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脸大腿粗,但只要我一笑,你绝对会被我感染,因为我的笑是治愈系的 。我有优点也有缺点,总得来说,在我眼中只需要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快”。
我在吃饭的时候,不管我的饭碗里的菜有多少,不管别人前吃还是后吃,不管我的碗有多大,我碗里的饭,,只要一会儿就空空如也了, 一粒米饭也没有,但妈妈总是对我说“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要嚼几下就咽下去。”真不懂大人是怎么想的,都这么久了,看我一点事儿也没有 。
我在写作业的时候也很快。不管作业多还是少,只要没有实践作业,4:30放学,我5:30左右就可以写完,再加上老妈给我布置的课后作业,6点多就写完了 。
但在老妈眼中,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我,那就是“懒”。起床的时候,老妈每次都要叫我很多次才起来,妈妈每次都让我叠被子,但我总是忘记了,妈妈经常唠叨:“你真的懒出了境界,混身上下都透着懒,你看你吃没个吃相,坐没个坐相,站没个站相,睡没个睡相,整天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不过在老师看来,我是个听话又尽职的班干部,我作业写得特别好,字写得工整好看,我朗读的声音也非常好听。有一次,老师叫我去搬东西,我一下就把它搬到办公室了。我的职位是副班长,老师只要不在,我就和班长一起管理班级,而且把班里管理得妥妥的。
这就是我,一个吃饭快,写作业快,尽职又有点懒的女孩。
神态描写的技巧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
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 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 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高兴时——嘴角上泛起一阵涟漪,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伤心时——鼻子两翼一掀一掀,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紧张时——不住地喘气,脸色灰白,双眉紧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愤怒时——竖起了眉毛,眼珠子瞪得像要弹出来似的。
发愣时——两眼直呆呆向前望去,木头一般地站在那里。
哭泣时——亮晶晶的泪珠在他是眼睛里滚动,然后,大大的、圆圆的、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泪珠顺着他的脸颊滚下来,滴在嘴角上、胸膛上、地上。
我们平时要重视对人物神态的作细致的观察,同时还可以从课文中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 词语和方法。
二、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 写神态而写神态。
三、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神态描写可以采用概括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通过比较,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神态,还可以采用逐步深入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神态、表情的发展变化。采用这种描写方法,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前后有变化。
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但是这种变化, 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有不协调的感觉;有时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的说明。
【概括描写示例】
大路旁有个小草棚,人们都挤在下边避雨。大伙说着笑着,谈论着这场 雨正下得紧,从大路上跑来一个姑娘,十八九岁,高高的身材。衣服被淋湿了,贴在身上,不时滴着水珠。一双很俊的眼睛,露出纯洁坚定的表情。她没有拧衣服上的雨水,也没有跺脚上的的泥,只用手轻轻掠了一下额前的几丝淋湿了的头发。她在草棚最边上找了一块刚能 避雨的地方,不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说明】
短文先写人们挤地草棚下避雨的表情、动作,人们谈着、笑着,有的甩伞上的雨水,有的脱衣服晾着。接着写姑娘避雨时的不同神情,她既不拧衣服上的雨水,又不跺脚上的泥,还站 在草棚的最边上。这些对比突出姑娘是位年轻的有心计的人,为下文作铺垫。
【对比描写示例】
巡捕见问,立刻趋前一步,说了声:“回大帅的话,有客来拜”。话言未了,只见拍的一声响,那巡捕脸上早被大帅打了一个耳刮。接着听制台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初怎么吩咐的!凡是我吃着饭,无论什么客来,不准上来回。你没有耳朵,没有听见!”说着,举起腿来又是一脚。那巡捕挨了这顿打骂,索性泼出胆子来,说道:“因为这个客是要紧的,与别的客不同。”制台道:“他要紧,我不要紧!你说他与别的客不同,随你是谁,总不盖过我!”巡捕道:“回大帅,来的不是别人,是洋人。”那制台一听“洋人”二字, 不知为何,顿时气焰矮了大半截,怔在那里半天;后首想了想,蓦地起来,拍挞一声响,举起手来又打巡捕一个耳刮子;接着骂道:“混帐王八蛋!我当是谁!原来是洋人!洋人来了, 为什么不早回,叫他在外头等了这半天?”
——摘自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说明】
这一段作者没有孤零零地写制台对洋人的奴颜卑屈,而是极写他在同一件事上对巡捕的不同的凶狠的态度,进行强烈对比。
制台吃饭时,当巡捕第一声向制台报客到,结果吃着一记耳光,另加一脚,因为制台吃饭不会客。但当巡捕继而报告说,来客是洋人,却又挨着一记耳光,缘由是洋人来了,为什么不早报?一前一后,同是制台,同一件事,同是凶狠,却自相矛盾,活活画出了制台的阴阳脸、奴才相。这种抓住人和事的矛盾,前后对比,相互映衬。
运用这种方法,就是巧妙地、准确地抓住一个人、一件事,让他前后对比,以此深刻揭示本质。
【逐步描写示例】
(一)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佣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 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二)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 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像是一个木偶人。不出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四)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 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说明】
这是鲁迅的《祝福》中,对祥林嫂的几次神态描写:
(一)祥林嫂初到鲁家时:祥林嫂虽然一身寡妇装束,“脸色青黄”,但是“模样还周正,” “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两颊却还是红的”。
(二)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她依然穿孝,还是“脸色青黄”,但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 血色”,仍旧“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三)祥林嫂到鲁家干活近一年时:“眼睛凹陷下去”,精神恍惚,“很胆怯”,“怕暗夜, 怕黑影”,怕见人,“总惴惴的”,“呆坐着,像是一个木偶人”。
(四)祥林嫂沦为乞丐、临死前:“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这四幅神态描写借助肖像描写,同中有异,变化发展,逐步深入,从前后对比中,表现了祥 林嫂衰亡的过程,体现了祥林嫂的内心和思想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
口、鼻、眼、眉,构成了一张人脸。四者之中,缺少一个便不再是一个完整的脸。
口可以谈古今是非,鼻能分辨事物,眼可观六路,无眉,则不成面目。由此可见,在一个团队中,必须团结一致,不要攀比,应各司其职,这才算是一个成功的团队。
自然界有这样一则轶闻,一座大森林失火,很多动物都被无情的火海吞噬,但有一种动物却逃脱了这场火灾。这种动物就是蚂蚁,在火海来临前,蚂蚁迅速抱团成球,向火海外滚了出去。最后,只有最外层的蚂蚁被烧死之外,大部分蚂蚁都还活着,正是有团队意识,蚂蚁才能在天灾之中存活下来。
而自诩高等动物的人能否做到像蚂蚁这样呢?昔日著名的希腊文明覆灭的原因便是因为内讧,最后破灭。
在一个班集体中,团结很重要,其中班长、卫生委员、纪律委员、各科课代表等都需要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这样才能使班里同学学习成绩优秀,乐于互帮互助,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像样的、合格的班集体。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团队运动出现,足球队员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取胜,就算“球王”贝利,也无法用一己之力挑战一整个足球队;篮球队也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目标一致,就算2.26米的姚明也无法一人应付来战之敌;一艘号称海上巨无霸的航空母舰,同样是需要数以百计的各个岗上官兵精诚合作和其周围各种战舰相互配合,才是航母具备了巨无霸的地位。
一个班级如此,一个团队,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人们所爱的脸,当然是人脸,以人脸的尺码,衡量其它脸,如驴脸,确比人脸长得多。因而某人的脸若长于一般人的脸,便会被人骂日驴脸。三国时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脸长,孙权当着诸葛瑾及其幼子与众臣的面,叫人在一头驴子的脸上写下:“诸葛子瑜”(按:瑾字子瑜)四字。若说孙权本欲嘲笑诸葛瑾的脸像驴脸。就该再写上“之脸”二字,少此二字,意思全变,等于说:“瞧,这头驴,名叫诸葛子瑜!”貌似攻其人其脸之一点,实则诛连其人其身之全般,这种偷换概念的游戏太辣手了!幸而诸葛瑾的小公子聪明伶俐,善于循名求实,在“诸葛子瑜”名下添了“之驴”二字,遂使他老子从被嘲为驴的困窘境地,一变而为驴的主人,并留下了这段故事,凑合我现在的半篇闲话。不过,我并不为这头驴子的前景表示乐观。它的新主人能像希梅内斯爱小银那样的爱它吗?如果它的脸不是长长的,孙权便休想拿它作为嘲弄诸葛子瑜的象征物,这场闹剧的根子还是出在它的脸子上,它的新主人能不给它点脸色看看吗了?
脸、脸色,即或是某种笑脸与和颜悦色,也往往令人生畏。因为,有时候,有了脸便有了一切。所谓:“看脸色行事”、“看在兄弟的脸面上”、“不能不给老头子留点面子”,如此等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只有小毛驴还不明白这些,它才不以人们的脸色为转移呢!随便你脸如瓜子,如满月,如银盘;更不管你“人面桃花相映红”,还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依然把它的脸子拉长如故。你美你的,我丑我的,让咱们各有各的形骸吧,干么要改头换面,顺应你的那一套!伟乎哉!小毛驴!