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石灰长吟里的民族气节。
百年前,一个午后,北京城外,无数白衣士子怀着鱼跃龙门的梦想,如潮水般涌入这座世界上最壮阔雄伟的帝都。在纷杂声里,有一个年轻人,衣着简朴,在那些烨然若神人的举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他呆呆地凝望着,目光驻足于城墙下一座星火飞溅的石灰窑,他的眼神无比锐利,如窑中焚尽山石的烈火。他逆着人潮,一步步走近这无奇的,刚硬的火窑,口中吟出一首短诗,便拂袖而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万击,玉出昆冈,这石灰是深山里傲然的铁骨,也是人世间无畏的英豪。视烈火焚烬如平常,以卫道致死为荣耀,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将清白存于天地乾坤之下将正义深植于万世人心之中。读罢此诗,我只觉一股英然之气回荡于古今,内心里是无数次的呐喊,无数次的呼啸
这首诗,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一辈子的信仰大明正统十四年,明军于士木堡大败于瓦剌,全军覆没,天子蒙尘,瓦剌人兵临城下,他们的马刀在太阳底下闪着杀戮的光芒。如同百年前的欢个宋王朝一样,金銮殿上,南迁避乱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派亡国之相
但历史不会再一次上演,因为明朝多一个人,多一声呐喊。“主张南迁之人,该杀!
正是那个青年,那个目光如火,无所畏惧的青年,现在他已锦袍在身,乌纱在顶可眼中的豪气却未有半分消减。几十年前,那座石灰窑,那将烈火视若无物的石灰,此时涌现在他的眼前。喧闹的朝堂之上,他的心中却只有一个声音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要像石灰一样,将正气带入天地,让清白存于人间。他以一声怒喝挽救了一个王朝,面对这场毫无胜算的对决,他主动请纓,总领九门防务,亲白镇守北京正门德胜门。为防骑兵迂回,大军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在他披坚执锐,冲向敌阵的那刻,史书早已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诗。
于谦
石灰长吟悠悠,千古名节永留。石灰吟所承载的,是士人一生的信仰与追求。此类饱赞忠义气节之物诗不少见,然纵观千古,能为其诗而行其实者,能担天下之重担,挽民族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者,独此于谦一人而已。受千锤百炼,视烈火如若等闲,这首石灰吟里蕴藏的勇气与执着,我们应一生学习,永远追寻
诗词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承载着的民族荣光,应由我辈守护,我辈信仰。我愿追随先人之足迹,寻那万古诗文里不灭的火焰,永恒的星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
涂满石灰的人
涂满泥巴的人
他们
我的伙伴
我看见他们了
迎面而来
后面
是我自己
痛楚算什么
穷骨头撑起
这样活下去
我惊觉
我看见了
他们颠跪而来
后面是我白己
我
一个槛褛
走近画廊的这角落
如回了家
我要喊他们
我有话告诉他们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在人世间留下了清白。而它的制成品之一—粉笔,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粉笔,是一种在学校里最常见的东西,也是我过去从未留意过的东西。谈起它的形状,相信不用我多说,谁都知道粉笔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有多种多样的颜色,但它们的命运却不如颜色那般多姿多彩;每天,一位又一位的老师拿着它,在黑板上书写着;渐渐地,它越来越短,最后在不知不觉间消失了。它的出现,从没有引起人们的兴奋;它的消失,也从没有引起人们的叹息。它就是这样的默默无闻,从未吸引过我的注意。可是,有一天……
有一天的班务堂,我们的化学老师兼班主任——丁老师刚踏进课堂,眉头又紧紧地皱起来了,起初,我们以为她是在因为我们化学测验成绩不理想而生气;只见她一声不哼地走到黑板前面,弯下身子去拾起刚才我们在“粉笔大战”中所下的一段段粉笔。就在她低下头去的那一刹那间,我才发现丁老师的发根全是白的,那么她的黑发一定全是染的了,也就是说她现在已经是满头白发了;可是她的年纪……“你们都这么大了,我也不愿意再多说你们,可你们也总该自觉啊!这次的测验成绩这么差,你们还不好好地反省一下,反而还扔粉笔玩?唉!”她的声音使我无法再想下去。她接着说道:“把你们的化学卷拿出来,我给你们复习一下。”她拿着刚拾起的一小段粉笔,在黑板上书写起来,给我们温习···
丁老师,您对我们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您为我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可是,您的期望,您的努力,会不会就像一支无声无息的粉笔那样被扔掉或被折断?您那头上的白发与您所献出的血汗,能不能将我们培养得像粉笔那样在平凡中有器用?…
粉笔,在老师们的手里,献身在黑板上,将知识展现在我们眼前,而经常拿着它们的老师,在学生们的眼前,献身于教育上,将“德、智”的真意义灌输在我们心中。粉笔,有着千篇一律的命运;而老师,也有着差不多的结局。我似乎从未听说过有老师发了达。我也时常在想:如果丁老师不教化学,她现在是否已成为一位杰出的女化学家了?如果国文老师没有教书,而置身于写作界中,他是否已成为一位出名的作家了?……为什么他们偏偏爱上了教育?或许是因为他们有一种像粉笔一样化平凡为不平凡的精神吧。粉笔,从它的出现到消失,都是这么的平凡,但它却默默地起到传递知识的伟大的作用。老师,由始至终都是在默默地耕耘,他们肩负起教书和教人的伟大的使命,从来没要求过别人重视他们,也没要求过得到什么,只渴望我们不要令他们失望。
粉笔,为我们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青春,为我们制造了一条打开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钥匙,为我们留下了一连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