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茱萸峰的传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据说,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始作于河南焦作修武县的云台山茱萸峰。
茱萸峰——犹如一位梨花带雨的少女,深藏在云台山的重峦叠嶂之中。
“叠彩洞”是前往茱萸峰途中,一组山间隧道的统称,这“一组”的`概念,便是十四条穿山越岭漫长而险峻的隧道。其中最长一座长达460米,最短一座也有几十米,这些隧道出没于蜿蜒崎岖、险峻异常的盘山公路,头尾相接与断崖峭壁、崇山峻岭之中。其洞之奇、其道之险、其技之绝,令人咋舌,赞叹不已。正所谓:在一个景区,或同一座山脉中,十四座首尾相连的山洞并不多见,是谓其“奇”;车子进入隧道后,立马要猛加油,狠打方向,在狭窄的空间里,不减速,爬大坡,急转弯,其可谓险;驾驶载有几十人的大型客车,能娴熟地在一面是山,一面是悬崖绝壁且随处有急转弯的山路上急驰,我们说他驾驶技术高超;安之若素,随机应变,犹如穿针引线般地将14座隧道,一一穿越而过,没有点胆识和高超的驾驶技术,绝对不可能做到,这是所谓“绝”。
“叠彩洞”外的天,是晴朗的天,“叠彩洞”外的茱萸峰,人们好喜欢。
茱萸峰海拔1297.6米,游人自憩亭攀登,途经药王洞、灵官庙、关帝庙,最后到达茱萸峰顶的玄帝宫,全程共计1667级石阶。攀登如此众多而陡峭的石阶,对年纪稍大些人来讲,应该是一个挑战。
茱萸峰是云台山最高峰,伫立山巅,披襟临风,远眺脚下峰峦起伏,侧听耳畔松声阵阵,在钟钹齐鸣,香烟缭绕之中,我还真找到了一点纵目四野,世事皆忘,山高人为峰的感觉。
茱萸峰顶坐落着一座古老的道观——玄帝宫。
“玻璃栈道”位于凤凰岭云台观附近,是茱萸峰下一处重要景观。
所谓栈道,就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我们在凤凰岭见到的“玻璃栈道”,则是将木板换成特种玻璃,在悬崖峭壁上凌空修建的一段观光路。
“玻璃栈道”有几十米长,站立其上,脚下便是万丈深渊,如果患有恐高症或胆子小,很难接受这种体验。
其实“玻璃栈道”带给人们的,绝不仅是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灵上的冲击,在此环目远眺,视野要开阔得多。脚下深沟大壑,绿海涌动,身旁壁立千仞,雄蜂耸峙,远望重峦叠嶂,烟雨迷蒙……这就是“玻璃栈道”的风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高三作文:茱萸峰的传奇】
重阳里,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孤独; 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也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期待。
岁月长河,尽是斑驳。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关于重阳的,也只有重阳糕了。在古老的《易经》中,六为阴,九为阳,九月九,两九相重,故叫重阳’,每到重阳,姥姥一定会去集市买很多东西堆在家里,整个家虽然东西有点多,但每个地方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每次姥姥都会做重阳糕,重阳糕馅为多皮薄,糕上都会点上一点红色在重阳糕上,每当做好时,我就会趁姥姥不注意偷偷摸摸地拿两块重阳糕躲在祭台边吃,姥姥见了,也只是笑着走过..
后来,我被接走了,时间就这样推移着,姥姥一天天变老,我也一天天长大,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慢慢疏远了。
现在,每到重阳节,一 定会想起姥姥,也终于明白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时的心情,虽然时代不同,但“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的心情,一定是一样的。
重阳里,,有悲伤,有忧愁,有烦恼,有聚散...更多的,是快乐……
世界依旧那么美丽,美得扣人心弦,但时光去了,就不再回来了。
佳节又重阳,我曾踏过来时路……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出自]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译文1:
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译文2:
独自一个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节日的时候就十分的想念亲人,
虽然很远,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经常爬的山了,
他们身带茱萸,就是少了我。
【词语解释】
茱萸:香味植物。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⑵ 忆:想念。
⑶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⑷ 异乡:他乡、外乡。
⑸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他只能独坐窗下,暗自思念:今天,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我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谈论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