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龙应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3:20:39
  • 《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
  • 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推荐

    《目送》是龙应台创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组成,从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一、目送中的好词

    1、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2、残酷:残忍冷酷

    3、闸门:引水、泄水或阻水的装置。

    4、奔腾:跳跃着奔跑。

    5、朦胧:看不清,勉强看得见。

    6、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7、迟疑:犹豫不决。

    8、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9、呜咽:伤心哽泣的声音。

    10、深邃:深的;幽深。

    11、鬼魅:泛指鬼怪之物.

    12、混沌: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

    二、目送中的好句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2、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

    3、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4、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 收拾?

    5、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6、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7、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8、 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9、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11、 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

    12、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3、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了,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椅下。

    14、 我们都知道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15、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的还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新的还是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龙应台《目送》好词好句推荐】

  • 《一个人的美景》
  • 龙应台说过:“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约会。”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和我的实际想法很一致。

    我总是觉得一个人的时候,所有的美景才会活过来,那些美景是可以和你交流的,只要你愿意。当你和小伙伴或者是和父母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的心要一半在他们身上,保证自己及时回复他们的话,及时对他们的观点保持赞同。所以自己就不能肆无忌惮地欣赏美景了,路过的建筑,经过的花草都变成了走马观花的幻象,更不用说用心去体味美景的魅力了。

    而一个人走路,就是另一番光景了,只要自己没有急事,就可以慢慢地欣赏道路两旁的美景了。倘若是自己遇见了一个特别好看的建筑,你可以走进这座建筑,你可以去和这个建筑一起合影,甚至你可以打听这个建筑的历史。当然,一个人走路也会想明白很多事情,没有人打扰自己,自己可以一边行走,一边思考内心的困惑,或许,自己可能就突然明朗了起来。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要习惯一个人的行走。我想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告诉你,人,既要学会和一圈朋友愉快玩耍,也要忍受得了一个人的孤独。当自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不如就来一次一个人的行走,你或许会发现你不曾留意的美景,你或许会了解更多悠远的故事,你或许会和另一个美妙的自己不期而遇。

  • 《爱,就在琐碎里读龙应台《目送》有感800字》
  •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题记

    早就听说过“龙应台”这个响亮的名字,总以为是个充满豪气的男作家,而当《目送》一书拿在手中时,草绿色封面上的你映入眼帘——白皙的皮肤,细细的眼睛,温柔的眼神,满满的慈爱,休闲的装束。不得不承认,你的样子很普通,离惊艳差的好远。

    但我一下子就被这目光吸引了,接着读道:“龙应台,近年来常驻三个住址:香港沙湾径二十五号滨于海,台北仰德大道白云山庄藏于山,金华街月涵堂隐于市。”只看到这住所的名字就能看出你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

    你写过很多书,譬如:《野火集》《龙应台评小说》《这个动荡的世界》《故乡异乡》《人在欧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等。我多么想一一拜读,就从《目送》开始吧……

    读书,就是这样一件美妙的事儿,那么读龙应台呢,更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儿。

    是你,告诉我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都是宝贵的,一定要发现、“采下”,珍藏起来……告诉我“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时间是宝贵的。

    是你,曾说过“相机,原来不那么重要,它不过是我心的批注,眼的旁白。”是啊,那相机只是帮你记录下了这一个个美的瞬间,它不能照出你内心的独白,更不能照出你的“心的批注”。

    是你,告诉我“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送儿子安德烈做交换生时,望着他那高瘦的身影,你特别想让儿子回头看你一眼,仅仅一眼就可以满足你。但是,他没有,这使你感到落寞,你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并且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谢谢你,龙应台,你让我读懂了自己的妈妈,读懂了妈妈目送我的眼神。

    是你,告诉我“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是啊,生活中谁也不需要恐惧,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幸福生活。幸福只是无声的围绕在你身边,也许只是你忽略了它们,或许只要你认真倾听,就可以碰到真正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我经常为了写作文而编出一个一个谎言,甚至会陷入幻想而无法自拔。读你的作品让我明白了:文字是从生活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写起,从一粒米一滴水开始写起,才能感觉特别真。大事件中有许多爱,但是琐碎的小事中所包含的爱也一样多。只不过,你的眼睛被灰尘遮住了,看不见而已……

    是她的《目送》让我明白:爱,就在琐碎里!

  • 《此情可待应珍惜读龙应台《目送》有感800字》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我在龙应台的《目送》里最喜欢的一段话。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会发生的一些极为平常的小事:华安小的时候“我”送儿子去小学时,儿子活泼的样子,并写了“我”目送儿子上大学时,他的不耐烦以及渐渐与“我”更疏远的变化,让“我”联想到自己当年,父亲目送自己去上大学时的情景,并写了几十年后,父亲渐渐苍老,“我”目送棺材里的父亲的悲哀以及不舍。

    作者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我初读时不甚了了,再读时我心戚戚。后来当我和妈妈一起朗读的时候,我侧目不小心瞥见了妈妈的白发,我的眼泪在眼眶里就不禁打转了。我更体会到“目送”大约就是人生里悲酸无奈的常态吧。也正因为失去是人生的必然,因此,我们更需要珍惜。

    人会不断的长大,也会渐渐的老去,最终便会与地相依。而时间更淘气,才不等那些爱磨蹭和爱玩的孩子,一去也就不再回头了,就像《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亦像《论语》中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总是会带走一切,非人力可为。

    春节前,我和妈妈一起整理房间。我推开抽屉,看到那个又小,又被我摆弄的,有点歪的银手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远方的亲人——我的奶奶。从小我就是被她带大的,因为小时候爸妈上班很忙,让奶奶从龙岩过来带我。奶奶说我一天到晚总是乱跑,就算是吃我最爱吃的米糊也不会老实坐着。奶奶就让我戴着这个手环,奶奶听到手环的叮当声才能安心。但与奶奶相处的时光很短暂,我上了幼儿园,奶奶就回老家了。我只能在放假时,回老家去看奶奶。

    但是过了几年之后,我看了一本书《游山玩水上北大》。我似乎心一动,看到北大两字,就已迫不及待,所以每到放寒暑假,我总是央求妈妈带我去游山玩水,这也让我忘记了在远方正等着我去探望她的奶奶。父亲多次问我说要不要回去看奶奶,可我总有很多不回家看奶奶的理由。读着这本书,我突然感觉到时光的无情,我的奶奶在一天一天的老去,而我并没有珍惜。

    轻轻地合上这本书,我拿起了电话,“奶奶,我想您了……”

  • 《读《目送》有感》
  • 龙应台的这本《目送》已在我床头放了几年,闲暇时读上一两篇,读了一遍又一遍,却总觉得读不完。龙应台说,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业,那这本《目送》或许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吧。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读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文章中的华安与龙应台分别时甚至连回头的一瞥都没有,这让她十分失落,从而写出这样悲凉的句子。记得妈妈常和我说,有些路只能你一个人走。长大后的我们,早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过于依恋父母,而是希望独处,宁愿独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励我们独立自主,不要羁绊与家庭。记得在听一些歌曲时,“莫回头”的字眼总是频现,那些母亲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们回头吗?未必。那些看似绝情的“莫回头”,其实是关怀到极致的关怀,心疼到极致的心疼,他们只是用这三个字告诉你: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单

    读《目送》这篇文章时,旁边配了一幅插图,图中是一个男子的背影,孤独而寂寞。我一直在想,这个背影是谁的,是那个远游异乡的儿女,还是那个默默注视儿女的父母。我觉得这是那些游子们的背影。几年前,我曾独自外出旅行。记得那是一个大清早,爸妈都起早来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独自一个人走过去,我知道爸妈此刻都在栏杆边目送着我,但我却一次都没有回头,因为我怕一回头看见他们的脸庞,眼泪就会不争气地流下。上车,坐下,才发现泪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许不回头并不是无情,只不过是无奈到极致的无奈,思念到极致的思念,我们用背影告诉他们:我很好,不必担心。

    有离别,不再悲伤

    或许,离别才是感情最美的升华,你用目光追随着我,我拿真心感知着你,一次次的目送,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离别从不是悲伤的,而是那样的浪漫和绚烂。他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离别,被他浸没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伤也能化为欢乐,忧愁也能变成下次见面的期待。

    或许,我们不要再追究于回头与不回头这个问题,抛开一切,直视离别,才会发现离别本身其实是那样的美好与怀念,我们只是在用泪水、拥抱、回头诠释着离别的真谛:离别,才是感情最美的升华。

  • 《读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 常言道“天下娃娃一般可爱”,龙应台笔下的那孩子更是可爱。

    读《孩子你慢慢来》,最吸引我的是作品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的儿子,一个名叫安安的小孩。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孩。两岁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三种语言了,他和妈妈讲中文,和爸爸说德语,在幼儿园的时候和小伙伴们却是用瑞士语交流。他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时常会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一次见到金色的飘荡彩带时,龙应台误以为是龙,安安这么一个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德国的两岁小孩又怎么会知道呢?这么抽象的东西,作者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回到家,安安用自己的玩具车排了一条弯曲的长队,指着它说:“龙。”对,好一个“车水马龙”,这也说明他一半的血还是中国的,依旧和龙有很深的渊源。

    光说这可爱的安安,我似乎忘了还有一位主角——母亲,就是作者本人。安安很小的时候,软绵绵的,胖乎乎的,像个小球。作者很爱这小家伙,亲他的头发、脚、手,几乎全身都被亲遍了。我想,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也曾被母亲如此的亲吻过吧!龙应台说,当一位母亲低着头微笑地看着孩子吸奶时,这画面是最美的,也是最幸福的。

    既然母爱是那么的甜美,谁又愿意分割呢?自弟弟出生,母亲的爱就分割了一半给弟弟。当安安开始不听话,当作者抱着泣不成声的安安,安安说:“我觉得你更爱弟弟。”当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懂得母爱无法分割,当一位母亲也因做错事而愧对孩子时,我的内心泛起了波澜。

    天底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否每一个孩子都爱呢?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社会上还很普遍。爱孩子是最基本的,哺乳也是应该的,可又有多少孩子是喝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呢。以前那在大树下、路边卷起衣服便喂奶的景象早已消失了。大庭广众之下喂奶很丢脸吗?不是的,那是一位母亲在展示她最美的一刻。

    懵懂的孩子,你该读一读这书,好好地感知母爱。无知的女人,你更应该细细品味这本书,爱自己的孩子,这有何羞耻的呢!龙应台和安安一起洗澡时尚且能向她解释每月一次的月经,我想,这就是母爱吧,不马虎的母爱。

  • 《跌倒之后作文550字》
  • 今天读了龙应台《目送》里的一篇文章《跌倒——致K》,这篇文章中谈到了一个高三的学生不知因为什么在学校的厕所里轻生了,这篇文章里说:“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的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样跌得有尊严……你一头栽下时,怎样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看完这些话,内心是有种无奈的,看到这样的负面新闻的出现,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心痛的。

    就像龙应台老师说的那样,这个时代没有人教会我们怎么恢复伤痛,怎么收获平静,这个社会教育我们最多的就是怎样冲刺一百米,怎样夺取耀眼的皇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时代没有教过我们这些东西就轻易地不对自己负责。坚强不是有人可以教会自己的,是自己一路跌跌撞撞后,慢慢形成的。成长的路上或许有很多的心酸,也会遇见越来越棘手的挫折,但是漫漫黑夜后总是会迎来灿烂的黎明,长途跋涉的人一定会遇见别人轻易看不到的风景。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珍惜身边的美好,给生活一颗感激的心。

    我们总是难以避免跌倒,但是跌倒之后,你是选择再也不爬起来,还是慢慢地站起来,迎接后来的生活。如果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那只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有的胆小的人总是觉得整个世界与他为敌,却不知自己才是最大的敌人。你若选择做一个阳光的人,那么阳光真的可以晒到你的窗台。你若选择做一个感恩的人,生活处处都美好。

  • 《写给龙应台的一封信》
  • “那个娇羞的女儿,此刻望着镜里三十六岁的自己,觉得宇宙的秩序正踩着钢铁的步伐节节逼近,从开幕到落幕,节奏严明紧凑,谁也不慢下来。”当我读到这里,突然有些害怕,怕什么?怕当我长大时回忆起“龙应台”这个名字时,只透过有限的书本……

    我第一次接触您的作品是在初一。那时,语文老师推荐我们读您的《目送》。这本《目送》不只是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也告诉我,原来有时候把自己想记录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读《目送》时,我有和您一样的心理,只不过我比您的年纪小一点,通过您的文章,我看出您的后悔和忧虑同时也有对现在的珍惜,有些您悔不当初的事情,在我这个年纪可以说是正好的。您的指导下,我就一步一步地走,想要走得踏踏实实、稳稳当当。

    都说“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想是的。透过您的文章,我仿佛明白了一些懵懵懂懂的事理吧,不算很懂事,只是比以前更加乖巧了。您给我的心灵指导,像在我受伤时候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给我一个心灵停留小憩的小窝。

    不只在《目送》,体会到您对老人的愧疚之情,儿子对您冷漠时的心灰意冷,寒假,我看了您的《孩子你慢慢来》。当看到《一只老鼠》那一篇的时候,真的,我的情绪也得到了一个发泄,我就像是安安那么小的小孩一样,泪珠从眼眶里顺着脸颊落下来,那个过程真的很漫长,你静静地感受这颗泪珠从滚烫到心灰意冷,很漫长……

    我有个弟弟,虽不是亲的,但平时在一起玩,一起学习。从小到大,我和他在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几乎每次考试,父母都会拿我与他做比较,接着就是和其他孩子比,我想这也是很多和我一样孩子的烦恼。我……也想有一个得“一只老鼠”的权利,只是这权利太小,太小了,已经不为我所控制。又或者说,这“几只老鼠”对于父母的意义重大。

    或许,这就是拼搏,是父母认为正确的“攀比”;这就是努力,我们这样的学生都深深知道:我们一同在成长的路上奔跑;这里也有无奈,甚至一点小虚荣,我们多么希望自己成为万众瞩目的学霸,可又不想努力;这就是现实,当有人考上大学时,会不会有学生被父母训斥呢?或许,这种种就叫做成长,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并保持着一颗正直的心吧!

    我羡慕华安与华飞,他们有您这样一个母亲,当然,我自己的母亲也不差哟,——只是羡慕。很希望有一个和您见面的机会,也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谢谢您的文字,给予我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动力!

    您无意浇灌却受恩惠的土地 许世一

    20XX年2月17日

  • 《常识的匮乏》
  • 我曾经阅读过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常识》,我记忆犹新的一个片段是,龙应台刚了解到有一只虫子叫马陆,她很兴奋,告诉很多人这种虫子叫什么,但是她发现周围的人从小就知道这种虫子叫做什么,还知道这种虫子的壳是硬的,一节肢体上有两条腿,这种虫子是没有毒的。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马陆长什么样是一种常识,但是对于龙应台却是知识上的盲点。我就是一个常识比较匮乏的人。

    一些生活上比较实用的常识我都不太清楚,比如说吃了感冒药消炎药不能喝酒,有的消炎药会和酒反应生成毒药。狗狗不能吃巧克力,这对于它们是剧毒。维生素C和海鲜不能一起食用,不然会生成剧毒砒霜。吃了柿子不能喝凉水,鱼香肉丝里面是没有鱼肉的……这些常识都是别人告诉我的,我每次获得一个常识知识,都会历经一番挫折,偶尔还会被人善意的嘲笑一下。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第一次好好朋友在学校食堂吃鱼香肉丝的时候,我满脸幽怨,抱怨这盘菜里根本就没有一点点鱼的味道嘛,里面的肉条怎么吃都像是猪肉,好朋友以为我在开玩笑,但是见我久久不澄清我是在开玩笑,她们便用很奇妙的眼神看着我,然后不约而同地告诉我,鱼香肉丝本来就没有鱼肉呐。只剩下我一个人一阵尴尬。

    我曾一度被封为“常识的匮乏者”,虽然我取得这个名号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是这个名声带给我唯一的好处就是,我身边的朋友总是留意我的一举一动,不时地告诉我一些常识,然后我就会开心地做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让我身边的人都很无奈。我平时也是比较乐意询问别人常识知识的,只是遗憾的是,对于他们是常识的知识,对于我就像新的科学研究知识……

  • 《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 初读《目送》,是在微信推送上,特别有感触的是书中的这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顿时,心头一震!于是,便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找来这本书边听边读。

    《目送》吸引了我,它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书中对亲人,对家庭,对生活,这些我们天天要面对的,我们已经熟悉到视而不见,忽略不计的,龙应台却作了真切的描述,触动了人性的柔软、善良和美好。当然更多的是共鸣,随着自己年纪的慢慢增长,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好像时不时会泛上心头,这种感觉多数时候是叫人难受的。

    从中学到工作到成家,虽然离父母距离并不遥远,但是在父母心中,就如龙应台所写,依旧是“背影渐行渐远”。记得读中学时,我每个星期回家一次,拿生活费拿点菜,然后由父亲骑着电瓶车送到车站。真的和龙应台在机场目送儿子离开一样,父亲总是坚持着要等到我上车离开才肯离去。那时候,根本不懂得离别的滋味,总是觉得父亲太过于大惊小怪,我这么大人难道还会让人拐跑不成?后来上了大学,寝室一帮女孩子来自三县两区,今天安排到这家烧野火饭,明天安排到那家去摘桃子,逛商场,游景点,周末总是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平时生活费打到了银行卡上,自己也有点奖学金,再也不会每周回去要零花钱,带饭菜了。

    渐渐的,从回家变成了电话联系。后来结了婚,从起初的每天一个电话,每周必回一次家,到现在偶尔的电话和难得的回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孩子要上兴趣班,自己也有许多琐事。每次回家,母亲必然像招待客人一般,做上许多菜。回来前,必然还要带上一后备箱的东西:竹笋是姑姑拿来的,她要给我;鸡蛋是大姨家的,她要给我;连做个祭祀买的水果,她也要给我。有的时候真的拗不过发个火她才说:好,不要,不要我们自己吃!但是,到下一次再去,她又搬出很多东西来让我带回去,说买多贵,自己家里有,就拿去。其实,有好些东西都不是自己家的,是亲戚朋友送给他们两老,他们省下来的。

    龙应台写成《目送》是因为她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她说,有了对生死的经历之后,开始觉得大部分社会议题其实都只是枝微末节。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我有这种共鸣,最真切的应该源于奶奶的突然离世,尽管她当时已经92岁高龄了,对于大家来说应该是“喜丧”,而且家里人也是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的,但是,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还是会一样震惊和心痛。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冬天里,奶奶跟父亲说想吃桃子,是那种水蜜桃。父亲电话里问我湖州买不买得到,可是我寻遍湖城水果店都找不到冬日的水蜜桃,于是自作主张买了几个猕猴桃和她喜欢的肉松回去配稀饭,还特地带了那种软柿饼回去,记得她是爱吃的。回去那天是周六,老太太还是躺在床上,上半身穿着自己缝的厚棉袄,倚靠在垫高的被褥上,面色红润,看上去气色不错。父亲也说这两天她饭量也增加了。见我回去,她还关切地问:“辰辰没来?”我说,他上奥数班,下个礼拜天带他来看你。她点了点头。我拆了柿饼给她,她说一个柿饼要吃很久,要自己来。咬一口,放在枕边的餐巾纸盒上,还问问我工作的事情。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最后一面了。三天后的凌晨,父亲打来电话,奶奶走了,很平静地走了。那一刹那,孩提时跟着奶奶的一幕幕往事都涌上心头,可是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甚至奶奶都不在了。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每每家里吃鸡吃鸭,看到那个软肝,就会想起奶奶;看到水果店里的鲜红柿子,也会想到奶奶。现在,水蜜桃快要上市了,我又要去哪里寻找我的奶奶呢?

    而望着父母渐渐苍白的头发,渐渐伛偻的背影,我渐渐明白,我不只是一个母亲,我也是一个女儿。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看电影、旅行、吃西餐,不要目送,唯愿相伴。

    (作者是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

    后 记

    想来,人到中年,可能随着有些事的发生,有些人的故去,心中总会忧伤,总会惆怅。而这些感受又不能道与他人,于是就化成文字记录下来。可以说,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时常被她描绘的亲子间的互动所触动,那埋藏在心底的柔软于是就像喷涌的伏流一发不可收拾。那个站在高楼窗口守望儿子的母亲,那个用廉价小货车送行女儿的父亲,那个患上脑萎缩却还念念不忘“回家”的老母……一段段封尘已久的记忆仿佛镁光灯划过一般,又清清楚楚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薇言微语

    我也很喜欢龙应台,从《野火集》到《天长地久》,一本一本读过去。

    尤其是《目送》,再读,感动依然瞬间到达心底,折射回来的,是我的生命中的种种细节。

    读朱老师这篇读书笔记,心里很多感慨。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懂得珍惜亲人之间的爱的?大概是外婆去世的那天吧。那一天,我好像突然就长大了许多。

    每逢值周,在校门口,总能看到无数家长深情的目送。还小的时候,我们是被目光注视的那一个,挥挥手,转身离开,很少注意到背后一直追随我们的目光。大概要等到做了父母,注视着孩子的离去,才懂得这目光中的期许与深情。父母子女,至交亲爱,彼此互为生命中的过客,大多只能互相陪伴生命中的一段时光,而无法陪伴全程,唯有爱,唯有真情,唯有温柔的目光,可以跨越时空,永久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