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作主高中作文
青春是一个令许多人都琢磨不透的词语,每个人都有对青春自己的看法,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他们可能也并不一定知道青春真正的含义。
美国的塞缪尔·厄尔曼曾经为青春写了一篇十分有哲理性的文章,而他对青春的看法与我们都不同。他认为青春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是自己能够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那你就会青春永驻,相反如果自己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即使是二十岁的人也没有了青春。
在我眼里,我心中的青春和塞缪尔·厄尔曼的看法一样,既然青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己的青春应该自己作主。小时候我们幼小无知,现在我们长大了,拥有了自己的青春,为何不好好地把握我们的青春呢?现在的任何一件事都只需要我们自己去完成,不能够再靠爸爸妈妈完成了,他们不可能一辈子跟着我们。比如上学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路程并不远的话,我们应该自己走到学校,不应该再麻烦爸爸妈妈了。自己的衣服应该自己洗,自己的作息时间应该自己定,自己的周末应该自己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应该自己完成……,像这种例子有许许多多,我的青春我作主立论文作文。我们应该好好把握自己的青春,如果在青春期间我们不抓紧做好自己的事情,只知道玩玩玩,却丢弃了学习,忘记了孝敬父母,以后自己一定会后悔的`。把时间用在需要他的地方,不能浪费,我的青春就应该我作主,充足的过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眼中的青春啊!把握好我们自己的青春啊,因为只有青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有青春是我们唯一的权利,如果不好好把握,时间是不允许我们再一次拥有青春的。
青春每一个人都有,就要看我们自己应该怎样面对它、接受它、了解它,这才是我们心中自己的青春。我的青春,我作主。
【我的青春我作主高中作文】
一、习作目标
1.本次习作主要是写自己家乡的风俗,可以写家乡的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家乡独具特色的饮食、服饰、建筑、礼仪和民间工艺等传统风俗。
2.语文课本中给出了两个选择。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3.写作时要突出民俗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学会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家乡风俗。
二、诗词导入
(一)“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清明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教师节、护士节、母亲节……”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
(二)读一读下面的关于节日的诗句,说一说分别指向哪个节日?
1.描写春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描写元宵节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3.描写寒食节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描写清明节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描写端午节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6.描写七夕节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7.描写七夕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8.描写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但本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分享你所知道的民风民俗吧。
三、畅谈风俗习惯
1.什么是风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在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范之不同,称之为“俗”。
2.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风俗。
(提示:可以是调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是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1)生产习俗。水稻是湖北的主要农作物,在选种和插播的过程中都有着当地盛行的一些习俗。过去,在播种前农户会选取少量谷物,放在神龛或灶台前,点上香烛,观察它发芽的情况,预测年成好坏。插秧时,有打“秧鼓”、唱“秧歌”、送“秧茶”的。
(2)建房习俗。正式动工时,亲朋好友都要带上猪肉、豆腐、糍粑、挂面、烟酒或贺联前往祝贺,主人置酒设宴款待,称之为“吃神福”。“架桁条”“起梁”等也都有一定的讲究。
(3)过节习俗。黄冈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整个春节,从“小年”(腊月二十四)开始 ,历时二十多天,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传统习俗里,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洁锅灶、点灶灯、接祖宗。
四、写作思路点拨
刚才大家一起畅谈了自己所了解或实际体验过的家乡风俗。这么多的风俗都有着它存在的一定道理,我们如何把它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呢?
1. 审读题目,明确内涵。抓住两个关键词:“家乡”和“风俗”。“家乡”限定了写作的地域,意味着不能写“他乡”;当然,“家乡”不一定只指自己所住的村子、街道,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所在的镇、县、市等。
2.化大为小,选好切口。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了题目要求和内涵后,就要学会化大为小,选择一个最易于表现主题的切入点进行构思写作。“家乡的风俗”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春节》,整个春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有几十天,但作者只选取了其中最具特色的几件事来写。所以我们就要学会着重选择一个方面,用具体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和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可以写家乡的一种节日习俗,或者写家乡的一种风味小吃,还可以写家乡的奇人俗事等。
3.抓住特点,细致描绘。选好了文章的切口,同学们还要善于根据自身的实际,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较多或体验真切的内容来写。有的风俗喜庆,有的风俗庄重,有的表达思念,有的传递孝道。不同的风俗表达的内容不同,呈现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体会,抓住想要表达的风俗活动的特点,细致描绘,才能写出特色,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所写的是什么。如:《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禁烟火的景象,就是作者感受最深切的,也是当时寒食节最有特色的风俗。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某一风俗活动中常常有许多程序,有许多内容,在写作时就不能像记流水账似的从早写到晚或从开始写到结束,而应该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写。如:《腊八粥》中作者在详写八儿等粥的过程,略写一家人吃粥的情景。
5.理清思路,情感突出。通过写家乡的风俗,表现家乡淳朴、热情的民风,或者家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表达对家乡风俗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搜集材料、构思思路
(一)审题指导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分析:
1.介绍一种风俗(说明文);
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重点介绍风俗的某一方面,写出风俗的特点。)
①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
②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闹花灯:花灯的样子、花灯的种类、人们的表现、闹花灯的传说……
拜年:拜年时的动作和神态、拜年时说哪些话、拜年时长辈的表现、拜年时的心情……
包饺子:包饺子的习俗、怎么擀皮、怎么做馅儿、怎么包饺子、怎么煮饺子、吃饺子的情景……
③练一练: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以守岁为例,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你来具体写一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2.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记叙文)
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自己对这种风俗习惯的看法……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①你能简单说一说你经历的风俗活动吗?
②将自己的活动融入到介绍的风俗中,就是一次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③闹花灯:我参与闹花灯的经过、花灯的种类和样子、我的动作神态语言、闹花灯的传说、我的心情……
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习作例文
范文一: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趣味性;对名句的引用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性。
范文二: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喽!瞧,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小块的。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范文三: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急之下,他把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花,用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糖流传下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初也许是动人的故事打动了我,但后来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它的味道香甜。年关将近,亲戚之间相互串门,便会带上一盒“武穴酥糖”当作礼物,这是我的故乡特有的风俗。客人走之后,我们小孩便会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盒,从中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封酥糖,还未来得及轻轻地咬上一口,浓浓的香气便弥漫开来。合上牙齿,酥糖的甜味便在舌尖回荡。松脆却不粘牙齿,细碎的芝麻末散落在唇齿间,酥酥麻麻的感觉妙不可言。吃完一封后,喝上一杯菊花茶,别提多惬意、多舒适了。
今天,武穴酥糖名扬四方,我想不仅与它的味道有关,还与它背后的美好民间传说有关,与它寄托着行孝和感恩的美好愿望有关。
点评:小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笔墨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武穴酥糖的传说和味道,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全文一气呵成,开篇直奔主题,正文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巧妙,结尾抒发感情,是一篇佳作。
早上我早早的写好菜单:鸡翅、金针菇、小黄鱼、青菜、蘑菇、西红柿、绿豆芽、香菜、凉皮、南瓜……等待奶奶一起去菜市场买。奶奶给我100元钱,今天由我作主。到了菜市场,我先去蔬菜区买了西红柿和南瓜,一共10.2元,老板说付10元算了。我拿岀100元,心里算算应该找回90元,可是摊主说:“找你80元”。我暗暗的又算了一遍,坚定的说:“是找90元呀!”我把找回来的钱仔细的数了数,是90元,没错!哈哈,原来老板故意在为难我。然后我按菜单一样样的找、一样样的买,等全买好以后,我还乘45元钱,这样一共用了55元。
到家已经快到中午了,我赶紧淘米煮饭,打蛋炖蛋羹,然后我择豆芽、洗西红柿。准备好食材,在奶奶的指导下,开始做西红柿炒豆芽。开始我怕油烫到,奶奶告诉我,垫上小凳子,一手握住锅柄,一手拿铲子,等待锅里完全没有水分,再倒油就不会了。果然这样待锅里的油微微冒烟时,倒下准备好的豆芽和西红柿不断的反抄,最后放上半小勺的盐和味精,一盆酸酸脆脆的西红柿炒豆芽就成功了。
上午我的任务就这样完成了。剩下的就待晚上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