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霞客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7:20:58
  •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的原文及翻译》
  •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的原文及翻译

    余与仲昭兄游天台,为壬申(1632年)三月。至四月二十八日,达黄岩,再访雁山。觅骑出南门,循方山十里,折而西南行,三十里,逾秀岭,饭于岩前铺。五里,为乐清界,五里,上盘山岭。西南云雾中,隐隐露芙蓉一簇,雁山也。十里,郑家岭,十里,大荆驿。渡石门涧,新雨溪涨,水及马腹。五里,宿于章家楼,是为雁山之东外谷。章氏盛时,建楼以憩山游之屐即供游客栖息,今旅肆旅馆寥落,犹存其名。

    二十九日 西入山,望老僧岩而趋。二里,过其麓。又二里,北渡溪,上石梁洞。仍还至溪旁,西二里,逾谢公岭。岭以内是为东内谷。岭下有溪自北来,夹溪皆重岩怪峰,突兀无寸土,雕镂百态。渡溪,北折里许,入灵峰寺。峰峰奇峭,离立满前。寺后一峰独耸,中袭一璺wèn裂缝,上透其顶,是名灵峰洞。蹑千级而上,石台重整,洞中罗汉像俱更新。下饭寺中。同僧自照胆潭越溪左,观风洞。洞口仅半规,风蓬蓬出射数步外。遂从溪左历探崖间诸洞。还寺,雨大至,余乃赤足持伞溯溪北上。将抵真济寺,山深雾黑,茫无所睹,乃还过溪东,入碧霄洞。守愚上人精舍在焉。余觉其有异,令僮还招仲昭,亦践流而至,恨相见之晚,薄暮,返宿灵峰。

    三十日 冒雨循流,西折二里,一溪自西北来合,其势愈大。渡溪而西,溯而西北行,三里,入净名寺。雨益甚,云雾中仰见两崖,重岩夹立,层叠而上,莫辨层次。衣履沾透,益深穷西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诸胜。二里,至响岩。岩右有二洞,飞瀑罩其外,余从榛荆棘莽中履险以登。其洞一名龙王,一名三台。二洞之前,有岩突出,若露台然,可栈而通也。出洞,返眺响岩之上,一石侧耳附峰头,为“听诗叟”。又西二里,入灵岩。自灵峰西转,皆崇岩连幛,一开而为净名,一璺直入,所称一线天也;再开而为灵岩,叠嶂回环,寺当其中。

    五月朔初一 仲昭与余同登天聪洞。洞中东望圆洞二,北望长洞一,皆透漏通明,第峭石直下,隔不可履。余乃复下至寺中,负梯破莽,率僮逾别坞,直抵圆洞之下,梯而登;不及,则斫木横嵌夹石间,践木以升;复不及,则以绳引梯悬石隙之树。梯穷济连接以木,木穷济以梯,梯木俱穷,则引绳揉树,遂入圆洞中,呼仲昭相望而语。复如法蹑长洞而下,已日中矣。西抵小龙湫之下,欲寻剑泉,不可得。踞石碛而坐,仰视回嶂逼天,峭峰倒插,飞流挂其中,真若九天曳帛者像天上挂下的绸练。西过小剪刀峰,又过铁板嶂。嶂方展如屏,高插层岩之上,下开一隙如门,惟云气出没,阻绝人迹。又过观音岩,路渐西,岩渐拓,为犁尖,复与常云并峙,常云南下,跌而复起,为戴辰峰。其跌处有坳,曰马鞍岭,内谷之东西分者,以是岭为界。从灵岩至马鞍岭凡四里,而崇峦屼嵲,应接不暇。逾岭,日色渐薄崦嵫yān zī太阳西下。二里,西过大龙湫溪口,又二里,西南入宿能仁寺。

    初二日 从寺后坞觅方竹,无佳者。上有昙花庵,颇幽寂。出寺右,观燕尾泉,即溪流自龙湫来者,分二股落石间,故名。仍北溯流二里,西入龙湫溪口。更西二里,由连云嶂入,大剪刀峰矗然立涧中,两崖石壁回合,大龙湫之水从天下坠。坐看不足亭,前对龙滩,后揖剪刀,身在四山中也。出连云嶂,逾华岩岭,共二里,入罗汉寺。寺久废,卧云师近新最近重新修葺之。卧云年八十余,其相与飞来石罗汉相似,开山巨手也。余邀师穷顶,师许同上常云,而雁湖反在其西,由石门寺为便。时已下午,以常云期之后日,遂与其徒西逾东岭,至西外谷,共四里,过石门寺废址。随溪西下一里,有溪自西来合,即凌云、宝冠诸水也,二水合而南入海。乃更溯西来之溪,宿于凌云寺。寺在含珠峰下,孤峰插天,忽裂而为二,自顶至踵,仅离咫尺,中含一圆石如珠,尤奇绝。循溪北入石夹,即梅雨潭也。飞瀑自绝壁下激,甚雄壮,不似空濛雨色而已。

    初三日 仍东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门,停担于黄氏墓堂。历级北上雁湖顶,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渐伏,海屿来前,愈上,海辄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山自东北最高处迤逦即曲折连绵而来,播分散为四支,皆易石而土。四支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草生之地,青青弥望满眼,视野所及处,所称雁湖也。而水之分堕于南者,或自石门,或出凌云之梅雨,或为宝冠之飞瀑;其北堕者,则宕阴诸水也,皆与大龙湫风马牛无及云。既逾冈,南望大海,北瞰南閤之溪,皆远近无蔽,惟东峰尚高出云表。余欲从西北别下宝冠,重岩积莽,莫可寄足。复寻旧路下石门,西过凌云,从含珠峰外二里,依涧访宝冠寺。寺在西谷绝坞中,已久废,其最深处,石崖回合,磴道俱绝。一洞高悬崖足,斜石倚门。门分为二,轩豁透爽,飞泉中洒,内多芭蕉,颇似闽之美人蕉;外则新箨tuò竹笋之皮高下,渐已成林。至洞,闻瀑声如雷,而崖石回掩,杳不可得见。乃下山涉溪,回望洞之右胁,崖卷成罅,瀑从罅中直坠,下捣于圆坳,复跃出坳成溪去。其高亚龙湫,较似壮胜,故非宕山第二流也。东出故道,宿罗汉寺。

    初四日 早,望常云峰白云濛翳,然不为阻,促卧云同上。东逾华岩二里,由连云嶂之左,道松洞之右,跻级而上,共三里,俯瞰剪刀峰已在屐底。一里,山回溪出,龙湫上流也。渡溪,过白云、云外二庐,又北入云静庵。庵庐与登山径,修整俱异昔时,卧云令其徒采笋炊饭。既饭,诸峰云气倏尽,仲昭留坐庵中,余同卧云直跻东峰。又二里,渐闻水声,则大龙湫从卷崖中泻下。水出绝顶之南、常云之北,夹坞中即其源也。溯水而上,二里,水声渐微。又二里,逾山脊。此脊北倚绝顶,南出分为两支,东支为观音岩,西支为常云峰,此其过脉处也。正脊之东为吴家坑。其峰之回列者,近为铁板嶂,再绕为灵岩,又再绕为净名,又再绕为灵峰,外为谢公岭而尽。脊之西,其坑即龙湫背。其峰之回列者,近为龙湫之对崖,再绕为芙蓉峰,又再绕为凌云,又再绕为宝冠,上为李家山而止。此雁山之南面诸峰也。而观音、常云二峰,正当其中,已伏杖履下,惟北峰若负扆然,犹屏立于后。北上二里,一脊平峙,狭如垣墙,两端昂起、北颓然直下,即为南閤溪横流界,不若南面之环互矣。余从东巅跻西顶,倏踯躅声大起,则骇鹿数十头也。其北一峰,中剖若斧劈,中则石笋参差,乱崖森立,深杳无底。鹿皆奔堕其中,想有陨死亡堑者。诸僧至,复以石片掷之,声如裂帛,半响始沉,鹿益啼号不止。从此再西,则石脊中断,峰亦渐下,西北眺雁湖,愈远愈下。余二十年前探雁湖,东觅高峰,为断崖所阻,悬绠绳索而下,即此处也。昔历其西,今东出其上,无有遗憾矣。返下云静庵,循溪至大龙湫上,下瞰湫底龙潭,圆转夹崖间,水从卷壁坠潭,跃而下喷,光怪不可迫视。遂逾溪西上,南出龙湫之对崖,历两峰而南,其岭即石门东,罗汉之西,南出为芙蓉峰,又南下为东岭者也。芙蓉峰圆亘特立,在罗汉寺西南隅。既至其下,始得路。东达于寺,日已西,仲昭亦先至矣。

    初五日 别卧云出罗汉寺,循溪一里,至龙湫溪口。凡四里,逾马鞍而下。北望观音峰下,有石璺wèn裂口若门,层列非一。仲昭已前向灵岩。余挟一僮北抵峰下,循樵路西转二里,直抵观音、常云之麓,始知二峰上虽遥峙,其下石壁连亘成城。又循崖东跻里许,出石璺之上,丛木密荫,不能悬裂,皆可扪而通也。璺外一峰特起,薄齐片云,圆顶拱袖,高若老僧岩,严若小儿拱立。出路隅,居多吴氏,有吴应岳者留余餐。余挟之溯溪入,即绝顶所望吴家坑溪也,在铁板、观音之间。欲上溪左黄崖层洞,崖在铁板嶂之西,洞在崖之左,若上下二层者。抵其下,不得上,出其上,洞又在悬崖间,无可下也。乃循崖东行,又得一石璺,望其上,层叠可入,计非构木悬梯不能登。从此下一小峰,曰莺嘴岩,与吴别。东过铁板嶂下,见其中石璺更大,下若有洞流而成溪者。亟溯流入,抵洞下,乱石窒塞,而崖左有路直上,凿坎悬崖间,垂藤可攀。遂奋勇上,衣碍则解衣,杖碍则弃杖,凡直上一崖,复横历一崖,如是者再,又栈木为桥者再,遂入石璺中。石对峙如门,中宽广,得累级以升。又入石门两重,仰睇其上,石壁环立,青天一围,中悬如井。壁穷,透入洞中。洞底日光透处有木梯,猱升像猿一样爬上其上,若楼阁然。从阁左转,复得平墟大丘,后即铁板嶂高列,东西危崖环绕,南面石璺下伏,轩敞回合,真仙灵所宅矣!内有茅屋一楹,虚无人居。隙地上多茶树,故坎石置梯,往来其间耳。下至溪旁,有居民。遂越小剪刀峰而东,二里,人灵岩,与仲昭会。

    初六日 挟灵岩僧为屏霞嶂之游。由龙鼻洞右攀石罅上,半里,得一洞甚奇。又上半里,崖穹路绝,有梯倚崖端,盖烧炭者所遗。缘梯出其上,三巨石横叠两崖间,内覆石成室,跨其外者为仙桥。其室空明幽敞,蔽于重岩之侧,虽无铁板嶂、石门之奇瑰攒合,而幽邃自成一天。复透洞左上,攀藤历栈,遂出屏霞嶂之中层,盖龙鼻顶也。崖端亦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可庐建房,后嶂犹上倚霄汉,嶂右有岩外覆,飞泉落其前。由右复攀跻崖石,几造嶂顶,为削石所阻。其侧石隙一缕,草木缘附,可以着足,遂随之下。崖间多修藤垂蔓,各采而携之。当石削不受树,树尽不受履处,辄垂藤下。如是西越石冈者五重,降升不止数里,始下临绝涧,即小龙湫上游也。其涧发源雁顶之东南,右即铁板,左即屏霞,二嶂中坠为绝壑,重崖亏蔽,上下无径,非悬绠不能飞度也。入涧,践石随流,东行里许,大石横踞涧中,水不能越,穴石下捣,两旁峭壁皆斗立,行者路绝。乃缚木为梯升崖端,复缒zhuì用绳向下吊入前涧下流,则横石之下,穹然中空,可树十丈旗。水从石后建瓴下注,汇潭漾碧,翛xiāo然无拘无束的样子沁人。左右两崖,俱有洞高峙。由此而前,即龙湫下坠处也。余两次索剑泉,寺僧辄云:“在龙湫上,人力鲜达。”今仍杳然,知沦没已久。欲从此横下两峰,遂可由仙桥达石室,乃斫木缚梯,盘绝岘者数四,俯视独秀、双鸾诸峰,近在屐底。既逼仙桥,隔崖中断,日已西,疲甚,乃返觅前辙,复经屏霞侧石室返寺,携囊过净名,投宿灵峰。

    初七日 溯寺前溪,观南碧霄冈,轩爽高阔开朗无他奇。又三里,西转,望真济寺在溪北坞中。是溪西由断崖破峡而来,峡南峰为“五马朝天”,峥嵘尤甚。两旁逼仄石蹊,内无居民,棘茅塞路。行里许,甚艰,不可穷历。北过真济寺,寺僻居北谷,游屐旅游者足迹不到。寺右溯小溪三里,登马家山岭,路甚峻。登巅,望雁顶棱簇如莲花状,北瞰南閤,已在屐底。飞舄而下即飞奔而下,舄音xì鞋的通称。四里余,得新庵,弛担于中,溯南閤溪,探宕阴诸胜。南閤溪发源雁山西北之箬ruò袅岭,去此三十余里,与永嘉分界。由岭而南,可通芙蓉,入乐清;由岭而西,走枫林,则入瓯郡道也。溪南即雁山之阴,山势崇拓,竹木蓊茸,不露南面嶻嵲态。溪北大山,自箬袅迤逦而来,皆层崖怪峰,变换阖辟,与云雾争幻,至閤而止。又一山北之溪,自北閤来会,俱东下石门潭。门内平畴千亩,居人皆以石门为户牖窗,此閤所由名,而南北则分以溪也。南閤有章恭毅宅,西入有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诸胜。北閤有白岩寺旧址,更西有王子晋仙桥为尤奇。余冒雨穷南閤,先经恭毅宅,聚族甚盛。溯溪五里,过犁头庵,南即石佛洞,以路芜不能入。西十里至庄坞,夹溪居民皆叶姓。散水岩在北坞中,石崖横亘,飞瀑悬流,岩左登岭有小庵。时暮雨,土人留宿庄坞,具言洞仙院之胜。

    初八日 雨未止。西溯溪行三里,山涧愈幽。随溪转而北,又二里,隔溪小径破云磴而入。东渡溪从之,忽峰回溪转,深入谷中,则烟峦历乱。峰从庄坞之后连亘至此,又开一隙,现此瑰异。执土人问之,曰:“此小纂厝cuǎn cuò摆设也,洞仙尚在其外大溪上流。”复出而渡溪,里许。有溪自东来入,即洞仙坞溪矣。渡大溪,溯小溪东上,其中峰峦茅舍,与前无异。洞仙即在其内崖,倚峰北向,层篁huáng竹林翳之。乃破莽跻石隙而入,初甚隘,最上渐宽。仍南出庄坞,东还犁头庵,终不得石佛洞道。遂出过南閤,访子晋仙桥,在北閤底尚二十里。念仲昭在新庵甚近,还晤庵中。日已晡,竟不及为北閤游,东趋大荆而归。

    注释及翻译

    我和族兄徐仲昭游天台山时,是壬申年(崇祯五年,1632)三月。到四月二步八日,抵达黄岩县,又第二次游雁宕山。找到马后从县城南门骑马出发,沿方山行十里,转向西南行,三十里,翻越秀岭,在岩前铺吃饭。走五里,进入乐清县境内,又走五里,登上盘山岭。西南边的云雾之中,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簇荷花似的山峰,那就是雁宕山。走十里,名郑家岭,又走十里,名大荆骚。渡过石门涧,因刚下过雨、溪水猛涨,水淹到马腹。又走五里,在章家楼住宿,章家楼在雁宕山的东外谷。章家兴盛的时代,专门建楼给登山的游客休息,如今旅馆空虚,店铺衰落,只有章家楼的名称还照旧保存。二十九日往西进雁宕山,眺望着老僧岩朝前赶。行二里,经过老僧岩山麓。又行二里,往北渡过溪水;登上石梁洞。从石梁洞又返回到溪旁,往西走二里,翻越谢公岭。谢公岭以内被称为东内谷。岭下有一条从北边流来的溪水,溪水两岸全是重叠的岩石和奇形怪状的石峰,峰岩光秃秃地高耸着,上面连一寸泥土也没有,但却像雕刻过一样千悠百态。渡过溪水,往北转,走一里多,进入灵峰寺。一座座奇异陡峭的山峰,各自独立地布满寺前。寺后一座山峰单独耸起,山峰正中裂开一道缝隙,往上通到峰顶,这就是灵峰洞。踏着千级石阶而上,石台十分整齐,洞中的罗汉塑像都更新过了。从灵峰洞下到灵峰寺中吃饭。同僧人沿照胆潭越到溪水左岸,去观览风洞。风洞口只是半圆形,洞内的风蓬蓬地吹出洞数步之外。于是沿着溪水左岸一一地探寻崖上的各个洞穴。返回灵峰寺后,下起了大雨,我便光着脚撑起伞溯溪水往北上。快要到真济寺时,山谷深邃,云雾浓黑,茫然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于是返回来走到溪水东面,进入碧霄洞,高僧守愚的精舍就在这里。我觉得守愚不同常人,让仆人回去叫徐仲昭来,他也踩着水而来,与守愚有相见恨晚之感d将近傍晚时,返回灵峰寺住宿。

    三十日冒雨沿溪流走,往西转二里,一条溪水从西北流过来汇合,水势越加大了。渡过溪流往西走,又溯溪流往西北行,三里,进了净名寺,雨更加大了,抬头看笼罩在云雾中的两边山崖,重重岩石相对而立,层层往上叠起,但分不清层次。衣服鞋子都湿透了,却更要往深处去穷究西谷,谷中有水帘谷、维摩石室、说法台等名胜。走了二里,来到响岩。响岩右边有二个洞,飞流的瀑布罩住了洞门,我从丛密的荆棘荒草中冒险攀登。两个洞一个叫龙王洞,另一个叫三台洞。在两洞的前面,有块突出的岩石,像露天的舞台一样,可以从栈道上过去。走出洞后,返回的路上眺望响岩上面,有一块石头像人侧着耳朵贴在峰头上,取名为“听诗史”石。又往西走二里,进入灵岩寺。从灵峰寺往西转,一路都是高大的岩石连成屏障,屏障裂开的第一处是净名寺,有一条缝隙径直深人进去,所以称为一线天;屏障裂开的第二处就是灵岩寺,层峦叠嶂回旋环绕,灵岩寺位于正中。

    五月初一日徐仲昭和我一同登上天聪洞。在洞中往东望去有两个圆洞,往北望去有一个长洞,都是透亮通明的洞,只是洞壁陡峭地直立而下,道路隔绝,无法行走。我于是又下到灵岩寺中,扛起梯子往草丛中穿行,率领仆人从另一道山坞越过去,直达圆洞下面,搭起梯子就往上登;梯子到不了洞口,就砍来树枝横插在岩石夹缝中,再踩着树枝而上;还是没到洞口,就用绳索把梯子吊上来,悬挂在石缝中的树上。爬完梯子就踩着树枝而上,树枝踩完了又爬梯子,梯子、树枝都不能用了,则把绳索拴挂到树上,拉着绳索攀登,终于进到了圆洞中,呼唤徐仲昭,两人相望而语。我又用同样的方法登入长洞后才下山,已经到中午了。往西走到小龙揪下面,想探寻剑泉,没有找到。盘坐在沙石堆上,抬头仰望,回旋高峻的险峰逼近天际,陡峭的山峰往下倒插,飞流悬挂在峰峦上,真像从九天之上飘曳而下的丝帛。往西走过小剪刀峰,又经过铁板嶂。铁板嶂呈方形,伸展如同屏风,高高地插在层叠的岩石上面,下面裂开一道像门一样的缝隙,只有云气在缝隙中出没,人迹断绝。又从观音岩经过,道路渐渐往西去,岩壁渐渐拓开,这是犁尖峰,还是和常云峰并排峙立。从常云峰往南下,地势下跌后再次高起,名戴辰峰。下跌处有山坳,名马鞍岭,雁宕山东、西内谷的区分,就是以马鞍岭为界。从灵岩寺到马鞍岭一共四里路程,但高大的山峦却耸立不断,让人应接不暇。越过马鞍岭,太阳渐渐西下。走二里,往西经过大龙漱溪口,又走二里,往西南进入能仁寺住宿。

    初二日顺着能仁寺后的山坞寻找方竹,没有好的。往上去有昙花庵,很幽静。从寺右出来,观览燕尾泉,燕尾泉就是从大龙揪流来的溪水,分成二股落入石中,所以取名燕尾。又往北溯流走两里,往西进入大龙漱溪口。再往西走二里,顺连云嶂进去,大剪刀峰矗然耸立在涧中,两边山崖石壁环绕,大龙漱的水从天而降。坐在不足亭中环视周围,前面正对大龙揪,后面拱起大剪刀峰,我置身在四周群山的包围中了。走出连云嶂,翻越华岩岭,一共走了二里,进入罗汉寺。罗汉寺荒废了很久,卧云法师最近才使它焕然一新。卧云有八十多岁了,他的相貌和飞来石罗汉相似,是雁宕山的开山巨手。我邀约法师一齐穷究山顶,法师答应一同登常云峰,因为雁湖反而在罗汉寺西,从石门寺去更为方便。此时已是下午,便把登常云峰的日子定在后天,然后和法师的徒弟往西越过东岭,来到西外谷,一共走了四里,经过石门寺遗址。顺着溪水往西下一里,有一条溪从西边流来汇合,就是凌云寺和宝冠寺的溪流了,两股溪水汇合后往南流入海。于是又溯从西边来的溪水行走,在凌云寺住宿。凌云寺建在含珠峰下,含珠峰独自插入云天后,忽然又裂开成两峰,裂隙从头到脚,相隔仅咫尺宽,其中含着一块像珠一样圆的石头,显得特别奇妙绝伦。沿溪水往北走进石夹缝,就是梅雨潭了。飞泻的瀑布从险峻的陡壁上往下冲击,气势十分雄伟壮观,和雨色迷茫的景致并不相似啊。

    初三日仍然往东行三里,溯溪流往北进人石门寺,把行李担停放在黄氏墓堂。沿着石阶一级一级地往北登雁湖顶,道路不算很陡。一直往上走了二里,对面的山渐渐低伏,海中的小山浮现在前面。越往上走,海就离脚下越近。又往上走了四里,终于翻过山脊。山从东北边最高处曲折连绵地往西延伸,分为四道支脉,都由石山变成土山。四道支脉的山梁,隐隐约约隆起,支脉与支脉之间形成三处洼地,每处洼地中又有山脊,从南向北横贯,把洼地从中间一分为二,总起来计算,不止六处洼地了。洼中积着水,形成丛草繁生的地方,视野所到之处,一片青翠碧绿,这就是所说的雁湖。雁湖往南分流下堕的水,有的从石门寺流出,有的从凌云寺的梅雨潭流出,有的形成宝冠寺的飞瀑;往北分流下堕的水,则是雁宕山北面的各条溪水,都和大龙漱的水风马牛不相及。翻过山冈后,往南眺望大海,往北俯瞰南阁溪,远近都没有任何遮挡,唯有东峰还是高出天外。我想往西北另找一条路下宝冠寺,但岩石重叠、荒草茂密,完全没有落脚的地方。又寻找原路下到石门寺,往西经过凌云寺,沿含珠峰往外走二里,顺着山涧去探访宝冠寺。宝冠寺在西谷深坞中,已经荒废了很久,山坞最深处,崖石环绕,石阶和道路都没有。一个洞高高地挂在悬崖脚下,倾斜的岩石紧靠洞门。门分成两边,高大、宽阔、透亮、清爽,瀑布从其中飞洒而下。内有很多芭蕉,形状很像福建省的美人蕉;外面则有刚刚长出的竹笋,高高低低地已经渐渐地形成竹林。来到洞口,只听到瀑布声如雷灌耳,但洞中崖石曲折掩蔽,又很深,什么也看不见。于是下山,渡过溪水,回头眺望洞的右侧凹处,崖石翻卷,形成裂缝,瀑布从裂缝中垂直坠落,往下冲向圆形的坳地,然后又从坳地中跃起,形成溪水流去。瀑布的高度亚于大龙揪,但比较起来,这瀑布壮观处似乎更胜一筹,所以不能说只是雁宕山第二瀑布。从原路往东出去,在罗汉寺住宿。初四日一清早,远看常云峰上白云茫茫,什么也看不清楚,但却不因此而止步不前,催促卧云一同登山。往东越过华岩走了二里,便从连云嶂的左侧、道松洞的右侧,踏着石阶往西上,一共上了三里,俯瞰剪刀峰,已经在脚底。走一里,山峦回旋,溪水流出,这是大龙揪的上游。渡过溪水,经过白云庐和云外庐,又往北进入云静庵。云静庵、白云庐、云外庐以及山路都修整过,和从前不一样了。卧云叫他的徒弟采来竹笋做饭。吃过饭后,各山峰上的云气突然散尽,徐仲昭留在静云庵中休息,我和卧云一同直上东峰。又上了二里,渐渐听到水声,是大龙揪从卷崖中往下泻落,大龙漱水从雁宕山绝顶南面、常云峰的北面流出,两峰之间的山坞就是它的发源地。溯大龙揪水而上,二里,水声渐渐微弱。又走二里,越过山脊。这道山脊北靠雁宕山绝顶,南面分成两支延伸,东边的一支是观音岩,西边的一支是常云峰,这里正是两支山脉分开延伸的地方。正中山脊的东部是吴家坑。那回环绕列的山峰,近处是铁板嶂,第二层环绕处是灵岩寺,再绕出去是净名寺,再绕去又是灵峰寺,最外层尽头处是谢公岭。山脊西部,那坑凹处就是大龙漱背后,那回环绕列的山峰,近处是与大龙揪相对的山崖,第二层环绕处是芙蓉峰,再绕出去是凌云寺,又再绕为宝冠寺,最后到李家山为止。这些就是雁宕山南部众山峰的概貌。而观音岩和常云峰,正好位于群峰之中,都已经低伏在我的杖下、脚下了,只有北峰像帝王背靠的屏风,仍然屏立在后面。往北上三里,一座山脊平行峙立,狭窄得如同一道墙,两端高高昂起,北面像崩塌一样地直落下去,就是南阁溪横着流过去的分界,不像南面那样回环交错。我从东顶往西顶攀登,突然响起一阵来回走动的声音,原来是受到惊骇的几十头鹿。鹿群北边有一座山峰,像被斧头从中剖开一样,中间是参差不齐的石笋,乱石林立、崖壁阴森,深邃得看不到底。鹿群全向其中奔下去,想来有的鹿跌进了堑沟中。众僧人来到,又用石片扔下去,只听到响起一阵如同布帛撕裂的声昔,好一阵才沉静下去,鹿群更加不住的啼鸣。从这里再往西走,石脊就从中断开了,山峰也渐渐地低下去,往西北眺望雁湖,距离越远、位置就越低。我二十年前探寻雁湖,往东寻找高峰,被断绝的崖壁阻止,于是坠着绳索而下,坠下来的地方就是这里。从前游历了雁湖西部,这一次往东出到雁湖高处,再也没有遗憾了。往下返回静云庵,顺溪流走到大龙揪边,往下俯视揪底的龙潭、圆圆地环绕在山崖夹缝之间,水从卷壁上坠入潭中,腾跃、喷洒着水花而下,光怪陆离,不能近看。于是越过溪水往西走,往南出到大龙揪正对的山崖上,越过两座山峰往南走,那座岭就是石门寺东边,罗汉寺西边,往南伸出去形成芙蓉峰,再往南延伸为东岭的山岭。芙蓉峰圆圆地耸立在罗汉寺西南边。来到芙蓉峰下,才有正路。往东走到罗汉寺时,太阳已经偏西,徐仲昭也先回到寺中了。

    初五日和卧云告别后出了罗汉寺,沿着溪岸走一里,来到大龙揪溪口。一共走了四里,越过马鞍岭,然后下去。往北远望观音峰下,石壁上裂出像门一样的石隙,层层排列,不止一道。徐仲昭已经朝前去灵岩寺了。我带着一个仆人往北来到观音峰下,沿着砍柴的小路往西转二里,直达观音峰、常云峰的山脚,才知道这两座山峰虽然山顶遥遥对峙,但山脚的石壁却是连贯的,如同一道墙壁。又顺着崖壁东面往上攀登了一里多,走出到石隙上面,林木丛生、树荫密蔽,不能往下看。崖壁顶有块如同盖子高举一样的巨石,巨石上面和磨石一样平滑,而下面四周都是空的。在巨石上面坐了很久,又往下沿着石缝往里走,崖壁上层层裂开的石缝,都可以摸索着走通。石缝外面有一座山峰挺拔耸立,逼近云层,山峰形状为圆顶拱袖,有老僧岩那么高,很像一个拱手而立的小儿。出到路边,有很多姓吴的人家住在这里,有个叫吴应岳的留我吃饭。我拉着他一齐溯溪流往里走,就是在绝顶上远远看到的吴家坑溪,位置在铁板嶂和观音岩之间。我准备攀登溪水左岸的黄崖层洞,黄崖位于铁板嶂西,洞在黄崖左侧,像分成上下两层一样。来到崖下,上不去,从崖上出去,洞又悬挂在崖壁间,没有路下去。于是顺崖往东行,又找到一道石缝,仰望石缝年面。层层叠叠的可以深入,但估计不搭木悬梯就上不去。从这里下一座小峰,名莺嘴岩,和吴应岳告别。往东经过铁板嶂下,看见其中的石缝更大,下面好像有溪水从洞中流出来。我急忙溯流往里走,来到洞下,乱石堵塞,但左边的岩壁有路直直上去,是凿在崖壁间的石坎,扯着藤条可以攀登。于是奋勇往上攀登,衣服碍事就脱掉衣服,手杖碍事就扔掉手杖,凡是直上一道崖,就又横穿一道崖,像这样走了两回,又两次穿过桥一样的栈道,于是才进到石缝中。两旁的岩石好像门相对,当中很宽广,能够一顺着层叠的石阶攀登。文往里穿过两道石门,抬头斜视上面,石壁环形耸立,围住一块青天,中间像深陷的井。走完石壁,穿入洞中。洞底阳光透亮的地方有木梯,像猿猴似地从木梯爬上去,如同登楼阁一样。从洞左边转过去,又到了平缓的大丘,后面是高高耸列的铁板嶂,东西两面陡崖环绕,南面石缝遍布的岩石低伏,山丘宽大开阔,曲折盘旋,真是神仙居住的好地方啊!里面有一排茅屋,空空的没人居住,空地上有很多茶树,所以凿石坎搭梯子,往来于石洞、山丘之间。下到溪旁,有人居住了。于是翻越小剪刀峰往东走,二里,进灵岩寺,与徐仲昭会合。

    初六日邀约灵岩寺的僧人去游屏霞嶂。从龙鼻洞右边攀越石缝而上,半里,看到一个很奇妙的洞。又上半里,崖壁高耸道路断绝,有梯子靠着崖边,大概是烧炭人留下来的。爬梯子走到崖上,三块巨石横着层叠在两座山崖之间,内部搭石成屋,跨在外部的是仙桥。石屋空旷明亮、幽静宽敞,隐蔽在重叠的岩石侧边,虽然不如铁板嶂、石门那样聚集了奇丽的景色,但幽静深远,自成一片天地。又穿洞往左上,攀援藤条,越过栈道,就出到屏霞嶂的中层,大概是龙鼻洞顶。崖端也很宽阔,地势高而干燥,可以建房居住,背后的屏霞嶂仍然往上连接云天,屏霞障右有岩石往外覆盖,瀑布落在岩石前面。从右边又攀登崖石,快到屏霞嶂顶时,被陡峭的岩石所阻拦。岩石侧边有一缕石缝,草木顺着石缝生长,可以落脚,于是从石缝下去。崖壁间悬挂着很多长藤蔓草,都能够抓采和拉扯。当行到岩石陡峭而没有树、没有树则无法落脚的地方时,就垂挂着藤蔓而下。像这样往西穿越了五重石冈,升降了不止数里,才下到最深的涧中,就是小龙揪上游。涧水发源于雁宕山顶东南,右边是铁板嶂,左边是屏霞嶂,两嶂之中坠陷为十分陡峻的`壑谷,重重叠叠的崖壁掩蔽了山谷,上下都没有路,如果不用绳索悬空而度就无法穿越。进入涧中,踩着岩石随水流走,往东走了一里左右,一块巨石横挡在涧中,水流不过去,直捣石下的洞穴,两旁的峭壁都陡直地耸立着,行人无路可走。于是捆扎树木作为梯子爬上崖端,又坠到巨石前面的涧水下游,而横挡沟涧的巨石下面,中间是十分高大的空洞,可以树立十丈高的旗帜。水从巨石背后居高临下地往下倾注,汇集成碧波荡漾的深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气势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左右两边的崖壁上,都有洞高高对峙。从这往前走,就是小龙揪落下去的地方。我两次寻求剑泉,寺中的僧人总是说:“在龙揪上面,人力很少能到达。”这次仍然杳无音信,知道已经消失了很久。准备从这里横穿两座山峰而下,就可能经过仙桥到达石室,于是砍树木捆成梯子,四次盘旋陡峰,俯视独秀、双莺等峰,近在脚下。已经离仙桥很近了,被隔着的山崖从中断开,太阳已偏西,感到十分疲劳,于是寻找原路返回,又从屏霞嶂侧边经过石室返回灵岩寺,携带行李过了净名寺,到灵峰寺投宿。

    初七日溯灵峰寺前的溪流而上,观赏南碧霄冈,冈高大开阔,没有其它新奇的地方。又走三里,往西转,看到真济寺位于溪北的山坞中。这条溪从西边沿断崖破峡流来,峡谷南面的峰名“五马朝天”,山势显得特别高峻。峡谷两边的小路十分狭窄,谷中没人居住,荆棘茅草堵塞道路。走了一里左右,走得非常艰难,不能一一穷究峡谷风光。往北过真济寺,寺位于偏僻的北面山谷中,游人的足迹很少去到。从寺右溯小溪走了三里,攀登马家山岭,山路很陡。登上岭顶,遥望雁宕山顶峰岩石棱角分明,簇拥成莲花形状,往北俯瞰南阁,已经落在脚下了。脚步飞快地下山,四里多,到一座新庵,把行李放在庵中,溯南阁溪而上,探访雁宕山北面的各处胜景。南阁溪发源于雁宕山西北的答袅岭,距离这里三十多里,和永嘉县分界。沿岭往南去,可以通到芙蓉,进入乐清县境,沿岭往西去,从枫林走,则是去温州府的路。溪水南边就是雁宕山的北面,山势高耸开拓,竹林树木茂密,但显不出山南面那种高峻的形态。溪水北边的大山,从答袅岭曲折连绵地延伸过来,都是层崖叠石和奇异之峰,山势分开合拢、变化莫测,和云雾竞相争奇,一直到南阁而止。雁宕山北面还有一条溪水,从北阁流来与南阁溪会合后,一齐往东流下石门潭。石门内有上千亩平整的良田,住在这里的都把石门作为门户,这就是“石门”名称的来由,而南北则是以溪水划分。南阁有章恭毅宅,往西深入有石佛洞、散水岩、洞仙岩等名胜。北阁有白岩寺旧址,再往西有王子晋仙桥,尤为奇特。我冒雨穷尽南阁,先过章恭毅宅,聚居这里的家族十分兴盛。溯溪走五里,经过犁头庵,往南就是石佛洞,因道路荒草丛生而不能进去。往西走十里到庄坞,住在溪流两岸的人都姓叶。散水岩在北边坞中,石崖横贯,瀑布悬空飞流,往岩左登上岭,有座小庵。此时天色已晚,又下雨,当地人留我住在庄坞,详细地谈论洞仙院的胜景。

    初八日雨没停。往西溯溪走了二里,山涧越来越深。尾随溪流转向北走,又二里,溪对岸有条小路,穿过直通云霄的石阶深入进去。往东渡过溪从小路走,忽然山峰环绕、溪水倒流,往里进到山谷中,则是云烟笼罩的山峦凌乱分散。山峰从庄坞背后连绵不断地延律到这里,又敞开一道空隙,显现出这瑰丽奇异的景色。拉住当地人询问,当地人说:“这里名小纂借,洞仙院还在小纂膺外的大溪上游。”又走出去渡过溪流,走了一里左右,有条小溪从东边流来汇合,就是洞仙坞的溪流了。渡过大溪,溯小溪往东上,溪谷中峰峦茅屋掩映,和先前没有什么不同。洞仙院就在溪谷内崖壁上,背靠山峰、面向北,被层层的竹林掩蔽着,于是穿越杂草,从石缝中攀登而上,石缝一开始很狭窄,最上面渐渐宽阔。仍然往南出到庄坞,往东返回犁头庵,最终没有找到去石佛洞的路。于是从犁头庵出来,经过南阁,询问王子晋仙桥,得知在北阁底,还有二十里路程。想到这里离徐仲昭所在的新庵很近了,就回庵和他相会。天色已黄昏,最终没来得及去游北阁,往东奔赴大荆骚然后返程。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的原文及翻译】

  •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1000字》
  •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到寒暑假爸妈就驾车带着我出去游玩,华东地区的旅游景点几乎都被我游遍了。这几年由于疫情原因,我们全家外出旅游的梦想不能再实现了。可是,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名为《徐霞客游记》的书,使我暑期生活更加的充实,更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读《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时,你仿佛看见一位身着布衣、头戴草帽、肩扛行囊、手持木杖的行者行走在几百年前的祖国山河之上,历经艰难险阻、越过巍峨大山、渡过江川大泽,眼神坚毅地向前不停走去。

    徐霞客,名弘祖,江阴马镇人。生于明历十四年。从小便有游遍天下的大志。成年后仍矢志不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成了《徐霞客的游记》一书,使自己成为了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在中华人文史上具有其独特的地位。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大部分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几笔带过,接下来便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般。看得出,徐霞客是一个真性情的人,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与众不同”, 然而正是他另类的经历辅以奇文妙语,才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这个“与众不同”的布衣之士被人们永远地记住。

    他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为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徐霞客游记》,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游历名山大川、野径深幽,有“足不出户,心游天下”之感。

    《徐霞客游记》是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由徐霞客在游历山水途中所记下的一篇篇日记整理而成。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徐霞客所游历的各处景物环境,范围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了大半个中国。书中记述了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历史遗迹,同时也讲述了各地风景名胜和人情风物,一篇一篇的游记像是打开了穿梭之门,带人去各地体验游耍一番。为了使书更易理解,后人还在徐霞客原著中添有不少生僻字词的注释解说,更有与书中风景名胜相对应的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能更好地、全方位地去了解书中内容。

    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徐霞客痴心不改,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日复一日,坚持记录野外的所见所闻,从不间断,始成大作,他坚持不懈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读《徐霞客游记》,学会做人。我深深地钦佩像徐霞客这样的人,他们“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挫折,始终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我坚信,只要努力,我的人生也定能如他们一般平实中见真奇。

    我佩服徐霞客爷爷能够用尽毕生的精力去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更佩服他不畏艰险献身地理事业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 《黄山游记》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在游记这样写到。黄山,这样的一座山峰,难道真的这么神奇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随着爸爸来到了黄山脚下。

    “呀,黄山,我们终于见到你了!”我大叫着。我们买了票,领了一份行走指南,上路了。爬上黄山,就看到了闻名于世的迎客松,还真的像别人说的一样,简直分毫不差,它伸出那长长的手臂,令我十分难忘。一阵凉风袭来,树微微摇晃,好像真的在和我招手一样,果然十分美丽,但也另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棵树为何会长成这个样子呢?果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真是心旷神怡。我们是晚上来的,所以浏览了一个景点就已经过深晚了,所以我只能返回山下的宾馆,睡觉去了。

    早上,我被爸爸喊醒,现在凌晨一点多,快点就能看日出了,凌晨,我和我的爸爸去了黄山的光明顶,现在已经凌晨四五点,太阳还没有起床,我们都已经爬了四五个小时后,大约等了二十分钟,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太阳还是没有出现,大约又等了一会儿,太阳升起它的半边脸,是红红的,像鸭蛋里面的红芯,不亮,也没有像正午的太阳一样强烈,变的黄黄的,像鸡蛋黄一样。这时,太阳又升出高一点点,太阳开始有了一点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渐渐的,渐渐的亮了,从开始的深红变成了浅红,这里太阳已经升起了大半了,但颜色还是红,但红的不彻底,好像加了一些土黄色进去了。待到了五点,太阳全部升起,从红变成了黄,非常耀眼。现在,就算看一下太阳都会觉得眼睛有点痛。太阳终于升起来了,我十分高兴。但这场看日出把我冻着两个多小时,几乎都要失去知觉了,手机也因为太冷而关机。但看到这么壮观的黄山日出,辛苦还是值得的。

    这次黄山两日游十分有趣,遗憾的是只玩了两个景点!我在离开黄山的时候都恋恋不舍,希望下次再来这个人间的仙境!多看几处迷人的景点。

  • 《黄山》
  • 我国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赞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我站在黄山脚下抬头望去:啊,黄山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石级两旁的迎客松好像在和我打招呼!

    我走着,走着。啊!黄山的怪石真是千姿百态呀!有仙人指路、狮子抢球、仙女弹琴……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天狗望月了。好似一只可爱的小狗狗高抬着头,望着天空中那一轮美丽的月亮呢!走过怪石,我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云海,云海似一条白色的丝带,在山间无拘无束地飘荡,又好似一身棉衣穿在黄山上,两旁的陪客松好似也在看风景呢,真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呀!

    黄山的美食也是数不胜数,其中黄山烧饼可是名列前茅的,金黄酥脆的外皮包裹着肉馅,还没来得及凑近,香气就扑鼻而来。咬一口,外皮酥脆,唇齿留香,我好像在空中飞翔。回味时,我仿佛在人间天堂中一般,让人恋恋不忘。

    回去时迎客松好像在依依不舍地和我道别。听了我的推荐,你心动了吗?

  • 《登黄山游记》
  •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有如此美名,暑假我们全家有幸一睹了其风采。

    在去往景区的车上,导游给我们简要介绍了黄山,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其次是高明顶,海拔1860米。

    到了黄山脚下,我们乘坐缆车由下而上。从缆车上俯览黄山,真美景尽收眼底!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一下缆车,首先迎接我们的是迎客松,它像一位主人一样,伸出手在欢迎我们,它的旁边有两棵彬彬有礼的陪客松。黄山绵延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矗立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它们以石为母,顽强的扎根于强石巨岩裂隙,千姿百态。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倚岸挺拔。

    一路上,不仅仅是松,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黄山的怪石。黄山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经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似人似物,似鸟似兽。黄山的怪石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天气,观看起来也不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莲花峰上,“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时,我的腿酸得不行了,下山途中不时地听到有劳动的号子“嘿哟嘿哟”的轻喊。是当地一些挑担的老人,他们挑着100来斤的担子,个个都是满头的白发,满脸的汗水诉说着他们生活的艰辛。看着老人们离去的背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正因为有他们这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才有了我们游客们的方便。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了行程。但黄山的奇与秀让我流连忘返,也让我彻底明白了“五月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真正含义。

  • 《黄山》
  • 古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到底有没有忽悠人?等你去过黄山后,你会感慨“古人诚不我欺!”

    黄山素以奇松为名,黄山的代表松,当然是十大名松之一的“迎客松”了。迎客松姿态优美,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它屹立在峭壁上,一侧枝丫伸出,如同热情的主人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黄山松传播者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徐霞客自然说的极好,但我的感触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松。”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飘在空中的浮云,却从没看见过人间银河——黄山云海。云雾向是被毛笔画出来似的,有时轻轻的一撮漂浮在空中,有时大片大片的像还一样辽阔,波涛滚滚,各山峦只露出山峰,就像是大海中星罗棋布的小岛,时隐时现,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似银河降人间。”

    黄山之景真是“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

  • 《黄山游记》
  • 徐霞客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天,我来到了著名的黄山。

    我们坐上了缆车,通过透明玻璃向外望去,仿佛黄山的美景尽收眼底,山上的草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山是那么的陡峭挺立,让游人们还没有看到真正的美景就已经陶醉其中了。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生怕错过每一处风景。

    我们在人群中缓缓地走着,那神秘的云雾将我们包围,让我们置身于仙境之中。我们跟着导游先看到了黄山的第一“奇”,那就是怪石。只见大大不小的石头停在路边,其中还有一个叫做“龟兔赛跑”的怪石。小石头立在大石头上,颇像龟和兔的头,身后还有一个稍小一些的石头便是兔子那毛茸茸的尾巴,小乌龟的尾巴便缩进了壳里,藏了起来。两座石头还真像故事中说的那样,拼得是不分上下,生动可爱。你打眼一看还不怎么像,当你静下心来,想象故事那生动的情节时,甚至比童话中还要形象。

    我们继续往前走,便看到了黄山一些有名的奇石,如仙女采花、骆驼峰、飞来峰……还有许多古人在此留下流传千古的诗词: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些美丽的景色让游人们连连称赞,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

    下面我们又来到了黄山的第二“奇”——奇松。来黄山旅游的人若不来迎客松一睹奇特的风景,便会留下遗憾。那硕大的迎客松生长在悬崖边,依靠石头中那少之又少的营养让自己的根越扎越深,坚不可摧。迎客松常年伸出自己那又大又粗的枝干,仿佛一只大大的手掌伸了出去,在向游人们问好,又好像在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黄山!”

    要下山了,我们排着队依次乘坐缆车,这时突然一大团一大团的云雾向我们“席卷而来”,不到三秒就又形成了黄山的第三“奇”——云海。大家都看着眼前白茫茫的一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黄山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山啊!她拥有着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如果要以一个字形容黄山,那肯定是以“奇”为首。那独特的景观让我们一下子就爱上黄山!

  • 《黄山四“绝”》
  •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诗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次,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黄山,来欣赏她的美景。登上黄山,如入人间仙境,其奇松、怪石、云海、飞泉被人们称为天下“四绝”。

    一、奇松——迎客松

    迎客松扎根在玉屏峰下的石缝里,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但仍然一身苍翠,生机勃勃。她身高10米,胸径64厘米,她扎根在悬崖峭壁之上,吸收雨露精华,不惧风霜雨雪,不畏艰难险阻,挺身而立,傲视风云。最神奇的是她形状,她像一个热情的主人,伸出长长的手臂,迎接着八方来宾。人们都排队来到她身旁,急着与她合影,把这美丽的瞬间铭记心中。

    二、怪石——龟兔赛跑

    只见高高的山坡上,立着一前一后两个怪石。前面的略高,像一只正在奔跑的小兔子,头上两块凸起,像两只竖起的长耳朵,后面细长的一根,像只毛茸茸的尾巴,它扭过头来,向后面看着。在它身后不远处,有一块两头尖,中间圆的石头,极像一只背着硬壳的乌龟。它的短爪子似乎在慢慢爬行,龟头昂起,似乎在向龟子挑战。别看你腿比我长,谁得冠军还不一定呢?龟兔形象,生动可爱,看到这里,游人忍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

    三、云海——排云亭

    排云亭位于西海,这里是观云海的绝佳处。这时刮来一阵山风,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一股白雾从山谷间升腾而起,先是一缕一缕地飘荡,后来形成一片一片地漫卷。云海像潮水一样漫过山顶,向山坡下泻去,一会工夫,就把群山淹没了。只见云海上屹立起一座座山峰,像大海中的孤岛,有海上仙境的感觉。

    四、飞泉——人字瀑

    人字瀑位于黄山朱砂峰与紫石峰之间。海拔660米,瀑高50米,以26°夹角相交。形成一人巨大的“人”字,人字瀑由此得名。丰水季节,飞瀑流泉,顺着“人”字飞流直下,像两条白龙飞奔岩下,声震山谷,喷珠溅玉,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黄山的松是那样奇,黄山的石是样地怪,黄山的泉是那样的清,黄山的云是那样地美。它们共同组成了锦绣黄山的美图。

  • 《天下唯美醉黄山》
  • 徐霞客有言:“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概况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便出自此处。走遍名山大川的徐驴友两度上黄山都心醉神迷,可见黄山之美冠绝天下,“天下第一奇山”之誉应该名不虚传。我对黄山也是心驰神往,乘着杭黄高铁通车的东风,这学期期末考试一结束,我和爸爸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冬游黄山之旅。

    2019年1月19日,我们从宁波出发,经杭州转车前往黄山,和谐号高铁飞驰在287千米长的杭黄高铁上,经过86座山体隧道,最长的天目山隧道有12千米多,是整个长三角地区最长的铁路隧道,还经过一座拥有30个大桥墩的传芳特大桥,沿途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古人以“日行千里”形容速度惊人,大概是时速为40千米,坐在时速200千米以上风驰电掣的高铁上,我们禁不住要感叹下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伟大!

    我和爸爸选择了徒步登黄山,从云谷寺步行登山口入,拱门飞檐古朴清寂,我们全副武装,背着旅行包,手持登山杖,对漫漫无际的行程既兴奋又忐忑。进山的路由粗粝的石头铺就,蜿蜒向上,看不到尽头,我们一步一步向上“进攻”,半小时后,体力明显感觉有所消耗,风景大幕逐步拉开,一场体力与美景的角逐开始了。

    石头讲故事

    最先吸引我的是黄山怪石,它们遍及峰壑巅坡,或兀立峰顶,或戏逗坡缘,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峰海中,与周围植被构成一幅幅水墨山石画卷。大自然钟秀奇巧,这些石头千奇百怪,形态别致,千百年下来,它们有了自己的灵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置看,会看到别样的意趣,这些石头是会讲故事的精灵。

    我依稀记得二年级语文书中《黄山奇石》一文中的描述,有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身临其境,更觉得“石”趣迥异,有声有色,目不暇接,我的脖子转来转去,得到了高强度的训练。很多石头形兽,我看到有一只猎犬仰天长啸,听说在清冷的圆月夜常有呜呜的低诉,大概千百年前,这里有过一场激烈的大战,忠心耿耿的猎犬找不到它的主人,就一直在这里等待;我还看到了一只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在嬉戏玩耍,它应该是天上的神兽,玩得忘乎所以乐不思蜀留在了凡间;还有一只跃出水面的海豚身姿矫健,栩栩如生,嘟起的嘴巴特别传神,风吹过山涧的声音就是它吟唱的“海豚音”吧……不少石头似人,有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裙角飞扬,她的前面有一架凤凰琴,她抚琴轻奏,山间的草木闻声起舞,仿佛一场宏大的舞会在天际间开启;有一处石群曰“童子拜观音”,一石酷似雍容端庄的仕女亭亭玉立,一石如憨萌小童跪地求拜,让我忍不住想起卫夫人和王羲之师徒学习的场景;还有一处斜坡上,有俩姐妹扬鞭牧羊,远处群山如茫茫草原,天高云阔,别有一番遐思……据说黄山已命名的奇石有120多处,一路走一路游,兴致盎然,让人不知不觉中忘了登山的疲累。

    我很好奇黄山怪石奇景的形成,回来特别查阅了资料。黄山由火成岩组成,形成于造山运动时期,现存的山体主要由节理特别发育的花岗岩组成,这为岩石的风华、水流的侵蚀和岩体的崩塌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山多雨,黄岗岩虽然坚硬,但也有缝隙,节理密集的,如果结冰,体积膨胀会产生很大张力,岩石分裂破碎,就会风化成石柱错列、危岩削壁的形态,后海、西海和皮蓬一带便是如此。节理稀疏的,经长期风化崩塌,就会形成球状风化岩石,天都峰、莲花峰便是如此。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经过亿年的地质变化,黄山的石头已成“精”。

    (二)松树描丹青

    游黄山不得不说说黄山的松。黄山的松是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有了松,黄山的水墨丹青就有了生命的灵动。这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苍劲植物,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天生有一股子矫健的风流(其实我很好奇黄山松跟其他松不一样的地方)。

    黄山的松千姿百态,各俱神韵,广为人知的有迎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凤凰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是一棵寿逾千年的古松,雄伟挺拔,仪态大方,亲切和蔼,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准备了一个热情的拥抱,在迎接我们的到来,在玉屏峰上还有陪客松姿态秀美,送客松虬干苍翠,“一迎、一陪、一送”,黄山的松就像黄山的主人一样,因为有松黄山就有了更多的人情味,爬黄山就像探亲访友一般;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探海松,此松悬在危崖上,有一侧枝很长,倾身在崖前云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宝物;麒麟松如玉麒腾跃,凤凰松展翅高飞,黑虎松矫健威武……我们用手机框定镜头,山石、云雾、苍松,松让镜头前一幅幅画呈现了不同的韵味和姿态,让人浮想联翩。

    这个季节到黄山,我们有幸看到了黄山雾凇奇景。傍晚时分,气温骤降,随着海拔的提升,大片的松林上铺着银白,松针松枝结了冰晶,像冰雕一样,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水一色,上下皆白,宛如《冰雪奇缘》般如梦如幻。

    (三)云海演大片

    如果说黄山的石勾勒了黄山雄奇的体态,黄山的松点画了黄山毓秀的风姿,黄山的云则是黄山美丽的霓裳。

    我们在晴空万里的晌午上的山,到海拔较高处临近傍晚,虽然没有看到预想中夕阳染彩霞的美景,但周围雾气腾腾的,远处连绵的山若隐若现,我们腾云驾雾似的如进了仙宫……

    夜宿在白云山庄,气温很低,空气很凉,耳朵边的寂静很深。

    晨起到光明顶看日出,云海厚度不足,没有层层叠叠,波澜壮阔的景象出现,但飘忽不定的薄雾已足够让人震撼,黄山峰石在云海中时隐时现,模模糊糊,虚虚实实,神秘而又玄妙。当太阳从云雾中升腾而起,金色的光辉让群山披上了斑斓的锦衣,云霞的颜色璀璨夺目,令人心醉。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看日出的绝佳圣地不是在海边就是在山上,日出之景如绚烂的油画,波澜壮阔的水或者云才能够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晨起之日的生气勃勃。

    中午下山的空气已转清朗,天蓝蓝的特别干净清爽,景色清晰可见,又是另外一番风情。

    这一次游黄山多少有点像看一部被剧透了的唯美大电影,按图索骥地走,非常高效,基本满意,天下唯美醉黄山。但大自然有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梗,如果下一次再游,我希望走不一样的路,发现不一样的景,收获更多不一样的惊喜。

    (这篇黄山游记,我整理了很久,黄山可以写的点很多,但要写出自己的感觉很难,跟爸爸在一起就是呼呼爬到山顶就是胜利,跟妈妈一探讨,我好像错过了黄山不少好东西,我就发现,看风景跟看书一样,不同人、不同时间有不一样的嚼头。对我自己来说,这一年的暑假爬了庐山,寒假爬了黄山,都是特别有意思的山,分别整理了小文跟大家分享,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走到更多名山大川。)

  • 《我是个“旅游迷”》
  •     我非常羡慕徐霞客,因为我是个“旅游迷”。

        暑假,爸爸带我去游览黄河公路大桥,经过了一片广阔的农田和绿树环抱的村庄,我们来到了黄河公路大桥。桥着纪念碑上是小平爷爷亲笔题写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看过纪念碑,我们步行上桥。大桥一眼望不到头,两边排着整整齐齐的桥灯,非常好看。桥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桥下黄河水从西向东,滚滚流去。我顺着黄河远远望去,只见水和天连成一片,河滩上,羊群在绿绿的草地上吃草,往西可以见到远处烟雾迷漫的邝山。

        我们在桥上边走边玩,非常高兴。真想让爸爸带我去看看祖国的好风光。增长新知识。

    点评

        这篇习作虽文字不多,内容却很丰富:不仅写了桥上的设施,而且写了桥上的人流:不仅写了近距离的村庄,而且写了人们在桥上边可见的美景,可谓短小精悍,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