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说文解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30:23
  • 《为人子,止于孝》
  • 《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篆体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人们都说中国人是最懂孝敬的民族。从孝感动天的帝王舜,到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刘恒。无论是皇室家族还是贫民百姓,都不乏孝顺之子。从古代到现代,从公元前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个民族都传承着孝的美德。百善孝为先也一直作为传统美德被人们赞誉。

    如今,当人们再次提起孝时,会想起你对父母所做的一切吗?会想到最美孝心少年们为父母做出的事情吗?父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爱你却不求回报,唯一为你付出却从不说后悔的人。谁没有父母?谁没有老去的那一天?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一个人的修养与品德从孝开始。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得了眼疾,需要饮用鹿乳才能进行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每个人的家不同,对孝的理解不同,所做出的行动不同。或许在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孝就是让家里的每一个人开心;而在一个残缺的家庭里,孝便是让年幼的孩子承担起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所承担的事务。

    或许,孝是自愿,亦是被迫。

    最美孝心少年黄凤,一个板车女孩,由于一次意外的摔伤,爸爸高位截瘫,妈妈离婚改嫁,当时年仅6岁的安徽女孩黄凤独自撑起一个家,10年如一日照顾着瘫痪的爸爸和年迈的奶奶。她乐观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家庭的分割没有使她退缩,即使没有了妈妈的帮助,她也能在课间回来给躺在板车上的爸爸翻身。黄风做饭和喂饭的时候喜欢哼唱流行歌曲,爸爸就这样默默地听着来自女儿的歌声,纵使自己躺在病床上,也不让女儿伤心。黄凤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爸爸能够慢慢好起来。“不管多难,我都要好好读书,以后还要带着爸爸读高中,读大学,有爸爸的地方就有家”。

    孝不是让你在网络上转载一篇说说表达自己,那样只不过是填补了自己对父母关心的缺失,更不用说,面对自己越来越老的父亲母亲,网络离他们越来越远,而你在网上表达的孝意,何时能够传达到他们耳中。这样一种虚拟的孝心,对他们来说更是虚无缥缈。

    所以,趁着你还年轻,你还拥有他们,将你的孝展现。人只有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善良的品质。孝从点点滴滴开始,从现在开始!

  • 《烦》
  • 《说文解字》里头说:“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这“从页,从火”表明是个会意字,可怎么会意来的?看看这个字的篆体吧:“”,原来“页”表示人头(上边画着个人头正面像,下边用“人”特别突出一下),加上“火”,当然就表示头脑发热如火烧。

    今天有一本很别致的解字之书,叫做《白鱼解字》,从头至尾都是手写体影印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的功夫之作。这里头说,耳朵发烧是“耿”,脸发烧是“赧”,那么“烦”呢?古人“往往指感风寒发低烧”,还说“前额发烧的病人,心情烦躁”,“后来,不病又不发烧,只是心情烦躁,动辄迁怒于人,也叫冒火。”于是,我们一般也认定“烦”就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

    我们常人都头顶“三千烦恼丝”(佛教称头发),大概没有不烦的。哪怕是诗仙李白也逃脱不掉,他的一首《宣州谢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开篇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直抒“烦忧”,大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来,他是深感“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心烦意乱,是一种历经了多少流光都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

    诗仙尚且如此,凡人何以能堪!世间大大小小的烦恼总是会跟着我们走,伴随我们左右,甚或整个儿包围着我们,你怎么挡也挡不住。一旦剃去烦恼丝入了佛门,还要普度众生,看似摆脱了世间的一切烦忧,殊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但他们的本事就在于不断地摆脱,从烦恼中拔腿。

    “烦恼”一词正好用于意译梵语“Klesa”一词,但在佛教中,它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或者概括为“贪、嗔、痴”三个字。也不妨通俗简化一下,就是负面情绪,就是不好的心理状态。可是,咱们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对于这一切烦恼,似乎都没有恐惧也没有排斥,他居然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是怎样才可以“即佛”“即菩提”呢?他紧接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原来,他分出了前后两“念”,试着解释一下:前念是迷惑执着,就依然是一个凡夫俗子;后念是参悟透彻,就可以成为佛了。前念是“著境”,执着于某种烦恼之境,就依然是烦恼;后念是“离境”拔离出这种烦恼之境,就提升到菩提佛法了。一切烦恼都可转化为菩提,最关键的就是“悟”,就是“觉悟”了。原来“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如果换做意译,就是觉悟、智慧。

    我们有头痛脑热的时候,李时珍通过《本草纲目》告诉我们,有一种忘忧草(即黄花菜金针菜)可以入药,有退烧的疗效。我们总有烦恼袭来的时候,像是陌上的风沙,有时会眯了眼,有时会乱了心,那么,慧能大师也给我们开出了一种“忘忧草”:他鼓励我们“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以“悟”,无论“渐修”“顿悟”,但“法源是一宗”,只因为人“见性有快慢”,所以“因人而立”罢了。而对于“烦恼”,只要能觉悟,能明心见性,就能放下,就能从“著境”走向“离境”,甚至通达菩提境界。

    走出烦恼,即放下,对于我们大多凡夫俗子来说,靠的还是修行功夫。但这并非一定要剃去烦恼丝或者枯坐蒲团,日有所悟就好。

    当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须烦。想想“烦恼即菩提”,它扰乱你也成全你;想想烦恼不是一种长期折磨,仅仅是一种暂时打扰;想想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想想西方谚语有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去洗明天的盘子”……至少想想闻一多在《红烛·时间底教训》里说的:“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这样的想想就是“悟”的种种。这样的想想成了习惯,你或许会发现,就可以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如此通透而美好。

  • 如何正确审题
  •     审,原意“熟究”(《说文解字》引《增韵》),亦即我们所谓琢磨推敲。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甲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阅读文章,先从标题人手(如果是书,则先从书名人手),研究标题,准确地认识标题,便拿到了阅读全文(全书)的钥匙,事半而功倍。许多重要作品,读者在读完全文(全书)之后,会自觉不自觉地回过头来重新品味其标题,这是很多读者都有过的经验。由此可知阅读过程中审题的重要。
        鲁迅先生论《红楼梦》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闹秘事……”这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意,但这段话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审题过程与审题者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懂得了:《红楼梦》这个命题(即先生所谓“命意”),是个好命题,它具有极其丰富的蕴含,而“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等则不能涵盖全书内容,这恐怕也是(红楼梦》这个命名更能让人接受的原因。
        同样,《金瓶梅》因书中潘金莲、李瓶儿、春梅是三个主要人物,所以书名不是“西门庆”,而是潘金莲等三人名字各用一字,成了《金瓶梅》。
        斯蒂芬·茨威格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题,都很精彩工巧。前者让读者知道这“二十四小时”在“一生”中不同凡响,具有特殊地位。后者“陌生”却又“来信”,必然包含了许多曲折委婉的故事,而读完全篇,读者会确认:这两个标题与其内容完全吻合,天衣无缝。
        无论是《红楼梦)、(金瓶梅》,还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认真地对这些标题进行斟酌推敲,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阅读全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