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三作文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者也。”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被人们所沿用,而又有谁真正做到呢?如果凭一时成功便高枕无忧,毫无忧患之心,无疑是自取灭亡。
都说成功的马云身后站着无数女人,而马云今日的成功又是多少男人所创造不出的呢,如果马云在获得最初的成功之后便安于享乐,没有忧患意识,怎么能够让阿里巴巴走向世界,创造新的传奇?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的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会在本能反应的`驱使下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常温的水中,并逐渐加热盛水的容器,当水被加热,这只青蛙一开始觉得舒服惬意,以至于当它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已没有反抗之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可以看出,青蛙安于舒适的环境,缺少忧患意识,最终导致丧失对危险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不仅一只小小的青蛙如此,经过几千年进化拥有伟大智慧的人类又何尝不会像这只青蛙一样在舒适的环境中一味安乐,直至在安乐中死亡呢。
忧患意识对于国家来说确实太重要了。清朝的灭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清初的皇帝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使得清朝能够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强国。而清末的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在前人获得成功后过于享乐,缺乏忧患意识,花费大量金钱及人力去建造奢侈的宫殿园林供王公贵族享乐。并且盲目自大,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直到八国联军攻入城下时,才明白今非昔比,而当时的中国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成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总结出,缺乏忧患意识安于享乐的最终结局只有灭亡,正如古人所说的“死于安乐”。在明白了缺少忧患意识的危害后我们就更应该时常保持忧患意识,做到“生于忧患”。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那时,勾践忍辱负重,卑躬屈膝在敌人身边服侍伺候。在漫长的日子里为了使自己不忘屈辱每日里卧薪尝胆。在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吴,终成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正是忧患意识让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那么,如何做到居安思危,有意识地培养危机意识呢?20世纪初,美国为了让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经过25年的努力,有六千多只狼遭到了捕杀。而鹿群的数量在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急剧下降。原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狼,由于天敌数量减少,鹿群不再担心安危,只是一味悠闲的生活从而导致体能体质下降,诱发各种疾病,从而使鹿群的数量不增反降。在查明原因之后,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其他地方引进狼群,保证鹿群的体质,而鹿群的数量也因此开始上升。因此,我们要经常“制造”一些“危情”或“敌情”,以警醒处于安逸中的人们,保持和增强应对非常规的突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忧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艰难险阻,也可能是前进和成功的机遇;安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也可能是堕落和灭亡的毒剂。因此我们应该在不成功时积蓄力量,寻求机会,做到“生于忧患”;更应该在成功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守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三作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我认为处于逆境之中未必是件坏事,在逆境中生存,是上天要磨练你的心志。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挫折与磨难都只是成功的开始。
韩信便是如此。
韩信早年身处逆境,经常受到别人的歧视和冷落,甚至还受过胯下之辱。有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其中的一个屠夫让韩信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大丈夫能屈能伸,韩信为了不惹事,便只好当着众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过去了。过了几年之后,韩信当官了,但他却没有去报复那个蛮横无理的屠夫,只是告诫他,以后要懂得尊重他人。
这不就是铁的事实吗?韩信尽管身处逆境之中,但他却在逆境之中,开创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这靠的是什么?是信念,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是努力,是一种不懈的努力!如果你经受住了上天对你的考验,那么你就会俯视挫折,它只是成功的一块垫脚石。
再反观那些"温室里的花朵",沉浸安乐,却也死于安乐。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美国政府为了保护当地濒危的鹿,把黄石公园的狼捕杀得精光。结果没想到过度繁衍的鹿群大肆吞食青草和树叶,对森林和草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太过安逸,也让鹿过于肥胖,反而遭遇灭绝危机。
这不都是些铁铮铮的证明吗?我们的人生如果像这样有什么滋味呢?一定要像韩信那样,才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同学们,加油吧,去在逆境中战胜困难!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要演讲的内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此句译为: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会使人死亡。现实也确实如此。
早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就是一个“生于忧患”的例子。勾践被夫差打败并俘虏,为此他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饱受侮辱,受尽折磨,他却并未消沉。后来,夫差见勾践表现好,便将他放回国。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所以他训练军队,任用贤才,且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还要尝一口苦胆,以诫自己,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是名传至今的“卧薪尝胆”,但却于“生于忧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至于“死于安乐”便可把视线放广些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大部分的朝代不都是“死于安乐”吗?正像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唐朝。这是历史上一个极其强盛的朝代,但也终究难逃“死于安乐”。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但他的后半生都在“安乐”中度过。他不顾朝政,贪图享乐,这也造就了大唐的灭亡。
我们常听家长,老师说“一刻都不要松懈学习”,在学习上,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于忧患”,每个人的成绩都是好不容易,而成功与否就在于,谁会继续前行,谁会停下欣赏自己的那点成绩,不思进取,后者总会惹得自己一落千丈。只有不断知难而进,不轻易言弃,磨炼自己的意志,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也不要因为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自傲自大,最后失败于自己所享受的“安乐”。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扔进滚烫的沸水里,青蛙能一跃脱离险境,然后又把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升温的水中,开始时,感到舒服惬意,等到危险来临时却无力逃脱,最终葬生水中。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由此我想到了人,人也亦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这于青蛙临难时的奋起一跃和温水中的坐以待毙是何其相似。
“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体现。
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伺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
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死于忧患”。这方面的例子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洪秀全攻入北京,以为天下已定,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乐,当清兵入关时,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了欧阳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险情环生时,人们可以睁大眼睛去拼搏,因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时,却意志消退,锐气全无,结果一败涂地,此之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从古至今,许多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便是如此。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成为了魏惠王将军,却因为嫉贤妒能,害怕孙膑替代他的位置,而骗孙膑到魏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施髌刑于他,挖去他的膝盖骨,使他双腿残疾,“许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齐国君主十分欣赏孙膑的兵法韬略,于是派使者将他偷偷救回齐国任齐国军师。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出计打败魏军,最后写成《孙子兵法》,此书流传千古。
孙膑生于忧患之中,忧患不仅没有使他的人生走向灭亡,而且使他为齐国做出巨大贡献,也为后来的军事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前有孙膑举于髌刑之后,后有海伦·凯勒作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听力与视力,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因此向命运低头,在沙莉文老师的教育与帮助下,她学会读书,写字,说话。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著作,成为了美国著名的慈善家与教育家。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孙膑与海伦·凯勒身残志艰,终成大器。没有经受过困难的人想要成功,就如温室中的花朵,不堪一击。
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孟子云:“入则无法家拂土,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国家如此,沙丁鱼亦是如此,活着的沙丁鱼比死去的价格高很多,但沙丁鱼不爱动,在运输过程中会因缺氧而死,于是海民将鲶鱼装进沙丁鱼的鱼槽中,沙丁鱼想要避免被吃,就必然在鱼槽中游动,沙丁鱼因此被成功活着运输到目的地。
沙丁鱼会因贪图安乐而不动导致缺氧而亡,人亦会因贪图安乐而过度放松、闲适,导致这个人走向灭亡。
我们要学会在忧患之中成长,在忧患之中培养忧患意识,不让自己沉迷于安乐之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才能生存,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火灾是很常见的一种灾害,每年死于火灾的人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人为灾害,让许许多多的人与亲人分离,人们对火灾也是痛之入骨。
在看到演习时,我深深地被触动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在同学们进行逃生演习的场景。如果在真的火灾来临时,同学们做出不正确的行为,拿生命开玩笑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应该牢记在心,逃生不是儿戏,把每一次演习当作逃生的技能训练。
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我们应该常常注意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安全隐患,把这些讲给自己的家人,邻居听,以免火灾再次发生,造成了家毁人亡的惨案,造成亲人不幸离去的事。
为什么人们明明对火灾痛之入骨,却还要制造呢?只要人们不去制造,火灾就不会出现,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好防范。2019年3月30日,在扑灭凉山森林大火中,30名扑火人员,穿越火线不幸牺牲。他们中有27名是森林消防队员,1个80后,24个90后,2个00后,平均年龄23岁,3名地方干部群众,他们是灭火中最美的逆行者,特别喜欢电影《勇往直前》的一句台词:消防员要不是最伟大的工作,那什么才是!在赶去木里救火的途中,消防员汪耀峰给姐姐发了最后一句话:“我去救火了。”在人们纷纷往外逃的时候,只有你们选择了逆向而行。
向你们致敬,人民的英雄!也向你们祈祷,愿逆向而行的你们,每次都整整齐齐地归来!
公元230年,赵云于成都病故,享年76岁,追谥为顺平侯。
还有一个关于赵云死因的民间传说,我不知道可信不可信啊:
赵云在80多岁是,一天妻子给他洗澡时看见他一身白皙,说将军一生在疆场上拼杀竟然没受过半点伤,和他开玩笑说,今日切身就让将军见红,说罢就用绣花针扎了一下赵云,谁知赵云竟血流不止,后来面色惨白,妻子知道不妙连忙用手去堵,但未时以晚,赵云说我在疆场上百战百胜,没受过半点伤,没想到今天竟死在自己最爱的妻子的绣花针下!
野史中记载:赵云一生没有受过伤,老了皮肤还是很好,他老婆开他玩笑,说他一生在战场是没有受过伤,要让他受点伤.就用绣花针扎了他一下,结果流血不止,就死了.可见赵云有血友病
赵云是病死的.三国里面有一节写到了他的死.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诸葛亮有天和大家在商议军事,突然外面刮起了大风,并把门前的一棵大树给刮断了,那时蜀国已经没什么人才了.诸葛亮当下大惊,心想,这必定要折我一员大将,果然不一会,赵云的儿子来报,说他父亲死了.他死的时候大约70来岁.
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4.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6.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8.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9.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
10.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华罗庚的故事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 “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自古以来,凡是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者,大多没有什么好结果。而那些时时刻刻处于忧患之中的,往往可以不断完善,提高自我。
既然忧患可以造鱿人,那人们为什么不去找一些忧患呢?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鱿是这样一个人,悠我悠钱地生活他不愿过,偏偏要去睡什么警枕,这不是“自讨苦吃”吗?而正是这种自讨苦吃的忧患意识,使他写成了一部伟大的著作《资治通鉴)。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讨苦吃”的人还真不多。
14岁的张志坚,面对不幸的现实,他可以安逸的靠别人过一辈子,但他并没有这样做,他要用自己的力童生存下去,结果第二年鱿从校长手中接过“三好学生”的奖状。我们可以想象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重新学走路。他战胜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残缺和伤痛,还有精神上的自我。他的意志和动力来自何处?也是忧患意识。
清朝,一个富饶美丽的国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当国民做寿天朝大国的美梦时,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了她的大门,一个富饶美丽的大国.遭受翁弹丸小国的俊略,这实在是一种悲哀。现在的中国不同了,人们把列强赶出去之后,不再闭关锁国,而是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长处,使中国变得越来越富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的生活每个人都会过,而又有几个人能自愿的生活于忧患之中。眼前的生活是幸福的,但我们不可以因为生活在快乐幸福的社会而失去了向上的动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