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白帝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22:22:45
  • 《《白帝》杜甫原文和翻译》
  • 白帝

    【唐】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秋原:秋天原野。

    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的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在暴风骤雨之后,描绘的是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图景正是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

    诗的首联即用民歌的复沓句法来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觉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此极言山城之高峻。往下看,“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再次衬出城高。这两句用俗语入诗,再加上音节奇崛,不合一般律诗的平仄,读来颇为拗拙,但也因而有一种劲健的气骨。

    下一联承“雨翻盆”而来,具体描写雨景。而且一反上一联的拗拙,写得非常工巧。首先是成功地运用当句对,使形象凝炼而集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即指日),上下相对。这样,两句中集中了六个形象,一个接一个奔凑到诗人笔下,真有急管繁弦之势,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骤。“高江”,指长江此段地势之高,藏“江水顺势而下”意;“急峡”,说两山夹水,致峡中水流至急,加以翻盆暴雨,江水 猛涨,水势益急,竟使人如闻雷霆一般。从音节上言,这两句平仄完全合律,与上联一拙一工,而有跌宕错落之美。如此写法,后人极为赞赏,宋人范温说:“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无古气。”(《潜溪诗眼》)

    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实际是为展现后面那个腥风血雨中的社会面貌造势、作铺垫。

    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雷声渐远,雨帘已疏,诗人眼前出现了一片雨后萧条的原野。颈联即是写所见: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这里一个“逸”字值得注意。眼前之马逸则逸矣,看来是无主之马。虽然不必拉车耕地了,其命运难道不可悲吗?十室九空的荒村,那更是怵目惊心了。这一联又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与上联不同,即是将包含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前后部分,形成一种纡徐回复、一唱三叹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这和上面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景色惨淡,满目凋敝,那人民生活如何,这就逼出尾联碎人肝肠的哀诉。它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了黑暗现实。孤苦无依的寡妇,终日哀伤,有着忧愁和痛苦。她的丈夫或许就是死于战乱,然而官府对她家也并不放过,搜刮尽净,那么其他人可想而知。最后写荒原中传来阵阵哭声,在收获的秋季尚且如此,其苦况可以想见。“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本诗在意境上的参差变化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前后境界的转换,好像乐队在金鼓齐鸣之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缕缕哀音;又好像电影在风狂雨暴的场景后,接着出现了一幅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这一转换,展现了经过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缩影。其次是上下联,甚至一联之内都有变化。如颔联写雨景两句色彩即不同,出句如千军万马,而对句则阻惨凄冷,为转入下面的意境作了铺垫。这种多层次的变化使意境更为丰富,跌宕多姿而不流于平板。

    在艺术上,这首也很有特色:首先,境界开阔。诗人在描写上富有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诗歌中,诗人描写了暴风骤雨的景象,同时又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其次,借景抒情。在诗歌中,诗以白帝的急风暴雨,喻唐代社会的战乱动荡;以荒村的萧条凄凉,喻“安史乱后”国家的疮痍满目。诗人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军阀混战,烽烟不断,吐蕃也不断入侵蜀地。诗人亲眼目睹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极端痛苦,内心充满了忧愁。于是,站在白帝城上,望着到处流浪的百姓,诗人感慨万千,写下此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白帝城之烽烟三国》
  • 这个假期,令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在重庆看烽烟三国大型水幕剧。

    我们到了白帝城,这里以前是刘备托孤的地方。在这个被称为“诗城”的地方,有一位文人为我写了一首诗:“马骏奋蹄秉志长,梓栋成材任为梁,瀚海杨帆博浪远,宏愿万里当自强。”你发现了吗?前三句的第一个字加起来就是“马梓瀚”,这就是有名的藏头诗。

    游完白帝城,我们来到了表演场地,只见座无虚席,人们都在等待着一场精彩的表演。我环顾四周,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五虎上将的雕像,每个雕像都栩栩如生。最左边的是饱经风霜的黄忠,然后是手持龙胆亮银枪的赵云——赵子龙,最中间的是五虎上将之首的关羽,只见他手扶五柳长须,身披鹦哥绿战袍,手持青龙偃月刀,好似一尊威风凛凛的天神。表演开始了,回想当年,关羽与大哥刘备,三弟张飞分离,被曹操抓住,来到曹营的关羽死也不降。直到有一天,刘备给关羽写了一封信,说他过得很好。于是关羽就带着刘备的妻子离开了曹营,把曹操给的金子都还了回去。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手里的大刀一轮,带着万夫不敌之势,便轻易取了对方首级,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路杀到刘备帐下。整个表演我看的酣畅淋漓,感觉自己就像在战场上杀敌。

    关羽的忠心和勇猛令我敬佩,但是他骄傲轻敌,误中敌人奸计,大意失荆州,最终死在孙权手中,令人惋惜。但关羽永远是我心中的最伟大的英雄。

  • 《瞿塘峡》
  •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诗句。暑假,我乘坐游船游览了长江三峡,有幸体会了诗中的美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瞿塘峡。

    瞿塘峡又名夔门,是三峡的第一峡,它的上面就是名垂千古的白帝城。瞿塘峡全长八千米,但只有几百米宽,是三峡中最为险峻的地方。以前的船只想要通过,都是要靠纤夫用身体来一点一点拉动的,十分危险,也极其壮观。

    瞿塘峡边有两座大山,一座叫白岩山,一座叫赤甲山。它们拔地而起,耸入云霄。由于江水的常年腐蚀,两座山靠江的一面犹如刀削。夕阳西下的时候,两山一白一红,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令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啊。

    瞿塘峡景色清奇,人文历史丰富,还有“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美名,怪不得它可以被印在10元人民币的背面,连数百年前的诗仙李白都对他赞叹不已呢!

    【简评】

    小作者的这篇文章由李太白的诗而开篇,以世人传的句而结束。你巧妙流畅地把瞿塘峡的介绍与瞿塘峡的美景融合在了一起,用具体的数据让读者感到瞿塘峡的长且险,用具体的美景“犹如刀削、一红一白”让读者感到瞿塘峡的美。佳作!(施民贵)

  • 《《早发白帝城》》
  • 【年代】:唐

    【作者】:李白——《早发白帝城》

    【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 《《朝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诗仙流放夜郎,来到白帝城忽闻得赦被释放,于是乘舟顺流

    东下,欣喜欲狂。江如奔马,舟若飞箭,欢愉之情,何其豪放!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