦”,实则是对古典文学的独特见解。作者将曹操与刘备相比,说明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三顾茅庐的是曹操,那么历史将会重写,突出了自己的理解,张扬了自己的个性,颇具创新性。文章结构层次清晰,从曹操胆大自信,待人真诚,爱才、惜将、容人,心态好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见解,论证有力,说理充分,堪称佳作。

    (指导老师:黎峰)

    【假如三顾茅庐的是曹操高二作文2200字】

  •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600字(精选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的读后感600字(精选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1

    漫长的暑假,想做的事情可多了。游泳是我的最爱,在水中我就是一条自由的鱼儿;与小伙伴骑行也不错,江滨路清晨傍晚最适合吹吹风;每天还有特赦的游戏时间,爽极了!而今天,我却被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深深吸引住了。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眼前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我特别佩服刘备。

    刘备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主,这从“三顾茅庐”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需亲自去拜访,他丝毫不摆架子,真的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没有遇到诸葛亮,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不会再理会,但刘备又去了第二次去,谁知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使刘备放弃,而是去了第三次。第一次终于把诸葛亮请出山了。我想,如果见刘备没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人才的尊重,肯定不会请得动诸葛亮的,也不会有历史上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了。

    当今社会上有许多残疾人都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如张海迪、霍金等等。这些身体有缺陷的人都能做得这么好,我们这些健全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

    记得上学期我有幸被选上参加校运会的跳绳比赛。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也为了那一点点的虚荣心,做梦都想拿到冠军的我夜以继日地在训练。我练得很投入,感觉一天不练浑身不爽似的。看着自己在一天天地进步,从最开始只能跳10多次,再到40次,再到80次,没几天就能够超过100次了,我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也许是乐极生悲,也许是我急于求成,方法不对,几天后我的脚跟不知怎么就痛了。一跳绳脚就很痛,试了几天都是这样。我索性就把绳子扔一边,放弃了训练。

    这天,我呆在家里开看电视,电视里正播放着《三国演义》,又正好播放三顾茅庐这个片段。我的心灵再次受到了震撼。于是让妈妈带我去医院检查,拿了药回家擦,加上不断地按摩,我的脚慢慢好起来了。我又找到学校的体育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跳绳的训练。

    后来,在比赛中,我并没有拿到冠军,但我觉得这并不重要了,关键是我学会了坚持,这应该会成为我今后学习,甚至工作的一个重要品质。这,我得感谢刘备,感谢“三顾茅庐”,感谢《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学生的又能不能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呢?

    还记得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参加过我们小区的一场跑步比赛,和小区里面跟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一起跑800米。当时我还信心满满的以为自己可以跑个第一名,谁知一圈,一圈半,两圈,两圈半许多人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到大树下乘凉了,我看着他们,自己也想停下来,到树下乘凉。但就在这个时候,我又想到了刘备的坚持不懈,我对自己说:“我不能够放弃,要像刘备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就是这样,我坚持了下去,拿了二等奖。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3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记得一个典故——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经过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时听说人称“卧龙”的诸葛先生就住在此地的山中,刘备就前去请他出山。可第一去因诸葛亮不在家而回,第二去冒着大雪又因已外出而回,第三去终因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请除了这位隐居山林的卧龙先生。如果我们大胆想像,如果刘备只去了一次就没再去了,就请不出则为卧龙先生,也就不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大事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刘备这真诚的力量让仅是一般的诸葛先生所被打动,助刘备一臂之力,兴复汉室。

    诸葛亮咋北伐魏国时在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北伐,兴复汉室天下。”是什么让一代卧龙如此忠诚于蜀国呢?是刘备的真诚。真诚?我听到有人感叹了,刘备的真诚怎能让一代卧龙如此忠心?这还要从头说起。三顾茅庐之时,第一去时就让张飞十分不快,心想:“小小诸葛村夫何必要大哥亲自来请,由我带几人将他帮来即可;第二去时是大雪封山,马都走不了了,而刘备却执意要去,最后还生病了。第三去时正是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结拜纪念日。正是这些事,才让我龙先生诸葛亮出了山,称了臣。刘备不光对诸葛亮真诚,还对别的人真诚,张飞。关羽。赵云。诸葛亮……这些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吗?

    如果你真诚,身边总会有侠肝义胆的好朋友,如果你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也后对你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对人。对朋友真诚,做人就做真诚的人。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4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散发着水墨清香,在这些文豪的著作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三国演义》,而说到《三国演义》,就不得不提《三顾茅庐》的故事。

    话说皇叔刘备开始辅佐皇室,臣相曹操三翻五次来功打他。刘备无智者相辅,大败于曹操。后经徐庶推荐,刘备三次前去卧龙先生的隐居之地求贤,前两次刘备未遇见诸葛亮,第三次去时,他不听众将劝阻,仍执意前往诸葛亮住处,最后用远大志向和诚意请到了诸葛亮。

    这个故事中,刘备显现出他的求贤若渴,同时也让人感到他做事懂得坚持,也非常有诚意。我想,这可能正是他能兴汉建蜀的原因,心诚与坚持,是我们多么应该学习的品质呀!

    将目光投向以前,几乎所有成功的君王都懂得这个道理。汉高祖刘邦,与项羽对侍了十几年之久。成吉思汗他花了十几年统一了蒙古。这些人能成功,不就是因为坚持吗。再看看我们,平时里遇到一点儿小困难就想着放弃,很少事儿能向刘备一样带着诚心和毅力去做,所以做不好事情。如果我们能像刘备及以前的贤人一样,就不会有“困难”这个词存在了。

    在夸赞刘备的同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直是刘备以及许多能人敬佩的人,更是一些诸候国的“抢手货”。而他如此受人敬重的原因,无非就是他有学问,会思考。因此,可以看出,学习与思考是让人尊敬的根本。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思与学相结合时,必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顾茅庐》的两个启示如两缕光照亮了我求知道路的迷茫,总结起来只有四个词:诚心、坚持、学习、思考。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5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和发明家。他料事如神,才识过人,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之一。这样一位能人才俊,为何会对刘备如此忠心耿耿、肝脑涂地呢?这就要讲我讲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了。

    诸葛亮在蜀国时留给后主刘禅的信中说过:“臣虽布衣,却被先帝三顾于茅庐之中,甚是感动,愿孝臣子之忠,今日,兴复汉室天下”,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都知晓这个故事。《三顾茅庐》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他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行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称自己与他相比犹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于是,刘备先后三次来到隆中,拜访诸葛亮。最后刘备用自己的谦恭和诚意打动了诸葛亮,终于在第三次相邀中得到了诸葛亮的效忠。

    是什么让一代人杰的卧龙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并三十年忠心耿耿、励精图治呢?我想最最重要的是刘备的真诚。真诚即真实诚恳,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古人说:“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可见“诚”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诸葛亮是一个旷世奇才,本可以尽择天下雄主,又或闲云野鹤悠然一生。但他却因为刘备的“诚”而忠心辅佐,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与刘备出生入死殚心竭虑,在历史的长河中谱写出一个个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由此可见,真诚能够让我们的身边充满朋友,让我们的力量变得强大。所以我们要学会真诚,真诚待人、真诚处事,在真诚中创造自己的明天。这是我从《三顾茅庐》中品味、收获的真谛!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6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有一天,刘备遇到一位贤才,叫徐庶。徐庶对刘备说:“如果诸葛亮是卧龙,凤雏则是庞统,得到其中一个就可以安定天下了。”刘备忙问:“诸葛亮住在什么地方呢?”徐庶说:“诸葛亮住在卧龙岗。”说完便走了。

    于是刘备叫上关羽、张飞去卧龙岗请诸葛亮。第一次童子说:“先生外出有事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第二次大雪纷飞,刘备叫上两个兄弟又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可是童子又说:“先生看望朋友去了。”第三次,刘备挑了个吉日,又叫关张一起去拜访诸葛亮。童子对刘备说:“先生这会儿正在睡午觉呢!”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刘备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次,诸葛亮不仅和刘备见了面,而且对刘备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攻城拔寨、三分天下的'取胜策略,最后帮助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蜀国。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为刘备的真诚、耐心和毅力深深感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一定要真诚,特别是对人才,更要尊重,不能有半点的怠慢。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帮助你,支持你。另外,做任何事不能草率,不能急躁,一定要有耐力,有恒心。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7

    最近,我在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内容精彩,情节扣人心弦,人物栩栩如生。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看到天下大乱,就立下雄心壮志,要统一天下,但苦于没有一个好的军师给他出谋划策。他听说在卧龙冈有一位叫诸葛亮的,才华盖世,就想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打天下。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连去了两次,都没有见到。第三次去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就在台阶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了两个多时辰。最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执着所打动,同意出山。这才有了以后天下三国鼎立的格局。

    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刘备的执着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的这种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听妈妈说,她小时候曾经自己要求学习小提琴,一开始还兴致勃勃的,但老师每天只让妈妈练习最基础的拉单根弦,对动作要求也特别严格,这样一练就是一个月,妈妈觉得手指疼痛,手臂酸胀,心里就打了退堂鼓,前后只学了半年,就放弃了。直到现在,妈妈想起这件事情,还追悔莫及呢!

    我学习钢琴,也是小时候订下的目标,到现在已经快七年了。老师总是给我布置好听但很难弹的曲子,在练习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困难,有些音总也弹不对,有好几次我都想放弃不学了。但是妈妈一直鼓励我:“对自己订下的目标应该有执着的追求,不能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你不能走我的老路啊!”而我看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后,更加懂得了对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是多么重要!

    遇到困难就放弃,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在学习中是这样,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也同样是这样。看准目标,不怕困难,努力向前,最终一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8

    上星期,我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刘备两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想请他出山,但是诸葛亮就是不见他。后来刘备没有灰心,他没有放弃,通过第三次恭恭敬敬地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得到了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以后得到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备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备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 篇9

    在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着一则三国时期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故事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儿就再老生长谈一次吧。

    故事讲述了当初三国时的贤主刘备一心想要让当时的军事奇才诸葛亮归于自已的帐下,但先前两次去了诸葛亮都外出游玩去了,可是求贤若渴的刘备依然坚持第三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两个弟弟却十分生气,认为这诸葛亮实在太嚣张了,而刘备则狠狠训斥了他们一顿。当他第三度来到卧龙岗时,诸葛亮终于回到了自已的住处,但却在午睡。过了许久,他终于醒来了,后为刘备的礼贤下士所感动,与刘备谈论军事局势后归于刘备麾下。

    这则故事强烈的体现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与求贤若渴,为了贤才几次三番地请求、拜访。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会去拜求辅佐自已的军师,但是肯定需要去请教自已的老师,同学或伙伴。也许你去请教时别因为没有空而不理睬你,这时,千万不要如张飞一样冲动,只要稍等片刻,等到他有了空再请教也不迟。当然,如果找不到要教求的人,也不用像刘备一般,大可去寻找别的导师。

    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可以请教的人,“不能则学,不知则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便应去请教他人,请教时十千万不能急躁,要如刘备一般,不急不躁。要心平气和,不可蛮横地去请教别人,不然别就会认为你是一个“冒失鬼”而不给你答案,所以一定得慢慢来,若遇上能人,即使“三顾茅庐”也没有关系。

    【《三顾茅庐》的读后感600字(精选9篇)】

  • 《三顾茅庐之我见记叙文650字》
  • 开学就三年级了,我仍在读三国。老妈说我是三国的狂热分子。这次我写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虽是皇族后代但不被朝廷重用,先后投靠过吕布、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寄人篱下被人追击,如丧家之犬。虽然从蔡瑁设下的鸿门宴中逃出,但事业因与荆州决裂而跌入谷底。

    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浑身湿漉漉的刘备遇见了水镜先生。见水镜,刘备得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路过山边,刘备耳闻:“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见一老农一边劳作一边高歌,刘备上前询问,得知此歌乃卧龙所作,更加确信大贤隐于卧龙岗中。

    如果说水镜、老农的反馈不够直接,那么徐庶的出场则让刘备第一次体会到有高人辅助的欢畅。当徐庶告诉刘备,诸葛孔明的才能远远高于他时,刘备的心情就像一把拉满的弯弓,他太想见到孔明了。

    刘皇叔迫不及待地上门了!

    一顾茅庐,刘备没见到传闻中的孔明,遇见了崔平等名士。这几位声名在外的名士是孔明的朋友,友中窥友,刘备二顾茅庐的决心更甚。

    第二次,卧龙岗已由松篁交翠变为朔雪纷飞。张飞一路嘀咕:“地冻天寒,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个无名之辈,真是不值得!”刘备瞪他一眼:“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妈妈说这句跟“程门立雪”的意思差不多,老实说,程门立雪的意思我也是不懂的。不就是刘皇叔想让孔明知道他不怕困难地跑去见他吗?可惜,刘叔还是没见到诸葛亮,不过可以打量茅庐了,还遇见了孔明的弟弟诸葛均。我想刘皇叔这次得非君不识了,必须得结交!

    第三次上门,这次诸葛亮终于在家了,好巧不巧在沉沉入睡中。刘备“拱立阶下”,一直到孔明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宾主相谈甚欢,著名的隆中对由此而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至此,刘备的时代来了!

  •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读《三顾茅庐》有感400字》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暑假期间我读到了一个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出自于《三国演义》,讲了东汉未期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决心,徐庶告诉刘备卧龙山上有一个叫孔明的人,他神机妙算,学富五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刘备知道以后立马亲自去找孔明,可是孔明不在家,又过了几天刘备又来拜访孔明,可是孔明还是躲着不出来,刘备一直用他的耐心在草屋外等待孔明的召见,孔明被刘备的诚意打动,主动见了刘备,又被刘备的言语打动和对天下苍生的安危出山当了刘备的军师。

    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困难和小事就放弃了我们当初的计划,只要我们坚持到底一定可以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刘备这样坚持不懈而获得成功的人,如居里夫妇发现镭的故事,在艰难的时期里夫妻二人刻苦钻研,永不放弃,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的提炼,他们终于发现了放射元素镭。

    所以,坚持不懈的人一定可以收获你所坚持成功道路。真应了那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 《读《三顾茅庐》小学生读后感400字》
  • 漫长的暑假,想做的事情可多了。游泳是我的最爱,在水中我就是一条自由的鱼儿;与小伙伴骑行也不错,江滨路清晨傍晚最适合吹吹风;每天还有特赦的游戏时间,爽极了!而今天,我却被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深深吸引住了。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眼前的人物栩栩如生。其中,我特别佩服刘备。

    刘备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明主,这从“三顾茅庐”中就可以看出来了。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需亲自去拜访,他丝毫不摆架子,真的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去没有遇到诸葛亮,如果换了别人,肯定不会再理会,但刘备又去了第二次去,谁知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使刘备放弃,而是去了第三次。第一次终于把诸葛亮请出山了。我想,如果见刘备没有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对人才的尊重,肯定不会请得动诸葛亮的,也不会有历史上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了。

  •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分裂,曹操据中原黄河、济、淮流域,刘备据益州、汉中地区,孙权据长江下游一带,互相攻伐,连年争持,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元明间人罗贯中编著的《三国演义》记述了三国时代的许多故事。《刘玄德三顾茅庐》,便是其中的一段:

    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这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原籍山东琅邪,当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草屋)里。刘备经由徐庶的介绍,曾前后三次专诚拜访他。头两次,他故意避而不见,最后一次才见了面。刘备请求了半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从此,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定了很多巧计,打了很多胜仗,奠立了蜀汉的国基。后来,刘备称帝,诸葛亮做了丞相。

    因为刘备当时访求贤才,是那样的虔诚,所以后人比喻多次专诚拜访,叫“三顾茅庐”。又因为刘备当初请出诸葛亮,是那样的不容易,所以讽刺某些人摆架子,一次两次请不来,也叫“三顾茅庐”,或“三请诸葛”。

    诸葛亮自己写的《前出师表》也提到“三顾茅庐”的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当时,诸葛亮来到刘备军中,正值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兵十万前来进攻。刘备兵微将少,形势危急。诸葛亮利用曹军的骄傲轻敌,在博望坡设下埋伏,采用火攻,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把曹操吓得丧魂落魄。《三国演义》有诗赞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初出茅庐”也就成为成语,但含义却不一定是赞扬,而多比喻刚开始工作,缺乏实际经验。

  • 《《三顾茅庐》改编》
  • 人物:刘备、关羽、张飞、小童、诸葛亮

    道具:帽子、扇子,马鞭、茶杯、桌椅

    旁白:东汉末年,群雄大乱天下,民生凋蔽。刘备应声而起,欲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奈何身边无人辅佐,料想这样终就难成一番帝业。于是经他人推荐去请诸葛亮出山,可惜两次都未见到,所以准备第三次拜访他。

    (点评:用简要的语言交代背景,讲清楚刘备为什么请诸葛亮出山,前两次没有结果,这是第三次去,有利于下文的展开。)

    01

    刘备:不要再多说了,收拾好行装,走吧。

    张飞:大哥,真的不再考虑了?可是我看……

    刘备:(有点不高兴)哎呀,没什么可是了,走!

    关羽:(在一旁看着,原准备劝几句,但看刘备那越来越难看的脸色也不好多说什么)三弟,走吧,等会大哥生气就不好收场了。

    张飞:(默默退下,望了刘备一眼叹息声,也就不吭声了)三人骑马往隆中赶去……

    (点评:这部分主要采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张飞的不耐烦、关羽的担心、刘备的坚定,通过人物语言进行了展示。)

    02

    关羽:(喘着气)大哥前方再往数里就到了。

    刘备:(心中一喜)快快下马,你我三人步行前去拜访。

    张飞:大哥怎么还要下马!我们已经给足面子了,我都快累死了!

    刘备:(略有不满)你懂什么!要拜访也要拿出诚意才行。

    张飞:(急眼了)我们已经给足面子了,而他呢再三不得见,还不出门迎接!料也是个黄口小儿,只知招摇撞骗信口开河蒙骗一些不谙如事的农夫罢了!

    刘备(生气了)你怎么能这样说先生呢!

    张飞(稍稍退让)罢了,可我还是气不过,大哥只消你一句话,我便一根绳将他绑来见你!

    关羽:(忙劝说)三弟别激动,还是诚心为好,先看看再说定论。

    刘备:二弟所言极是!(情绪激动了起来)三弟不可鲁莽!此次拜访,你不要跟着去了,坏事可不好!

    张飞(紧张)都听大哥的,到那儿我不犯浑便是!

    刘备(沉着脸)哼!注意你的言行,到时候别怪我不留兄弟情面。

    关习:(拍拍张飞的肩)记住,不要鲁莽。

    刘备:(挥手催促)好了,不早了,快走吧。

    (点评:这部分展开矛盾冲突,人物的语言较为生动,能体现出戏剧的特点,情节推进也把握合适。与原作相比,人物的对话丰富了。)

    03

    三人来到草茅芦前,刘备向身后关、张二人使个眼色,忙作辑,笑着走向了门童。

    刘备:请问先生今日在家吗?鄙人刘玄德,烦请通报。

    小童:皇叔来了。今天先生在家,不过他还未醒。

    张飞:(怒了)这诸葛村夫如此不识抬举!既知我等欲来拜访,还有闲工夫睡觉!

    刘备:(怒斥)翼德不可无礼,你忘了我路上跟你说的了!

    关羽:(连忙拦下刘备)大哥莫怒,我叫三弟退下便是,

    刘备(连忙摆手,白了张飞一眼)你我三人在我耐心等待。三弟,再有下次我定不轻责你!

    说罢刘备拱立阶下,良久,诸葛亮还未醒来,翻了个身,又沉沉睡去。关张二人站了许久不见动静。心急的张飞又冲进来,见刘备犹然侍立。

    张飞:(破口大骂)奶奶的!真把自己当成高人!我去后屋放把火,看他起不起!

    关羽:(无奈)三弟不要急燥,千万不要惊扰大哥!

    童子见诸葛亮几次翻身未醒,想上前通报,奈何刘备都拦了下来。

    (点评:这一部分生动表现了张飞的暴躁与刘备的儒雅,二者的对比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04

    许久,诸暮亮才懒洋洋地起身,打个哈欠,下床穿鞋。

    诸葛亮:有俗客拜访吗?(问童子)

    童子:刘皇叔在此立候很久了。

    诸葛亮:怎么现(慌张)在才报,先让我换上衣服。

    半响,诸葛亮出来见刘备。刘备见孔明面相不凡,衣冠有如仙人之貌,不由又惊又喜。

    刘备:久闻先生大(连忙起身相迎)名,涿郡愚夫,汉室未胃,刘备拜见先生。今日得见先生,备感荣幸不已。

    诸葛亮:屡蒙将军光临寒舍,我感到荣幸才对。将军意我已经知道了,可惜孔明我不才,怕是难承厚任。

    刘备:(急了,连忙拉着诸葛亮坐下)先生怎么能这么说呢:此言差矣!

    诸葛亮: (挑了挑眉,感兴趣地望向刘备)哦?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刘备:大丈夫经世奇才,怎么能够白白在山野之中度过一生?(叹息)如今天下大乱,生民涂炭,只怕再这样下去,人民流离失所,粮食颗立无收……(刘备顿首,掩面流泪)

    诸葛亮: (有所动容)将军有如此一颗为天下苍生担忧之心甚好!自丛董卓告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今曹操拥百万之师,孙权占据江东、唯荆、益可取也。曹操,还是小心为好,不能和他硬碰。而孙权这边,千万不能打主意,只能与他联好,共抗曹操。

    刘备:(喜出望外)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先生之言,使我顿开茅塞。但刘表、刘璋乃汉室宗亲,我怎么忍心夺取呢?

    诸葛亮:将军多虑了(笑道) ,我昨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于人世,而刘璋非立世之主,不久一定是将军你的。

    刘备:(拍案而起)此话当真!如果是这样,我更要请先生出山了!

    诸葛亮:(故作迟疑)呃......这个嘛。一时半会也说不清。

    刘备:(诚心说道)愿请先生出山,我自当感激不尽。如果你不出山,天下苍生怎么办?

    诸葛亮:(认可地点点头)嗯,若将军不嫌弃,我定效犬马之劳!只这一席话,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乃万古之绝人也。

    (点评: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情节的推进,符合戏剧的特点,具有很好的表演性。)

  • 《《三顾茅庐》读后感》
  •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里面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而“三顾茅庐”的故事更是让我过目难忘,也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三国时期,刘备因缺少人才,去拜访了诸葛亮,想请他出山帮打天下。故事中的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三人回到新野,过了几天派人再去打听,那人回来说:“卧龙先生已经回来了。”刘备赶忙叫人备马前去,张飞说:“一个山野村夫,何必劳您亲自去呢?况且这么冷的天,又下这么大的雪,我们派人把他叫来就好。”刘备道:“孔明是当代大贤人,怎么可以这么无礼?”刘备一行又来到孔明家。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刘备对诸葛亮怀有十分高的敬意,三次登门去拜访诸葛亮,而且每次去时都不打扰他,读到这里,我又十分的敬佩刘备。

    后来,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平定天下,开拓了一片江山。出山后,两人关系一直相互融洽,刘备常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

    刘备这种真诚、耐心、谦虚的优秀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对待朋友以诚相待,做任何事情持之以恒,不居高自傲,这样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的人。

    富兰克林也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们如果真诚的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朋友就会成为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成为安慰我们的贴心知已,成为我们快乐成长的伙伴。只要真心诚意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成功就不会离我们很远。

    记得有一次老师安排我帮助生病的同桌补课,我认为只要把书上的内容随便说一点就行了,而同学没有听懂。后来,班长耐心地帮生病的同桌实习,打动了许多同学和老师,而我仅敷衍了一下,没有体现我助人的真诚,那一次,我羞愧了。从此,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诚心诚意帮助他人,赢来了一片掌声,我成功了——真诚帮助我赢得了成功!

    《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真诚,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关键的要素。真诚,是打开人们心灵的一把钥匙,是吹开人们心扉的一股春风,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怀有一颗真诚的心,就是坚铁与顽石也会为之感化开启。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