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大浪现英雄。
一声声“我要上”不绝于耳,我动容;一封封印满红手印的自愿请战书,我震撼;一支支青年突击队奋勇向前,我热血沸腾!“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整装待发、神采奕奕的医务人员;为社会提供交通保障的交警;在机场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的解放军……那些坚守的身影,如杨柳般柔韧,如青松般挺拔,我在想,支撑着这些年轻的人儿的,一定是浓厚的责任感与爱国心吧。
白衣作战袍,烈火见真心。
这是抗疫一线的赤子之歌——“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后’,17年后,我们‘90后’也要保护大家。”“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攻克病毒。”“我们长大了,虽然还年轻,但可以让国家放心!”“有事叫我!”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队友、陌生的方言……困难不期而至,挑战迎面而来,90后却无畏无惧,经历蜕变式的成长。历史的接力棒,交到这一代青年的手上!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哪能不害怕呢?还是选择了毅然前行。疫情是没有硝烟没有炮声的战场,生与死的考验真真切切,危险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疫情发生以来,有的医护人员倒在了抗疫一线,不曾退缩,医护人员继续奋战。一张张照片,一篇篇报道,我看到了责任与担当,今日之青年,明日之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年的肩膀担上了骨血相融的责任。
奋斗未有穷期,行者永无止步。
火线上激扬青春力量,青春献给祖国——寥寥几字,我第一眼看到时却抑制不住地激动,也许是为青春,也许是为梦想,又也许是那份责任感,危难中青年的担当,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热血沸腾。一笔一划里,我想它该融入了青春、融入了梦想、融入了力量、融入了美好等万千希望,以至于它久久盘旋在我心头难歇,悸动不已。这场疫情里有无数多的故事,在感动、震撼、惋惜、难受等复杂的情绪里,最锋利的一击,是让我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一直觉得,能为祖国贡献是件多么骄傲自豪的事情,从小到大,我曾想过无数种能奉献祖国的方式。而现实是最好的课堂,我那些想过的热情,给现实的冷水哗啦啦的浇灭,狼狈不堪——疫情当前,我束手无策、无能为力,非专业人员、能做的只有“闷在家把病毒闷死”,我又多想为疫情付出些什么!疫情折射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国家需要我们,需要有为的青年。何以报祖国?今日好好读书!
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于危难中挺身,于安稳中奋斗,疫情教会了我这节课,我想,这也是每个人该领悟到的担当:在其位、谋其职、行其权、尽其责,少一份杞人忧天,多一份脚踏实地。
疫情终将会过去,担当却与日俱增,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这是青春的的时代,重任在肩,让我们聚力前行!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出自南朝诗人乐府民歌中的古诗作品《西洲曲》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译文] 只有经过烈风狂吹之后,才知道哪一棵草是刚劲的韧草;只有经过危难和动荡,才知道哪一个人是坚贞的忠臣。
[出自] 李世民 《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 智者必怀仁。
注释:
萧瑀:(公元574-648),萧瑀,字时文,隋朝萧太后之弟,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公元648年,萧瑀病死,终年74岁。临终前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死后被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初谥肃,后改谥贞褊。
疾风:狂猛的大风。
疾风知劲草:在猛烈的大风中,只有坚韧的草才不会被吹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知道谁真正坚强。 语出《东观汉记·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
板荡:《板》、《荡》都是《诗·大雅》中讥刺周厉王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用“板荡”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识:辨别。
诚臣:忠臣。
勇夫:一勇之夫,指只有勇力的人。
安:怎么。义:与下句中的“仁”互文。仁义,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智者:有智谋或智慧的人。
译文:
在猛烈的大风中,才看得出小草坚强的韧性。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才能辨别出谁是忠臣。
勇猛的人,又如何懂得道义。 而有智慧的人,心中必定怀有仁爱。
赏析:
李世民以本诗送给萧瑀,述说忠臣的定义,并对萧瑀作了肯定。
唐高祖李渊在位后期,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争夺帝位,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宫廷斗争。在这场斗争中,萧瑀坚定地站在李世民一边,最后帮助他夺得帝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是李世民对萧瑀的高度赞美和肯定,其中也不无感激之情。这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坚韧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老子》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后汉书•王霸传》云:“光武(刘秀)谓霸曰:‘颖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又南朝宋诗人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云:“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这些话都表达了同样的的道理,或许都为李世民所借鉴。文天祥《正气歌》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由于唐太宗这么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诗中引用了“疾风知劲草”,才使得这句话流传千古,成为了至理名言。
疾风知劲草下一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出自《赐萧瑀》
作者: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出自《后汉书。王霸传》
作者:范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