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认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1:44:18
  • 《安全之,我认知演讲稿》
  • 安全之,我认知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下午(早上)好,我是来自*****的一名职工:**。今天,在****公司月度安全例会上,我就安全作业与基层及现场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感悟与大家做一分享,可取之处请大家共同交流,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事及领导加以斧正。(谢谢大家)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安全之,我认知》。

    安全之,顾名思义就要说到我们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安全问题。作为一座大型冶金企业的工作者,作为一名检修工人,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每天的工作中,从进入厂区开始到离开厂区结束,我们的每一个不论与检修任务相关与否的行为都在方方面面涉及到安全,可谓时时刻刻离不开安全二字。我认知,即我对安全的认识、理解;多年来工作中所积累的安全知识;安全作业与行为的经验以及基层安全管理的感悟。

    下面,我就从一名检修工人和基层检修班班长的角度,对我所理解的安全二字与大家做一交流。

    安全,何谓安全。安全作为一个大名词,我们可以将安全二字看作一个总纲和概括。在我看来,细分之下,安全可以分为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隐患。

    像酒钢这样一座处处机械轰鸣、钢铁林立的大型冶金企业,只要身处其中,我们就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外在的威胁。在纵横交错的厂内公路上,我们要谨慎的减速慢行,以避让随时可能出现的重型车辆和轨道列车;在任务现场,我们要小心的处处留意,以躲避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健康安全的`种种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以及能导致灼伤烫伤的熔融金属与蒸汽、冷却回水;即使在办公场所或者房屋内部等等相对密闭或密闭空间内,我们也要谨防各种能源介质管道出现泄漏威胁到生命健康安全。上述这些,概而论之,就是我所说的外在威胁。

    然而,外在的威胁固然客观存在,但内在的隐患也不仅仅存在于主观。在检修任务下达的同时,内在的隐患也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我们。危险源的排查不缜密,运转设备安全或隔离设施的不到位,检修任务组织监督的不严肃,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的不紧迫,以及基层安全教育与管理的不落实,均是内在的隐患。

    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隐患有机的组成我们长谈的安全问题,看似区分明显,实则彼此交叠。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外在威胁的危害更大还是内在隐患的后果更甚。因为说到底,组成安全问题的这一内一外的核心终究还是一个字、一种个体,那就是人。

    外在的威胁在厂区内时时可遇、处处可见,但是它们的存在固然客观绝对,可危险却是相对的。面对来自安全问题外在的诸多威胁,我们只要能在交通、进行作业和其他各种工作行为时小心仔细,做好环境确认,落实好所处周边作业设备设施与大的厂矿环境,做到胸有成竹。时刻保证安全意识最大化,做到谨小慎微、一丝不苟,就能使自己始终处于外在威胁的伤害范围之外,在面对外在威胁时立于不败之地。使得我们在面对客观的威胁时危险不复存在。但是,事无尽善尽美,作为安全问题核心的人,也就是作业人员,其精力和耐力总是有限的,总会有疏忽和大意的时候,也会在现场遇到自己不懂或者从未接触过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威胁,使得外在威胁产生的危险或大或小的时刻存在。如何处理威胁与个体意识、知识彼此间互为反比的关系,如何使得威胁产生的危险最小化直至趋于零,这就需要基层的组织管理人员,特别是班组长发挥安全管理能力和智慧。

    我们不难发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安全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从内在隐患入手。在炼轧检修作业区基层管理人员的日常交流中,我们始终记得作业长对基层管理人员说过的一番话,“很多安全事故发生在设备正在运转时,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安全意识水平都能让人高枕无忧。相反的,有一些作业人员或者新入厂职工的安全意识水平和作业素养并不高,我们解决安全问题,就要从这些安全意识水平不高甚至很低的人入手。知识和经验是要靠长期积累的,我们不可能保证在经过教育和培训,让这些人员在达到相应的安全意识、知识水平,具备一定经验的目标以前,所有的这些主观个体都不发生安全事故。但是我们可以从设备入手,将隔离设施与安全设施完备完善,将所有可能导致危险和事故的危险源排查梳理,同时制定安全作业标准,做好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如果所有运转设备的隔离、安全设施以及所有的危险源防范措施都能做到让根本没有安全意识、知识的人都万无一失,那我们的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就真正落实到位了!”

    安全所含,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隐患相辅相成,外在的威胁是产生内在隐患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固有的生产设备设施、及周边大的厂矿环境带来的外在威胁我们无法改变,其越庞大越复杂,我们面临的内在隐患就越繁多越棘手。如果不重视,产生的安全问题就越严重。可是经过认真梳理、耐心排查、反复总结之后,我们又不难发现,从内在的隐患着手,用适当的方式妥善有效的处理方方面面的内在隐患,以人为本,却是最简单高效的解决途径。而面对内在的隐患,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方式去解决,我们的对象都是人,都有且只有五个方面,即意识、知识、经验、执行力和安全管理。由日常对作业标准、操作规程、危险源辨识和事故案例等的学习获得安全知识,由安全知识和作业时积累的工作经验产生安全意识。当安全意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意识即能转化为作业时切实的执行力。同时,加以严肃认真的对人和设备的组织、管理,虽然外在的威胁依然存在,但安全问题已经迎刃而解。

    作为班长,管理着企业最基本的单元和细胞,也在每天的工作中最直接的面对和处理着安全问题中的外在威胁和内在隐患。班组始终是企业管理大厦的根基所在,所以在每天的工作当中,我们必须事无巨细,采取符合班组具体情况,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方法、班组内部及班组间交流方式、以及现场监督模式。时刻留意和排查疏漏或新增的危险源,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和设备设施做到以整个班组为单位的熟悉掌握。现场作业时,以积极配合作业区和检修工程部的安全组织和管理为助力,严肃监督和实时控制现场检修作业的标准化及作业人员行为的规范化。将既有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执行力切实的整合到班组每一位作业人员身上,让外在的威胁不再带来危险,让内在的隐患不再产生风险,让安全这一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踏踏实实的以人为本,从班组做起!

    【安全之,我认知演讲稿范文】

  • 《认知世界,创造未来-《开学第一课》观后感400字》
  • 开学前一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节目中,无论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C919,还是神秘“嘉宾”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都在向我们展示创造的魅力,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坚持努力,不断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国家的进步。

    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创新,让人们黑夜里也能获得光明;哥白尼在历史上的创新,让人们对宇宙有了更深的了解;袁隆平在农业上的创新,让国人能够得到充足的粮食,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创造改变世界。

    虽然我们只有三年级,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要求我们每个人更应具有创新意识。但身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像海绵一样去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时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体现在我们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每一天思想的进步、身体的成长,每一篇阅读的学习、每一道数学的计算、每一个单词的掌握,到每一次歌唱、跳跃、绘画,都能体现我们的创新和与众不同。

    创新的力量如一双手,塑造着未来,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还很浅显,但必须牢牢掌握,因为这些都是今后创新的基础。我们需要学习前人的知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飞得更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同学们,新学期一起加油吧!

  • 《描写太阳的作文》
  • 在我的认知里,世界上最为温暖的,是普照万物的太阳,驱走漫漫长夜的,亦是太阳。

    我喜欢冬日的太阳,即使寒风刺骨,无情地刮着你的衣服与脸庞,可是还有最后一丝丝的温暖,那就是一束束温暖的冬日阳光。虽然他比不上火炉,可在如此寒冷的冬季,你也会感受到来自太阳的温暖。

    太阳是无私的,但他只是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对我们忽远忽近。除了深海无法受到太阳的恩泽之外,几乎每一个地区都会有他的足迹。

    漫漫数亿年,太阳从一个“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位“按部就班的工作人员”。古人用神奇的想象力,为他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神秘外套”。如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他见证了生命的起源,见证了恐龙这一地球霸主的兴起与灭绝,他也见证了人类从森林古猿到现代人类的变化。他是一颗神奇的恒星,他在慢慢成长,也像人类一般,从幼儿到成年。

    太阳已经不像原来那般“强壮”了,甚至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在这个偌大的宇宙之中。现如今,太阳在夏日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高温。这其实与他并无太大干系,是因为人类的为所欲为,让全球的气温上升。他引来了非议,从为人类驱散寒冷与黑暗,变成了给人类带来灾难、

    时至如今,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自己的过错,为何要给太阳加上如此多的工作呢?他守护了地球三十几亿年,寿命已然过半,可是他却依然遵守着自然规律。

    是人类,强加了不属于他的“罪名”,我们面对如此的他,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

    太阳这颗恒星,我们要让他重新拾起原本的工作——为地球驱散寒冷,为万物带来希望。

  • 《科技探索未来,奋斗超越认知1000字》
  •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十分荣幸能站在这里,作为学生代表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科技探索未来,奋斗超越认知。

    回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先辈们怀着探求之梦与扛着兴盛之责一步步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正因为无尽的宇宙等待我们发掘,中国的航天事业才以科技与奋斗不断开创。

    科技攻坚未停步,实现飞天梦。万户飞天梦,嫦娥神话说,航天的蓝图早已刻在中国人的心上。观天象、制历法,是科技应用的最初体现。我们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了属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千百年来,若无科学家们无数日夜沉浸科技攻关,怎有“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的成功和飞射时的举国同庆?怎会有与月球背面土壤的近临接触?同学们,科技攻坚虽难,却是我们开启宇宙奥秘大门的关键钥匙。只有突破科技壁垒,才能延续千古登月情怀,攻破难题创造奇迹。

    奋斗精神永传承,超越无止境。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一代代航天人前仆后继,投入一生只为攻破难题,再创新高。他们身上抗着国之兴盛的责任,心中怀着对航天的一心热爱。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不懈的奋斗精神。70年代,西方国家航天事业收获颇多,而中国渴望航天的发展却寸步难行。正值祖国发展时期,首批航天人勇敢投身其中,背水一战,日夜挑灯研究,终于将“东方红一号”送上天空。当东方红在宇宙中响起,中国航天精神的奋斗、创造、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在在歌声中继续传承。同学们,宇宙如此浩瀚,超越我们的认知,因此,不断探索是航天事业永久的深题。而不懈奋斗才是不断开辟新课题的方法,对此,你是否产生了雄雄热情呢?

    新时代爱国心,让探索让航天事业不断超越。北斗团队、嫦娥队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现其中。北斗团队的徐颖,怀着新时代的爱国心,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实现一大导航系统突破。“嫦娥五号”激动人心的发射后面,是一大批“九零后”的重重把关。新时代中,我们有更多的任务,更多的思考。我们的航天事业不断超越过去,超越自我,不仅是为探寻宇宙,更为了中国航天,为了国家的强盛。同学们,我们在开学第一课谈及航天事业,不仅为了感受科技和奋斗的力量,更为了燃起你们的熊熊爱国情,以后为祖国各项事业的探索作出贡献,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改变国家。正如于敏所言:“将微薄力量融入国家建设中,才算有所得了。”

    未来神秘奥妙,作为中学生,我们今天感受了科技的力量,领会航天精神的内核。然而,唯有深信怀赤诚受国心,奋力探索,才能不断超越,成就自我。

    谢谢大家!

  • 《认知800字》
  • 你知道认知有多重要吗?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这个人的走向。

    那认知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讲,就是有个机会放在你面前,你能不能察觉到这是个机会。从这一点上看,机会是很多的,发现机会的人是很少的,因为很多人都说发现不了机会嘛。

    认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一方面是天赋决定了你的兴趣,兴趣决定了你会去做的事情,然后你所经历的事情又会反向影响你的思维,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你的思维就慢慢定性下来,并且成为反射性意识,或者说潜意识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与亲身经历相反,更多的是从书上得知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读书。读书是可以重塑一个人的三观,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这三种观念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体系,认知就是这个体系的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大家会意识不到某个机会的存在,因为本来你的体系就没有出现过这种机会,或者没法推出这个机会,更不用说靠这个体系去把握机会了。

    那如何打破壁垒,提高认知呢?很简单的方式就是从本质入手。前面我们讲了,认知一方面来源于我们的实践,另一方面来源于读书。那就好办了,多读书,多动手就行了。但是我们的实际情况肯定是要比这复杂的多的,比如读书,很多人都是根本没时间读书的,还有多动手,其实每天我们都是在动手实践的,只是这种亲身体验,如果你本身认知不够高的话,你要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抽炼出某件事的规律,其实是很困难的。那问题就来了,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者说怎么把上面的两个方法落到实处,让我们的生活、读书质量都有所提升呢。答案有很多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以说,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比如有的人就认为时间是争分夺秒抢出来的,有的人认为一整天、一个星期甚至一整年都要这样快节奏的生活太累了,有的人认为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再比如说有的人认为只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就可以了,可也有人认为他无法忍受枯燥的生活中还要寻找机会的痕迹与信息。但无论如何,你都是在作出选择和决定。

    生活的钥匙是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无论我们开启的是哪一扇大门,背后都是我们的认知逻辑在推动。

  • 《读《童年》有感600字》
  • 在大家的认知中,童年似乎都是美好而又幸福的,但是在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却是凄惨而又悲伤的。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经典之作。

    《童年》这本书讲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下层人物的生活状况。书中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苦难中的孩子——由于家境衰落,他的外祖父变得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经常动不动就辱骂阿廖沙。而粗野、自私的米哈伊尔舅舅雅科夫舅舅整日喝酒闹事,从来不顾及兄弟感情,隔三岔五就为了家产而打架斗殴。那时候的阿廖沙也没有多大,他在这样环境下饱受着精神的折磨。

    幸而阿廖沙遇到了他成长路上的天使:慈祥、和蔼的外祖母给了他温暖;美丽、忧郁的妈妈鼓舞着他更加坚强;乐观的茨冈给了他生活的希望;还有那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给了他自信和力量……他们是阿廖沙生活中的一道光,是他们让阿廖沙原本暗淡的生活增加了一丝不一样的色彩。而聪明能干、善良开朗的外祖母就像一条路,指引着阿廖沙走出黑暗与孤独,让他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看着阿廖沙的苦难历程,感受着阿廖沙的勇敢与坚强,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像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一点儿的风吹雨打。

    读完《童年》这本书,我愈发同情阿廖沙的悲惨遭遇,也更加敬佩他的坚强与勇敢。他让我明白了:如果你的生活充满幸福,那么请你好好珍惜,如果你的生活充满坎坷,那么请你勇敢面对。

  • 《作文课程的具身认知属性》
  • 传统认知理论延续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传统,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完全对立的,其中,心智代表着思维、理性,具有精神性、自我意识、反省能力,以及超脱身体,摆脱身体依赖的能力,而肉体则是混乱、无序、非确定性、干扰、曲解以及差错的根源。在这一认识论指引下,肉身、感官、经验,以及与之栖息的生活世界都成为必须加以抑制甚至消除的对象。如此,在教学实践中,对真理、知识的确定性寻求,会令教育者充分信任心智的主体作用,摒弃身体的参与、生活的加入和经验的内化。这种心智与身体的分离,心智与生活的对立,即“离身”特征的认识论,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不自觉地忽略或遗忘了身体,遗忘了生活。传统的作文教学也表现为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符号化的知识教学,然而,认知、知识不是独立于身体与情境的纯粹的认知操作与信息加工,而是源于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心智依赖身体的各种感觉与经验,作文学习更多表现为一种经验学习,其认知的发生决不仅仅局限于头脑、心智之中,还涉及身体的感受、体验、经历等经验的嵌入,这就是作文学习的“具身”属性。

    作文是人的探索,是成长的风信,是情绪的萌动,是生命的惊觉,是诗性的积淀。作文是人学,必须回到人那里去,你必须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如果你执意要把你的经验传授给他,甚或是把别人的经验“转卖”给他,把你的材料提供给他,甚或是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他,他会逐渐丧失探索的兴趣和激情,因为不需要探索,一切都在那里,有用的或者没用的,甚至不需要伸手去拿,因为一直不停地往耳洞里灌着呢;他也会逐渐地忘却自我,因为不需要亲历,不需要参与,不需要观察,当然也不需要思考。请问,没有亲历,怎么能写出过程?没有参与,怎么能写出激情?没有观察,怎么能写出细节?没有思考,怎么能写出思想?没有付出,又怎么会刻骨铭心?没有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自我觉悟,何以真切地获得对社会的责任感,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关怀,对真善美的感喟?那些戴着“规律”的面具进行的概念化教学是可怕的,诸如“细节”“修辞”“选材”“详略”等等,试图通过概念的辨析、讲解,达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写作素养的形成,只会是痴人说梦;那些打着“效率”的旗号进行的写作技法速成教学,企图一两节课就让学生学会诸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欲扬先抑”“借景抒情”这样的技法,只会是缘木求鱼。

    作文教学之难,难在课程存在着多种不确定性,包括人的感知的不确定性、生活(内容)的不确定性、表达的不确定性和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深受传统认知学派影响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已经习惯了在确定性中运行,于是作文教学要么在可以确定的“概念”中操作,要么寄居在相对确定的“阅读”中让学生自悟,作文变成了在学生是无趣、在教师是无为的课程。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决定了作文的学习必须依靠感知,尽管感知可能是不可靠的,不确定的,但是,作文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情境性、不可重复性,在鲜活的个性面前,任何“概念”“规则”“结论”的直接告知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任何图式化、公式化了的“规律”都会显得过于抽象和书生气,任何图像化、对象化了的世界也会显得生造与虚假。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提醒我们,必须尊重认知乃是具身于人的整个肌体之内的事实,在课程实践中要注重身体与心智的连接,触发直接经验的捕捉与外显;要注重身体与世界的沟通,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将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统整到真实情境中,在真实的触摸中培育感官的敏锐性,在社会境遇中触发感悟的深刻性,在问题情景中引发思考与疑虑,拉动课程的“内需”,从而按需提供作文方法的指导。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作文课程模型?受“皮亚杰认知螺旋”的启发,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作文课程的螺旋结构:学生对于作文的认知(a)缘着生活的外壁攀爬,其中,生活的外延(b)在逐渐扩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参与,沉溺于对生活的探索中,方法的指导(c)适时穿插点缀其中,为学生的攀爬提供支撑或助力,作文的层级(d)随着学生的攀爬逐层抬升(如图所示)。a、b、c、d四大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用这种隐喻的方式来叙述这个结构,乃是要再次强调作文课程的具身属性,因为“攀爬”是我能想到的全人参与探索世界的最形象的比喻了,这应该是作文课程设计的原则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把不确定性因素(如生活、感官)纳入到确定性的轨道中来,把确定性因素(如技法)穿插隐藏在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把作文认知的提升沉淀到人的素养中,把作文水平的提升落脚到人的精神家园的营构中,汇归到人的发展的主流中。

  • 《长安访碑》
  • 书法打开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2019年8月6日长安访碑圆满结束!短短几天时间,我们收获满满!回想一下,精彩无比,难以忘怀。

    当我看到“长安访碑”全国第九届青少年书法现场大赛的征稿启事时,我就和爸爸说想参加比赛,锻炼一下自己,爸爸爽快地答应了我。在老师指导下,我完成了投稿作品,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我等来了渴望的“决赛通知书”,我既紧张又兴奋,兴奋的是我终于可以到西安参加现场大赛了,紧张的是,我学习书法的时间短,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要想比出好成绩,一定要加倍努力,提高自己。

    在大赛的备战训练中,我将用楷书创作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为参赛作品。老师不但帮我设计了作品形式,还每个字都写了范字,逐字讲解。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一遍一遍反复练习。我知道平时多下苦功,比赛时一定会收获成果的。

    8月1日下午,老师带着我们一行十四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由于第一次坐火车,而且还有这么多小伙伴,大约16个小时的车程感觉短暂而快乐,一点也没有旅途的劳累感,接着我们乘坐前来接站的大巴车,来到了组委会老师为我们精心安排的酒店,酒店的大厅迎面是“长安访碑”签名墙,同学纷纷自信、潇洒地签上各自的大名,之后就来到干净整洁的房间。虽然比赛和采风的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始,大家就已经深深感受到组委会的周到细致的工作安排了。晚上,老师嘱咐我们明天比赛注意的事项,争取赛出最好成绩。

    8月3日,我们早早地乘坐大巴来到了比赛现场。赛场里整齐有序地摆满桌凳,好像可以容纳上千人。我迫不急待地对照自己的参赛号找到自己的位置,把笔和作品纸拿了出来,紧张有序地做着赛前准备。比赛开始了,我心平气和、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笔和每一个字。我要把自己最好水平充分地发挥出来。经过两个小时的认真创作,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评分环节是按照每个选手的参赛号依次打分,在我的前面还有二百八十多人,我认真地看着前面选手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好观摩和学习的机会,看到别的选手一幅幅精彩的作品,我感觉到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还很多。我礼貌地向评委鞠躬致敬,然后紧张地盯着大屏幕,等待自己的分数,“977.00”!看到我的成绩时,心里忐忑不安,不知道这个成绩最终能获得什么样的名次,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比赛呀!颁奖开始了,首先报的铜奖、银奖,耳朵竖得比兔耳朵还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每报一组名单,心里都“呯、呯”地跳,既想听到自己的名字,又不希望听到,想听到是希望早一点知道自己获得什么奖项,不想听到是越往后报到的人,获得的奖项就越高,终于,在金奖选手的名单里,我听到了“0282号戴景霖”。我兴奋地跑上了领奖台,高举奖杯、奖牌和证书开心地笑了起来。一下台,老师、妈妈和同学们都向我竖起大拇指。

    8月4日早晨,我们在酒店吃完早饭,首先乘车去大祠恩寺,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如来的出生和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的过程。并且还登上了大雁的顶层,看到了整个长安城的全景。下午,我们到来了汉阳陵历史文化博物馆。这里是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的陵寝,这里有许多人从陪葬坑里挖掘的陶俑,这里还有古人用过的家具和古兵器等等。8月5日,上午我们参观了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里一共有3个坑。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兵马俑,有武士桶、有战车俑等等。它们整整齐齐的站在一起,威风极了。下午,我们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里有许多历朝历代的石碑和墓志。乔老师带领我们观摹每一个石刻作品,顾不上汗流颊背,并认真讲解给我们听。尤其是看到我正在学习的颜真卿“勤礼碑”时我真是激动极了,观察得格外仔细。

    书法艺术是无止境的,学习书法艺术离不开长期学习追求,不懈奋斗,西安的几天行程结束了,在以后的学习书法道路上,我会牢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步步实现我人生的理想——书法梦。

  • 《惊蛰》
  • 对于“惊蛰”这一词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前几年的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在北京大剧院欣赏了一场名为《春之梦想曲》的交响乐。这场交响乐是按照春天的节气进行创作和演奏的。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那一曲《惊蛰》,乐曲仿佛带领我来到丛林中,只听一声清脆的响雷,唤醒了千万沉睡的生灵,像是呼唤,更像是一种唤醒,唤醒从冬天沉睡中的生灵去迎接崭新的季节。我被演奏家精湛的演绎所着迷,那晚我不但欣赏了美妙的音乐,也同时对“惊蛰”这个节气,感到好奇,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

    回来后,在爸爸妈妈的讲解下,我对春天的节气,尤其是惊蛰有了更一步了解,就像演奏者所演奏的一样,在曲中,有一段突来的“轰隆隆”的鼓点声,就像是春雷滚滚,欣欣然然拉开了春天的帷幕。紧接着,一段欢快的旋律飘起,就像春雨,“滴答,滴答”翩然随风潜入夜的怀抱。随后的乐曲更像是蛰伏了一冬的虫儿、树儿、草儿,不甘寂寞,从严寒桎梏中重新苏醒,生机勃勃地生长。大自然真美妙!

    正当我还沉浸在大自然的魅力中,妈妈给我们分享了她对惊蛰的理解,她说:“惊蛰,也是一种希望。为什么呢?因为我刚好阅读了一部小说,书名为《惊蛰》,讲述的是1941年冬天到1943年春天,对处处是伤口、命悬一线的祖国而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是人民的希望。”听完后,我对惊蛰又有了新的感悟。

    惊蛰,即是大自然新生的节气,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