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采莲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08:11:19
  • 《花与城池作文》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一一南朝·西洲曲

    在我的家乡,荷花从来是少见的物事。年幼时妈妈读“荷塘月色”给我听,那音律真是美,尤其记得一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而我因从不曾看到过荷花,就自以为荷花是一种花瓣肥厚,晶莹剔透的花朵。如果被人问起最喜欢什么花,我便脱口答出“荷花。”

    等真正见到荷花,才发现原来荷花也只是极平常的花,花瓣是薄薄的,触感如一张棉纸,上面鼓突着丝丝筋脉。颜色大多是浅浅的粉红,也有纯白的和深红色的,被层层碧叶托举上水面,如有微风拂过,松散的花瓣便迎风摇落。有些初开的花,还未完全展开,半含羞地露出花心里一点嫩嫩的黄绿色。近荷塘的地方总有股清气,其间混着淡淡的甜味,我凑过去闻荷花与荷叶,又好像都是没什么味道的。

    初三毕业那年暑假,我到成都看荷花,刚好下着小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荷叶上,“骤雨打新荷”,声音是很好听。走在前面的是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穿着藕粉的小纱裙子,靛蓝布衣裳,手里拿了一朵碗大的深红荷花,笑得可爱。回去的时候找人买了一枝未开的荷、一枝青青的莲蓬,路过一位银发老人笑说那莲蓬太老了,果然只剥开几颗莲子。味道也并不甜,只是咬起来脆生生的。花则插在玻璃瓶里,灌上清水,过了几天花苞没有绽开,反倒渐渐地枯萎了。走的时候没能等到花开,只好把它丢进垃圾桶。

    而最近一次看荷花,是在重庆的大足区。七月盛夏里,山城的阳光有着刺眼的灼热,蝉鸣声声,越发衬得荷塘里寂静。塘边有卖西瓜的男人,赤裸着上身,摇一把大蒲扇,热情地招呼我们吃瓜。一个瓜剖开,各人取一块儿,就蹲在地上啃起来,淡红的汁一滴滴落到地上。其实瓜并不甜,但是冰冰凉凉的很是消暑一一卖瓜人把瓜都湃在深井里,井水把瓜浸得透心凉。吃完瓜,还可掬一捧清冽井水擦擦脸。

    走上塘埂,旁边支出许多莲蓬,同行的哥哥掰下一个递给我,里面的莲子还未完全成熟,呈椭圆形,剥开一层黄绿的皮,便是嫩白的莲子。试探着咬掉一半,立刻折服于这口带着水汽的甘甜,再低头看,未熟的莲子肉质竟是透明的,苦涩的莲心也没有生出,像是在黄绿的皮里漾着半颗清水。猛然便想起了“莲子清如水”这句诗来,虽然本意并非如此,却恰合了眼前这景这情,也算有些意思。

    整整一个下午,同去的人都在赏荷花,独我在田埂上来回跑着寻找老嫩合适的莲蓬,逍遥自在地嚼着甜莲子,细嗅迎面吹来的熏风。真是的,只要一走近荷塘,必然有一股淡香,很好闻,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感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是爱莲先生周敦颐的名句,今人提到和荷花荷叶,也必然称赞它是多么的清净高雅,而我只想把荷的静美,荷的芬芳作为一种小小的美好,一种喜悦珍重的心情。

    这样,就很好。

  • 《采莲150字》
  • 夏天的一个中午,小娃正在写作业,突然闻到一股清香,他想一定是村子东头池塘里的莲蓬成熟了。于是,他便悄悄溜出家门,来到池塘边,跳上小船,拿起木筏,向远处划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他边欣赏美景边采莲。不知不觉天黑了,小娃满载而归。他自以为谁不知道,可是,水面浮萍分出的水线已经暴露了他的踪迹。

    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责备了他,小娃惭愧地低下了头,知道了一个人采莲很危险。

  • 《采莲记450字》
  • 在我卧室的桌子上,静静地躺着一个绿色的野莲蓬,脸盆状且颗粒饱满。每次看到它,都会让我想起那段有趣的回忆。

    上个周末,我们全家到了昆山阳澄湖公园游玩。晶莹剔透的湖水上时不时有一两只白鹭在低飞;野河塘河面上的荷花姹紫嫣红,时不时有几只莲蓬向我们打招呼,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妹妹看着野莲蓬,十分好奇:“野莲蓬是什么味儿呀?”爸爸便带我们到河塘的岸边准备摘莲蓬。

    但是,离河岸近点的莲蓬几乎都被别人摘走了。不过妈妈却发现了一个“漏网之鱼”,离我们只有半米距离。爸爸见到河岸离莲蓬的河面上有块绿色的草皮,似乎可以踩,于是便一脚踩了上去,结果立马陷了下去。幸好爸爸眼疾手快,爬了上来。但是那只踩下去的腿却成了“泥腿子”,一旁的我们则“哈哈大笑”。

    爸爸却和这朵莲蓬较上劲了,从旁边草丛里找到一根树条,尝试将莲蓬拉过来,可是莲蓬很有“骨气”,就是不肯“低头”。爸爸试了几次,都没成功。

    妈妈想出了“拔萝卜”的办法,我们全家四人,一个拉前一个的衣服,让在“前锋”的爸爸离莲蓬的距离越来越近,够了,够了,终于,莲蓬被我们采下来了。

    莲蓬采下来,妹妹就嚷着要吃。我可舍不得,保存了下来。看着它,满满的都是家人的欢笑。

  • 《《采莲赋》萧绎原文和翻译》
  • 采莲赋

    【南北朝】萧绎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袸。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注释】

    文波:微波。此句语本《楚辞·招魂》:“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芰(jì)荷:出水荷叶。

    绿房:指莲蓬。因莲房呈圆孔状间隔排列如房,故称。翠盖:形容荷叶圆大如帷盖。

    素实:白色的莲籽。黄螺:莲蓬外形团团如螺,成熟后由绿渐黄,故称。

    妖童:俊俏少年。媛女:美女。

    心许:谓心中互有情意。

    鷁(yì)首:船头。鷁是一种大鸟,古代常被画在船头作装饰。徐:缓缓。

    羽杯:一种雀形酒杯,左右形如鸟羽翼。一说,插鸟羽于杯上,促人速饮。

    櫂(zhào):划船用的工具。代指船。一作“棹”。

    束素:捆扎起来的白绢。形容女子细腰。素:白绢。

    迁延:拖延。顾步:一边走一边回视。

    敛裾(jū):把衣襟紧抓成一团。形容害怕船倾的样子。裾:衣襟。

    兰桡:兰木做的船楫。

    罗袸(jiàn):绫罗垫子。袸:同“荐”,垫子。

    菊泽:指湖泊。菊字是藻饰词,芬芳之意。反:同“返”。

    梧台:梧木搭建之台。梧木是良材。迥:远。

    荇(xìng):荇菜,水草名。

    菱:水生草本植物。钏(chuàn):臂环。

    柏舟:柏木做的船只。容与:闲暇自得貌。

    江渚:江边陆地。

    碧玉:古乐府有《碧玉歌》,属《吴声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四五引《乐苑》曰:“《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荐:进献。

    袭:衣上加衣。荚蓉裳:有莲花图案的衣裳。芙蓉是莲的别称。

    【译文】

    紫茎亭亭呵立于粼粼清波,红莲朵朵呵映衬重重芰荷。莲蓬作房屋呵荷叶作屋顶,莲籽儿洁白呵莲蓬如黄螺。

    值此时节中的俊男美女,摇起船儿心中荡漾柔情。鷁形画船迂回慢进,雀状酒杯传递频频。水草挽住船桨不肯离去,浮萍移开偏为船儿放行。美女摆动娇柔的细腰,欲行又止几番回眸传情。夏季刚刚开始春意尚未散尽,鲜嫩的荷叶映衬着初开的荷花。生怕沾湿衣裳而低声浅笑,担心船儿倾覆而紧紧抓住衣襟。于是船桨击水缓缓向前,芦花点点飞上绫罗绣垫。荡舟湖上不思回返,梧台已经遥遥可见。带水的荇菜沾湿了衣衫,长长的菱草缠住了臂环。泛着柏木舟多么悠闲自在,水洲边放开歌喉唱一曲《采莲》。

    歌唱道:碧玉姑娘本是小户人家之女,前来嫁给身世显贵的汝南王。莲花映衬着她的容貌,荷叶染上了她的衣香。手持莲花荷叶进献给君子,希望穿上用它制作的美丽衣裳。

    【赏析】

    这篇小赋以状物传神见长。

    全文可分三个层次。

    首四句为第一层,以描写河中红莲开篇。淡紫的茎干出于绿水,微风吹来,拂起阵阵波纹。它擎起一团红莲,亭亭玉立,绿色荷叶为其扶枝。荷叶仿佛一面高大的翠盖,遮盖住绿色的苞蕊。丰硕的苞蕊中,藏着素白的莲子,它那丝丝黄瓣,仿佛轻盈的霓裳羽衣。短短四句,就像一个特写镜头,直逼夏水轻波中的荷花,把它的枝叶蕊实,全盘呈呈现出来。其描写笔法,细致准确,丝丝入扣,表现出相当高的白描技巧。

    “于是妖童媛女”到“歌采莲于江渚”为第二层,将描写的镜头摇向远方,于是画面逐渐扩大,一幅夏日采莲图渐次展现。但见一群少男少女,轻舟荡桨而来,他们同心相映,杯酒传情。这段描写有两处特别入神。一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写舟船泛于河中情景。兰棹将举,已被水藻牵挂;船身未移,浮萍早已漾开,宛然一艘水波荡漾中的画船,轻摆慢摇而来,整个画面因之全活。二是“恐沾裳丽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写船中男女调笑之态。其中“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馀,叶嫩花初”,写少女的情态入神。“夏始春馀”喻其芳龄正盛,“叶嫩花初”喻其青春正美,都是未经人道的妙笔。但虽有胜日之高情雅趣,也不敢纵情任性,不敢开怀放声,因为着轻舟而荡兰桨,生怕动作大了,溅水沾了衣裳,甚至翻了船。因此,这一“浅笑”、“敛裾”,直把少女的神情心态,刻画得维妙维肖,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在这里用笔不轻不重,好像蜻蜓点水,妙处全在那漫不经心的漾漾涟漪之中,而文中人物之夏日情趣,突现于读者眼前。下面继续写船在水中行进的情态。“水溅兰桡,芦侵罗荐”,“荇湿沾衫,菱长绕钏”等语,无不是写船上人与水和水中的植物打交道,写得轻盈俏皮,似是芦苇荇菱特爱与人为难,别饶情趣。

    最后一层,为五言六句小歌一阕,说他们泛舟的悠闲快活,然后女子唱起歌来,作画龙点睛式的渲染,碧玉小家女之形象,若隐若现,翩然而出。“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以浑沌比拟手法,营造出一种错觉感受:莲花亦脸色,脸色亦莲花;衣亦荷,荷亦衣;衣香荷香,浑然一体。作者运用这种笔法,把碧玉女放在了绿一片、香满天的莲荷图中,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点缀以人的精灵,造成一种美景美人浑然一体的胜境,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效应,有美不胜收之感。

    全篇以莲起,以莲结,而中间核心部分只写了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似与主题“采莲”无干。实际上自”棹移”、“船动”以至“荇湿”、“菱长”等等,无不是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因为是暗写,使读者不觉。如果是明写如何如何采莲,反倒呆了。

    赋,在东晋经过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复呈崭新气象,到了梁代,赋风有所变化,文体以华美繁复著称,这篇文章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全文语言整饬,首尾周全,换韵频繁,音节谐美。而其举体小巧轻灵,笔调婉娈多姿,闪现出玲珑剔透、潇洒飘逸之气。

    【创作背景】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作者简介

    萧绎(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夏日采莲作文700字》
  • 暑假正是荷花满塘时,我回到了家乡——她因荷花而闻名。

    一路驱车回到老家,却发现屋内空无一人,只有家犬的热情狂吠和家禽的啼叫表示欢迎。瞅见墙角的竹筐不在,我心领神会。来到荷花塘边,奶奶果然在采莲蓬!我跃跃欲试,奶奶耐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答应让我加入采莲子的行列。

    我们在荷花和荷叶中穿梭,小舟游过的地方时不时落下几滴清凉的露珠,勾得人心痒痒的,奶奶摇着船桨,激起了阵阵涟漪。不一会儿,就来到了荷花最密集的地方,一朵朵莲花粉粉嫩嫩的,不由得让人心旌摇曳。奶奶聚精会神地在花丛中细细寻找着她心仪的对象。终于她紧皱的眉头松开了,唇角微微地扬了起来,拿起剪子 “咔嚓”一下,一蒂饱满的莲蓬应声倒下,落入竹筐里,鱼儿在莲蓬下洄游,好像在与莲蓬道不舍之情。

    这时,我发现了一蒂很大的莲蓬,急忙伸手去摘,这莲蓬可真结实,怎么也摘不下来。我向前探着身子,没有成功,索性起身伸出手臂拧断它,一个踉跄,差点掉进塘中,奶奶急得大叫,我却兴致盎然……

    不知过了多久,竹筐满满当当,天却变得灰蒙蒙的,阳光黯淡下去,只有蜻蜓四处飞舞。我有些担心下雨,奶奶却高兴起来了:“下雨好,下雨好,多凉快啊!”便把船篷搭了起来。说话间,豆大的雨点儿落了下来。

    下雨也不能闲着,奶奶端起一竹筐的莲蓬,招呼我过去剥莲子。我模仿着奶奶的模样,用力一掰,一颗颗乳白色的珠子从莲蓬中滚落出来,“哐当,哐当”的掉进硕大的铁盆里。那饱满的莲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它那清脆香甜的滋味,我咽了咽口水,奶奶哈哈笑起来,剥了几颗给我解馋,真香,真甜,真难忘!

    雨停了,我也上岸了,回望池塘,依旧是开满一池的荷花,依旧是碧水清波的荡漾,依旧是那忙碌的背影,组成了一幅我最爱的夏日采莲图。

    (作者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九年级学生)

    后 记

    每年我对夏季都充满了期待,今年终于能参与其中,真让我兴奋、难忘。

    家长感言

    看了文章能感受到孩子对采莲子的兴趣,没想到平凡的日常劳作能这样打动孩子,希望她在往后的日子里也能多留意平凡生活中的乐趣。

    教师赏析

    采莲子是一件并不轻松的工作,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趣味盎然,奶奶的勤劳豁达、作者的调皮可爱为劳作之余增添了生活的情味。(杨娜娜)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全诗的意思及作者》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出自南朝诗人乐府民歌中的古诗作品《西洲曲》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郎君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

    【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