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我们要坐火车回家乡。一路上,只有灯火和月光照亮着我们回家的路。
火车开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就问爸爸:“爸爸。现在我们到哪儿了?”爸爸说:“现在到南京了,一会就到长江了。”我高兴极了,迫不及待地朝外看,等到长江了。可惜,我看不清长江,心里有点失落。不过我看到了渔船上的灯火,就像一只萤火虫,我的心情又好多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到合肥了,我高兴地喊:“合肥!我回来啦。”
中国的春运,可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场景壮观,场面震撼,在外国人眼里堪比美国科幻大片,但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中国味的浓浓亲情。而在我每天学习和生活的校园之中,发现了一道胜似春运的亮丽风景,姑且称之为“校运”。
叮铃铃……,伴随着周五最后一节课后服务的下课铃声,同学们迅速带上早已收拾好的行李飞奔出教室,相互之间那一声道别也显得格外急切。“回家吃饭喽!”“好久没有吃到妈妈做的菜了”……这一句句真情的话语怎么也表达不尽对亲人的想念。在校一周,有匆忙、有不甘、有写不完的作业,有考试的压力、有和同学间的矛盾、有对家人的想念。但是,这一刻,从他们甜美的微笑、高兴的话语、急切的神态中感受到所有的疲惫似乎在那一刻全部卸下,所有的烦恼早已烟消云散。原本寂静的校园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快乐的天堂,学校周边顿时热闹了起来,两侧的马路也早已变成了临时停车场,接孩子的小轿车排成了长龙,把两旁的道路全部挤满了。自行车、电动车只好见缝插针,在人群中穿梭。身材庞大的公交车想快速地离开这里,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行李箱的滑轮声,家长的说话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汽车的喇叭声,混合在一起,就像在演奏一起庞大的交响乐,那场面堪比春运。校门口已经挤满了家长,有的三五人在一起谈论着什么,有的伸长脖子不时朝校内张望。大门一开,“小旅客们”鱼贯而出般的捅出校门,真是壮观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投入家长的怀抱,诉说着一周的学习生活情况,真是其乐融融。在我看来,此刻同学们更像是脱笼之鹄,每周的这个时刻是最令人向往和感动的时候,住校的同学们可能离家并不是很远,但是心中割舍不断的那种想念,总在心头蔓延,此时此刻看来,那种拥挤、喜悦、期盼、焦灼是大家对“家”最好的理解。
家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加油站”,歇息了一个周末,放松了心情,调整了状态,同学们元气满满的“满血复活”了,一个个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开启新一周的学习生活。
“校运”是一种触碰心灵的场面,一种温暖的等候,一种焦灼的形态,一种想念的味道,更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沸沸扬扬的“春运”工作结束了,几百万民工重又涌人北京。这些民工从何而来,又将奔向哪里去?有何利弊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走访了北京的“劳务市场”和“劳务黑市”。
据统计,北京站每日客流量逾百万人次,其中一大半便是民工。单是在虎坊桥的一个“劳务黑市”上,短短的100米路边,便有二三百个民工等候着雇主。这些民工有的来自江西、福建,也有四川、湖南的。他们又是为何离乡背井,来北京打工的呢?一位民工说:“家里人多地少,就出来打工叹!”一位较为年长的民工说:“家里孩子多,不出来挣钱不行哇。”有的更为直接:“北京的钱好赚观!”综其所述,大致有三:一、当地人多地少、劳动力剩余;二、部分地区人民生活仍很艰难;三、盲目认为“J匕京遍地是金”。
如此壮观的“民工潮”,北京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一位正在为孩子找保姆的人说:“方便。以前找个保姆可不容易,现在容易多了,价格也公道。”而一位路过的年轻人可不这么想,他说“把北京搞得乱七八糟,治安也乱了”。的确,民工潮,作为改革开放的一种特定产物,利弊互见。其利有三:一、满足了北京人的需要。民工们可从事许多重体力劳动,如搬运工,保姆等;二、民工们外出找工,也减轻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负担;三、民工们也带动了家乡的经济发展。劳务市场的同志向我介绍:一位来北京打工的陕西青年王xx,在京三年,学会了制衣技术,回到家乡后,办了一个500人的乡镇企业,带动了全村人致富。这正如流传在民工间的一首民谣所说的:“借人家的碗吃人家的饭,学好了技术自己干”。当然,有利亦有弊。最大的弊端便是民工们所带来的社会治安间题。一些不法民工由于在北京没找到工作,便艇而走险,进行偷盗、抢劫等违法活动,还有一些民工,贩卖伪劣产品,甚至敲诈勒索,等等,这些都给北京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危害,难怪一些市民要怨言纷纷了。
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这本世纪中国最大的浪潮呢?单纯的驱赶是不管用的,一位民警说:“你前脚一走,他后脚就来,你也管不住呀!你总不能把他们都拘留了吧。”一位民工则戏言:“你来我走,你走我来”。“单纯的驱赶,这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可收到短期的效果,但有着潜伏的危害。细想,你往哪儿赶呢?你清除了这一角落,那边又起来了,又有什么办法呢?”干警们苦不堪言。
与民警、劳务市场、民工们的对话中,反映了这样一个时代问题:如何妥善处理“民工潮”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己不能再被人们忽视了。正像一位劳务市场的工作人员所说的:“改善机制,正确引导,严格管理。”这12个字虽然笼统,但也针对了民工潮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办法。
不再忽视,不再回避,正视现实,采取措施,“民工潮”便不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