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文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54:02
  • 《风一样的“女汉子”》
  • 在我们的生活中,女生一般是柔弱、文气的,但在我们班里女汉子可不少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得属于我的同桌吕博涵同学了。

    你别看她跳起舞来,舞姿是那么优雅,也别看她天天穿着一条纯白的裤子,戴着一幅黑中带紫的眼镜,看起来又美丽、又一幅柔弱的样子,但她骨子里却浓浓地散发出“女汉子”的味道,是一位外表像小公主,骨子里却是一位藏着汉子心的“女汉子”。

    在这届学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女子接力一直处于下风,在最后关键的第四棒棒,吕博涵出场了。她吁了口气,接过棒,像一支离了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奋起直追。她使劲摆动双臂,双脚象踩着轮子似的飞速转动起来。她仿佛使用了光速,直接从一个个对手的耳边一擦而过,向终点奔去。在我们班的呐喊声下,她加速冲刺,只见她脸绷得紧紧的,两眼直盯着终点,额头上闪着晶莹的汗珠。她奔过我旁边时,我只感到了一阵风一吹而过。我心里呐喊着:加油啊“女汉子”,加油!最后,我们班真的破天荒得了第二,这好消息真是太振奋人心啦!

    我还记得有一次下课时,我们班有几个男生在楼梯口乱跑。她正在搬作业去老师办公室,一个男生冲了过来,把她直接撞倒了在地上,作业掉了一地。那几个男生估计怕被老师罚,飞快地跑回教室。她弯着腰,整理着作业本。我猛的发现她眼睛里含着泪水,但又硬生生得憋了回去。

    我们班的吕博涵,可真是一个拥有男子般坚强意志的“女汉子”,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 《作文如何表现文气》
  •     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可谓“文气”的外在表现。如同自然界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动的节律一样,好的文章的语言也有自身的节奏感,以及由节奏而产生的音韵美。这正如曹靖华先生在《谈散文》中说的:“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至洁屈整牙,闻之刺耳,给人不快之感。”我们读一些优秀的古代散文,不仅佩服其短小篇章蕴含着丰富内容,而且为那些节奏感强、铿锵悦耳的语言所打动,读这样的文章,俨然有读诗一样的感觉。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江淹的《别赋》、郦道元的《三峡》。可以说,中国散文的语言是从诗歌和骄文那里汲取营养的,诗讲究押韵、节奏,骄文讲究语言的对偶、对称,这种鲜明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就给人美好的“语感”。

        在这种注重语言节奏感和音韵美的作品中,一般有这么两种情况,其一为注重语言的整齐美。这种文章的句式比较整齐,善于使用对偶和排比等句式,上下句一般保持大体相当的音节和韵律,这种语言如同行进中的整齐的方队,整齐而有气势,读之朗朗上口,流畅协调。

        其二为注重语言的参差美一它与语言的整齐美不同的是,句式长短搭配,交错成文,节奏感依然鲜明强烈,但富于参差变化,使之错落有致。

        细心分析,文章语言的节奏感不仅与作者的感悄的浓淡有关,而且与作者所描写的事物的动感强弱有关——些动感强烈、气势磅礴、激动人心的事物和场面,在描写它时作者必然会加快它的节奏感,比如上面列举“船夫曲”的演奏,还有以海潮、火山、黄河壶口等为题材的散文,文章语言的节奏感必然会加快些紧凑些;而描写相对静态或静谧的事物和场面,诸如原、山、湖泊、月夜等,语言的节奏感就会徐缓一些。

  • 《语感:文气的内在表现》
  •     我们先谈谈语感的“内在表现”。好的文章,确实令人感到有一股内在之气在其间运行,这内在之气其实就是思路运行的轨迹,是作者的“理”和“情”在其间起作用。换句话说,要想使自己的文章获得读者青睐,就需在析理抒情上下功夫。

        韩愈曾说过,“气盛言直”,中国成语中亦有“理直气壮”、“理屈词穷”这样的话,很生动地说明了“理”与“言”的关系。是的,一个人遇事得理,他就处于相对的主动的地位,就能够顺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因而笔下的语言自然是很流畅的。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道理,就有点理亏心虚,气不盛言不直,尽管他千方百计地狡辩,也是漏洞百出,丑态毕现。这正如宋代文人张来曾讲的一个事例:两个人拿着状子去打官司.得理者写状时毫不犹豫,挥起笔就写,用不着怎么思考推断,他写起来自然头头是道,你读起来就有“势如破竹”之顺杨感。而理屈者.即使是从子贡(孔子弟子)那里借来词,从扬雄那里问来字,也无济于事。所以写文章要获得“文气”,给人清晰有力的语感,就得把握住其根本——“理直”,然后疏通思路,把自己的“理”如同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展示出来。我们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就清晰地感到作者“理直”带来的流畅感和内在的逻辑力量。

        这里,“理直”——剖析资产阶级的丑恶本质多么准确深刻,因而“气壮”——写得头头是道,层层深人。一个“它”字让我们把握住了思路、语感的脉络。

        将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用瞒和骗来欺人欺己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语言是冷峻的,口吻上却似平和,但在这“冷峻”和“平和”之下,却蕴含着作者的愤激之情和批判的力量。有一股“内气”在其间回荡,冲击着我们的心扉。这又说明,写文章阐述之“理”深,才能促使文章之“气”流畅,有冲击力。

        感情也是影响语感的内在因素,文章不是无情物,人们之所以要写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抒情或说理,这种情景,常常是如骨倾在喉,不吐不快.因而感情浓烈的时候,作者的思路一般就很流畅,有流畅的思路,就能使其内在之“气”形成一种“势”,这就会影响到语言感觉上。反之,如果对某一事物或抒情对象感情并不浓烈,或无动于衷,思路亦不会通畅,语言自然难于形成一种内在的气韵。一个年轻的大学写作课教师曾跟我讲过一个笑话:他的学生中有一人作文水平一般,他总是批评他为何无长进,学生不服气,拿出了一篇作业之外的作文———篇抒情散文(其实是一封情书),写的是他怀念一个初恋女孩的内容。老师不读则已,一读就被这篇文章的真挚的情感和流畅的文笔打动。这就有力地说明写好文章、获得语感,需要真挚炽热的感情。好的文章都是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心泉”,它是自然的,丝毫不勉强,不矫揉造作的。这正如艾云说的:“语言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创造,它只有通过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才能完成,人如果无法躲开嘈杂与外部的诱惑,便无法面对一个真实的自我,无法亲历精神拔节成熟的日日夜夜,经历那种或沮丧或绝望或欣喜或幸福的作为纯粹精神形式的丰富体验,便无法听到灵魂的响声。”。

        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感;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色彩,感情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且能够营造一种通达的内在气韵,使语言连接紧密,读之让人感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是“情浓气盛”的意思。反之,如果作者缺乏真挚浓烈的感情,缺乏独特的生命体验,文章的内气就不足,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就显得阻隔板滞,令人不忍卒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我们读一些优秀作品(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闻一多的《一句话》、减克家的《有的人》)为什么感到它们有行云流水的流杨自然感了。

  • 《语感与文气》
  •     我们读不同的文章,常常有不同的感觉,有的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流杨自如,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而有的文章,读起来枯涩阻隔,让人不忍卒读,虽写的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但就是让你读不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一种“语感”问题。有的作家说:阅读其实就是读语言。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我们这些人必须学会倾听诗人的言说”。这些话都强调了语言语感的重要性。

        我们阅读时获得的一种“语感”,其实是我们常说的“文气”在起作用。文章犹如人一样,有一种内在的气脉(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维系,“气体浑厚”,“血脉贯通”,人就显得生机勃勃有精气神;如果气脉不畅,就使人不舒适,甚至呈现气沉血衰的病态。我们古代文人们早就对‘’文气”有过强调。曹王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把“文气”提高到了衡量文章优劣的标准。韩愈在《答李翎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同样强调了气与语言表达的关系。唐代诗人杜牧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来章句为之兵卫”,也同样指出“文气”在文章中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把这种以语感为实质内容的“文气”细加分析,就可看出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气的“内在表现”——语言析理抒情的力度浓度,二是文气“外在表现”——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