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周记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
寺林丛生处,木鱼声慢,暮钟如鼓。天边,伴着夕阳的余晖,渐渐变幻为一种柔和的色彩。安宁祥和,似乎总是保持着一份安静淡然。山颠之间,云层之中,缥缈烟雾几许。让人感到一丝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却又多了几分向往之心。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丝距离,它才会有如此吸引。
红墙,阻离了红尘的喧嚣牵绊;长梯,远离了时间的纷纷扰扰。没了世俗名利的追逐,少了爱恨情仇的纠缠,才会有如此的遗世独立。
净土滋养着纯净而善明的心,让他们以简单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这世间众生。让心绪沉淀下来,舍去浮躁,多几分淡定自然,就像参天的古树,又或者是钟表里的'指针,长年循着固定的轨迹运转,坚定如一。
山涧,泉流奔涌着自然生命的气息,纯纯淡淡的。林间的石阶已被挑水的僧人踩磨得光滑彻亮,被木桶里洒落的水打湿,因为绿荫遮日,所以常年总保持着一股清凉宜人的气息。林中的鸟儿不只是倦了,还是受佛经感染,没了声音。
山静,水清则人灵。这样一种圣洁而生辉的地方,人性在此得到净化,得以生息。
【心境周记】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出自元代诗人慧能的古诗作品《菩提偈》之中,其全诗文如下: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注释】
(1)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
【赏析】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