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汉末凉州(今甘肃武威)军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马超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东汉前将军、槐里侯马腾之子,早年随父亲征战,参与攻克苏氏坞,马韩互攻等战役。官渡之战后,助司隶校尉钟繇在平阳击破袁氏和南匈奴联军。[1]
马腾后与韩遂不和,请求入京做官,马休、马铁各封官职,家属被迁往邺城居住,唯独马超未随马腾入京。曹操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统领马腾的旧部。
建安十六年,曹操以假道灭虢之计准备治兵关中,马超遂与关中诸将联合抵抗曹操,曹操先派曹仁等拒守潼关,而后率大军前来支援。双方在河、渭之地大战,据《山阳公载记》记载,曹操曾一度感叹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2] 不久,关中联军在在渭南被曹操击破,马超逃往凉州。
马超失败后仅仅三个月,又反攻陇上诸郡,并以冀城为根据地割据陇上一年之久。之后在凉州参军杨阜等人合谋反叛,夏侯渊的援兵夹击下,再次兵败。无奈依附汉中张鲁,但被张鲁部将排挤,于是暗中密书请降刘备,与刘备合围成都。又参与汉中之战,刘备进汉中王时,封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刘备称帝后,马超被封为骠骑将军,爵位斄乡侯。
章武二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追谥为威侯。其子马承继嗣他的爵位,马超临死前托付其从弟马岱。有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
《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有一段马超疑韩遂,韩遂反马超的悲剧:马超与韩遂本系侄叔之称,渭水战役中,马、韩并力作战,挫得曹操及虽失败,后曹操属下贾诩献策:利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曹操纳用,马超果然中计:视韩遂为内奸,继生杀念,遂引起众将叛反.于是,同室操戈,刀光剑影,几员猛将被马超杀死,韩遂也被马超砍掉左手逃居曹营。曹操却趁虚而入,杀得马超溃不成军,渭水胜利毁于一旦。
曹操何能成功地运用反间计挫败马超?贾诩的话确是点到了马超的要害处:“马超乃一勇之夫,不识机密。”不识机密,自然就容易上当。上了当,那一勇之夫便就变成了一弱之夫,终而也就注定要酿出悲剧。应该说,在军事上,曹操掌握“兵不厌诈”的规律,以智取胜于马超,这是曹操卓越军事才能的表现。
至于曹操的这些军事才能对现代的战争有什么借鉴意义,那是军事家及军事指战员们所研究的问题,笔者不懂,也不敢狂言。不过,此时倒使我联想到了现时生活中“马超”的悲剧,如某单位有两位感情甚好,且都很有才干的挚友,数多年合作共事,在学术上做出了不少建树。只是一位“低能儿”“眼红’,利用反间计,左右截呼,使得那两位“不识机密”的干才相互生疑,反友为仇,终而飞鸟各投林。一家本来关系甚是和睦的年轻夫妇,只是女方因工作关系,与男同志打交道多了些,有人便炮制出一个“桃色新闻”,结果毁坏了一个社会细胞。
问题当然还不止于此,自从那个人与人斗疯了的年代结束后,不干事的,专门琢磨千事的,无能的,专门整治有能的现象大大减少了,但仍未绝迹。如有的单位就有这样的情况:“不干事,没有事,干了事,却惹出更多的事”。什么缘故呢?我看多半是那些“贾诩”、“曹操”之类作用的结果。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一个词,叫做“上窜下跳”。生活的实践表明,那些专门琢磨人的人,专门拨弄是非的人大都少不了窜和跳这两个特征,且手法也大都离不开离间术,君不见,他今天到张三面前说李四,明天到李四面前说张三,鼓唇摇舌,睡沫飞溅,点点戳戳,直捣腾得烽火燃起,剑拔弩张,方可心足。
本来,对于这些心术不正的人,只要举起真理的镜子照一照,就可以校正视听。遗憾的是,那真理的镜子却被有些人抛到九材云外,如此而为,马超式的悲剧不重演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