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五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49:45
  • 《《悬崖之上》观后感2000字》
  •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可以说是最优秀和最高产的,特别是近几年来,拍片的速度不断加快,让人感觉已经70岁的他颇有些中国版“伊斯特伍德”的意思。

    在今年的“五一档”,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公映,看了将近一年的贴片预告后终于能看到正片,这让我十分期待,于是第一时间便买了票观看。

    先说总体感受:《悬崖之上》是一部张艺谋风格很浓重的电影,虽然称不上是神作,但可以看作是张艺谋写给同行看的一篇高分作文。

    十多年前,谍战剧题材在国产电视剧行业内着实火了一把,其中不乏经典佳作,比如《暗算》、《潜伏》、《黎明之前》以及与本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悬崖》等。然而在国产电影行业,却鲜见这种题材的作品,时至今日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似乎也只有《风声》这一部作品。

    我个人分析,这很大程度的原因是谍战题材的作品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个比较长的延续性,而电影的时长不太能满足这种需求,而电视剧则因为集数较多,可以很好的将谍战过程中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展现出来。

    《风声》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也是故事本身具有“密室杀人”性质的色彩,将空间与时间都缩到了一个点上,从而将整个故事更好的呈现出来。

    而《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时间和空间都延伸的非常大,尽管有两个小时的时长,但对这个故事来说,依旧不太好展现。不过张艺谋在这里很明智的选择了戏剧性的表现方法,将整部影片分成了数个小章节,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很明确的概括了本章内容,并且直接显示在影片中,让观众有点看戏剧的感觉,看到标题便能对接下来的剧情猜到个大概,从而忽略那些一笔带过甚至根本没有的过程和细节。

    张艺谋就像一个金牌导游,在景点里他告诉观众往哪儿走观众就得往哪儿走,保证你看到的都是精品,但至于你没看到的地方有什么景色,别问,问也不告诉你,你也看不到,自己猜去吧。

    而且,整部电影的张艺谋式美学十分突出。本片的第一个镜头空降的场景甚至让我恍惚间以为自己还在看张艺谋的《影》,整部电影中,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有着浓重的张艺谋味道,把哈尔滨那种远东谍都既波诡云谲又充满浪漫的气质表现的非常充分,让人感觉就算本片没有剧情,光看这些画面也值回了票价。

    因为这部电影跟当年那部谍战剧《悬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总是自动响起《悬崖》的主题曲《地平线》,而当电影看完后,我脑海中响起最多的一句,就是“为了所有人不用对爱人说再见”。

    这句话对于整个《悬崖之上》这部电影来说是个很好的概括,四个角色,两组感情关系,到最后每组感情关系各有一人壮烈牺牲,而他们对彼此的爱人甚至来不及说一声再见。

    他们不是不想跟爱人告别,而是来不及告别,正是有了这一个个“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我们不用再被迫向自己的爱人告别。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故意对每个角色处理的都很冷静,包括两位牺牲的烈士,无论是战斗还是牺牲,都没有故意用喊口号、慢镜头和悲壮的音乐去烘托他们,而是让我们看到这些英雄跟我们普通人一样,跟哈尔滨天空中的雪花一样,无声无息,静静落下。历史上很多英雄跟他们一样,就这么带着秘密无声无息的牺牲,有的甚至连名字都被人遗忘,但正是因为有这些最普通的英雄存在,我们才能从被奴役的命运中挣脱出来,开创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时代。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深的话题,那就是:死,很不容易;活着,更不容易。

    在本片中,作为最深的潜伏者,周乙面对的情况其实比两位牺牲的烈士更为艰难,因为他要不断地潜伏下去,而这样就必定面临着看着同志牺牲却无法相救的悲怆。在片里一头一尾的两场处决中,周乙都在现场,他递枪递酒,看着自己的战友在自己面前被处决,看起来面无表情,实际上心却在滴血。

    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就是在最后的处决中,枪响的一瞬间,周乙拿着打火机的手不自觉的抖了一下,作为一个杀人如麻的特务,面对这种场面还会被吓一跳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其实,这是他最难过的表现,心头一颤,为的是无法挽救战友生命的悲痛,但他甚至无法为自己的同志留下一滴眼泪,因为他还要背负着使命继续活下去,迎接黎明的来临。

    那一瞬间我想到了两件事,一件是在电视剧《风筝》中,柳云龙饰演的郑耀先对即将被处决的我方情报人员说的那句“送你上路的是你的同志,求你不要恨他”;另一件事是曾经看到的资料,我党的“五重间谍”袁殊在年老之后患上了精神疾病,经常喊着自己牺牲战友的名字大声痛哭,求他们原谅自己。

    有时候,活下来,比牺牲,还要悲壮。

    说完影片情节,再说说刘浩存。这部电影集合了一批国内演技过硬的实力派演员,而刘浩存这个新人在这帮“戏精”面前,短板便一下子凸显了出来。刘浩存的灵气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不过演技并不能只靠“眼睛会说话”就完事了的。

    在她初次亮相的《一秒钟》里,她所扮演的角色台词其实并不多,即使不说话,靠着那双眼睛也能完成整个故事。但在《悬崖之上》这部电影中,还想靠眼睛说话就完全不灵了,而且跟她搭戏的于和伟,用一场更厉害的表演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眼睛会说话”。

    在朱亚文饰演的楚良牺牲的那场戏里,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于和伟的脸上,他当时基本没有任何表情,但我们却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到无比复杂的情感,就这一点,刘浩存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其实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越琢磨越感觉张艺谋在拍谍战片的同时也拍了部黑帮片,礼帽风衣大雪地,枪战割喉追车戏,一切都像极了上世纪的黑帮电影,而且最后一幕的车中勒杀,完完全全是还原了《教父》中的场景,当绳索套住雷佳音脖子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他的脚肯定要踢破车窗,最后果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反反复复地跟大家强调“乌特拉”在俄语里就是“黎明”的意思,很多人表示不解,难道哈尔滨满城都是俄罗斯人却没人知道乌特拉的意思?当然不是。大家上学时候都写过作文吧,当作文里反复出现一个词时,作用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所以我要说,这部《悬崖之上》其实是张艺谋的一篇高分作文。文章规矩公正,用词规范,主旨明确,虽然打不上100分,但绝对是80分往上的水平,对于目前国内很多电影导演来说,照着这篇作文一字不落地抄,绝对比他们自己憋破了头想出来的玩意儿要好的多。

  • 《探囊取物是谁的典故,探囊取物的成语故事》
  • 探囊取物是谁的典故,探囊取物的成语故事

    五代时有个名叫韩熙载的,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能文,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因父亲韩光阑被后唐明宗皇帝所杀,逃奔江南的吴越国。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载,当韩熙载离开北方的后唐时,好友李谷曾从首都洛阳一路送到正阳(今河南正阳县),两人痛饮而别。韩熙载对李谷说:“江左(即江东吴越之地,亦称江南)用我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李谷说:“中国(古代指中原一带为中国) 用我为相,取江南如探囊取物耳!”

    当时这两人看来都怀有谋求宰相大权和实现南北统一的崇高理想。但是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等职,而专好声妓宴乐,南唐后主李煜[yù]欲用为相,却到底未用。李谷倒是上了后周的相位、后周世宗皇帝征伐南唐时,李谷为将,取了淮南。但最后完成统一大业的,乃是后周掌握军权的赵匡胤〔yìn〕,即建立宋朝的宋太祖。

    不过,李谷当初的豪言壮语“如探囊取物耳”,却作为一句成语“探囊取物”而流传于世。

    囊,口袋;探囊,伸手进袋。探囊取物,好比伸手掏取口袋里的东西似的,形容极易办到。

    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描写关云长奋战颜良,顷刻之间就斩了颜良首级,众将尽皆称贺。“曹操曰:‘将军真神人也!’关公曰:‘某何足哉!我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 《《捣练子令·深院静》李煜原文和翻译》
  • 捣练子令·深院静

    【五代】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古 词

    【注释】

    寒砧(zhēn):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声。古时将生丝织成的绢用木杵在石上捣软制成熟绢,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称。这里指寒夜之中的捣衣声。唐代杜甫《秋兴》中有诗句云:“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无奈:《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作“早是”。

    不寐:《啸余谱》、《尊前集》、《南词新谱》中均作“不寝”。不寐,不能入睡。

    数声:几声,这里指捣衣的声音。

    和月:伴随着月光。

    到:传到。

    帘栊(lóng):挂着竹帘的格子窗。栊:有横直格的窗子。

    【译文】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无奈长夜漫漫难以入睡,一声声的砧声和着月光穿进帘栊,让人愁思百结。

    【赏析】

    这是一首本义词。白练是古代一种丝织品,制作过程要经过在砧石上用木棒捶捣这道工序,一般都是由妇女操作的。这首词的词牌即因其内容以捣练为题材而得名。作者通过对一个失眠者夜听砧上捣练之声的描绘,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焦躁和烦恼。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是说,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

    头两句乍一看是重复的,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就写出了“人立小庭深院”的句子,把“深院”和“小庭”基本上看成同义词。其实这两句似重复而并不重复,第二句是诉诸视觉。然而尽管耳在听目在看,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和看到。这样“静”和“空”这两个字,不仅在感受上给人以差别,而且也看出作者在斟酌用词时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深院”是写居住的人远离尘嚣;“小庭”则写所居之地并非雕梁画栋,只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小小天井,不仅幽静,而且空虚。头两句看似写景,实际是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无聊。只有在这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远处被断续风声吹来的砧上捣练之声才有可能被这小庭深院的主人听到。

    第三句是这首词的核心。自古以来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以致成为夫妇和情人彼此相似回忆的诗料;久而久之,也就成为诗里的典故。李煜这首词是从听砧人的角度来写的。这个听砧人不管是男还是女,总之是会听到这种声音而引起相思离别之情的。所要指出的是,第三句虽连用两个“断续”字样,涵义却尽不相同。一般的说,在砧上捣衣和捣练的声音,总是有节奏的,因此一声与一声之间总有短暂的间歇,而这种断续的有节奏的捣练声并没有从头至尾一声不漏的送入小庭深院中来。这是因为风力时强时弱,时有时无,这就使得身居小庭深院中的听砧者有时听得到,有时听不到。正因为“风”有断续,才使得砧声时有时无,若断若续。这就把一种诉诸听觉的板滞沉闷的静态给写活了。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小令后两句是说,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后面两句,明明是人因捣练的砧声搅乱了自己的万千思绪,因而心潮起伏,无法安眠;作者却偏偏倒过来倒果为因,说人由于长夜无奈睡不着觉,这才使得砧声时断时续达到耳畔。而且夜深了,砧声还在断断续续的响,是伴随着月光传入帘栊的。这就把听觉和视觉相互结合起来,做到了声色交融——秋月的清光和捣练的音响合在一起,共同触动着这位“不寐者”的心弦。然而作者并没有绘声绘色,大事渲染,只是用单调的砧声和朴素的月光唤起了对一个孤独无眠者的惆怅和同情。这正是李煜写词真正见功力的地方。

    【创作背景】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捣练子令·深院静》属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写出了词人因寒夜捣衣之声而引起的各种离怀愁绪。

    作者简介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望江南·多少泪》李煜原文和翻译》
  • 望江南·多少泪

    【五代】李煜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古 词

    【注释】

    望江南:词牌名。《全唐诗》作“忆江南”,题注:一名“梦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梦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归塞北”,一名“谢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编》中注云:“一名‘梦游仙’、‘梦江南’、‘江南好’。”

    断脸:《全唐诗》中作“沾袖”。意思是泪水流在脸上擦断了。断:擦断。颐(yí):下巴。全句是说,泪水流在脸上擦断了,但又横挂在下巴上,形容眼泪纵横交流的状态。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唐刘皂《长门怨》诗之三:“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残妆空泪痕。”将:拿。和:《花草粹编》、吴讷本《尊前集》中均作“如”。说:《全唐诗》、《花草粹编》中均作“滴”。和泪说:一面流眼泪,一面述说。

    凤笙:相传秦穆公时,萧史善吹箫,穆公女弄玉爱慕他,穆公便将弄玉许配给他。后弄玉学吹箫,其声清脆悦耳,引动了凤,夫妇遂驾凤飞去。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笙》:“《世本》:‘随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称笙为“凤笙”。唐韩愈《淮氏子》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休:不要。向:朝着,在。泪时:伤心落泪之时。吹:吹奏。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痛苦。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句。更:愈发。

    【译文】

    我有多少的泪水,纵横交错地流在脸上。我的心事不用拿来边哭边诉说,那笙箫不要在我流泪时吹起呀,我现在无疑已是极度伤悲了。

    【赏析】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写正的艺术手法,以乐来反衬苦,笔意有曲婉之感。但这首《望江南》(多少泪)则不同,是直笔明写,正见正写,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艺术手法,因而有愈见沉痛之感。二词可同读,对作者的忧思愁恨则体会更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入宋之后,与《望江南·多少恨》当作于同时。李煜被曹雪芹称为“古之伤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驾万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沦落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经历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陆游《避暑漫抄》)。这首词就是为表达他对现实处境的无限凄凉之情而创作的。

    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捣练子令·云鬓乱》李煜原文和翻译》
  • 捣练子令·云鬓乱

    【五代】李煜

    云鬓乱,晚妆残,带恨眉儿远岫攒。

    斜托香腮春笋嫩,为谁和泪倚阑干?

    古 词

    【注释】

    云鬓:形容女子像乌云一般浓黑、秀美的鬓发。

    远岫(xiù):远处的山峰。岫,山。

    攒(cuán):簇聚,凑集。这里是指紧皱双眉。

    香腮:指美女的腮颊。

    春笋:春季的竹笋。这里指女子像春笋样纤润尖细的手指。

    嫩:柔软纤细。

    和:带,含。

    阑干:同“栏干”。

    【译文】

    美人头发蓬乱,晚妆不整齐,因愁带恨的双眉像远山一样聚在一起。白嫩的小手斜托着面颊,靠在栏杆上,也不知在为谁伤心泪流。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宫中美人期盼后主临幸的急切忧苦的心情。前三句描写宫中美人云鬓散乱,晚妆不整,眉宇之间又含愁带恨,紧锁不开。从女子的外在形态表现了美人的愁怨。头二句写发、写面,虽明白但并不传神,是暗写侧描。第三句“带恨眉儿”一语点破,不知何恨,不明白但却极传神,是抓住最具特点的细致景象进行正面描写,由一点入,见意更远。“攒”字是“带恨眉儿”的动作,用“远岫”喻之,不但妥切传神而且独具意蕴,“远岫攒”不可解,“眉儿攒”也不可解。此恨之深,此情之切,自可想见。

    后两句中,女子手托香腮,含泪凝望,通过“斜托”这一细微动作,把内心的愁怨表现了出来。在古典诗词中,“倚阑干”往往表示望远。而此时天色即将入暮,再望也望不见什么了。这表明了两层意思是白天没有见到心心念念的人;二是即便即将入暮,希望已很渺茫,对心中的人仍有所期盼。其情之切,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表现。这两句明白如话,直描其景,直问其情,虽问而不需答,“为谁”二字使前面不明朗的词旨一下子明朗起来,把何以成“恨”的不明白一下子明白开来。

    全篇字字无关相思,但字字写尽相思,用形态写心情,用远山喻愁情,明白如话,笔意清新,淡远幽长,将宫中美人思念的心情描写得细腻真切,令人感同身受。从艺术造诣上来说,这是词中的上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词《续选草堂诗余》题作“闺情”,《花草粹编》题作“春恨”,说明此词是表现闺妇的哀怨。从词意看,当是李后主代人之作,代替闺中少妇描写其内心的幽怨,是李煜前期的作品。

    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李煜》
  • 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

    【五代】李煜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

    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

    金窗力困起还慵。

    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古 词

    【注释】

    谢新恩:词牌名。此词调名在《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江仙》。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中云:“此亦临江仙调。”《词谱》在《临江仙》调名下注曰:“李煜词名《谢新恩》。”

    归:离去。

    珠帘:以珍珠缀成的帘子。《全唐诗》中作“朱帘”。

    淅(xī)淅:形容风声。

    厌厌:安静,静谧。

    纤(xiān)纤:小巧、尖细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蛾眉似的新月的纤巧。

    镇:正。

    何穷:么时候才是尽头,即无穷无尽的意思。

    金窗:又称黄金窗,宫廷中装饰华美的窗户。窗,《词谱》中作“刀”。力困:力乏。

    慵:困倦,懒得动。《花草粹编》中误作“墉”。

    羌(qiāng)笛:又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

    醉怡(yí)容:酒醉以后脸上泛起红晕的容颜。怡,舒适愉快,喜悦的样子。

    【译文】

    宴会结束后,宾客都各自回去了,只留下冷清庭院,画堂中珠帘半掩。长夜漫漫,听风吹过林梢,更加冷清。抬头仰望这纤纤的新月,倍感清冷。

    春光虽正好,人却无端端老去,新愁往恨什么时候会穷尽啊?只想醉卧不起,但是醉后的欢悦,偏偏被羌笛声惊起。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热闹的宴会过后,宾客离席,庭院一片空寂,夜月一片冷清。主人公应是一个寂寞满怀的人。每一种景物、每一个场面都蕴含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落寞之感,尤其“厌厌”和“纤纤”等词,更是烘托了作者无以自遣的怅愁之情。从词的写法上看,以空起,以静收,虚者多,实者少,情绪气氛浓,直言胸臆淡,有空灵透剔之特色。

    下片写主人公早晨睡醒之后感愁伤恨的心情。春光依旧明媚,人却已空然老去,眼前美景并不能吸引作者、给作者以愉悦,往日今日的新愁旧恨总是郁于心头,只想醉卧不起,情绪愈发低沉,心情更加郁闷。结尾一句“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陡然一转,羌笛如晴空一声惊雷,惊醒了酣睡之人,形象地表达了人物此时心理的脆弱。

    整首词中,已经没有了后主前期词中的纵情欢娱,字里行间预示着国家形势堪危。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当作于李后主在位的后期。当时李煜对南唐国事日渐衰微而深感无策,对宋军步步紧逼而无力退敌,国势危急,因此愁怨满怀。

    作者简介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 《家乡的九眼桥》
  • 多年前,五代后蜀王孟昶,在城墙上遍植芙蓉,“四十里为锦绣”,于是“蓉城”由此得名。这就是我的家乡。在这里,有过“万里沧浪客,题诗问草堂”,也曾“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过,最令我喜爱的景象是“锦城东下路萧然,九眼桥南绿接天”。所以,这个周末,明丽春日,我又来到了九眼桥——这座家乡蓉城古老而又著名的桥。

    它很古老。位于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当时的布政使余一龙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石栏杆,石桥面,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又加以重修。1922年,由于旧的九眼桥有碍泄洪而被拆除。1999年7月,成都市规划局研究重建九眼桥,重建的九眼桥距原址仅1.9公里。2001年仿古九眼桥主体工程宣告建成,仍为九孔,外部全由仿古青石块砌成。桥面用青石块铺设,保留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九孔石拱桥形象。

    它很特别。桥如其名,共有九洞,是锦江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古人爱用“长虹卧波”来形容石拱桥的壮丽,可是,九眼桥却不是一道“长虹”,而是一张“弯弓”。在桥南不远处曾经有过一座与桥同期建造的回澜塔(俗名白塔)与之相映成趣,构成“桥是弯弓,塔是箭”的奇特景观。再仔细观察,每一个桥墩上都有形似龙的石雕瑞兽,姿态各异。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瑞兽是传说中龙王的第六子,名曰蚣蝮,性好水,能负重,故常被立于桥柱迎水端以镇守桥墩呢!

    它是一道风景。我站在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和河岸边的垂柳,还可以想象出这座大桥在古时是多么的雄伟与壮观。突然,几只白鹭飞过,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桥是路的连接和延伸,让没有路的地方有了路。我想:这座望江公园旁的仿古新九眼桥就是古代历史文化的延伸吧!我爱家乡蓉城的九眼桥!

  • 《七夕节的诗句》
  •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