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次与一位书商聊天,他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现在挣钱既容易又不容易。说容易,是钱如同树叶一样在眼前飘落,到处可以挣钱;说不容易,是看你能不能伸手把它抓住。这话也从写作学上启示我们:素材就像树叶在你眼前飘,看你能不能把它抓住。
大中取小可谓写作从生活上取材的总体要求,社会生活如奔腾的长河和浩瀚的大海,再长再大的作品也无法反映其全貌,我们只能取其一朵浪花或一滴水珠足矣;人间万象如龙腾云端,鸟飞深山,要全景描写委实不易,我们只写其一鳞一爪,一羽一石足矣。所以鲁迅先生告诫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求我们从对社会生活的视野开豁的观察中,找到一个小的“切人点”,作掘一口深并似的发掘。他的一些小说多取材于人们不起眼的小事,如《一件小事》、《孔乙己》等.都因有了思想的“制高点”和小巧的“切人点”而写得不同凡响。尤其是(孔乙己)就写了“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刘再复语)。孔乙己这个没落下层知识分子、时时处处被人奚落嘲笑鄙视,这个贫穷而悲惨的“多余人”,最终无声无息地死去,死得静悄悄,像一片枯叶悄声落地(只有咸亨酒店的老板记得他,是因为他欠了酒店十九文钱)。鲁迅先生是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之“大树”中,取了一片小小的“落叶”,通过这一点——这一几乎无事的悲剧抨击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残忍黑暗,并揭示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实:这种人们视为合理的东西,正是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罪恶。
大中取小的具体操作方法:一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截取一个“横断面”或“切片”,如上述的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二为从广阔的面上或一个生活场景选取“一点”,着力地突现这一点。如一篇获得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鲜花不知送给谁》,就是记者独具慧眼写出的一篇好新闻——
7月20日下午,31局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得主,17岁的周形由京城载举返回武钢三中时,手里捧着一束鲜花。
这束鲜花,是周形中午刚下火车,赌上武昌火车站月台时,湖北省人大副主任梁淑芬、副省长张怀念等领导及少先队员们欢迎他时送给他的。
现在,周形出现在母校会议室门口,在这里等候儿子凯旋归来的爸爸周进元和妈妈魏连英立刻兴奋地站起来。教学别校长陈泰坤见周形手执鲜花向校领导奔来,赶紧说:“快把鲜花给你妈妈呀!从你呀呀学语起,你妈连乘车走路的空都不放过,编儿歌见缝摘针地教你知识.鲜花应该属于母亲。”妈妈一使眼色,指着武钢三中特级教师钱展望,片儿子说:“形形,快把鲜花给钱老师,钱老师一周几个晚上为你辅导,连寒著假的学习都替你安排,还‘满世界’跑书店为你买参考书。鲜花应该属于苦心培养你的老师。”钱老师连连摆手:“周形几年来就盯着这块金牌,为迎接这场竞赛,解数学题300()多道,草稿纸堆起来只怕比他人高。鲜花应该属于得金牌的人。”
正在推让之际,武钢副经理赵文源和李运茂赶来学校了。他们齐向周形道贺,勉励他取得荣誉后要饮水思源,加倍努力,报效祖国。此语使周形蓦然想起中午在火车站时,省科委一位领导同志说的一句话:“在这个时候,你们会想到自己的母亲,更要想到祖国母亲!”望着眼前的领导,老师和父母,周形迷茫了,鲜花送给谁呢?这位没被国际数学竞赛难题难倒的数学“王子”,竟被眼前这道难题难住了。
咔嚓一声,银光一闪,这一历史瞬问永远凝固了。然而,出现在照片上的周形并未拿鲜花。鲜花被他悄悄留在学校会议室里了。
对于这条消息,中央、省市的不少记者都参加了采访,但获奖者却是一个企业报《武钢工人报》的记者。他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没有按照一般化的视点和思路,写成一个欢迎“数学王子”归来的热闹的祝贺的场面,而是把眼光聚焦于周彤手中的那束“鲜花”上。这鲜花是荣誉的象征,周彤得了鲜花—荣誉,觉得它不应当只属于自己,于是又有了一连串的送花—推让—最后留下的情景,焦点和悬念的设置,不仅使消息有了波折和情趣,也使消息有了新惫,有了深度:是众手浇开了“天才之花”,而获奖者又能正确地对待荣誉,显示出新一代中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怀。正因如此,这篇大中取小的消息得奖就无可争议了。
“大中取小”是我们选取的思想出发点,但必须注意的是取的面小点小,但它们能“小中见大”,“从一滴水中见太阳”,而非毫无思想内蕴的小面小点,不能随意地选取一些毫无价值的小事敷衍成篇。“选材要严”,始终是我们不可放弃的取材标准。
阅读提示
本文截取“我”的一段经历(读书时期)来选择材料,重点内容突出,绝不旁逸。首先写“我”幼年时期在家时的读书情况,重点刻画了有良好语文功底的严父的形象,是他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使后来的学习和研究顺利多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接着写自己读中学时的情况:仅仅“一年多”就“念完三年初中”,拿着“假文凭”考上了厦门大学预科班。作者的这种就学经历是相当惊。人的,这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但更多的却是作者那种超人的进取心和顽强的学习精神。他的“倔强”的性格,使他没有被“38分”所“压坍”,反而鼓起勇气,“迎头赶了上去”。然后写自己读大学时的情况,在这部分,作者特意地提到张资琪教授,说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大”。最后写自己学外语的经验和体会。重点写自己是如何摸索规律学习外语的。
传记的写法不拘一格,语言可庄可谐。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如父亲要“我”念作文这一片断,很好地表现出了父亲的严而有爱、严而有情以及“我”的畏惧心理。又如,在厦门大学预科班读书时,作者英语口语差,常被老师骂,这“骂”字作者也做足了文章,颇有趣味:“我挨了骂,却不知究竟骂的是什么。可是,过不了多久,他终于把我‘骂’懂了。”
写作设计
课文《我的读书时期》第四至六自然段主要写了“我”幼年时父亲要“我”读学生习作以及检查“我”的作业时的情景。请借助想象,把以_L两件事合在一天写,注意人物神态的刻画,字数600字以上。
写作提示
本题其实是扩写。扩写就是依据原文,对主要内容进行扩展和再创造。课文较细腻地描绘了父亲要“我”读作文和检查“我”的作业时的神态与言行,逼真传神地表现出父亲的严而有爱和“我”的天真与畏俱。扩写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具体扩充时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那天天气怎样?父亲为何要“我”念文章?在“我”读的过程当中,‘’我”和父亲各有怎样的神态变化?父亲怎样检查“我”的作业?“我”又有怎样的心理和表情?需要强调的是,描写要细腻、生动,内容详略要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