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月初三作文
银兔奔青云,月宇映桂酒。雁览金兰道,清风梢梢游。别初书一笑,悲喜领清秋。岭巆来时路,镂月裁云久。
我骑着自行车缓缓地行走在去江滨提的路上,在透着被风吹得摇摇摆摆的树枝中看到了零零落落的月光。这里漫无人烟,而江滨提上却热闹非凡,提灯笼的也有,烧烤的也有,天上月亮这么圆,人们当然是为了赏月而来。
江水汪汪,闪着银光的江面映着一轮闪动的`圆月,万目睽睽。然而这儿的天并不是黑的,而是蓝得深邃,嵌空而又高远。现在时间仍早,月亮已经出来。纵眼望去,江两边似乎都水天相接,对面的山横坐在江上;月亮似乎得从东边的江中升起,到西边的江面落下;似乎得环绕着山横渡西江,要走的路似乎漫长而又遥远;它似乎没有动,其实是在脚踏实地地向西边摞去。前不久中国不是发射“嫦娥1号”了吗?我想:人们为什么能够实现“嫦娥奔月”的神话呢?
月亮越升越高,但仿佛越来越近,越来越亮。堤上飘出几只孔明灯,诸葛亮当年用它来作军事信息。而这些孔明灯也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人们把它传给月亮,似乎要告诉它什么疑问。夜里的清风梢梢把孔明灯吹上天,纵使它们的光在天空中一闪一闪,但在月宇同辉中,依然濯濯。我又想:诸葛亮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的伟大发明呢?
于是,我拿了块泡沫插上蜡烛,点燃它放在江边。风把烛光吹得很稀,大船行过,浪花从远处接二连三而来,每一次几乎企图都要把小泡沫船打翻。而小船却百折不挠,依然跌跌撞撞在许多突出的岩石间,依然演漾在波光粼粼的江上。我想:它为什么要这样执着的向前行?
其实,中秋夜月闪耀的不是它自身皎洁的美丽,而是像这夜中的一切,那样默默无闻,那样坚贞不屈。只要这种美丽的信念一直存在,即使任重而道远,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我相信,中秋夜月一定可以横渡西江,看!这不过来了吗?
【中秋夜月初三作文】
夜月雨思作文
朦胧秋夜,皎洁秋月,袭来一阵秋雨,泛起一番秋思。
秋夜·朦胧
夜幕降临时,秋天的夜会生出一番别有的感觉。不像冬日里的纯粹的黑暗,夏季里的燥热吵闹,秋夜是微亮的、微凉的。秋天里的落叶,在白天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杂乱、渺小,被践踏后的肮脏。而在秋夜里,它们反而别有一番滋味。混着泥土的清新,和着湿了的的花香,枯叶的味道也是那么芬芳,透漏着秋天特有的美丽。秋夜是安静朦胧的,城市的聒噪仿佛已经沉睡,唯独剩下自然的灵气依旧清醒。被唾骂的雾气失去了白天的气息,而给整个城市披上了一层纱,朦胧的好似梦幻。
秋夜,是朦胧的。
秋月·皎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秋月,皎洁沉寂美丽。它散发的光芒,没有死寂般的冰冷。月光是藏匿秘密的,它倾听了多少诗人的感伤?月色如水月中天,月光清辉照无眠。对月抒情的诗人的眼眸里,更加的清澈明亮,皎洁得没有一丝污瑕,映出满地浓浓的哀伤。
秋月,是皎洁的。
秋雨·沁凉
独在异乡,秋雨添愁,更奈又添一层凉。秋天的雨送来凉风,刮跑尘埃、吹响黄叶。秋雨淅淅沥沥地打在树叶上,有节奏而韵律,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倘若在细密的秋雨里彳亍,沁凉的秋雨打在身上,痒痒的`,凉丝丝的。雨后,只感到神清气爽,地面是湿的,有的地方倒映着刚出现的暖阳,波光粼粼,美丽的耀眼。
秋雨,是沁凉的。
秋思·感伤
望月怀远独惆怅,不知秋思落谁家。如雄雄烟火般黄得亮眼的枯叶打着旋儿飘落,几丝欢快,几许悲凉。虽说落叶归根,但走到生命尽头的落叶还是伤怀的吧。或是自然规律的凋谢,或是狂风粗暴地吹落满地残伤,世间无常。月光牵连着思念,系挂着团圆,月儿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然而离家漂泊的人们何时再相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思,是感伤的。
秋念愁,秋日浓,诗情画意的秋色在年复一年中仍不失美好与感动。
【夜月雨思作文】
夜深人静,窗外,夜月如银,洒满大地,原本阴沉沉的的树木间一下子变得亮堂堂的,只有蝈蝈不停地在草丛中鸣叫……今天可是父亲节。
父亲节这天,刚好是周末。我从早上便出去,玩到很晚才归来。洗漱之后,我正想乘着今天的好心情,快点儿躺到床上,尽早地进入甜美的梦乡。我沿着走廊走回房间,却看见书房里仍亮着灯。透过门缝,我看到一个弯着的背影在里面坐着,是爸爸。
他正坐在书桌前,检查着我的作业!爸爸的背弯得很厉害,头低得几乎与桌面贴上了。他的眼睛再也睁不大,眼皮快要合上了似的,看得出已经疲惫不堪了。只见他一会儿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儿挥舞着红笔在试卷上批改着错对号,写下评语。时间犹如水龙头滴水一样,滴滴答答地流走了。他时不时喝上一口水,又时不时拍拍自己的脸。在灯光的照射下,我隐约看见他头上的数十几根白发闪着银光。看着看着,我的眼眶细润了,泪珠顺着脸颊滑落,在灯光的映照下同样晶莹剔透。
人们常说:“父爱重如山,大如天。”是呀!每个父亲的爱都是伟大的。他们都是重压在肩,除了要赚钱撑起家庭之外,还得照顾自己家庭的妻子儿女,看护自己年老的父母。一直地,父亲总是默默无闻,凡是生日、节日,常常被忽略。过节过生日的,都只是妈妈。儿女长大了,在孝顺母亲的同时,往往会忽略了父亲。
母爱是伟大的,但父爱同样伟大。我希望长大后,在回报母亲的同时,也能好好回报父亲。如果父亲对我的爱是一滴水,我愿意回报他一片沧海!
那一夜,那弯着的背影,使我刻骨铭心。爸爸,父亲节快乐!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译文] 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入幽迷的幸福的梦境,共同沐浴着骀荡的春风。
[出自] 北宋 秦观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公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注释:
“八六子”是词牌,始见于《尊前集》中所收的杜牧之作。分上下两片,上片三处平韵,下片五处平韵,共八十八字。通常以秦观的此作为定格。
危亭:高耸搂亭。
铲:消除。
青骢:骏马名,指行人。
红袂:红袖,代指女子。
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娉婷:姿容娇美的样子。
怎奈向:奈何。
翠绡:碧丝纱巾。
销凝:销魂凝魄,极度伤神达意。
黄鹂:黄莺。
译文1:
倚在高高的亭子上,那幽恨恰如遍地芳草,铲尽不久又油然而生。想起在柳树之旁牵着宝马与她分别,在河边拉着她的红袖依依难舍的场景,内心涌起凄怅之情。
上苍为什么要给她如此婀娜的身姿,使我在月夜中与她同入梦境,十里春风也诉不尽与她的蜜意柔情。怎奈这往昔的欢娱早已随着流水消逝,优雅的琴声不再充耳,翠绿的丝巾也消失了香气,眼见得片片花瓣随风而落,增长了暮色的悲切,点点滴滴的残雨,还笼罩着欲晴的天空。正在断肠之际,耳畔又响起几声黄鹂的凄鸣。
译文2:
我独自靠在高高的亭子上,怨恨之情油然而生。那怨情就像那春天的小草,刚刚铲除干净,迷迷蒙蒙又已发青。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怅然心惊。
那位美丽的佳人啊,老天为何让你生得如此娉婷,迷得我落魄失魂?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入幽迷的幸福的梦境,共同沐浴着骀荡的春风。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浮萍,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消失,再也听不到你那悠扬的琴声。何况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暮色中飞着片片残红,点点细雨乍晴,雾气灰灰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相思之情的词。它一上来就以“倚危亭”三字领起,点明地点。这座位置很高的亭子,就是词中主人公所在的地方。接着,展开了他登高临远时所见所感的情景。作者的登览,本来是为了观赏风景,抒散胸襟的,但首先闯入他眼中的,却不是别的,而是一碧无际的、散发着芳香的春草,这就反而勾起了他无限的愁思来。因为春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虽然每年被人们刬除得一干二净,但到了第二年,依旧生长,依旧茂盛。这正像离人心中的愁恨不易排除,纵然暂时消遣,而触绪纷来,反而不断的滋长着。
恨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要生动的表现它,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何况作者的恨又是那么的悠久而深切,就更非有极其恰当的比喻,难以形容。在这里他选择了“萋萋剗尽还生”的“芳草”来比喻自己的“恨”,就将一直为这种感情所苦恼,想借游赏来抒散,而结果适得其反,依然“对景难排”的这种内心活动,非常明白而生动的表达出来了。
这两句的意象和一些古典作品具有渊源。它远从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近从李后主【清平乐】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熔铸变化而出,而意思更为丰满。
作者触景生情,感觉像芳草一样刬除不尽的恨,乃是离别之恨。此恨既然无法刬除,就必然在脑海中浮现别时情景,这就有了“念柳外”等三句。用一“念”字领起,知以下皆属念念不忘之事。“青骢”,骑青马的人,指己;“红袂”,穿红衣的人,指她。袂即衣袖,并排行坐,衣袖挨在一起,称为联袂。人离别了,衣袖也分开了,称为分袂。“柳外”、“水边”,记地兼写景;“青骢”、“红袂”,指人兼着色。分别场面,如见画图。
回想别时难舍、别后独归之情事,使人不能忘怀。而当时却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分手。由于如李后主所说的“别时容易见时难”,事后回想,终不能没有晏殊所说的“当时请别意中人”的懊悔。时愈久,悔愈深,甚至于觉得当时轻别,乃是做了一件大不该做的蠢事。光阴无法倒流,离人不能重聚,往事难以挽回,每一念及“柳外青骢”、“水边红袂”,就不觉猛地一惊,怆然伤神了。“怆然暗惊”一句,虽然很短,但句短情长,其中包含了多少别前的恩爱、别时的悲伤、别后的思念和悔恨在内。它的容量是很大的。
过片更由分别的时候追溯到分别以前,仍从上片的“念”字贯穿下来。想到所别之人是那样的美好,所以别后的相思就格外的缠绵而深沉;转而又想到倘若她不是那样的美好,那么,自己的愁恨就要减轻一些了吧。词人于是忽然异想天开,归罪于老天爷,怪起“无端天与娉婷”来了。老天爷为什么无缘无故的让她长得这么好呢?将惹恨的根源推向老天爷,怪的没有道理;而今天的愁恨,又确实由于其人,如白居易赞美杨贵妃的话,是“天生丽质”,则又似乎怪得有点道理。这句话,妙就妙在它处于有理、无理之间。前人评诗词,往往有“无理而妙”的说法,正是指的这类情况。
“夜月”两句,从正面写欢娱之情,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之意。杜诗原是赠别妓女之作,这也就暗示了那位姑娘的身份。同时,杜诗中说在扬州的十里长街上,家家户户都卷上了珠帘,人们却在其中找不出一个赛得过所分别的这位姑娘,词用诗语,也就补充了对于她美丽的描摹。在和煦的春风中,繁华的街市里,遇到了这样容貌既美丽、性格又温柔的人,两相爱悦,在静夜满帘的月光下,浸沉在幽梦之中,这种生活该是多么美满啊!但正在这个时候,忽然分散了。于是词句一下子又转到描写别后的情形。
用“怎奈向”三字作转折,是疑问句,也是惊叹。(“怎奈”即怎奈何之意。“向”字是语尾虚词,用来加强语气,无实义。)欢娱易逝,有如流水;不仅她弹奏的乐曲不可复闻,就连临别时她所赠送的碧色丝巾上的香气也渐渐减退了。这一切,都只能付之于“怎奈向”,也就是无可奈何。而现在所接触到的,则是晚风之中,落花片片,乍晴之后,残雨蒙蒙。这样的景色,也就使人觉得“那堪”,即不堪了。不说风吹花落,而说飞花嬉弄于晚风之中,不说阴晴不定,而说残雨笼罩了晴光。“弄”字和“笼”字,用得及其富于想象力,而又生动、新颖。这是所看到的景色。正在销黯凝伫,也就是心情抑郁伤感而呆呆的站着的时候,不知趣的黄鹂,却偏又来耳边啼唤,就更其使人烦恼了。这是所听到的声音。词写到这里,嘎然而止,其潜台词是:久倚危亭,伤今念昔,已是难堪,何况所见所闻,又无一不使人烦恼呢?它以景语作结,而情自在景内。
那天,傍晚时分才下过一场雨。湿了天,湿了地,也湿了我待月的心。我坐在藤椅上,随手翻读着古人关于月的美妙诗词,别有一番滋味。“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蛛蚀圆影,夜已残。”还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但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嫦娥,觉得她偷吃灵药,升到广寒宫里,无人相伴,也实在是自作自受,甚至是活该了。随着岁月渐逝,不知不觉地原谅她了,因为碧海青天,毕竟显得可怜,想她长舒编袂,点亮玉灯之时,一定望天下欢乐的人们而深悔当初了罢。那棵砍不倒的桂花树,真是奇特异常;古人多有把酒问月的情怀,不知杯中可是盛满了清香醉人的桂花酒?
…… 想到这里,便起身走到窗前。其时约一点半左右,但见一轮秋月,恰似飞镜重磨,洒着明净的金波。细看那苍弯,不能算是澄碧,而有淡痰的柔和的一片红晕,不知是眼睛的错觉呢,还是以前太多 地凭着想当然,而把秋天的夜空当作是完全深蓝色的。这暖色,似乎缩短了天上人间的距离。人间正洋溢着欢声笑语,丝竹袅袅,间或还传来分明的鞭炮声响;天上呢,亦不会太凄清、寂寥罢。能看见皓月上的暗影,那是凉楼玉宇在灯光下的投影。怎么不见嫦娥且歌且舞?莫非千百年来积聚的思乡之情,已折磨得她身心憔悴?只有那无优无虑的玉兔和金蟾,或许在宫里捉着迷藏。 也难怪。月光是引人清兴的。尤其是这中秋圆月,引出了多少人的神思怀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是道尽了人们渴望家人团圆与月圆相通的缘故。
【点评】 这是朱蓓蓓高二时写散文《中秋夜月赋》中间的一段。本文被《散文》选刊了。 本文写月是新雨初晴的月,自然有别于其它写月文章对月的描写,天空写得也很有特色。这是细致观察的结果。 从味月诗句中,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嫦峨、玉兔、桂花酒,发出“思乡之情,已折磨得她身心憔悴”的感慨。并为下段的叙写做了铺垫。 从李白的诗句中想到渴望家人团圆与月圆相通的缘故。此为点睛之笔。依此构思,你想想下文她还要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