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部红色电影,每一部都给我留下深深的感慨,其中《小兵张嘎》给我的感动最深。他是白洋淀的一名小八路,是一个机灵、调皮、勇敢的孩子,通过自己英勇作战经验最终成为党的优秀侦察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敬佩他!
记忆犹新的事当属嘎子哥被鬼子抓住的日子,为了躲避鬼子的追捕,他躲进了村民的家里,鬼子不依不饶地追了进来,大叔抵死掩护,鬼子对大叔又打又踢,嘎子哥眼见情况不对,英勇得挺身而出,任由自己被鬼子抓走,那是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胸怀呀!不要忘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啊!遇到危险冷静应对,置之生死于度外,奋力保护村民,真让我十分的敬佩!
在鬼子的营地,面对鬼子魔鬼般的拷问,嘎子哥不屈不饶,维护党的利益,绝不出卖党的任何秘密,他不愧是人民的好战士。在炮楼攻打的战役中,是他,机灵勇敢的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烧掉了鬼子的炮楼,为战争的胜利立了汗马功劳。真是厉害的嘎子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也应该向嘎子哥学习,克服所有的困难,勇敢前进。
嘎子哥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战士,他还是一位特别懂得感恩的人,在大伯大妈家养伤的时候,伤势还没完全好,可他着急着要去找部队,趁大伯大妈英子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离开,在离开前他挑满了缸里的水,留下了身上所有的银票和粮票,不会写字就用画画的形式告别,他的爱心感动着我,我也要做一个感恩的人。
嘎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的勇敢、机灵、感恩的心充斥着我的内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他还能成为一个乐观、开朗、向上的人。作为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诚信、友善,我们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有很多部经典的小说是拍成过电影和电视剧的。《飘》也是如此,电影版的《乱世佳人》里同样绿眼睛的费雯丽曾倾倒过无数的人。而我没有看过电影,我看的《飘》是母亲传给我的。发黄的纸页,遥远的年代—却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这悠远的、给人带来无限遐思的作品。
很多人都不喜欢郝思嘉这个人,认为她太“作“了。不错,郝思嘉的确是一个“作”的典范,但在她的身上依然体现着女性特有的,也是颇为独到的魅力。
16岁的她倾心于贵族少爷希礼并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爱意,并有过一个很冲动的想法—私奔。这时的郝思嘉还是一个小孩子,有着妓好的面貌和身材,也许还有着爱尔兰血统中的热情、固执。她其实也不明白,她对希礼的爱究竟是什么,究竟是爱他骑马时的英俊,还是爱他灰色的眼睛、金色的脱须,抑或是她所不了解的他的长篇大论呢?显然她自己并不明白。只知道她喜欢他.要和他结婚,这里面也带有些好胜的昧道。然而就是这种少女时代建立起来的、甚至有一些盲目的“爱”影响到郝思嘉的一生。也正是这种从小就根深蒂固着的争强好胜、倔强、执著以及她独有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人生。
美国的南北战争可以说是郝思嘉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使她从一个无优无虑的、任性的孩子一下却成为了别人的妻子,之后又成了寡妇,做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些角色在短短的一年里变换,而战争的阴影却又日益扩大。这个时候,她的心情是很复杂的。而作者在这一方面的描写特别成功。一方面,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郝思嘉依然有着无法掩饰的天真和向往自由的感情;另一方面,她常常为要陷人丧服一生而烦恼。还有那个啼哭着的婴儿,她为之而困惑。她也只是一个孩子,又怎能做一个母亲。然而,战争,这一残酷而漫长的考验真正挖掘出了郝思嘉身上深藏的东西。
无论是在炮火连天中照顾待产的媚兰—希礼的妻子,还是在危机四伏里只身赶车回故乡还带着刚生产完的媚兰、小孩以及她自己的儿子。正是在这种种艰难的环境下,在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斗争里,我才看到了郝思嘉的敢、坚毅,也看到了她不同于一般女人的韧劲。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选择。在战争初期,郝思嘉可以选择丢下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也可以选择留下,忠于对希礼的誓言在笼罩着死亡的城市中照顾媚兰,她选择了留下;逃亡的时候.她可以选择丢下奄奄一息的媚兰,但她选择带她一起走;在生与死的斗争里,她可以选择逃避,容易地死去,但她选择了面对,艰难地生活。所以,面对这种种选择,郝思嘉勇敢地选择要走的路,她选得很辛苦,但她走得很顽强。但如果作者只是偏重于她这一方面的描写,那么一定是很苍白的。郝思嘉是一个女人,她有她的温情,她也恐惧,她也害怕,她也想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然而远赴战场的希札,未战已逝的查理,半路弃她而去投奔战事的瑞德,都无法给这个女子一点支持,一点照料。所以她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郝思嘉也很无助,她也想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抓住母亲的衣裙,觉得母亲会赶走一切的鬼怪和恐惧。然而她也听说母亲有病了,恐怕已经死在床上了。所以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她本身也是一个母亲,还有许多人要她照顾,所以她只能紧紧抓住心中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热爱。顶住一切恐惧从死亡里挣扎向光明。
当她看到陶乐未被烧毁的屋子,她当下就能流出泪水来。终于来了,终于到了。然而,郝思嘉并没有到达解脱的彼岸。并没有像她想像的那样“一切都可以交给母亲”了。她以为她又可以成为陶乐的小姐,父母的宝贝儿了。然而,母亲真的死了,父亲疯了。她可以选择哭泣,她也可以选择绝望,但她选择了平静。也许是因为疲倦,也许是因为别的,但我想,当失去母亲的那一刻,郝思嘉才真正地成熟。因为她明白没有人可以依靠了,而她也真正明白了她的责任,她现在要代替母亲照顾父亲、妹妹、孩子了。故事讲到这里,郝思嘉的性格和心理已完全凸现在我面前。尔浮现出来的小家子气,还有“作”,也让人物更真实更丰满。
还有,小说中的一些细节也十分感人。如郝思嘉说一辈子也忘不了十二根橡树舞会那天,天气多么好,太阳多么美丽,然而这样美丽的家乡已随风而去;拿着战亡者的名单,看到汤家两个兄弟一同出现在上面,又回想他们以前怎样的追求她,而这种朋友,这种感情也随风而逝了;家乡,红色的泥土,芬芳的忍冬花,母亲那拘椽香气,一切都随着战争随风而逝了。郝思嘉以她惊人的生存能力活下来,追寻所爱的。还有洋溢在全文的一种强烈的家的感觉,一种归属感也时时打动着我的心。
也许我也活得太累了,像她一样。所以我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对家的依恋,还有那种在坚强底下的脆弱。现在没有战争,但我们依然面对选择,是选择A还是选择B,我们总会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个遥远的绿眼睛的美丽女子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恐惧,也不仅仅是生存的勇气。我知道,面对饥饿、疲倦、困难、绝望的时候,除了选择放弃和逃避,我还有第二个选择。而那种温情、温馨,淡淡的沉重,更让我懂得如何去珍惜,也做得要学会感动。
最后,郝思嘉突然明白了“爱”,而她爱的,也是真正爱她的人,却已离她而去。我不知道这个坚强的女子是否能够找回爱。但正如她说的,明天再考虑吧,明天毕竟又是新的一天了。
我终于明白了成长的意义,郝思嘉的成长、成熟必定给无数人留下思考,留下感叹,也留下了面对生活的选择题。
我想,这才是《飘》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