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谓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3:29:38
  • 《老舍先生传400字》
  • 老舍,谓之曰“人民艺术家”,盖近代之作家,爱国之学者。于己亥年生,北平人。父乃民国护军,于八国联军之侵略战以身殉国;母以洗衣为职,孤身育家。

    老舍自幼苦读,寒窗十年,考入京师第三中学,怎奈家境贫寒,无以支其学费。老舍愈发苦读,同年提名于北京师范大学之公费榜。及毕业,不愿与教育旧势力共事,乃辞,任于一小学校长。其第一篇作品发表。后赴任于英国,教中国古典学,此间完成数篇作品,使老舍正式成为作家。

    及回国,成家立业,任为山东大学教授。老舍生性率直,一心写作,故辞去教授一任,专心于写作之职,奋笔疾书,不问世事,《骆驼祥子》一书由此而出世间。此书之精妙,于中国文学史享有称誉。

    老舍尝曰:“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性正直刚烈,率真简朴,热爱生活,出浊世而不染,豁达笑傲于乱世,亦不与之同流合污,孤守自傲。然时文革风起,竟争纷评判老舍之为人,老舍之作品。日复一日,辱骂之声日益聚集膨大,老舍终不堪其论,不忍其屈辱,遂自沉于太平湖,永遂于湖底。

    呜呼,哀哉!一代文星就此陨落,怎怨文革风流癫狂,害其正直之人无所适从,伤老舍,故以此文表崇敬之心。

  • 《匠心独运丹青手作文》
  •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事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题记

    家乡地处湘中,邻居中有一位老师傅,听闻他小时就与父亲习传统技艺,以做火折子为最巧,现已年旬花甲。我年幼时,喜欢看他做火折子,今年过年归家,又想起他做的火折子,便择了一日去拜访。

    敲开房门,一个佝偻的身影出现在我眼前,我笑着向他问好:“爷爷,您现在还做火折子吗,我今年想用点新奇的方式去点爆竹。”老师傅的眼神忽的一亮,连声说道:“好,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看我能不能把这门技艺拣回来了。”他叫我明日来他家。

    第二天一早,我到了他家,他早已在院子里备好工具,木凳,锉刀,石臼……这些都是他的过往。他起身:“走。”冬日冷风袭来,话里藏着一点颤音。

    他坐在一张几乎快要散架的木凳上,取过一截竹筒,细细摩挲着它的纹理,指甲盖已灰白发黑,手龟裂的不成样子。用袖口擦了一下扎拉的胡子,眯起眼,躬下身,取来一把锉刀,在竹筒上削出凹槽,青筋暴起,一下一下,深深浅浅,左左右右,竹屑如虫豸飞舞,打起卷儿来。慢慢的。我突然有些疑惑:“爷爷,现在打火机这么好使,火柴都比这好用,您干嘛学这个呢,好繁琐。”老师傅没有看我,盯着那个竹筒,闪过一丝无奈,缓缓说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火折子,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闻此,我心头不由得一颤,泛起丝丝愧疚。

    再把提前泡好的木瓜藤放在木桩上,用锤子,憋足呼吸,一下一下地砸,时而揉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火候到了,撕几团棉絮与芦花絮,继续捶。俄顷,他似乎没力了,起身取来一瓶小酒,抿上一口,望着它痴痴地笑,霞光照在他的脸上,让那双龟裂的手显得更加无地自容。“您的手……”“这是做东西时给震开的。”借着酒力,他继续抡起家伙,锤子运转飞快,大地似乎都在震动着。

    完工之日,他将混好的粉撒在火绒纤维上,卷起,塞入竹筒内,盖上竹盖。火折子终于做好了。四十九年,他的手已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青筋如蚯蚓,但他与火折子多年相互扶持,有着竹的清香。至此,手也似竹节,不失灵敏,敬仰这“圣人作”,这浑然天成,这自然的美。

    老师傅郑重的将火折子递给我:“你可以拿这个去点鞭炮了。”我似乎看见他眼中的自信与自豪。他将自己的终身投入在此,一木一刀,一竹一石,一刻一压,一捻一锤,我惊叹,这是一人,究其一生,追求的一念。我的心中,似有一个钟,一个老人将它击响,余音绕梁。

    《聊斋志异》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是而已。人生将尽时,之于自然,不过一粒浮尘,或许,在他的人生中,老手艺,已不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心似静海,亦不失热爱,我也愿如他一样,坚守属于自己的东西,与火折子出于同源,那便是竹笛,每每吹响,似听到了千年以前,一位少年站在青山之上,向自然表达自己的膜拜,又似与一位老者同游,听他感叹秋风寂寥。同生于华夏,有人专攻竹木,有人奏响编钟:“嗟乎,能与先人共鸣,此生无憾矣!”

    在此敲响的晨钟暮鼓,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历史的记忆,更是跨越时间的感情共鸣。老师傅,愿您所望,事事顺遂。

    教师点评:

    这个时代,很少有像子轩这般真正热爱传统的少年。一个“火折子”,是一位老者一身的缩影,亦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缩影,在时代的浪潮中行将逝去,需要有心人传承并弘扬。此文用质朴清新的语言记录下火折子创作的全过程,点滴间透露作者对于“老师傅”的敬佩与对传统文化的敬重,结尾的议论抒情与题记相互呼应,少年与老者情感共鸣,因为都是那么纯粹和专注,都是那般珍视与热爱,愿老者愿你所望,愿少年爱你所爱,加油!

  • 《读《英雄人物的故事 》有感》
  •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者,必当有凌风壮志。中国的英雄,多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几位耳熟能详的书中英雄人物的事迹吧。

    1948年5月,董存瑞带领爆破组参加革命,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暗堡,拦住我军的去路,让我军左右为难。总攻时间马上要到了,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奋力冲向前,拿起一个炸药包,巍然屹立在桥型暗堡下,右手一拉导火线,“轰”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暗堡被炸的粉粹。伟大的英雄董存瑞就此为国家英勇献身。

    1927年4月,一位爱国志士被敌人残忍杀害。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还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之一,提起他,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李大钊。在落入敌人魔掌后,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便丧心病狂的将竹签插进李大钊的手指里,还把他的指甲硬扯了下来。但他还是不屈服于敌人,最后,李大钊在受尽各种折磨之后,在绞刑架上身亡。陈元帅还写了一篇《怀念李大钊同志殉难30周年 》的文章。

    还有江姐血染红岩、赵一曼永垂不朽、狼牙山上显神勇等故事。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泪流满面。是啊!没有抗日英雄的牺牲,哪来我们安宁的新中国。英雄们个个英勇无比,为了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没有战火。生活幸福美满,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让英雄们的付出白费。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牢记使命,珍惜现有的美好生活,把革命精神永记于心。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党旗下成长的少先队员,郑重的立下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 《回首,星光依旧》
  •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题记

    华夏一词,道尽了在亘古不变的神话中,出落的一个辉煌王朝。而那如风烟般缥缈的文化,陪伴了这个王朝几千年的漫长时光。

    文化的陪伴,无处不在。四季更替、春华秋实,所有的中国人小时都会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少时都会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青年都会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老来都会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打开手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数字故宫,让那些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连上网络,被誉为文化盛宴的文创产品,架起了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按开电视,拥有文化内核的《国家宝藏》以全新的表达让缄默的国宝“开口说话”......

    文化的陪伴,博大又精深。当各色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火遍全国时,我们是否应该去了解那些历史背后的辛酸故事?当我们玩着腾讯大型虚拟游戏时,是否应该去查阅角色形象服装设计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当我们热衷于购买网红“故宫爆款口红”时,又是否应该走进故宫听听大清王朝背后的盛衰兴败?

    李子柒“松花酿酒,春水烹菜”,一如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一头乌发,一双巧手,生动直观的短视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片刻安宁休憩。活字印刷、笔墨纸砚、自制佳酿,这些似乎早已远离我们的文化精华,这些文化深处的璀璨光辉,于静默处又跃于我们眼前。

    在这个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之间的淡漠疏离逐渐消融的时代,传统,不再仅仅象征旧生活、旧习惯;现代,也不再限于车水马龙、万家灯火。文化,不再是一个几千年的空洞,而是如影随形,陪伴我们一生的情怀。

    经典与潮流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带来的是一场传承与发扬的洗礼。

    于千万年的岁月潮流走来,徜徉于你我的血脉骨髓深处,有谁敢说它的陪伴微不足道?惟愿深夜回首,远处星光常在,北斗依旧。

  • 《嫣然一笑》
  • 古人云:有力量济人谓之乐。这个假期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呼——”凛冽的寒风刮着,路边的柳树已经变得枯黄,柳条上覆盖着点点冰霜。

    路上的行人都把手揣在衣兜里,匆匆地走着,我也不禁缩紧了脖子。这时,我看见柳树下坐着一个老爷爷。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顶着一头蓬乱的头发,没有一点光泽。他的脸苍白又布满了皱纹,眼角布满了浊黄的眼屎,脏兮兮的,似乎饱经岁月的沧桑。他已经瘦的皮包骨头,两条瘦弱枯黄的腿在风中瑟瑟发抖,他分明是在乞讨,在灯红酒绿的街道上,格外的显眼。

    面对着老人,我突然想起来了几年前的事。那天,我牵着妈妈的手,在菜市场里穿梭着。一个老婆婆蹲坐在门口,拄着一根拐杖,看起来可怜兮兮的。我牵着妈妈的手,使劲地扯着妈妈,想要离开那老婆婆。然而妈妈慢慢走过去,往乞丐的碗里放了五块钱,并给她嫣然一笑。那时,我突然感觉,内心的某一个地方被震撼了一下,似乎明白了什么……

    “啊!太恶心了,呸!”这时,远处走来一个时髦女郎,她的嘴里念叨着。她身上穿着一件狐皮大衣,脚上穿着一双绒毛高跟,细细的鞋跟踏在地上,发出富有节奏感的哒哒哒声。她嘴里哼着小调,一看见老爷爷,大惊失色,脸唰的一下变得苍白,如看见了瘟魔一般。唉!人长得再美,没有爱心有什么用呢?

    那个老爷爷没有家人吗?他的儿子去哪儿了?为什么他不回家呢?看着那个老爷爷,我想起了妈妈,想起了那嫣然一笑。于是,我也走过去,往老爷爷的碗里塞了两块钱 ,并给他嫣然一笑……

  • 《美哉!华夏》
  •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这便是“华夏”一词的由来。

    从黄河流域的第一缕炊烟开始,炎黄子孙便在这一片伟大而又神圣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驼铃声声,经过数道精致工艺制成的茶叶,印着中华图腾的色彩,素色的陶器,如水一般轻柔,云一般梦幻的丝绸,随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去到了现代。

    中山装,小旗袍,承载着华夏太多太多的艰辛,面对国破家亡的险境,无数中华儿女站起了,又倒下,之后是永不屈服地面对敌人的炮火!在血与泪相融,生与死之争的年代,中国人遇强则强,凭着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热血,拔地而起,撑起了一片天,捍卫千百年来历经沧桑的母亲。

    它变成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随着风轻拂过天安门前的五星红旗。 看见了三峡大坝和西藏天路;看见了神舟飞船,载人航天;看见了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看见了辽宁航母、四代重歼、万吨神盾舰,看见了傲立在东方的雄鸡。 今中华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于我少年。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身前的道路很长很长。前方有千万条征途,只能背上行囊,肩负使命一步一脚印,前路漫漫,向阳而生。 行囊之中,是信仰。曾有外国人说,中国的青年并无信仰。

    并无信仰?我们所信仰的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与历史,是不败的精神和勇气!“天地存肝胆,江山越鬓华。”今中华少年走在时代的前沿,应有华夏青年精神。承担国家大梁;有心怀远方之姿,脾睨天下之势;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不为将来与现在,绝不放弃和投降。

    华夏的青年都是一支笔,一撇一捺,皆能书写历史的新篇章。

    华夏,美哉!

  • 《杂感》
  •     被曲、被疏、被敬的清代文人谓之“病梅”,难道被中考、高考所束缚的我们不是“病梅”吗?

        翻开我的随记本,你会惊奇地发现,在那名为《太阳雨》的小天地中只有快乐的阳光,没有悲伤的风雨,更不会有愤怒的冰雹。因为中考和高考对作文的要求是: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那些被人们称之为“灰色文章”的作品虽算不上“不健康”,但绝不符合“积极向上”的要求。因而我的《太阳雨》中,按老师、中考、高考的要求,记载了我中学时代的甜蜜回忆。

        孰不知,正值年华的我们也有优愁!但是,在这样一个“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的时代,我们不得不为了保住“命根儿”而隐藏优愁。虽然我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我希望,当我到了“欲说还休”的年纪,能在我的《太阳雨》中找到一个中学时代的真实的自我!这仅仅是“病梅”被曲的一个方面—或许这是有些“病梅”心甘情愿的,因为好像只有那样,才能取得所谓的“辉煌”,才能被世人所“欣赏”。

        这样的“辉煌”伴随着什么?

        黑板上画一个圆,老师问:“它是什么?”幼儿园的稚童有他们丰富的想像—月亮、车轮、脸蛋、皮球……然而到了中学生眼里,就只剩下一个圆了;更可悲的是,到了大学生面前竟无人敢回答这是一个圆。这不仅仅是被“曲”的我们的悲哀,也是成千上万的教师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病梅有病梅馆藏身,我们有什么?或许你会说:“教育制度的改革,能建造一座‘病梅馆’。”不,我们无需企盼在“病梅馆”中得到拯救——甚至无需什么“病梅馆”面对这样的教育制度,我们敢于迎潮、弄潮,我们能够找回真实的自我。“病梅”将不复存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霜雪中的梅花将更加“烂漫”,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旧“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