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乡村的蛙声,悦耳动听。然而,我想说,如今城市的蛙声也不逊色。
前天,晚上,寂静,但我提不起学习的劲儿。我读着“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便恍恍惚惚、飘飘然然、朦朦胧胧了。
“咕咕咕……”一声清脆的哇鸣突然从窗外池塘传来,瞬间惊醒了我,我如麻般的思绪立即清晰可辨了。“咕咕咕咕……”一声又一声向我扑来,如晶莹的雨点洗涤着我的心灵。正当我享受这蛙声时,突然又是一片寂静,发生了什么?怎么让人精神振作的蛙声停止了呢?正当我期待蛙声再次到来时,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像蹦起来似的“呱”了一声,另一边又“呱”的回了一声。不一会儿,“呱呱”“咕咕”,一唱一和,它们好像在交谈着什么呢。我不由得和它们聊起天来,“嘿,小青蛙,你一长大就找到了好朋友了,你可真幸福啊!”“嘿,老兄,你找到心爱的妻子了?!这么欢!”“嘿嘿,兄弟们,你们谈论的是什么呢?让我也来跟你们辩论辩论吧!”
无论是新婚之美好,或是朋友之情笃,还是辩论之开心,它们在我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呱呱呱呱……呱呱呱呱……”青蛙们的对唱变成了合唱了,有节奏,有韵律,有动感,渐渐强烈,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寂静无聊的夜晚、深邃苍茫的天地间,蛙鸣声似乎成了主宰。我的心毫无征兆地沉醉了下来,沉醉于这片生灵之歌。
蛙声如奶油一般,勾起了我不少甜美的回忆。
正值暑假,外婆拿来两张大席子,放在地坝里。这两张大席子能容纳两个人,外婆在席子上铺了一张薄被子,我和二妹躺在上面,听蛙声,数星星。坐在席子上,摇着蒲扇的外婆和舅舅妈妈们摆起了龙门阵,我突然冒出一句,“妈妈,你以前听到过蛙声吗?响亮吗?”妈妈自豪地说:“当然了,我们小时候的蛙声比现在还大呢。”外婆接了一句,“那时的青蛙可比现在要多呢。”为什么呢?欣赏满天星、聆听蛙鸣的我思索着这个问题,直到我学习了有关青蛙的知识之后,才知道原因——
如今的这片蛙鸣在告诉我,环境更好了。我欣慰这个社会带给大家环保意识,大家有了环保行动。我希望,世界各地,无论是乡村,还是哪一座城市,都有星星可赏,都有蛙鸣可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一剪寒梅,傲视凌寒,美哉?
一只雄鹰,翱翔蓝天,健乎?
梅之美,在于它“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鹰之健,在于它与浩瀚天地相映成辉;
这难道不是自然的和谐吗?
与天地天衣无缝的融合,与万物相得益彰的配合,这正是自然的和谐,这正是自然的美!
枝上鸟儿为和谐引亢高歌,林间蜂蝶为和谐翩翩起舞;春日因和谐百花齐放,秋日因和谐硕果累累……自然的魅力就在于和谐……
人文之谐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你是否已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
为贫困山区的教育奉献自己的爱心与热情,为灾区群众捐献为数不多却不算微薄的物资,为与病魔的抗争的艾滋病患者送去陌生却温暖关怀,为……
你是否已感受到这点点滴滴的和谐?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交,如同那支“高山流水”淌于人们心间,这是和谐之音;
千百年前蔺相如的博大宽容感动了廉颇,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这是和谐之赞;
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于是有了这么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着是和谐之得;
大唐盛世,君主主张“以和为贵”,于是今日有文明于世界的“唐装”、“唐人街”,这是和谐之功;
……
这难道不是人文的和谐吗?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融,思想的交流是和谐;无贫富之分,无身份之差,无等级之别是和谐……
老子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是思想的和谐,泰戈尔笔下“瑜珈行者/面对浩渺的大海/双手合十/神态安详/凝望着东方天空”是心态的和谐……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当今的世界是缤纷的世界,当今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当今的人类是和谐的人类……人文的魅力就在于和谐!
丰碑
和谐是一首歌,优美动听;和谐是一首诗,深沉平静;
和谐启发自然,和谐铸就世界;
自然需要和谐,世界需要和谐;
和谐是一种魅力,自然的魅力,人文的魅力……
借我淡窗疏影,深秋长信;
虹灯如火,明月别枝。
借我无边春日,开花结果;
生长出某个与雪色相符的名词。
借我世俗狭隘而生命浩渺,
尘归泽梦而云起汪洋。
借我江天一色,万物霁光;
摘星为贺,候月成诗。
借我苍烟、绝景、海洋;
借我山南水北,终有一归的坚定;
纵隔千里,踏月而来的果敢。
借我野火烧不尽的明天
和最最滚烫的人生。
何惧烟波浩渺,少年自是衣襟翩翩。
且看灼灼璞玉青衿志远,
无惧赤日滚烫惊起滔天波澜。
要在长风起时高歌奏凯,
亲手写下锦绣扶摇的未来。
少年自有千千字,为月添得万万诗。
点评: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就在其大胆的想象与热烈的夸张。古人善借长风,作者善借万物。在一次一次的借中,作者的思绪一步一步突破束缚,挣脱藩篱,真是敢与日月比高低!诗歌中站立了一个大写的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那是老家的记忆。而在我记忆的草滩上,有几只微不足道的蚱蜢却深深的烙印在脑海,怎么也挥之不去……
记得那是暑假回到老家乡下的第三天,璀璨的阳光如利剑刺破乌云,洒在草地上,我和表弟像被关了几天笼子的小鸟终于成功越狱,飞向自由的天空。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蜿蜒盘旋,似乎有九曲十八弯。在河边有一块丰茂的草地,一望无际。我和表弟就在上面张牙舞爪地跑啊爬啊,不时来一个就地十八滚……玩得不亦乐乎。
正当我们玩得特别happy时,一只“刺客”趁虚而入,偷袭了汗流夹背的我。我痒得嗷嗷直叫,以为是只可怕的大家伙。我吓得心惊胆战,但也不敢轻举妄动,只敢屏住呼吸,悄无声息的慢慢转动脸,瞟向“刺客”——身穿绿色礼服的蚱蜢。原来,这是一只比拇指还大的蚱蜢,它刚好奇地跳到我身上来,也许是来探查我这闯入它地盘的不速之客吧。它腿上的小刺却刺到了我。在那只蚱蜢准备逃之夭夭时,眼疾手快的表弟,一把抓住了它。它两条粗壮有力的大腿一蹬,前身一抬,臀部一撅,就一蹦三尺高,逃出了“魔爪”。我们看得目瞪口呆,眼睁睁看着蚱蜢的背影潇洒离去。那样子好像在讽刺我们:两个呆子,别以为你们能抓到我,本虫子能屈能伸!
我们垂头丧气地往前走去,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把蚱蜢捉住,“血债血偿”!我们睁大眼睛,东瞧西望寻觅蚱蜢的踪影。忽然发现,远处草地上有很多跳动的“小草”。我们定睛一看,原来是颜色像绿草的蚱蜢。哈哈,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虫竟在阳光璀璨处呀!我蹑手蹑脚地走向草地,一些蚱蜢发现我那“图谋不轨”的样子,都纷纷逃往草丛深处,仿佛草丛就是“避难所”。而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阳光中”的蚱蜢就是我们的目标。此时,我和表弟的目标锁定在一只蚱蜢上,它的触角悠然自得地摆动着,看起来毫不知情。我找准时机,像饿狼一般猛扑过去,可蚱蜢却像舞蹈家一般优雅的一跃而起,我便摔了个“狗啃泥”。正当我准备重整旗鼓时,只听“砰”的一声,表弟也扑了过来,撞到了我的脑袋,痛得我呲牙咧嘴。我恼羞成怒,想再去把它抓回来,可“避难所”的树枝像爪子一样向我扑来,我也无可奈何,只好压住心里的火气。
可是倔强的我并不服气,又试了几次,可蚱蜢不是逃了就是藏起来了。我不仅没有怏怏不乐,反而越战越勇。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总结了很多经验。我叫来表弟:“咱俩来个两面夹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弟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我们的目标锁定在了一只比较大的蚱蜢,它个体肥大,触角像天线似的。我小心翼翼地绕到了它前面的位置,表弟在它背后定睛潜伏,以防它跑掉。我在草丛前忽然一吼,虚张声势起来,蚱蜢以为有危险,刚想逃跑,表弟就在后面守株待兔,现在它已进退两难了。就在这时,蚱蜢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纵身一跃,就像孙悟空在空中翻了一个筋斗云,逃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表弟显然有些不知所措。难道就要功亏一馈了吗?不,我又心生一计,把蚱蜢赶到光秃秃的路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没有掩体的平地上,又怎能会是我们的对手?最后,我们如愿以偿,终于抓住了它,把它们献给了鱼儿……。
原来,不仅对付敌人需要斗智斗勇,对付小虫也需要谋定而后动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今天,爸爸在阳台上抓了一只蝉,把它放在一个盒子里。
爸爸把蝉拿出来让我摸了一下,它的两只眼睛分得很开,不能转动。嘴巴像一针状长长吸管,平时就是靠来刺在植物上吸汁液。蝉的体长大约5厘为,外壳好坚硬。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半透明,还带有纹路的翅膀。好像薄薄一层膜一样,不小心一撞就会破。漂亮极了!
蝉还是个高音歌手,这用任何乐器伴奏,也能为人们高唱出一曲又一曲蝉歌,我真的很想把这只美丽的蝉圈养起来,但爸爸告诉我,蝉是属于大自然的,它应该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在树林中自由地歌唱,我听后,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就把盒子打开,蝉它好像明白我的心意,低声地“吱吱”叫了两声,好像与我道别一样,翅膀一抖,往远处飞走了。
蝉,我们还会见面吗?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注释】
1、西江月:词牌名
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鉴赏】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