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山西省的最南边,黄河岸边的秋风楼,您知道吗?那就是我的家乡万荣县。
离开家乡八年之久的我,对哺育我长大的父老乡亲有着一种特殊的眷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常在我的记忆里。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的馍。(城里人叫馒头)
时于我们晋南人来说,模就是主食,不能一日无饮,哪怕是面前摆着山珍海味,或是满汉全席,都忘不了吃几口馍,不然吃其他的再多,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家乡有句俗语:“万荣人出门,手里离不开馍布袋。”小时候,放学回来,每每闻到那种酸香带甜的酵味。我放开步子往回赶,那热气腾腾的馍,放到手里,剥根葱,一口馍一口葱,那滋味别提多美了。
家乡人爱吃馍,虽然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可走亲访友,依然是馍。
春节,左邻右舍以互送模来表示双方的敬意和友善,敬送亲友的镇与咱们现在城里吃的馒头可就不同了。选料、做工都非常讲究。选料都是面中的精华,制作方法是把自制的酵母用温水化开,与面粉和起来,要比普通馒头的面硬得多。因为这样出来才有形,然后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发面,大约两个多小时。哇!和好的面变得比原来的多了,用手轻轻揭开一块面.。里面是无数个大小均匀的小孔。这时,妈妈和仍奶就把面挖出来,在面板上来回揉,奶奶说:“揉得越多,模的表面越光。”后来把面揪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又使劲揉成了各种各样形色各异的馒头。有猫、构、兔子,这都是送小孩的,意思是孩子们能像狗、兔子一样好养活,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
还有大馍馍,它表面光洁,有普通馒头的四倍之大。这些模是送一些老人的,含有平平安安的意思。玲珑的馄饨模,主要送年轻人,表示祝他们安安稳稳过日子。
清明节时,人们用面做成龙,让它盘在大摸上,中间放一个大鸡蛋,送给男孩。若是女孩,那龙就该是风或是一条莲花,同样的是,上面也有一个鸡蛋,含义是让这些男孩女孩们“鸡”念祖先。
若是正月十五或是生日喜事,那就更有意思了。那些心灵手巧的老奶奶们,在蒸得馍上刻上“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字。再往里面夹上点糖果呀、葡萄千呀之类的小吃,表示团圆美满之意。若老人过寿,做儿女的还是用模的材料做,一般会做一个大大的寿桃,比城里的蛋糕还大。一出锅,揭开寿桃上面的一层油面,下面就是寿桃了。有的还有寿星、小孩,意思是长生不老,儿孙满堂。结婚送新娘的馍就更讲究了,模里要包花生、桂圆、枣、核桃等,目的是“枣生桂子”“核核美美”。
每次一过节,家中会有大婶、大娘、大嫂,她们在一块蒸馍,捏出来的花馍栩栩如生。只见大婶用剪刀在这块面上剪剪,就成了小鸟,用手在那块面上揉揉,就成了小乌龟,还有莲花、向日葵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看,一揭锅,一团白色蒸气飘过之后,雪白的大侠热气腾腾地展现在面前。
到太原多年来,我们还是老家的习惯,一日三餐离不开馍,可妈妈用同样的方法多少次地蒸镬,却始终没有家乡馍味道好,妈妈说水质不同。
时至今日,在家乡的爷爷奶奶总惦记着我们,当然也用馍来表示时我们的爱,蒸出各式各样的馍晾干后,装入编织袋,经托运送到我们手中。
吃着爷爷奶奶从家乡寄来的馍,那浓浓乡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肯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