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词
【唐】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注释
琼轩:对廊台的美称。
译文
百花盛开,宫院却寂寂地紧闭大门;俏丽宫女,相依相并伫立廊下赏春。
满怀幽情,都想谈谈宫中忧愁的事,鹦鹉面前,谁也不敢吐露自己苦闷。
赏析
在一般宫怨诗,特别是以绝句体裁写的宫怨诗里,大多只让一位女主角在极端孤独之中出扬。在这首诗里,却是两位女主角同时出场,相依相并,立在轩前。而就在这样一幅动人的双美图中,诗人以别出心裁的构思,巧妙而曲折地托出了怨情,点出了题旨。
诗从写景入手。它的首句“寂寂花时闭院门”,既是以景衬情,又是景中见情。就以景衬情而言,它是以春花盛开之景从反面来衬托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美人幽怨之情,从而收到王夫之在《诗绎》中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就景中见情而言,它虽然写的是“花时”,却在重门深闭的环境之中,给人以“寂寂”之感,从而在此句中已经把哀情注入了乐景,对景中人的处境和心情已经作了暗示。这样,在第二句中把两位主角引进场时,就只要展示一幅“美人相并立琼轩”的画面,而不必再费笔墨去写她们被关闭在深宫中的凄凉处境和寂寞愁苦的心情了。
看了上半首诗,也许有人会猜测:诗人之所以使双美并立,大概是要让她们互吐衷曲,从她们口中诉出怨情吧。可是,接着看下去,诗人却并没有让这两位女主角开口。从“含情欲说宫中事”这第三句诗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含情不吐、欲说还休的场面。而且,所含之情是什么情,欲说之事是什么事,也没有去点破它。也许还会猜测:既然“含情”,既然“欲言”,大概最后总要让她们尽情一吐、畅所欲言。可是,读到终篇,看了“鹦鹉前头不敢言”一句,这才知道:原来这幅双美图始终是一幅无声的画,而这两位画中人之始而欲言,终于无言,既不是因为感情微妙到难以言传,也不是因为事情隐秘到羞于出口,只是有所畏忌而“不敢言”。那么,其所含之情自是怨情,欲言之事决非乐事,就不言而喻了。
诗人留下想象空间的还不止以上这些。这首诗还有一个言外不尽之意。它最后说,两位美人之“不敢言”是因为在“鹦鹉前头”。而谁都知道,鹦鹉虽会学舌,并不会告密,其实没有什么可怕。这显然是一个托辞。从这一托辞,自然而然表变现了在这幅以“花时”、“琼轩”、“美人”、“鹦鹉”组成的风光旖旎的画图背后,却是一个罗网密布的恐怖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宫人不但被夺去了青春和幸福,就是连说话的自由也没有的。这首别开生面的宫怨诗,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揭露的正是这样一幕人间悲剧。
创作背景
《宫中词》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宫怨诗。此诗表达宫女幽禁深宫的苦愁思绪,构思独特,新辟蹊径。一般的宫怨诗主人公是一位孤凄的宫女,这首诗却写两位宫女。
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如果改变句子中词的排列顺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也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词序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写作文也是如此,相同的材料组织得不相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把材料编排有序,叫构思。巧妙的构思,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构思方法。
1.要善于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是指在作文的开头或文中提出一个令人关心的疑问,从而引导读者急于解开这个疑问而一直读下去。有的甚至把这个疑问“悬”起来不做解答,直到文章最后才做回答。
《我眼中的爸爸》一文以对爸爸截然相反的两种看法开篇,令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我宁愿做爸爸的学生,而不愿做他的女儿?”为什么“他的学生都很爱他,而我却对他十分不满意?”确实令人想急于看完此文以弄个究竟。
文章具体地写了两件事,来解开这个“悬念”。爸爸要去市区买书,“我”托爸爸购两本急需的参考书。因为上次鱿忘了给“我”买,所以“临行前我千叮嘱、万关照”,结果还是没有买回来,而“爸爸满载而归”,“包里鼓鼓地装满了书”,都是给他的学生买的。爸爸对学生和女儿的态度截然不同,难怪“我”“发怒”、“急不择言”而“十分不满意”。
“更气人的”是另一件事,区里演讲比赛的前一天,爸爸去指导一个参赛的学生,而拒绝了“我”的请求。时学生和“我”,爸爸的态度就是不一样,难怪“我”感到“一串串无尽的悲伤”。
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有力地突出了爸爸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倾注了无尽的爱和无私奉献精神。全文从头到尾贯穿了作为女儿的“我”的噢怪,最后以乞求爸爸“把对学生的爱分一点”给已经“吃醋”的女儿作为结尾,恰恰是为了突出爸爸—一位人民教师的高贵品质。
2.要写出内容的曲折变化
“丈如看山不喜平”,要通过巧妙的构思,写出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讨厌”的留言条》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用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妈妈的高尚品德。
周末,同学们都高兴地赶回家去和家人团聚,而等待我的却又是妈妈加班的“留言条”.别的同学都能吃上父母做的可口的饭菜,而“我”只能吃上一碗自己下的面条。难怪“我”“老大不高兴”。想到这样的事已经好多了,光类似的留言条就放着一大登,想到“妈妈”心里没有自己,没有“我”,“成天只知道和病人啦、针药啦、药品啦打交道”,“我感到很委屈,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出来。”又回忆起去年妈妈生日那天,“我”把自己平时攒下的八元钱买了生日蛋孤,本想和“妈妈”在一起吃顿饭,可看到的还是“讨厌”的留言条。它告诉“我”,“妈妈总是把解除病人的痛苦作为幸福”,“把救死扶伤作为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字里行间分明记载着妈妈好多好多的故事呀!”最后,作者以无限赞美的心情写道:“我似乎觉得它并不那么‘讨厌’了。”“我似乎看到了一颖心,一颖火热的心”,“一个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不息的人。”这一抑一扬,明抑实扬的写法,使文章的内容曲折变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着力注染,时比衬托,更有利于突出中心
(《这屋,该修一修了》一文,构思很巧妙。同样的买牛奶,只因身份不同,却得到了服务员三种不同的接待。同样的城洒牛奶,也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果。前据后恭态度对比,再加上作者对人物言行神态入木三分的刻画泣染,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意义,突出了文章和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