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有一个电视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道我们家乡舌尖上的美食——蒿子粑。
据说过去蒿子粑是在三月三鬼节那天吃的,因为吃了蒿子粑,可以“巴魂”驱鬼辟邪。这是老一套的说法了,如今只要在蒿子生长的季节里,咱们都可以吃到蒿子粑。蒿子粑不光美味,也是一种情怀。一些在他乡工作的人们,除了想念家乡以外,还想念家乡的美食,而蒿子粑肯定能排在思乡食物的前三位。
昨天爸爸妈妈趁着周末天晴,带我一起去乡下祭祖。正值阳春三月,乡下的野地里各种野花野草争相斗艳,也是蒿子长势最丰盛的时节。“小雪,快来看呀!”,我闻声赶到妈妈旁边,哇!好多蒿子呀!嫩嫩的蒿子,像一个个笔挺的士兵站在那里,我和妈妈都很开心,便准备掐些蒿子回家做粑。
掐蒿子时,妈妈一再叮嘱我:掐蒿子千万不要连根拔起,只要掐上面一截的枝叶就可以了,还要边掐边把枯叶和杂草剪掉,我按照妈妈的要求和她一起掐了许多蒿子,满载而归。
一回到家,妈妈就开始仔细地把蒿子清洗、剁碎,再与米粉混在一起。和成粉团后就开始包粑了。只见妈妈拿起适量的粉团,把它搓圆并压成饼状,接着舀一勺时令的腊菜笋子馅料放在中间,再像捏包子一样,把它的四周捏起来。捏好的蒿子团放到煎锅中,轻轻摁成扁圆型,这样一个蒿子粑就做好了。最后妈妈把定型好的蒿子粑放到蒸锅里开始蒸了,不一会儿一股清香就飘散开来,我忍不住跑到厨房门口问:“蒿子粑好了没有?”妈妈说:“没那么快!”,过了一会儿,我又跑到厨房前问:“蒿子粑能吃了吗?”在我的期盼声中,油绿的蒿子粑终于出锅了。我拿起一个粑狠狠地咬了一大口,嗯!真好吃!一股浓浓的蒿子香味在唇齿之间润开了,还有那辣辣的腊菜脆笋子馅特别爽口,用一个成语形容真叫‘唇齿留香’呀,我一口气吃了三个粑才满足!
我喜欢吃祖先馈赠给我们的礼物蒿子粑,我觉得《舌尖上的中国》应该录下我们家乡的这道美食,让更多的人认识它、品尝它,让它成为真正的舌尖上的蒿子粑!
我很喜欢看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回家吃饭》……我几乎每期都看。 我十分羡慕那些大厨做出的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今天终于有机会,我也想露一手。我做的是刀削面。
首先,我把手洗净擦干。然后把面粉倒在砧板上,一边加水一边揉面。可是这面粉却有点儿不够乖巧,一会儿漫天飞舞,一会儿又像一团稀泥。只听爸爸在一边不停地指挥着:“加点儿水……水多了,加点儿面粉……。”我便一会儿加水,一会儿加面粉,还得使劲地揉面。不一会儿功夫我的手便又酸又软的。我心想:“吃点儿刀削面还真不容易啊!”我真想放弃,但一想到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便继续揉面。我使出浑身解数,一会儿压,一会儿打,一会儿揉……衣服和裤子上也弄上了面粉。过了好久终于把面粉揉成了面团,可以准备下锅了。
爸爸烧水,我调作料;爸爸削面,我看水……不一会儿,三碗香喷喷的刀削面端上了桌子。虽然没有外面饭店弄得好看,但是大家却吃得十分开心。
以后我还会学做更多的美食给家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